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放置负压引流管对预防术后血清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于腹膜前间隙放置负压引流管,对照组不放置负压引流管。观察两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结果:110例患者中,观察组70例,术后发生1例血清肿,对照组40例,术后发生5例血清肿。结论: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术中放置负压引流可引流渗液,促进组织修复,预防术后血清肿的发生,容易学习,易于掌握,且一次性负压吸引球囊价格低廉,降低了综合医疗费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并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538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清肿的发生情况,分析总结血清肿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结果538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清肿39例,血清肿的发生率为7.2%,其中Ⅰ/Ⅱ型33例(6.1%),给予观察及中药芒硝外敷处理后痊愈;Ⅲ型5例(1.0%),给予中药芒硝外敷、细针穿刺抽吸等处理后症状好转;Ⅳ型1例(0.2%),经反复抽吸症状未明显改善并伴有补片排斥反应,遂行二次手术取出补片及彻底清除血清肿后痊愈。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疝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和疝囊离断是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χ2=4.165、11.242、3.857、4.802,P=0.031、0.001、0.045、0.029)。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围手术期多种措施来防治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危险因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为91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并发血清肿。对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疝囊大小、疝类型、手术方式、血红蛋白、白蛋白、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与术后血清肿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肿组年龄(t=-2.172,P=0.032)大于无血清肿组,手术时间长于无血清肿组(t=-2.695,P=0.023);病程≥5年的患者血清肿发病率高于病程<5年者(χ~2=13.239,P<0.001);疝囊直径≥5 cm的患者血清肿发生率高于疝囊直径<5 cm者(χ~2=10.21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病程≥5年、疝囊直径≥5 cm是发生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病程、疝囊大小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个体化治疗、精准解剖与合理选择补片可降低血清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有效预防及减少术后血清肿提供必要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BMI、疝类型(斜疝、直疝、股疝)、疝一般情况(疝囊大小、双侧疝、阴囊疝、难复性疝、嵌顿疝)、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补片、疝囊处理方式、补片固定方式及血清肿等,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对数似然比检验)与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引起术后血清肿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直疝(P=0.011)、胶水固定补片(P=0.006)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直疝(OR值1.873,95%可信区间1.038~3.380)、胶水固定补片(OR值为1.514,95%可信区间1.019~2.251)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疝及胶水固定补片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减少术后血清肿的发生,推荐减少胶水固定补片,消灭直疝假性疝囊形成的残腔。 相似文献
5.
血清肿作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不同学者对于血清肿理解认知不同,导致报道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差异较大。患者因素、医师的经验以及补片材质、固定方式等均是患者术后形成血清肿的重要原因;在治疗方面,大多数情况下血清肿可无需临床干预即可自行吸收,仅当患者出现严重症状、感染等少数情况下进行临床干预。因此,对于降低围手术期血清肿的发生率仍需以预防为主。笔者就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临床血清肿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施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患者67例临床资料,观察术后1个月内发生临床血清肿情况,分析血清肿的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共发生术后临床血清肿11例,以0-Ⅰ型患者较常见,多数患者在术后无需干预,Ⅲ-Ⅳ型出现在术前疝反复突出、疝囊颈粘连严重患者。仅少数Ⅳ型患者需抽液并加压治疗。结论 TAPP术后血清肿发生因素与患者腹股沟区病变程度相关,术中精细操作及术后早期加压有助于减少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浆液肿发生率较高,浆液肿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的现象。关于如何预防腹腔镜疝术后浆液肿的发生,尚无一致意见。本文阐述了腹腔镜疝术后浆液肿发生的机理,易发因素及预防措施,并介绍了我们在这方面的临床经验。腹股沟直疝及大的斜疝或者阴囊疝术后浆液肿发生率较高。对于腹股沟直疝,可以在腹腔镜疝直疝修补术时将疝囊关闭(采用倒刺缝线或者endoloop)值得推荐,对于较大的腹股沟斜疝,可以尝试采用倒刺缝线悬吊远端疝囊,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以选择性放置引流管,早期拔出引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症之一血清肿误诊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7月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术初期发生的对术后并发症误诊的两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例患者均于住院期间接受了二次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未再见腹股沟区包块复现。结论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存在符合正常转归过程,只有当血清肿成为并发症时才需对症处理。血清肿易与腹股沟疝复发/修补失败相混淆,认真查体,结合影像学检查可减少或避免其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分型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采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340例病人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清肿发生情况及临床表现,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血清肿共46例,占13.5%。Ⅰ型7例,Ⅱ型30例,Ⅲ型6例,Ⅳ型3例,轻微病人多数给予理疗及中药外敷缓解;较重病人给予穿刺抽液多可缓解;2例病人血清肿持续逾5月余,给予反复穿刺抽液后缓解;1例病人术后1个月复查发现血清肿,但无明显疼痛不适,1年后复查疝复发,予以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痊愈。结论统一的血清肿分型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便于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对策。血清肿重点在于预防。术中精细解剖,对于易感人群给予个体化处理,以期降低血清肿发生率,减少由此引起的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缝合关闭疝缺损对预防术后血清肿的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式,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清河县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腹股沟直疝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试验组患者在术中使用0号涤纶缝线缝合关闭疝环和直疝疝囊腔;对照组患者不处理疝环,2组患者术后7 d、1个月和3个月分别复查腹股沟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腹股沟区血清肿的发生情况并评估血清肿的积液量,同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慢性疼痛和复发情况等。
结果术后7 d、1个月复查局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组血清肿积液量分别为(30.63±6.86)ml、(20.19±5.94)ml明显高于试验组(15.45±4.16)ml、(11.00±2.2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血清肿积液量(13.18±5.13)ml与实验组(10.00±0.00)比较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53.21±8.21)min高于对照组(47.60±5.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3.09±0.55)d与对照组(3.08±0.63)d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慢性疼痛及复发。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缝合关闭缺损这一操作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且不增加术后感染、疼痛及复发等风险。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发生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我科从2012年4月到2016年6月间采用腹腔镜术式治疗成年男性腹股沟疝患者共251例,观察术后1个月内血清肿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找出其原因及探讨处理对策。结果〓4年间共发生血清肿42例,大多数无需处理,仅3例需抽液并加压治疗,全部42例患者未发生感染。血肿可能与年龄、手术方式和伴随较严重的疾病有关。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血清肿可能涉及到年龄、手术方法及严重的伴随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