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门部Glisson蒂选择性血流阻断行肝左叶切除术在肝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肝左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采用肝门部Glisson蒂选择性血流阻断行肝左叶切除术(A组);6例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B组)行肝左叶切除术;对两组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3、5、7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Glisson蒂选择性血流阻断行肝左叶切除术是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有效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门部Glisson蒂交替血流阻断、循Glisson鞘行肝右前叶下段解剖性切除在肝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5例肝右前叶下段肝癌患者中,8例采用肝门部Glisson蒂交替血流阻断、循Glisson鞘行肝右前叶下段解剖性切除术(A组)。7例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B组)行肝肿瘤局部切除术。对两组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3、5、7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Glisson蒂交替血流阻断、循Glisson鞘行肝右前叶下段解剖性切除术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有效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交替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并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4月广元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6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据入肝血流阻断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交替阻断组(26例)采用交替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传统阻断组(30例)采用区域血流阻断技术。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三烯C4(LTC4)等指标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交替阻断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ALT、AST、IL-6、TNF-α和LT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水平均先升高随后逐渐减低,传统阻断组术后第1、3、7天时ALT、AST、IL-6、TNF-α和LTC4水平均高于同期交替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替阻断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Pringle法,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术中行交替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输血,减轻肝损伤,降低再灌注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行,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LH)中两种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28例行L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14例,经Glisson鞘阻断)和B组(14例,打开Glisson鞘分离血管并阻断)。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术后肝功能及血常规,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及肝癌复发率、生存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的肝功能及血常规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等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肝癌术后随访结果 1,2年复发率及2,3年生存率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经Glisson鞘阻断和打开Glisson鞘分离血管并阻断的两种方法在阻断入肝血流及保护剩余肝脏功能上无明显差异,方法的选择可由手术者习惯及手术方式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右肝蒂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共71例,按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右肝蒂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n=30),B组采用Pringle血流阻断(n=41),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及围术期白细胞计数、肝功能等。结果 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白蛋白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住院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3天白细胞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7天两组白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第1、3、7天ALT、AST、TBIL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肝蒂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影响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Glisson鞘左、右半肝血流阻断法与Pringle法行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术(LCH治疗肝中叶肝癌的各项围手术期指标差异,评估经Glisson鞘左、右半肝血流阻断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肝胆外科同一医疗团队在2017年7月至2021年5月因肝中叶肝癌分别采用经Glisson鞘左、右半肝血流阻断法与Pringle血流阻断法行完全性LCH的25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在LCH过程中,行经Glisson鞘左、右半肝血流阻断法12例(A组),行Pringle血流阻断法13例(B组)。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持续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切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肝功能方面,A组术后第1、3、5天的ALT水平显著低于B组[(244.1±128.9)U/L vs (359.1±132.6)U/L,(195.5±77.8)U/L vs (378.0±143.1)U/L,(73.0±...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外囊剥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6例行外囊剥除术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其中31例采用Glisson蒂血流阻断法阻断入肝血流(Glisson蒂阻断组),25例采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Pringl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时间、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lisson蒂阻断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Pringle组(均P0.05);肝功能指标方面,Glisson蒂阻断组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均P0.05),两组术后总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应激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HOMA-IR指数、肿瘤坏死因子α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与Pringle法比较,Glisson蒂阻断法有利于肝囊型包虫病外囊剥除术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肝癌肝切除患者资料,根据术中血流阻断方法分为A组(51例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B组(38例行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C组(24例行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D组(1 1例行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比较4组患者手术时间、肝脏缺血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术后肝功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各组间术前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在肝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组和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A组(均P<0.05),但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A组和B组(均P<0.05);A组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水平升高较为明显,前者与其余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选择须由肿瘤大小、位置,术前肝功能状况、潜在肝病、心脑血管状态等因素综合决定,而最重要的是依靠术者的经验与判断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简化腔内Pringle法与传统Pringle法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8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简化组(简化腔内Pringle法)和传统组(传统Pringle法)各40例。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围术期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引流量、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 ALT、AST、ALB、TBIL水平相较于术前均明显接近正常(P<0.05);术后7 d简化组ALT、ALB水平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7 d两组间AS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简化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5%低于传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化腔内Pringle法与传统腔外Pringle法均可有效阻断入肝血流,但简化腔内Pringle法可降低肝功能损害程度,在减少腹壁创伤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肝叶切除术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间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叶切除的136 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术中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66 例,研究组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70例,将两组的术前资料(性别、年龄、BMI、肝功能分级、肝硬化、AFP、HbsAg),术中情况(手术时间、血流总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生化指标(术后第1、3、5 天血清ALT、AST、TBIL、ALB的变化),术后凝血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胆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出血)等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血率及血流阻断总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3、5 天血清ALT、AST、TBIL、ALB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术后凝血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肝叶切除术中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并不增加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术中能有效地保护肝脏,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比较安全、可行的肝血流阻断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解剖肝门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HIO)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TIO)在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术患者63例,并随机分为两组,HIO组(33例)行不解剖肝门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肝切除,TIO组(30例)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肝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ICU时间、术后第1、3天肝功能。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术后ICU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IO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TIO组[(14.1±5.5) d vs (17.2±5.8)d,t=-2.142,P=0.036];术后第1天HIO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显著高于TIO组[(34.2±3.5)g/L vs (31.6±3.8)g/L,t=2.784,P=0.007],其余肝功指标(ALT、AST、AKP、GGT、TB、DB)在术后第1天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两组间肝功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两种肝血流阻断技术同样安全、有效,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在术后住院时间及早期Alb水平恢复上更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瞻性分析研究不阻断肝血流状态下行左半肝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32例左半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n=16肝切除时阻断入肝血流);B组(n=16肝切除时不阻断入肝血流)。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阻断肝血流组患者术后1、3天ALT、AST水平明显低于阻断肝血流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阻断肝血流的左半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切除方法,但其总体疗效并不优于阻断肝血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5日至2021年8月15日梅州市人民医院45例因左肝肿瘤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阻断(n=21),B组采用左肝Glisson蒂鞘内分离结扎方法阻断(n=24),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及围手术期血白细胞数、肝功能等资料。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3天白细胞数及术后第1天ALT、术后第3天AST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切除术中血流阻断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肝血管瘤患者的手术方式。结果全组均行手术切除,术中出血50~1 500 ml(平均312 ml)。术中根据血管瘤所在位置选择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其中行半肝血流阻断4例,运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或其分段原理阻断Glisson系统分支6例,间断阻断第一肝门7例,预置肝上、下下腔静脉和第一肝门阻断带并间断阻断第一肝门2例。术后5例并发右侧胸腔积液,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6.3%(5/19)。术后住院7~41 d(平均16.9 d),均治愈出院。1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0.3~2年(平均1.1年),术前有症状的8例患者症状均消失,无复发,1例残留肝内血管瘤(直径<2 cm)。结论肝血管瘤患者肝切除术中的入肝血流阻断应强调个体化,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选择不同的阻断方法,使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法原位扩大右后叶肝切除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应用Glisson蒂横断法原位扩大右后叶肝切除治疗3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Pringle法肝癌切除术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lisson蒂横断法原位扩大右后叶肝切除较传统肝切除更简捷精准、术中出血少、肝功能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肝癌的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行巨大肝癌肝切除术时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巨大肝癌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脏血流阻断技术不同,分为第一肝门血流阻断组(第一肝门组,24例)和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组(选择阻断组,25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肝肾功能、并发症、生存率和肝癌复发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施行肝切除术,第一肝门组患者的肝血流阻断时间为(32±19) min,选择阻断组为(34±22)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5,P>0.05).第一肝门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736±543) ml,明显多于选择阻断组(273 ±298)ml(t =6.87,P<0.05).第一肝门组患者肝静脉损伤的发生率为21%(5/24),选择阻断组为24%(6/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5,P>0.05).第一肝门组有3例患者出现肝静脉破裂大出血,1例患者发生空气栓塞抢救无效死亡;选择阻断组未发生上述情况.第一肝门组患者中4例发现肿瘤侵犯血管,选择阻断组患者中3例发现肿瘤侵犯血管,两组患者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术前肝功能无明显差别,选择阻断组术后第1、3天ALT值较第一肝门组明显降低(t=7.12,6.35,P<0.05);两组尿素氮、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肝门组术后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4例,选择阻断组无一例发生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第一肝门组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8%、21%,明显低于选择阻断组的72%、30%(x2=5.32,6.07,P<0.05).第一肝门组5年无瘤生存率为21%,选择阻断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8,P>0.05).结论 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能有效预防肝静脉破裂出血和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并有助于减少巨大肝癌肝切除术后早期肿瘤复发,提高术后早期无瘤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前瞻性分析研究不阻断肝血流状态下行左半肝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32例左半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n=16肝切除时阻断入肝血流);B组(n=16肝切除时不阻断入肝血流).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阻断肝血流组患者术后1、3天ALT、AST水平明显低于阻断肝血流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不阻断肝血流的左半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切除方法,但其总体疗效并不优于阻断肝血流.  相似文献   

18.
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在肝癌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将95例进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s)和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组(anatomical regional vascular occlusion),比较两种不同的肝脏血流阻断对手术及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结果95例病人中行常规的肝门阻断60例,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35例,全部病人肿瘤均获完整切除,术后肝功能及康复情况,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均能有效地控制出血,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更安全,对肝功能恢复的不良影响更小,更适合于在肝硬化及肝功能不良的肝癌患者中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Glisson肝蒂法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肝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Glisson组)经过术前精确评估后,术中采取改良Glisson肝蒂法首先阻断肝段肝蒂,然后按照术中B超定位肝静脉主干及分支作为肝内断肝平面,采取精细钳夹法切除单一以及联合肝段。对照组(Prigle组)行常规术前检查及评估,术中采取传统Pri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后,以超声刀不显露肝静脉按照术中B超定位平面切除单一或联合肝段。结果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恢复时间及术后白蛋白用量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lisso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低于Prigle组(50.0%),P〈0.05;Glisson组术后病理标本切缘距肿瘤距离为(2.3±0.7)cm,大于Prigle组的(1.5±0.6)cm,P〈0.05。Glisson组术后1年的肿瘤复发率略低于Prigle组〔10.0%(3/30)比16.7%(5/30)〕,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Glisson肝蒂法肝切除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与传统Prigle法同样的安全性,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切缘,同时理论上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门部格利森蒂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右叶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颐性分析38例肝右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采用肝门部格利森带血流阻断(A组)进行解剖性肝切除;18例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B组)进行肝肿瘤局部切除;对2组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及胆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病例均无死亡病例,A组无出现腹水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