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不同采收期唐古特大黄地下部分干质量及其含有的游离型蒽醌、结合型蒽醌、鞣质和二蒽酮4类功效组分的含量测定,分析采收时期对唐古特大黄药材产量及功效组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唐古特大黄药材的适宜采收期。方法:HPLC测定唐古特大黄中蒽醌、二蒽酮、鞣质等的1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样方法测定唐古特大黄的药材产量,SPSS、Sigma Plot等软件进行分析画图。结果:采收期对唐古特大黄中4类功效组分含量存在显著影响,5月采收的4年生唐古特大黄中游离型蒽醌含量较高;7月采收的6年生唐古特大黄中结合型蒽醌、二蒽酮含量较高;鞣质的含量则在9月采收的4~6年生唐古特大黄中含量较高;从产量看,考虑成本及经济效益,采收年限以11月采收的4~6年生的唐古特大黄较好。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月份的唐古特大黄中主要功效组分含量及产量的分析,归纳采收期对唐古特大黄功效组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规律,为大黄定向培育技术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10)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不同炮制品中的没食子酸、儿茶素和肉桂酸进行含量测定,比较其含量差异,揭示中药炮制前后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GOLD Dim.(mm)(4.6 mm×250 mm,5μm),以甲醇-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8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没食子酸、儿茶素和肉桂酸,分别在0.126 2~1.262 0μg(R~2=0.999 9)、0.177 94~1.779 4μg(R~2=0.999 8)、0.036 2~0.362 0μg(R~2=0.999 9)的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大黄不同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儿茶素和肉桂酸的含量差异显著,或增或减,说明炮制方法对中药大黄各成分影响不同。结论: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不同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儿茶素和肉桂酸的含量,该方法可为制定大黄及其不同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多酚中两种主要儿茶素类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及限量成分咖啡因(CAF)含量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条件:0~18 min,12%A;18~20 min,12%A→16%A;20~35 min,16%A;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78 nm。结果 茶多酚中EGCG、ECG、CAF的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分别为159.4~797.0 mg·L-1 (r=0.999 6),40.16~120.18 mg·L-1 (r=0.999 7),1.6~12.8 mg·L-1 (r=0.999 9);定量限分别为0.8、0.8、1.0 ng;检测限分别为0.25、0.25、0.30 n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94% (RSD=0.72%),99.45% (RSD=1.00%),100.46%(RSD=0.83%);方法精密度及重复性良好,RSD均小于2%。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定量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茶多酚中EGCG、ECG及CAF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复方龙胆大黄口服液中大黄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OSD-2HYPERSILC18色谱柱,甲醇—0.1%磷酸(85:1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4nm。结果大黄酚在9.220~14.75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93%,RSD=0.51%(n=5)。结论本方法可将大黄酚从复方制剂中充分的提取分离,专属性强,结果准确,可用于复方龙胆大黄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痤疮愈中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痤疮愈由大黄、生地、麦冬、知母、玄参、木贼、丹参、桑皮、赤芍、乌梅10味药组成,对各型痤(暗)疮具有较好的疗效。收载于《贵州省药品标准》[1] ,方中大黄为君药,其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酚,标准中该制剂项下仅有TLC鉴别,无含量测定项。文献对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测定多有报道[2~5] 。本文用HPLC法,测定水解后的痤疮愈样品中总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该法快捷、灵敏、准确。1 仪器与试药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LC 10AT ,S.... 相似文献
9.
采收期与栽培年限对年限对中江产白芍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TLC-UV法,对中江产区生晒白芍不同采收期与栽培年限的芍药甙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外观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三年生白芍芍药甙含量冬季低,夏末秋初较高夏季采收开花白芍含量最高;白芍芍药甙含量则与栽培年限呈正相关。从有效成分含量及药材性状考虑,适宜栽培年限为3 ̄4年,采收期为6 ̄7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年限及采收月份对黄芩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采收时间,为规范化种植和合理开发利用黄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布置田间试验,以采收年限为主因素,采收月份为副因素;采用HPLC测定黄芩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及千层纸素A的含量。结果:无论是二年生还是三年生黄芩,其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含量最高均出现在春季(5月中旬至6月中旬),而黄芩素、汉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含量最高峰出现稍晚(6月中旬至7月中旬)。结论: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 5种成分含量最高均出现在5月到7月间,而且二年生和三年生黄芩中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相近。此外,三年生黄芩药材中各个成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所提高,但并不明显。因此,如果以这些成分作为黄芩药材质量的考核指标,春季是适宜的采收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获得野生唐古特大黄叶绿体全基因组信息特征,并对相关物种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唐古特大黄叶绿体全基因组图谱。结果 唐古特大黄基因组大小为161 054 bp,大(LSC)、小(SSC)单拷贝区大小分别为86 441 bp和12 745 bp,反向互补重复区(IR)大小为30 934 bp,共注释叶绿体基因132个,包括88个蛋白编码基因,36个转运RNA基因和8个核糖体RNA基因,其中每个IR区19个。结论 选取唐古特大黄在内的7个蓼科物种、4个其他科物种构建系统发育树,形态极其相似的唐古特大黄与掌叶大黄在分子上亲缘关系也最近,但rpl32等基因存在差异位点,对有效区分近缘物种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选取SPF级KM小鼠及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甲醛致小鼠足肿胀法及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法来对比考察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高、低剂量(小鼠给药剂量4.5,1.5 g·kg-1,大鼠给药剂量3.0,1.0 g·kg-1),西宁栽培唐古特大黄高、低剂量(小鼠给药剂量4.5,1.5 g·kg-1,大鼠给药剂量3.0,1.0 g·kg-1)与礼县栽培掌叶大黄高、低剂量(小鼠给药剂量4.5,1.5 g·kg-1,大鼠给药剂量3.0,1.0 g·kg-1)的抗炎作用;复制小鼠气囊滑膜炎,通过测定炎性渗出物中总蛋白及白三烯B4(LTB4)的含量对比考察大黄高、低剂量的抗炎机制,实验中另外设正常组。结果:与正常组比较,1.5,4.5 g·kg-1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西宁栽培唐古特大黄与礼县栽培掌叶大黄可明显缓解小鼠耳廓肿胀度与小鼠和大鼠(1.0,3.0 g·kg-1)足肿胀度(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1.5,4.5 g·kg-1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西宁栽培唐古特大黄与礼县栽培掌叶大黄可明显降低气囊滑膜炎渗出物中总蛋白与LTB4的含量,而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西宁栽培唐古特大黄抑制炎性渗出物中总蛋白与LTB4的作用明显优于礼县栽培掌叶大黄(P0.05,P0.01)。结论:3种人工栽培大黄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唐古特大黄的部分抗炎作用优于掌叶大黄,而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与西宁栽培唐古特大黄的抗炎作用无明显差异;抑制LTB4生成是3种大黄抗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黄5种饮片中游离蒽醌类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对大黄5种不同饮片中游离葸醌类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HPLC同时测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5个主要成分含量;流动相甲醇-0.1%磷酸(85:15),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5℃.结果:5个成分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44%,98.11%,99.30%,98.00%,97.86%.结论:大黄炮制过程中5种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熟片、炭片含量较生品明显增加,而醋片、酒片含量下降,大黄不同饮片的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子洲黄芪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的有效成分含量,揭示子洲黄芪在休眠期各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确定子洲黄芪的最适采收期。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收集8批不同生长年限休眠前期及休眠后期的子洲黄芪,以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为指标,结合聚类分析法分析其质量差异。结果:各指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各成分含量呈规律性动态变化。黄芪甲苷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分数均在生长5年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166%、0.079%;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在生长7年时达到最高值,为21.290%。对不同生长年限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的各成分含量进行对比发现,休眠后期黄芪甲苷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逐年增大,生长7年时下降幅度最大,为54.09%;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分数增加,生长5年时增幅最大,为145.83%;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生长7年时增幅最大,为18.40%。结论:子洲黄芪有效成分积累受生长年限及采收时间的影响,且变化趋势不一致,如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为指标,宜在生长5年休眠后期采收;如以黄芪甲苷为指标,宜在生长5年休眠前期采收;若综合考虑黄芪甲苷及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不同采收期和加工方法对溪黄草中咖啡酸、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HPLC测定咖啡酸、迷迭香酸含量,色谱条件为Dikma Diamonsil 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3%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0~17 min,12%A;17~20 min,12%~25%A;20~50 min,25%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9 nm,柱温室温,进样量20 μL。以咖啡酸、迷迭香酸含量为指标,考察采收期(5~11月份)和干燥方法(烘干、晒干和阴干)对溪黄草药材质量的影响。 结果: 不同采收期对溪黄草茎、叶中咖啡酸含量影响较小,但对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较大。3种干燥方法处理后迷迭香酸提取率分别为1.365%,1.790%,1.577%,咖啡酸提取率分别为0.057%,0.053%,0.055%。 结论: 以7月份采收的药材质量最佳,可每年采收2次,采收时间为7月和11月;药材加工方法采用自然晒干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和比较两个产地不同生长时间灯心草皮部和髓部中去氢厄弗酚(DHE)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Agilent Eclipse Plus-C18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57:43),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0 nm,柱温30 ℃。结果:灯心草髓部中DHE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同期皮部;两产地灯心草髓部中去氢厄弗酚的含量,在生长后期差异增大;两产地各时期灯心草皮部中去氢厄弗酚的含量较低,但在灯心草全草中,皮部所含DHE量与髓部相当。结论:H省和J省灯心草中DHE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定瑶族药七爪风药材质量标准,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对瑶族药七爪风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进行观察,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对10个不同产地药材中浸出物、灰分、水分进行测定,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定性研究以及HPLC色谱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对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暂定七爪风药材总灰分不得过7%,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4%,水分不得大于11%;TLC中蔷薇酸的斑点清晰、无拖尾,含量测定中蔷薇酸的稳定性、重复试验中RSD均﹤2%,瑶族药七爪风10个产地药材蔷薇酸的含量在0.093 1%~0.244 3%,因此暂拟定每克七爪风药材蔷薇酸不0.08%。结论:通过研究初步制定了瑶族药七爪风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8.
药用大黄地上部分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蓼科Polygonaceae植物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的干燥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物质基础的角度探寻其作为药用资源的可能性。方法:取干燥药用大黄地上部分5 kg依次用95%,75%乙醇回流提取,减压回收溶剂至无醇味,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部分及萃取后剩余的水相进行分离纯化,应用~1H-NMR,~(13)C-NMR,2D NMR,MS等现代分析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分及水相中共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4-methyl-6,8-dihydroxy-7H-benz[de]anthracen-7-one(1),大黄素-8-甲醚(2),emodin bianthrones B(3),emodin bianthrones A(4),6'-乙酰基-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5),6'-乙酰基-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6),二氢高良姜醇(7),rumexneposides B(8),迷人醇(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11),2″-O-galloylvitexin(12),槲皮素-3-O-刺槐双糖(13),山柰酚-3-O-芸香糖苷(14),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15),kaempferol-3-O-[6″-O-(3-hydroxy-3-methylglutaroyl)glucoside](16)。其中6个蒽醌类化合物(2~6,9),7个黄酮类化合物(7,10~14,16),1个吲哚类化合物(15)及2个酚类化合物(1,8)。结论: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大黄属中分离得到。经综合对比,发现药用大黄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与传统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相似,主要为蒽醌类、黄酮类、酚类化合物等。这为大黄地上部分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丛枝菌根真菌对掌叶大黄产量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丛枝菌根(AM)真菌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对掌叶大黄根和根茎的产量及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盆栽对照试验,设不接种AM组为CK组,设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为AM组,每处理组重复15盆,每盆播种掌叶大黄种子10粒,出苗后间苗3株。采用文献方法计算菌根侵染率和浸染强度,采用称重法测定掌叶大黄根和根茎产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掌叶大黄根和根茎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比较施加AM真菌后,掌叶大黄生物量、蒽醌类组分的变化。结果:AM组与CK组的侵染率分别为(96.96±1.57)%和0,侵染强度分别为(62.07±3.40)%和0;与CK组比较,AM组根和根茎产量提高了(42.96±2.12)%,总蒽醌类平均值提高了12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LC分析结果表明,AM组与CK组掌叶大黄蒽醌类在含量和成分间的比例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接种AM真菌处理并未导致掌叶大黄有效成分的根本改变。结论:接种AM真菌后,能明显促掌叶大黄根和根茎的生长发育,增加药用部位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但在试验期间未造成掌叶大黄质量的变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RP-HPLC测定辣蓼药材中槲皮素的的含量,测定10个产地辣蓼中槲皮素的含量.方法: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50∶ 50)等度洗脱,流速1 mL·min-1,室温,检测波长365nm,进样量20 μL.结果:槲皮素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73185C-21.47(r =0.9995),在0.004~0.014 g·L-1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29%,RSD 1.30%.结论:所用方法分离效果好,简便、准确,可用于辣蓼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