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为25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经脐单孔腹腔镜下,于体表应用普通针持持大圆针(1/2弧,11×34)刺入腹腔行疝囊高位结扎。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单侧疝手术时间815 min,平均(10.25±2.1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815 min,平均(10.25±2.1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832 min,平均(25.47±5.62)min;术后232 min,平均(25.47±5.62)min;术后23 d出院。术后随访33 d出院。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1.34±7.98)个月,248例(96.5%)患儿获得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应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患儿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资料,本组患儿分别行单孔法及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及复发率。
结果单孔组手术时间(12.4± 2.0)min多于双孔组(11.3±1.4)min,阴囊血肿发生率(11/72)高于双孔法(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住院时间、VAS疼痛评分、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两种手术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单孔法手术时间稍长、阴囊血肿发生率稍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手术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患儿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差异。
结果2组患儿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术后复发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余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儿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式及内环口直径(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患儿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在保证临床安全及疗效的情况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术后复发率更低,且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患儿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此类患儿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疝气针无损伤腹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高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传统手术(A组)、疝气针+腹腔镜(B组)、腹腔镜(C组)各30例.A组给予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B组给予腹腔镜下行疝气针无损伤腹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高海拔地区(>3 500 m)行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拉萨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术102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三孔法-双孔法-单孔法,且均在气腹下进行,得到了超高位的结扎。
结果102例患儿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前诊断为单侧疝90例、双侧疝12例,术中发现隐匿疝26例(29%),平均手术时间单侧25 min,双侧35 min,所有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未发生心率及呼吸等异常情况,手术后能够正常苏醒。术后95%患儿第1天即出院,其余于第2天出院(术后出现咳嗽等情况)。术后随访3~12个月,其中5例术后未能联系,无复发情况。
结论高海拔地区小儿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是安全可行的,患儿手术创伤小、麻醉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同时手术技术要求低、学习曲线短,我们已经在我区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孔与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福建省石狮市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2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单孔组(38例)与二孔组(88例),比较2组患儿下床时间、切口大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发生阴囊水肿及复发率。
结果研究组的下床时间、切口大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阴囊水肿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二孔法比较,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腹腔镜下单孔法及双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探讨腹腔镜下单孔法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优势。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分别采用腹腔镜下双孔法及单孔法缝扎腹股沟斜疝单侧疝囊内环治疗,每组各收治40例,年龄在6个月到5岁范围。结果 在缝合正常大小内环口的病例中,腹腔镜下单孔法缝扎单侧内环口操作时间平均为11.8 min(手术用时范围10~13 min),双孔法操作平均时间为12.3 min(手术用时范围11~14 min);而在缝合较大内环口的用时时间上,单孔法手术用时明显较双孔法手术时间短(11.3 min,14.23 min)。术后随访平均6个月(3个月~1年),手术患儿均无腹股沟斜疝复发。结论 相比较腹腔镜下双孔法高位结扎腹股沟疝疝囊,采用腹腔镜下单孔法高位缝扎腹股沟斜疝疝囊,不仅具有美观、创伤小的优势,同时操作时间较短,更适合治疗较大内环口的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8.
小儿腹股沟疝是儿童常见疾病和多发病,80%的患儿于出生后3个月发病,斜疝发病率较高,约99%。属于先天性疾患,其病因主要是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或闭合不全所致,治疗仅需要做疝囊高位结扎便能达到治愈目的。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其治疗术式从传统开放手术逐渐转为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自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采用钳式针辅助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06例,戳孔小,痛苦少,无复发,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新方法。方法采用一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02例,其中右侧70例,左侧20例,双侧12例。单侧斜疝中有9例存在对侧隐性疝,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高位缝扎术。结果手术时间单侧疝平均14分钟,双侧疝26分钟。术后平均2天出院。皮肤切口无须缝线。无并发症。病人随访6~26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一孔法腹腔镜下斜疝疝囊内环口高位缝扎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0.
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2007年5月~2008年12月,选择腹股沟斜疝患儿70例。年龄6个月~3岁56例,4~7岁10例,7~13岁4例。单侧51例,双侧19例。于脐内置入5或10mm腹腔镜,采用自行设计并改型的硬膜外针(距针尖0.5cm处有V形缺口),于腹横纹插入并带入4号丝线,于腹膜外环形高位结扎内环口,并悬吊于腹壁。结果全部手术均成功,15例术中发现对侧隐性斜疝。手术时间51例单侧5~15min,19例双侧15~30min。术后随诊3~21个月,其中22例〉12个月,无复发。结论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高位结扎内环口并悬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瘢痕,同时能发现并治疗对侧潜在小儿斜疝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疝钩针的改进在单孔腹腔镜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8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用单钩疝针、双钩疝针、注水分离疝针完成3 739例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记录及术后随访资料,统计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复发情况等参数并予以分析。
结果双钩疝针及注水分离疝针较单钩疝针,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均有明显优势。双钩疝针组中,较大疝因内环腹膜褶皱需插入辅助钳操作延长手术时间。注水分离疝针组针对巨大疝借助水分离技术可单独完成操作。
结论经过不断改进,注水分离疝针单独穿刺腹壁即可完成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灵活应对各种内环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并分析单孔腹腔镜和雪橇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经验与处理技巧,探讨适宜的处理方法或原则。方法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637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均接受腹腔镜经皮穿刺腹膜外结扎术(LPEC)手术治疗,术中执行单孔腹腔镜、腹壁单次穿刺和全腹膜外结扎等技术规范。回顾性分析术中遭遇到的不良因素、手术过程、处理方法及术后随访。结果术后随访2∽38个月,本组完成腹腔镜经皮穿刺腹膜外结扎术634例,其他3例患者中转为传统小切口手术。手术时间(24.5±8.2)min,术中出血(1.5±0.5)ml,术中在其他部位增加操作通道和器械4例。本组患者遭遇输精管显示不清、腹膜褶皱遮挡、瓣膜状皱襞、腹膜明显撕裂、巨大疝、膀胱充盈或乙状结肠充盈、大网膜疝入并与疝囊粘连、腹膜外气肿、嵌顿疝、合并其他疾病、特殊部位出血、断线脱线、内脏下滑靠近内环口等情况。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单孔腹腔镜经皮穿刺腹膜外结扎术能够胜任绝大数儿童腹股沟疝手术,但可能遭遇多种不良因素,恰当处理可以减少意外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77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经脐部置入3 mm或5 mm腹腔镜监视腹腔,在体外使用普通开放手术针持夹持大圆针,在缺损内环口体表刺入并带入4号丝线,在腹膜外环形高位缝扎内环口。结果 77例均手术成功。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斜疝22例(31.4%)。平均手术时间48例单侧疝13 min(7~19 min),29例双侧疝21 min(14~31 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8 h(26~52 h),未发现有脐戳孔疝、戳口处血肿、腹膜外气肿、阴囊血肿等并发症。35例获得随访6~36月,平均22.6月,无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 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安全、可靠,创伤少,效果好,容易学习掌握。 相似文献
14.
自制缝合针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制缝合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治疗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1年3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应用自制缝合针为93例患儿行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2.5±5.8)min,切口不需缝合。除2例有皮下异物感外,无明显并发症。平均住院(3.4±1.7)d。随诊患儿症状均消失,术后无疤痕。结论:应用自制缝合针行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切口小,损伤轻,疼痛轻,康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可同时发现及处理隐性内环口未闭,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且可有效防治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及手术方法、优缺点。方法:对比分析843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与519例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开放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隐匿疝的发现、麻醉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均治愈。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隐匿疝的发现、麻醉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明显优于开放组,住院费用略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复发1例,复发率0.1%;开放组复发11例,复发率2.1%。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麻醉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术中可及时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疝、双侧疝。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与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179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同期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9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患儿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并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双钩疝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应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皮穿刺并于腹膜外行疝内环口结扎术的44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221例采用腹腔镜下双钩疝针内环口结扎术(双钩针组),22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腹腔镜下单钩疝针内环口结扎术(单钩针组)。2组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由同一手术者操作完成,对比2组患儿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双钩针组、单钩针组单侧手术平均耗时分别为(12.42±1.60)min、(18.32±2.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手术时间分别为(18.17±2.50)min、(24.39±4.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55±0.69)d、(2.63±0.7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钩针组回访至今无并发症,未见复发。单钩针组有1例患儿在术后6个月出现穿刺部位线结反应,另有1例患儿同侧腹股沟斜疝术后1年复发。
结论双钩疝针用于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不仅具有手术操作方法简单,能够注水分离腹膜组织,不会结扎腹壁组织或者遗留局部的腹膜间隙等优点,而且完全能够保证在腹膜外间隙行结扎内环口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疝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并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126例单侧腹股沟疝患儿,61例行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改良组),65例行传统手术(传统组),改良组应用普通外科缝针于腹腔镜下荷包缝合内环口2圈。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少于传统组(P<0.01),住院费用高于传统组(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备一定腹腔镜操作经验的术者行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无需特殊的手术器械,患儿创伤小,美容效果好,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隐性疝,是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