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菌性肺炎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及准确获得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查较为困难,细菌性肺炎的细菌病原及其临床诊断问题复杂而有争议。未来的研究要充分明确肺炎致病菌,作出准确的肺炎诊断及临床评估,这不仅可以判断病情轻重,给予病因治疗,提高治愈率,而且能获得流行病学资料,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肺炎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及准确获得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查较为困难,细菌性肺炎的细菌病原及其临床诊断问题复杂而有争议。未来的研究要充分明确肺炎致病菌,作出准确的肺炎诊断及临床评估,这不仅可以判断病情轻重,给予病因治疗,提高治愈率,而且能获得流行病学资料,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1 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与病原学研究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仍是研究热点。陈东科等[1] 对北京地区幼儿园 156名健康儿童做鼻咽分泌物菌群培养、分离鉴定 ,结果全部受检儿童细菌检出率达 10 0 % ,且近 70 %分离到 2种或 2种以上细菌。其中 1~ 3岁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分别为 71%、7%和 14% ,4~ 6岁组检出率分别为 30 %、18%和 13%。分离到的 58株肺炎链球菌用OX纸片法鉴定出 5株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 ;2 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 ,产内酰胺酶的占 76% ,对苯唑青霉素耐药菌为 4 %。流感嗜血杆菌血清不可分型株占 85% ( 1…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817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其新鲜痰液,分别用直接免疫荧光法、RT-PCR检测7种常见病毒抗原和人类偏肺病毒基因(6599例),细菌培养检测细菌(6404例),ELISA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7842例),检出的阳性病例入选,分析其病例资料。结果 8172例标本中检出1种或1种以上病原4756例(58.2%),6404例细菌检测标本中阳性1883例(29.4%),6599例病毒检测标本中阳性1886例(28.2%),7842例肺炎支原体检测标本中阳性2630例(33.5%)。细菌病原中肺炎链球菌(10.8%)最多见。病毒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15.8%)最常见。病原混合感染率为16.9%,以细菌及病毒混合感染为最常见。呼吸道合胞病毒冬季检出率最高,人类偏肺病毒冬春季、副流感病毒3夏季检出率较高,流感病毒A夏季检出率较低,肺炎支原体检出率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副流感病毒1,2季节差异不明显。结论肺炎支原体是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病毒次之,细菌是混合感染的常见病原。细菌和病毒感染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而支原体感染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各病原的流行季节各异。  相似文献   

5.
3岁以下肺炎住院患儿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肺炎是小儿时期,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的常见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发展中国家,病原菌以细菌感染相对多见,而病原菌的分布则随着年代不同而发生变化。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3岁以下肺炎住院患儿的深部痰液的病原学种类及分布,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苏州儿童医院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 316 例肺炎患儿进行呼吸道深部吸痰,对其进行常见病原学检测,并分析比较。结果:316例患儿痰标本中,病原体检出率为60.8%,其中细菌检出率为51.3%,病毒总检出率为6.3%。细菌、病毒混合检出率为3.5%;细菌感染中以流感嗜血杆菌(14.6%)和肺炎链球菌(10.1%)为主;病毒感染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4.0%)和腺病毒(3.6%)为主。结论:苏州地区3岁以下儿童的肺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流感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其次是肺炎链球菌。  相似文献   

6.
苏州地区14994例儿童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病原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5 年11 月至2014 年10 月连续9 年因呼吸道感染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4 994 例儿童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 994 份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3 947 份,总阳性检出率为26.32%。第1 位细菌病原为肺炎链球菌(12.79%),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5.02%)、卡他莫拉菌(2.91%)。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儿童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前未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儿痰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儿(P<0.01)。院外病程<1 个月组、1~3 个月组及>3 个月组患儿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鲍曼不动杆菌的阳性检出率随病程的延长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细菌病原,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各种细菌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阳性检出率有差异。疾病病程与院外抗菌药物使用对细菌的阳性检出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细菌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分布。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规进行深部痰培养,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3069例,其中881例分离到1种或1种以上致病菌,阳性率为28.7%,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莫拉菌,阳性率分别为10.1%,4.3%,3.7%和2.7%,连续两年病原总阳性率呈增长趋势。总病原阳性率以1个月至1岁最高,为32.8%。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真菌检出率以低龄组为主。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四季检出率不同。流感嗜血杆菌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结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莫拉菌是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例常见致病微生物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的分布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共纳入1 155例儿童CAP病例,其中男670例,女485例。患儿年龄为1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为3.1±2.8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被动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胶体金法和细菌培养法联合检测患儿痰、咽拭子、血标本、肺泡灌洗液和尿中的常见呼吸道致病微生物。结果病原学检测阳性数为758例(65.63%);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是肺炎支原体(43.64%)、细菌(15.12%)和呼吸道合胞病毒(9.26%);混合感染率为16.02%。男女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不同(40.8%vs 47.6%);肺炎支原体在6~14岁组的检出率最高(77.4%),1岁组最低(11.2%),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则以1岁组最高(分别为21.2%和17.2%);夏秋季的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春冬季,而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春冬季(均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者中出现发热、寒战、咳嗽、湿罗音的比例均高于阴性者;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者较阴性者更易出现喘鸣音;细菌检测阳性者咳嗽的比例低于阴性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与细菌感染相关(OR分别为1.747和1.418,均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在儿童CAP致病微生物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警惕夏秋季节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和暴发。不同年龄段CAP患儿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不同。不同致病微生物感染的CAP患儿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细菌病原分布及耐药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呼吸道感染(LRTI)尤其肺炎,是主要的儿童杀手。在发展中国家儿童LRTI病原菌以细菌为主。肺炎链球菌是最重要的社区获得性LRTI细菌病原。随着7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的应用,非疫苗血清型菌株所致的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增多,且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和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HA-MRSA)有着不同的遗传背景,其耐药性也有明显差异。革兰阴性杆菌仍是医院获得性LRTI的重要病原菌。社区获得性LRTI与医院获得性LRTI常见细菌病原有区别,亦有重叠。了解儿童LRTI常见细菌病原的分布及耐药现状,对指导临床合理诊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苏州地区儿童急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小儿肺炎病原学,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1月~2006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肺炎患儿,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其新鲜痰液,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细菌培养检测细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支原体、衣原体抗体。结果532例中360例痰标本检测阳性,总检出率为67.7%。其中单纯病毒感染178例(33.5%),单纯细菌感染23例(4.3%),单纯支原体感染50例(9.4%),单纯衣原体感染19例(3.6%),混合感染90例(16.9%)。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44%);细菌则以肺炎链球菌(4.7%)为主,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8%)和流感嗜血杆菌(1.9%)。结论病毒是苏州地区冬春季小儿急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其次是肺炎支原体、细菌、肺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则多见于小于3个月的婴儿。混合感染在3岁以下尤其1岁以下小儿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微生物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560例年龄在1个月至9岁间的CAP患儿于入院2 h内、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分别采集呼吸道分泌物和静脉血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拭子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抗原,痰液用于行细菌培养,ELISA法检测静脉血中肺炎支原体及肺炎衣原体IgM。结果:在1560例CAP患儿中,痰培养细菌57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3株(36.8%),革兰阴性菌366株(63.2%);检出前5位的细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7.50%)、肺炎链球菌(6.73%)、金黄色葡萄球菌(6.35%)、卡他莫拉菌(5.19%)和大肠埃希氏菌(3.46%),前5位细菌中产酶菌占检出全部细菌的3.3%。其他病原体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最高,为12.88%,其次为肺炎支原体(7.88%)和肺炎衣原体(8.91%)。混合感染严重,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最为常见。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的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为儿童CAP的主要病原体,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嘉兴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本院的800例肺炎患儿做痰细菌培养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的抗原测定,并抽取血样检测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副流感病毒IgM抗体.对病原学阳性的202例患儿再根据不同病原分为3组:细菌感染组109例,病毒感染组5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39例.检测3组患儿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结果800例肺炎患儿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25.25%(202/800),其中肺炎链球菌46例(22.77%,46/202)、流感嗜血杆菌32例(15.84%,32/202)、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2.48%,5/202)、肺炎克雷白杆菌8例(3.96%,8/202)、大肠埃希菌12例(5.94%,12/202)、肺炎支原体39例(19.31%,39/202)、呼吸道合胞病毒48例( 23.76%,48/202)、腺病毒1例(0.50%,1/202)、流感病毒3例(1.49%,3/202)、副流感病毒2例(0.99%,2/202),肺炎链球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3例(1.49%,3/202),肺炎链球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3例(1.49%,3/202).1岁以下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高发年龄;肺炎链球菌各个年龄组均可感染,主要发生在1~3岁;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6岁以上的年长儿以支原体感染为主.3组患儿的PCT分别为(7.78±6.14) ng/ml、(0.39±0.56) ng/ml、(0.20±0.34) ng/m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嘉兴地区小婴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婴幼儿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年长儿以支原体感染为主,通过年龄、临床表现并结合PCT检测可初步经验性推测可能感染的病原,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上海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TIs)是儿科最常见疾病 ,为了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 ,为了倡导抗生素合理使用 ,须首先探讨儿童ALRTIs的病原学分布。方法  2 0 0 0年 1~ 1 2月对确诊的该地区ALRTIs的1 2 1 6例患儿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 ,用桥联酶标法检测病毒抗原 ,送细菌培养和肺炎支原体培养 ,用SERODIA MYCO2 凝集法作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结果 病原检测阳性者 1 0 1 9例 (83.8% ) ,其中单纯病毒感染 4 4 4例(36 .5 % ) ,单纯细菌感染 1 97例 (1 6 .2 % ) ,单纯支原体感染 4 6例 (3.8% ) ;混合感染 332例 (2 7.3% )。病毒病原依次为 :呼吸道合胞病毒 1 8.6 % ,副流感 1、3型病毒 1 2 .3% ,副流感 2型病毒 1 0 .4 % ,腺病毒 8.6 % ,甲型流感病毒7.6 % ,乙型流感病毒 6 .3%。细菌感染中流感嗜血杆菌 9.0 % ,肺炎链球菌 7.9% ,大肠杆菌 6 .3% ,金黄色葡萄球菌 4 .9% ,肺炎克雷伯菌 3.9% ,表皮葡萄球菌 1 .4 % ,卡他莫拉菌 0 .0 8% ,以及其它菌 5 .1 %。结论 病毒感染是上海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 ,细菌感染次之 ,细菌和病毒混和感染在 3岁以下尤其 1岁以下小儿明显 ,而支原体感染多见于 5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14.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管理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肺炎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和生命的四大常见病之一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在世纪之交制定了“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 (试行 )” ,肺炎在此指南的下部分[1] 中占了相当篇幅。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 ,CAP)是小儿肺炎的主体 ,本文就CAP定义、病原学、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抗生素选择方案、肺炎链球菌耐药时代CAP管理作一概述。1 社区获得性肺炎定义我们习惯将小儿肺炎按其病理、病原和病程进行分类 ,但从肺炎病原学和抗生素合理使用角…  相似文献   

15.
了解本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微生物分布规律。方法:对入选的1 167例年龄在28 d至8岁间的CAP患儿,于入院4 h内分别采集呼吸道分泌物和静脉血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呼吸道分泌物用于细菌培养,并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肺炎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结果:在1 167例CAP患儿中,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出细菌30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3.6%,革兰阴性菌占46.4%。前5位细菌分别为:肺炎链球菌(35.1%),大肠埃希菌(11.7%),金黄色葡萄球菌(8.8%),肺炎克雷伯菌(6.5%),卡他莫拉菌(5.8%)。产酶菌株在前5位细菌中占30.1%。非细菌病原体检出率为24.1%(281/1 167),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率最高,为19.3%(225/1 167)。呼吸道合胞病毒与肺炎链球菌的混合感染率最常见(35.2%)。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的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结论:肺炎链球菌与呼吸道合胞病毒为本院儿童CAP的主要病原体;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的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3):184-187]  相似文献   

16.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十分复杂,包括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真菌等。呼吸道病原学的分析研究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儿童呼吸道病原体的获取和解读做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pneumo nia ,CAP)是指既往健康儿童院外感染所致的肺炎。CAP是全世界范围内威胁儿童健康的一种常见且后果严重的感染。在北美和欧洲 ,5岁以下儿童中的肺炎年发病率为 3 4 %~ 4 % ,5~ 14岁儿童肺炎年发病率为 1 6 %~ 2 2 %。发展中国家儿童肺炎更为常见 ,病情更加严重 ,是儿童的最大杀手。1 病因许多微生物都可引起儿童期肺炎 :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 ,流感病毒A、B ,副流感病毒 1、2、3,腺病毒 ,鼻病毒 ,麻疹病毒 ;肺炎支原体 ;沙眼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 ;肺炎链球菌 ,金葡菌 ,b型流感嗜血杆菌及未…  相似文献   

18.
细菌性肺炎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多见于婴幼儿。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影像检查可在儿童细菌性肺炎的诊疗中发挥一定作用,主要征象包括肺泡浸润灶、肺不张、胸膜渗出、肺大疱和间质改变。对于某些特殊病原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及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可经典型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推断,对临床诊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pneumonia ,CAP)是相对于医院获得性肺炎而存在的。由于造成儿科CAP的病原谱多种多样 ,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 ,临床上需要经验治疗。下面就儿童CAP病原学、病原谱特点、病原学实验室诊断现状作一简单概述 ,为临床诊断治疗CAP提供证据。1 儿童CAP病原流行病学和病原谱特点目前关于儿童CAP的常见病原主要分为三大类 ,包括细菌病原、病毒病原及非典型病原 (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等 )。典型肺炎指常见细菌 (尤其是肺炎链球菌 )性肺炎 ,其它都可列入非典型肺炎。 2 0 0 3年发生的SARS只是其中一种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呼吸道感染就诊的15 04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痰标本送检,通过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从17 174份送检的痰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2 395份,阳性率为13.95%;共分离出2 5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 577株(61.03%),革兰阳性菌967株(37.42%),真菌40株(1.55%)。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流感嗜血杆菌(33.90%)、肺炎链球菌(33.55%)、卡他莫拉菌(19.2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64%)。2 331例感染阳性患儿中有251例混合感染,以流感嗜血杆菌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发生率最高。病原菌检出率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P < 0.05)。各年龄组患儿病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1个月~ < 1岁组患儿病原菌检出率最高。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敏感率均为100%,流感嗜血杆菌除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呋辛敏感率较低,对其他药物敏感率均较高。结论 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为主,且常见混合型感染。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病原菌检出率不同。不同病原菌耐药性有不同特点,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