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影像学评价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PHC)已成为外科手术和TACE以外的另一有效治疗方法,消融后的疗效评价问题一直为临床所关注。影像学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手段。本文就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评价RFA治疗PHC疗效中的价值及有关的新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腹腔镜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第一肝门区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本组19例共21个肿瘤采用腹腔镜下RFA治疗,其中19个肿瘤位于第一肝门区.平均肿瘤直径(3.5±0.9)cm.19例均合并肝硬化,其中乙型肝炎17例,丙型肝炎2例.肝功能Child A级13例,B级6例.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16例.结果 19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RFA治疗,1例因胆囊结石同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另5例因瘤体累及胆囊床并影响RFA操作而行LC.本组患者术后未出现胃肠道损伤、胆漏、胆管狭窄、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螺旋CT增强扫描证实病灶完全坏死率95.2%(20/21),血清AFP转阴率81.3%(13/16).术后随访6~56个月(中位15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5、18个月肝内发现新病灶行经皮RFA治疗,1例于术后25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 腹腔镜RFA治疗第一肝门区肝癌安全可行,术中超声的应用对RFA治疗的准确引导、提高射频治疗彻底性及减少并发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复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4年3月期间79例行经皮RFA治疗的肝癌复发患者临床资料,79例患者复发病灶共106个,病灶大小0.8~5.0cm,平均(2.8±1.0)cm。
  结果:消融治疗成功率为98.1%,肿瘤完全消融率94.2%。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72.7%)、肝区疼痛(90.9%)、胃肠道症状(20.8%)、黄疸(6.5%),无肝功能衰竭、胆瘘、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1~5d,平均(2.2±1.0)d。术后随访7~64个月,平均(38±14)个月,54例出现复发,复发率70.1%。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6%、66.2%。
  结论:经皮RFA治疗复发性小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可优先考虑作为该病治疗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的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g W  Chen MH  Gao W  Wu W  Huo L  Dai WD  Liu WY  Yan K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3):169-17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总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及其预后因素。方法192例HCC患者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男151例,女41例。平均年龄59.2岁(24~87岁)。肿瘤平均大小(3.9±1.3)cm(1.2~8.0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106、77和9例。根据UICCTNM分期,Ⅰ、Ⅱ、Ⅲ、Ⅳ期肝癌分别为57、85、44和6例。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时序检验,多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92例HCC患者治疗后1、2、3、4年总生存率为84.9%、69.1%、60.4%和52.8%;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为75.1%、53.8%、43.9%和40.8%;无瘤生存率为64.3%、43.2%、37.1%和25.0%。多因素分析获得的预后因素为:(1)总生存期:ChildPugh分级,规范化方案治疗和UICCTNM分期。(2)无局部复发生存期:ChildPugh分级,UICCTNM分期。(3)无瘤生存期:UICCTNM分期,ChildPugh分级,卫星灶。其中,ChildPugh分级和UICCTNM分期在3种生存率的预后分析中均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根据RFA治疗结果分析,HCC肿瘤进展程度(UICCTNM分期和有无卫星灶)、患者肝功能以及治疗方法(是否应用规范化方案)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此结果有助于在RFA治疗前、中和后3个环节中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40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资料,其中80例行射频消融术(消融组),60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肝功能指标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并发症发生率、根治率、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术前两组的基线资料、肝功能指标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消融组肝功能指标先升后降,腔镜组则呈持续降低,消融组术后短期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明显高于腔镜组(均P0.05);两组术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逐渐降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腔镜组(3.75%vs. 20.00%,P=0.002)。两组根治率、复发率以及1、2、3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及预后无统计学差异,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较少,但对短期肝功能存在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研究腹腔镜辅助射频消融(laparoscopic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LRFA)与经皮射频消融( percutaneous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PRFA)治疗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特殊部位HCC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25例HCC患者671个肿瘤结节,其中LRFA组78例106个肿瘤结节,PRFA组447例565个肿瘤结节.结果 (1)术后瘤体完全消融率:LRFA组为97.17% (103/106),PRFA组为93.09% (526/565).2组的瘤体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23,P =0.112).(2)1、3、5年总生存率:LRFA组为96.15%、55.12%和38.46%,PRFA组为93.73%、48.54%和31.54%.1、3、5年无瘤生存率:LRFA组为94.87%、43.58%和28.21%,PRFA组为91.65%、40.27%和25.95%.平均无瘤生存时间:LRFA组为22.25个月,PRFA组为21.53个月.2组1、3、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x2=0.699,1.151,1.447,P=0.403,0.283,0.229),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x2=0.915,0.303,0.174;P =0.339,0.582,0.676).(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LRFA组为0% (0/78),PRFA组为1.34%( 6/447).(4) LRFA组复发率23.07%(18/78),复发时间为4~32个月;PRFA绢复发率34.89%(156/447),复发时间为3 ~38个月.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9,P=0.041).结论 LRFA的总体治疗效果等同于PRFA,但是LRFA的复发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共18个肝癌病灶经腹腔镜行射频消融治疗,病灶平均直径3.2cm。术后复查超声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平均为8.6min。术后均未出现腹腔出血、胆囊损伤、胆漏、胃肠道损伤、膈肌损伤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造影复查病灶完全坏死率达83.3%,残留病灶均再次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随访6~32个月(平均16个月),2例发现肝内新病灶,3例消融部位复发,均采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进行治疗。结论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安全可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扩大了治疗的适应证。但应选择肿瘤位于肝脏表面、肝左外叶的病例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皮射频消融术(RFA)后出现消融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2002年7月至2006年4月,37例HCC采用经皮RFA技术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观察治疗后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结果37例均顺利完成RFA治疗。32.4%(12/37)病人出现消融后迟发性症状。其中发热12例、寒战1例、全身不适7例、消融部位疼痛9例、恶心5例、呕吐2例、呃逆2例。治疗后3d症状最明显,均在对症处理后14d内消失。消融后症状的发生与肿瘤体积、消融区体积、射频治疗时间及血清转氨酶(AST、ALT)水平呈明显相关性(P〈0.01)。肿瘤体积〈50cm^3(直径4.5cm)共19例,均未发生消融后综合征;肿瘤体积〉50cm^3共18例,66.7%(12/18)病人发生消融后综合征。结论HCC经皮RFA治疗后,约1/3病人可发生消融后综合征,其发生率与病灶大小相关,对症处理后2周内可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初发性及复发性肝癌的疗效,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18例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比较两组间的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安全性,选择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肝癌初发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20%、81.70%、67.10%,复发组为93.30%、81.70%、65.80%;初发组1、2、3年无瘤生存率为74.00%、49.10%、35.00%,复发组为57.40%、28.40%、14.20%,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的无瘤生存率显著低于初发组(P=0.015)。血清甲胎蛋白(AFP)、Child-Pugh分级、总胆红素和合并门静脉侧支循环是影响消融后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AFP和合并门静脉侧支还是影响无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复发性肝癌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肿瘤复发。总胆红素、AFP、Child-Pugh分级和合并门静脉侧支循环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率的显著性预后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6年1月—2013年6月行射频消融治疗98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局部肿瘤进展率、复发率、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98例患者随访2~92个月,平均34.8个月。1、3、5年累积分别为17.3%、27.4%、30.9%;1、3、5年累积肝内远处复发率分别为25.7%、62.1%,77.3%;1、2、3、4、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4%、85.4%、65.9%、54.7%、39.9%;1、2、3、4、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4.0%、52.7%、45.0%、37.0%、25.3%。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35 g/L(P=0.001)、首次复发时间≤1年(P=0.002)或首次复发为不同肝段肝内远处复发(P=0.004)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 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安全、有效,对于早期肝内复发的病灶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操作性。术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首次复发时间短以及首次不同肝段肝内远处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目前,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HCC)的适应证已逐渐趋同于开腹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也逐步得到证实。但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外科医师往往存在选择偏倚,故腹腔镜和开腹肝切除术的选择也有待在不同的人群和医学中心仔细评估,且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对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不良肿瘤学结局心存疑虑。因此,本研究分析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HC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517例因HCC施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6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组),321例行开腹肝切除术(开腹手术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及随访指标。结果:一般资料中,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的肿瘤分期、肿瘤直径、术前白蛋白水平及肝切除部位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围手术期指标中,腹腔镜组的中位术中出血量(200.00 mL vs. 300.0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6 d vs. 8 d)、术后肝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3%v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次手术切除和经皮射频消融方法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复发病例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状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58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资料,其中二次手术切除的患者25例(二次切除手术组)、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33例(RFA组)。采用统计软件SPSSl8.0分析,两组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独立t检验,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情况、生存状况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0.05,双侧概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LB、GGT指标RFA组均好于二次手术切除组(P<0.05);二次切除手术组患者并发症总的发生例次(34例次)明显高于RFA组(10例次)患者(P<0.05)。RFA组术后1年复发转移率(9.1%)和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84.8%)均明显优于二次切除手术组(28.0%、5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皮射频消融技术对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治疗效果优于二次手术切除,患者有更好的肝功能、肿瘤复发转移发生情况及长期无瘤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 是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提高中晚期HCC的治疗效果,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的方案也被用于临床,但目前尚无高质量的随机化研究来明确该联合方案的临床疗效,为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的方法,减少混杂偏倚影响,探讨TACE联合RFA对于中晚期HCC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8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单纯TACE治疗(TACE组)和TACE联合RFA治疗(联合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HCC患者临床资料,用PSM法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1:1匹配后,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以及按不同临床因素分亚组后的生存率差异。结果:共收集到221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TACE组127例,联合组94例,PSM后成功配对160例患者。TACE组和联合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18、22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3%、57.9%、16.1%和94.4%、66.2%、29.2%,联合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优于TACE组患者(P=0.024)。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在AFP≤400 μg/L和肿瘤为单发的患者中,联合组的生存时间均优于TACE组(P=0.044、P=0.037),而在AFP400 μg/L、肿瘤多发以及Child评分在A或B级的患者中,TACE组与联合组的生存率均无明差异(均P0.05)。结论:TACE联合RFA治疗较单独TACE治疗对延长中晚期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着明显优势。在AFP≤400 μg/L和单发肿瘤的中晚期患者中采用TACE联合RFA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对于多发肿瘤和AFP400 μg/L的患者,TACE联合RFA治疗并无明显优势;Child分级可能并不是选择TACE联合RFA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有临床症状的、直径<10 cm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住院治疗的145例肝血管瘤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下微波消融58例(腔镜消融组),手术切除87例(手术切除组)。分析两组手术及随访结果,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腔镜消融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均P<0.05),症状消失情况与手术切除组相当。随访所有患者,病灶均无复发。结论:对有症状、直径<10 cm的肝血管瘤采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可以获得肯定效果,且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CEUS评估多电极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小肝癌后肿瘤灭活程度的价值。方法对49例小肝癌患者(63处病灶)RFA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常规超声、CEUS检查及增强CT检查,评估病灶完全消融及局部残留情况。结果 RFA治疗前,CEUS测量病灶最大径为(2.47±0.53)cm,常规超声测值为(2.12±0.57)c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7,P0.05)。CEUS测量病灶面积为(6.50±1.26)cm2,常规超声测值为(5.43±1.06)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7,P0.05)。CEUS与增强CT对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RFA治疗后,CEUS判断肿瘤完全灭活与局部残留情况与增强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P0.05)。结论 CEUS可用于评估小肝癌RFA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