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ic,EEG)表现。方法对34例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及EEG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13例)、重症组(21例),分析不同病情EEG特点。结果共纳入34例确诊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其中31例出现精神症状,26例出现癫痫发作,11例出现意识障碍,6例出现运动障碍,8例患者因出现中枢性低通气需呼吸机辅助呼吸。EEG轻度异常5例,中度异常9例,重度异常16例;14例出现弥漫性慢波,8例出现全面性节律性δ活动(generalized rhythmic delta activity,GRDA),7例出现极度δ刷(extreme delta brush,EDB),12例出现癫痫样放电。重症组弥漫性慢波、GRDA及EDB图形出现率高于轻症组(P0.05)。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以精神症状、癫痫、意识障碍、运动障碍、中枢性低通气为主要临床表现。EEG对抗NMDA受体脑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重症患者常出现较特异的GRAD和EDB图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和EEG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12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例确诊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14~43岁;住院时间为13~84 d。临床表现为精神症状12例,不自主运动12例,昏迷6例,抽搐11例(其中4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6例需要辅助呼吸并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8例合并有肺部炎症。入院时EEG:高度异常7例,中度异常4例,轻度异常1例,7例出现δ刷状波,11例出现弥漫性慢波,4例慢波波幅明显不对称,6例出现痫样放电。出院时EEG:高度异常3例,中度异常7例,轻度异常1例,正常EEG 1例,4例出现δ刷状波,7例出现弥漫性慢波,4例慢波波幅明显不对称,1例出现痫样放电。结论 EEG对抗NMDA受体脑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δ刷"是其较特异的EEG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成人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病情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2012-06—2017-10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20例抗NMDA受体脑炎成人患者根据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将病情分为五个等级,并于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脑电图(EEG)检测,再根据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价患者预后情况,并将脑电图监测情况和病情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程早期脑电图分级与病程早期病情分级呈正相关;在病程恢复期,患者脑电图异常程度与恢复期病情分级呈正相关;在病程早期脑电图监测中出现极度δ刷状波的患者病情更严重。结论脑电图的异常程度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抗NMDA受体脑炎的恢复期脑电图的异常程度随着疾病恢复程度的升高而降低。脑电图可以作为成人抗NMDA受体脑炎的早期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有效、经济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对2013年11月~2016年10月成都上锦南府医院-华西上锦分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9例确诊的抗NMDA受体脑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误诊的原因。结果 29例抗NMDA受体脑炎初期均出现误诊,平均误诊时间17 d,住院时间37 d。进行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确诊抗NMDA受体脑炎后,予以丙种球蛋白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少数发病初期即出现昏迷、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重症患者预后较差。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误诊率极高,早期行CSF和/或血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对于该病的确诊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抗NMADR脑炎抗体滴度测定的临床意义,观察抗体滴度与病情危重程度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32例确诊的抗NMADR脑炎患儿,给予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脑电图(EEG)和头颅磁共振(MRI)等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并随访观察1年。结果儿童抗NMDAR脑炎多以精神行为异常及反复癫痫发作起病,早期不易识别。病情高峰期进展较快。需要及早进行MRI、EEG、血清及脑脊液(CSF)抗体检测,尽早明确诊断及免疫治疗,抗体阳性组与抗体强阳性组比较,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NMDAR脑炎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抗NMDA受体抗体的滴度水平高低有相关性,抗体滴度越高,疾病越严重。抗体的反复升高,是病情复发高危因素。抗体滴度是抗NMDA脑炎重要观察指标,对诊断及评估病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症抗NMDAR脑炎临床,影像学及脑电图(EEG)特征。方法 23例血清和/或脑脊液(CSF)抗NMDAR抗体阳性、MRS评分4-5分的重症抗NMDAR脑炎,分析CSF白细胞数、意识障碍严重程度、呼吸功能衰竭特点及头颅MRI、24h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特点。结果 23例重症抗NMDAR脑炎中,精神行为异常19例(82.6%),意识障碍20例(87%)。CSF白细胞数增高19例(82.6%),与轻症抗NMDAR脑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发作17例(73.9%),其中癫痫持续状态13例(56.5%)。24h VEEG监测,广泛慢波15例,其中θ波为主调12例,δ波为主调3例。14~20HZ快波背景2例,额顶枕颞导棘波、尖波或尖慢综合波发放6例,未见异常1例。头颅MRI异常14例(60.9%),其中累及额、颞、顶枕叶皮质6例,皮质下白质多发异常信号5例,累及海马5例,累及脑干2例,未见异常9例。呼吸功能衰竭10例(43.5%),Ⅰ型呼吸功能衰竭6例,Ⅱ型呼吸功能衰竭4例。结论重症抗NMDAR脑炎疾病的严重程度、CSF白细胞数量、意识障碍程度与抗NMDAR抗体的滴度无关,重症抗NMDAR脑炎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和中枢性通气不足所致呼吸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神经元表面抗体相关脑炎临床表现、脑电图和头部MRI特点,探讨脑电图对判断疾病复发或波动的意义,以及与MRI病灶相对应的脑电图特点和各临床病程分期的脑电图特点。方法共23例神经元表面抗体相关脑炎患者,根据临床病程分期分为上升期、极期、下降期和恢复期,记录脑电图背景活动、慢波分布范围、样放电和极度δ刷,分析其与疾病复发或波动的关系、与头部MRI表现的一致性,以及各病程分期的脑电图特点。结果 23例患者中19例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3例为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1抗体相关脑炎、1例为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脑炎。临床症状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精神症状或认知功能障碍、癫发作、意识障碍、言语障碍和运动障碍。发病30.50 d内6例脑电图背景活动为慢波,其中2例疾病复发或波动;5例背景活动为α节律,无一例复发或波动。有极度δ刷与无极度δ刷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首次住院时间(Z=-0.785,P=0.433)和疾病复发或波动发生率(Fisher确切概率法:P=0.1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病程分期脑电图背景活动与头部MRI表现并不完全匹配。上升期和极期脑电图背景活动多为慢波,且慢波分布范围相对较广泛;自下降期开始,背景活动以α节律为主;恢复期慢波分布范围缩小。结论疾病早期脑电图背景活动可能与疾病复发或波动有关。各病程分期脑电图改变与头部MRI表现的不匹配提示应重视神经元表面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神经功能检查。不同病程分期脑电图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本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和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5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例特点,随访病情转归。结果本组的45例患者年龄为14~61岁,平均年龄32.2±13.24岁;男性27例,其中3例(11%)合并肿瘤。女性18例,其中5例(28%)合并卵巢畸胎瘤。23例(51%)出现前驱症状。本组45例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症状(91%)、癫痫发作(76%)、不自主运动(42%)、中枢性低通气(24%)、意识水平下降(47%)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0%)。脑脊液(CSF)常规、生化检查阳性率为89%,所有患者CSF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脑电图(EEG)多表现为双额、颞、中央导联为主的轻度(21%)至中度(59%)慢波。53%患者头颅CT平扫或MRI检查有异常表现,多见于额颞叶T2-Flair异常信号。所有患者均给予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6例患者接受环磷酰胺或吗替麦考酚治疗。除1例失访,44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者占86%。结论抗NMDAR脑炎发病男性并不少见,肿瘤合并率低。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CSF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为其主要临床特点。绝大部分患者EEG异常,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79%患者一线免疫治疗效果良好。8例合并肿瘤患者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畸胎瘤摘除术不能完全预防该病发生,但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PET与MEG定位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临床及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PET与MEG定位、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临床效果和脑电图变化.方法 Leksell-C型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癫痫33例,30例获得随访列入研究,EEG检查26例异常.分为PET组(22例)和MEG组(8例),发作频率分别为4.8±1.9次/月和4.6±2.2次/月.根据癫痫发作特点、脑电图、PET或脑磁图、CT或MRI定位致痫灶.周边剂量为8~13Gy,中心剂量为16~45Gy,照射范围略大于PET和MEG所提示的致痫区范围.术后每3个月复查EEG,并对照术前EEG,观察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按国际癫痫学会分类法分为6级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随访时间6~19个月,Ⅰ~Ⅱ级10例(33.3%),Ⅲ~Ⅳ级14例(46.7%),Ⅴ级4例(13.3%),Ⅵ级2例(6.7%).总有效率80.0%.PET与MEG两组病例癫痫发作频次皆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12个月分别降至2.0±1.3次/月和1.8±1.1次/月.随访EEG逐渐恢复正常12例(48.0%),好转9例(36.0%),无变化2例(8.0%),恶化2例(8.0%).PET与MEG两组之间在治疗前后都没有差别.结论 PET或MEG定位致痫灶,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疗效肯定,EEG可以在术后随访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癫痫患儿不同眼状态间断性闪光刺激(IPS)光敏性特征及EEG分析。方法选取IPS阳性癫痫患儿,分析不同眼状态下IPS光敏性特征及EEG特征。结果 104例患儿中,背景正常101例(97. 1%),背景活动减慢3例(2. 8%)。间期有癫痫放电99例(95. 1%),其中广泛性放电66例(63. 5%)、局灶放电20例(19. 2%)、广泛性+局灶性放电13例(12. 5%)。IPS广泛性放电96例(92. 3%),局灶性放电8例(7. 7%)。合眼+闭眼+睁眼IPS阳性患儿IPS时临床发作率显著高于其余患儿(χ~2=4. 575,P=0. 032)。光敏感程度随刺激频率增加而逐渐增加,当闪光频率在8~25 Hz时IPS阳性数量呈现峰值。间期广泛性放电患儿IPS均为广泛性放电,65. 0%的间期为局灶性放电患儿IPS为广泛性放电;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 684,P 0. 001)。结论 IPS阳性多见于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患儿。合眼、睁眼状态下IPS阳性率高于闭眼状态,且8~25 Hz频段时IPS阳性率最高。当三种眼状态IPS均阳性时,IPS易诱发发作。IPS放电特性与间期EEG及发作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像学(CT和MR1)正常的癫(癎)病例的发作间期SPECT与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100例影像学正常病例在发作间期进行SPECT显像、EEG长程监测.结果:共100例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54岁.病程平均3.77年.可追溯到病因者63%.全身性发作58%(全身强直阵挛发作52%),局灶性发作42%.发作间期SPECT异常100%,其中低灌注67%,高灌注30%,高-低灌注3%.异常灌注灶156个:脑区151个(97%),其中颞叶76例94个(60%).长程EEG监测正常17%,异常83%,异常者中90%有(癎)样放电.局灶性异常45%和弥漫性异常54%,EEG正常的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差异明显(P<0.01);局灶性异常中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学正常而发作间期SPECT异常的癫(癎)病例和EEG异常明显增高,全身性发作者各脑区均存在异常灌注灶,其中颞叶异常灌注灶占60.2%.  相似文献   

12.
<正>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encephalitis,抗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与NMDA受体有关的新型自身免疫性边缘叶脑炎,对治疗反应良好。该病多以精神症状首发,血与脑脊液可检测出抗NMDA受体抗体,临床上易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桥本氏脑病、急性脱髓鞘等疾病混淆。现将本科收治的1例抗NMDA受体脑炎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及磁共振扫描对颢叶癫痫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146例颞叶癫痫病例,术前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及磁共振扫描(MRI),发作时V/EEG所示的痫样放电部位与MRI检查所发现的病变同侧时,将此侧颞叶作为癫痫灶颞叶;MRI未见异常,则根据三次以上发作时V/EEG定侧.所有患者经术中皮层脑电图和深部脑电监测后,行前颞叶切除术.结果 术中皮层脑电图及深部脑电监测均发现有痫样放电,与术前V/EEG监测吻合.术后102例(70%)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显著改善35例(24%),良好6例(4%),无改善3例(2%).结论 V/EEG结合MRI对颞叶癫痫术前能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4.
正奥卡西平(OXC)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AED),是用于局灶性癫痫的一线治疗药物。OXC虽被认为治疗局灶性癫痫有效,但可加重某些患者局灶性癫痫发作,如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BECT)。现报道1例局灶性癫痫患者口服OXC期间症状和EEG恶化,疑与OXC有关。1病例患者,男,18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4年"于2016年3月就诊我科。患者4年前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发性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及复发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我科诊治的复发性抗NMDA受体脑炎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神经影像、辅助检查等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男2例,女8例,年龄为16~60岁。首次发病的起病症状包括:精神异常3例,癫痫5例,中枢性通气障碍3例,神志不清4例,自主神经障碍4例。复发时症状:精神异常8例,癫痫4例(2例癫痫持续状态),中枢性低通气2例,视神经损害2例,意识水平下降3例,自主神经障碍1例。复发次数为1~2次,首次发病及复发期的抗NMDA受体抗体滴度阳性率为100%;首次发病及复发期脑电图均异常。头部MRI首次发病检查中3例异常,复发时原有病灶消失或减小,2例见新病灶。1例于复发期发现卵巢畸胎瘤并手术切除。8例给予一线免疫治疗。全部病例经免疫治疗后病情缓解。缓解期2例抗NMDA受体抗体滴度阳性,2例脑电图异常。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具有复发性,其复发的原因可能与肿瘤、病毒等有关。临床表现、抗体检测和神经影像学改变等为诊断和评估复发的重要方法。长时间的小剂量免疫治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同时需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金洋  张玮  徐斌  胡湘蜀  刘兴洲 《癫痫杂志》2019,5(6):431-439
目的研究不同时段的发作期头皮电极脑电图(EEG)在局灶性癫痫侧向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6年10月就诊于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和广州三九脑科医院行癫痫手术的41例局灶性癫痫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起源于不同脑叶/区(额叶内侧面、额叶外侧面、颞叶内侧面、颞叶新皮层、后头部和岛叶)的共计356次发作,将每次发作期的头皮电极EEG分为十等段(E1-E10),分析每等段EEG的侧向性,再将十段EEG合并成E1-E3,E4-E6和E7-E10三个时段,分析三个时段EEG的侧向性诊断正确率、错误率和无侧向性率。颅内电极EEG明确癫痫发作的起始脑区,癫痫术后发作消失/减少最终判定致痫区。结果所有脑叶/区的癫痫中,62%(219/356)发作期头皮电极EEG具有定侧价值。近80%的颞叶癫痫各时段发作期头皮电极EEG具有侧向性。颞叶内侧型癫痫在发作期头皮电极EEG的E4-E6段侧向性诊断正确率最高89%,而在E1-E3段错误率最高,达30%;颞叶新皮层癫痫有95%的发作在E1-E3段侧向性诊断正确率最高。额叶癫痫各时段的发作期头皮电极EEG无侧向性诊断率明显高于正确率。额叶内侧型癫痫在E1-E3段侧向性诊断正确率最高,但仅为24%;额叶外侧型癫痫各时段发作期头皮电极EEG无侧向性诊断错误,E1-E3段侧向性诊断正确率最高为83%。后头部癫痫在E1-E3段可提供93%的侧向性诊断正确率。岛叶癫痫各时段的发作期头皮电极EEG侧向性诊断正确率均很低。结论 E1-E3段头皮电极EEG在所有脑叶/区癫痫的侧向性诊断中均有一定价值,尤其对额叶外侧型、颞叶新皮层、后头部癫痫侧向性价值更高。而E4-E6及E7-10段对颞叶内侧型癫痫发作侧向性诊断价值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临床表现、头颅MRI、脑电图(EEG)、脑脊液(CSF)特点。方法收集20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MRI、EEG和CSF资料。结果 20例抗NMDAR脑炎患者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3~61岁,平均年龄25±19岁。入院时头颅MRI异常率为60%(12/20),其中4例累及边缘系统,5例累及额顶颞枕叶、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等结构。例4入院时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第24天复查见双顶枕叶、右侧胼胝体及扣带回区异常信号。16例患者行EEG检查,14例(88%)异常,异常的EEG主要为非特异性慢波,其中1例(例4)患者住院期间复查EEG出现大量δ波。90%(18/20)患者CSF结果异常;细胞学检查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例9有激活性单核细胞增多。11例(55%)患者血清和CSF NMDAR抗体阳性,7例(35%)患者仅CSF NMDAR抗体阳性,2例(例11、例14)患者仅血清NMDAR抗体阳性。结论本组以男性青少年多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异常、癫痫、记忆力下降、行为异常、不自主运动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枢性低通气。头颅MRI病变不仅局限于边缘系统。重症患者EEG可出现δ波。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可复发。  相似文献   

18.
重症病毒性脑炎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为发热60例(88.2%),头痛36例(52.9%),意识障碍66例(97.1%),癫痫50例(73.5%),精神症状29例(42.6%)。入院后查EEG异常44例,头颅CT或MRI有异常信号42例,腰穿CSF异常68例。予抗病毒、脱水、抗炎和对症支持治疗;其中伴发癫痫持续状态22例,予口服大仑丁联合静脉使用丙泊酚、咪达唑仑、氯硝安定等抗癫痫,其中5例患者予床边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严重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在口服及静脉抗癫痫药物不能很好控制的情况下,使用床边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有较好的疗效。68例患者经治疗痊愈8例,好转45例,自动出院11例,死亡4例。结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应在早期收入重症监护病房,给予全方位的治疗和监护。对于其中顽固的癫痫持续状态,尤其是MRI发现明显病变者,死亡率高,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外,床边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能明显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近年来被认识的边缘叶脑炎,该病常伴发于卵巢畸胎瘤,由于肿瘤的诱导产生抗NMDA受体的自身抗体,抗体选择性影响NMDA受体分布的脑区,从而引起记忆障碍、性格改变、不自主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治疗主要包括肿瘤灶切除和免疫调节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在药物长期控制前后SPECT异常灌注灶的动态变化。方法对77例癫痫患者药物治疗前后检查发作间期SPECT和长程EEG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PECT显像示异常灌注灶治疗前后无变化者占39.0%,有变化者占61.0%。治疗前异常灌注灶123个,治疗后71个,治疗前后总变化52个(42.2%)。治疗后SPECT扫描正常14例(18.2%),较治疗前的5例(6.5%)增加。长程EEG治疗前后改变36.6%(26/71),痫性放电消失42.6%。SPECT异常灌注灶动态变化模式有5种:低/高灌注灶转化为高/低灌注灶;正常转化为低/高灌注灶或相反;单灶转化为多灶或相反;高-低灌注灶同时存在;发作期间的高灌注。结论抗癫痫药物长期控制后SPECT异常灌注灶的动态变化模式为5种,对于认识癫痫的复发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