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90%以上的肿瘤患者死于不同程度的耐药[1]。肿瘤细胞耐药可分为原药耐药(PDR)和多药耐药(MDR)两大类。其中,PDR指仅对诱导药物产生耐药性而对其他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性;而MDR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也产生耐药现象,是肿瘤化疗最大的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作为全球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从世界范围来看,2008年癌症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266万和756万[1]。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已分别达到286/10万和181/10万[2]。化疗是治疗肿瘤并防止肿瘤术后复发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易产生多药耐药,从而使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MRSA的基本耐药机制已经被阐明,在逆转药物的研究方面也不断取得进展。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整理和分析中医药逆转非小细胞肺癌的基本情况,为中药干预肿瘤获得性耐药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方法:收集、整理、分析目前有关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获得性耐药的研究文献。结果:中药对于NSCLC化疗耐药干预主要体现在降低细胞药物外排,减弱细胞核屏蔽、细胞药物代谢、核酸修复等功能,调整凋亡机制失衡,提高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活性,抑制EMT导致的免疫逃逸等方面。研究涉及中药单体,单药及复方,药物剂型多样。结论:方药干预体现了扶正祛毒的辩证原则。气血阴阳亏虚是本,脏腑主要涉及肺、脾、肾,痰瘀毒聚是标。同时充分运用了有毒动物类药的解毒抗癌作用,把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正虚邪聚”可能是NSCLC化疗获得性耐药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2009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恶性肿瘤的第7位和第6位[1]。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确诊时多属中晚期[2],患者根治性切除率低。文献报道,胰腺癌患者1年生存率不足20%,5年生存率仅为5%左右[3]。近几年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国内学者对胰腺癌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以及临床用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包括天然抗胰腺癌药物的开发、中药部分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复方研究。中医药在胰腺癌临床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中医药逆转作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海  范忠泽 《中医杂志》2011,52(12):1068-1072
肿瘤的多药耐药(MDR)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MDR的机制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合理使用中药联合化疗药物能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可起到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从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中筛选MDR逆转剂,在内可改善、纠正机体病理状态下异常的功能基因及蛋白组学,在外可改善肿瘤生物特性,逆转耐药。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特性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逆转耐药是肿瘤治疗中的难题.本文系统综述了肿瘤多药耐药发生机制与逆转药物,分析了中医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特征,并提出基础研究的方向与中药逆转多药耐药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晔 《中草药》2015,46(7):1096-1102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长久以来困扰着肿瘤治疗的临床难题。MDR机制的形成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多水平、多结构和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克服肿瘤细胞MDR,提高抗癌药物疗效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的重点与关键课题。目前多数化学药逆转剂往往只针对单一的耐药机制,且逆转剂本身不良反应较大,制约着临床的使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越来越多的中药抗癌药物正在被挖掘、被研究、被使用。中药治疗疾病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能明显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的细胞毒作用。从论述MDR的机制入手,综述近年来中药逆转肿瘤MDR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对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逆转的中医药研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5000万癫痫患者,我国约有900万患者。其中75%通过常规的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约25%的癫痫即使科学地应用常规抗癫痫药,发作仍难以控制而成为难治性癫痫(Intractab le Ep ilepsy简称IE)。在临床实践过程中AED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对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目前西医对本病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则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特别体现在对CAG病理变化的逆转上。本文从CAG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角度探讨中医药对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变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攻克肿瘤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存的一大难题.化学药物和分子靶向治疗是抗肿瘤临床通用方案,也是首选方案之一,此类药物靶标明确、疗效好,但不良反应大,且肿瘤细胞常常产生耐药性阻碍药效的发挥,从而使肿瘤治疗变得困难,故研究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及如何逆转耐药性具有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2.
综述近年来胰腺癌中医药治疗与实验研究进展。分析胰腺癌发病的病因病机虚实皆存,其治疗需攻补兼施。临床研究包括中医内治疗法和中医外治疗法,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实验研究则涵盖了中药复方和中药提取的单体成分研究。参考文献36篇。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6,(6):532-534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胰腺癌重度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晚期胰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盐酸吗啡注射液控制癌痛,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治疗,两组均以14 d为1个观察周期。14 d后根据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变化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NR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组治疗后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64.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胰腺癌重度疼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分离ICU住院患者中12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分析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结果:除阿米卡星外(敏感率为52.42%),12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敏感率<30.00%)。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的中医证候以虚实夹杂证为主,虚实夹杂证的各证中以痰阻证(65.3%)、阴虚证(61.9%)、气虚证(55.9%)、热郁证(53.4%)为主。结论: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应以亚胺培南作为一线抗菌药物,同时可考虑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了解中药逆转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以便更好指导临床前新药研发。方法:本文通过采集整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逆转耐药性的作用机制方面作一综述。结果:目前对中药逆转耐药性的研究主要从整体动物模型、体外实验、细胞模型、蛋白基因等多层次进行, 并证明中药逆转耐药性主要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以及相关蛋白、基因的影响而发挥作用。结论: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可以揭示中药逆转耐药性机制,研究开发具有逆转耐药性的中药,为中药在逆转耐药性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年来随着药物代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代谢组学的出现,在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中药配伍影响中药体内过程是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重要机制之一。中药配伍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可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其药效或毒性发生变化。本文首次归纳总结了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研究进展,通过研究中药复方给药后,分析其代谢组学特征,从内源性代谢物和外源性代谢物两个方面比较研究配伍前后变化,为全面评价中药复方的疗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药物代谢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药物代谢过程是影响药物发挥作用及产生毒性的过程。中药的配伍变化会直接导致药效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发生变化。运用LC/MS^n等现代分析技术手段进行中药复方代谢研究,对于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研究中药复方体内代谢特征,探索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配伍原理;通过体内代谢过程研究,寻找新的治疗药物;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医胃癌病机与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在抑制胃癌,防治转移复发,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寿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胃癌的病因病机、辩证以及胃癌中医治法的基础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胰腺癌恶性极高,素有“癌王”之名,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持续上升。因其进展迅速,生存期普遍较短,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中医药作为多学科协作背景下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及良好的兼容性,既可与其他治疗方式协同作用于胰腺癌进展全程,亦可成为高龄及晚期患者主要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古医籍中胰腺癌相关专项记载较少,多以黄疸、腹痛、癥瘕、积聚等病证散载,未能形成系统的中医药诊疗体系,当代医家基于对医学古籍及自身临床经验的总结,也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及临床研究,形成了多种胰腺癌的中医治疗思路,其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统一之处,为中医药在临床胰腺癌多学科治疗模式中的应用提供经验借鉴。本文结合古籍及多位临床胰腺癌专家的研究成果,系统归纳总结中医药在胰腺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均较高,我国因为胃癌死亡的人数每年高达49. 8万人。由于早期胃癌的发病特征不明显,多数到医院治疗的患者均已是中晚期胃癌,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晚期胃癌的术后生存期显著低于早期胃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胃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进展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70%左右,早期胃癌也可有淋巴转移。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癌灶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目前的治疗手段除手术切除、淋巴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外,中医药因其中毒性低、治疗效果好、价格低的优势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生多因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素体亏虚而致痰凝、气阻、血瘀与胃发为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临床中医治疗多以化痰解毒、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为主。近年来,多项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胃癌淋巴转移在临床中疗效显著、作用广泛,其可能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CM)的水解,激发肿瘤失巢凋亡,抑制淋巴管新生,调控与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等途径来治疗胃癌淋巴转移。文章从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淋巴转移中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揭示中药作用的机制及其作用靶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胃癌淋巴转移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