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旧题新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生素是PICU常用药物.腹泻是抗生素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情况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分为两类: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原因不明的腹泻.一般来说,检测不出的艰难梭菌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通常病情轻微且自限.虽然仅约2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由艰难梭菌引起,但目前来看,假膜性肠炎、重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多与艰难梭菌有关.由于这个原因,抗生素相关腹泻目前通常被视为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同义词.通过对现有的医学文献的历史性回顾,该文对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病机制、诊断以及防治策略进展进行阐述,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2.
儿童艰难梭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发生率明显上升,特别是高毒力株(027/NAP1/BI)在欧美的出现及流行,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CDAD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从轻度腹泻到致死性假膜性肠炎和中毒性巨结肠.CDAD的确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包括厌氧菌培养及细胞毒性试验、细菌毒素抗原检测、毒素基因扩增检测.处理包括停用相关抗生素,尽早应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以及益生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抗生素扰乱和破坏肠道菌群稳态,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副反应。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是AAD中的严重结肠炎类型。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多样性减少,菌群组成结构重新分布;宿主肠黏膜免疫应答模式变化,开放病原菌侵入结合位点,诱导耐抗生素机会菌株的定植,感染易感性增高;菌群构成改变,干扰糖和胆汁酸代谢等原因引起腹泻。益生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减低AAD和CDAD的发生率,临床上在使用抗生素同时应用益生菌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张亚明 医师(225300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儿科)问: 《中华儿科杂志》2012年第10期第732-736页上刊载的"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预防肺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一文(以下简称"该文"),通过前瞻性、多中心、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空白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对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预防肺炎住院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仔细阅读,觉得有如下问题值得商榷:该文"对象与方法"小节"2.给药方法和疗程"中说:"两组患儿均常规给予抗生素类药物及肺炎相关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儿仅使用抗生素和对症支持治疗".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研究设计时,试验组193例和对照组179例入组后均应使用抗生素治疗.但"结果"小节的表1"入组以后使用抗生素类别"中,试验组只有129例(79+3 +1 +46)使用抗生素;对照组也只有112例(57+1 +1 +53)使用抗生素."入组以后使用抗生素时间"、"入组以后使用抗生素途径"中亦是如此.不知为何研究方法与结果不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患儿的诊断与治疗并介绍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方法总结1例重症伪膜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并对粪便微生物移植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①患儿,男,13月龄,以肠道感染,继发肠梗阻起病,间断腹泻2个月,全身水肿1个月入院。病程中外院曾实施剖腹探查+双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入我院后诊断为蛋白丢失性肠病,重症伪膜性肠炎,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营养不良等,予以各种对症支持治疗,并甲硝唑及万古霉素联合用药,并最终给予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好转出院。②文献复习国外报道的成人伪膜性肠炎、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共217例,首次治疗完全缓解为191例(88.0%);复发9例,行第2次粪便微生物移植完全缓解为8例(88.9%)。回顾儿童粪便微生物移植1例,并结合本文病例了解粪便微生物移植流程及儿科应用。 结论及时诊断及加强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管理,在未取得充分儿童粪便微生物移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证据之前,在经验治疗失败或无效的伪膜性肠炎患儿中应用该方法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日益受到关注,10%-20%的AAD是由难辨梭菌感染引起的,难辨梭菌在健康儿童中的带菌率约为25%-65%,但与儿童腹泻的关系尚有争议,发生AAD的高危因素有使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大于3天,两项以上医学干预措施或伴随疾病,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预防AAD的关键,对于轻型AAD,停用抗生素是最有效而简单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日益受到关注。10%~20%的AAD是由难辨梭菌感染引起的。难辨梭菌在健康儿童中的带菌率约为25%~65%,但与儿童腹泻的关系尚有争议。发生AAD的高危因素有使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大于3天、两项以上医学干预措施或伴随疾病。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预防AAD的矢键,对于轻型AAD,停用抗生素是最有效而简单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儿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艰难梭菌定植及感染的发生率,评估儿童IBD患者发生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infection,CDI)的易感因素.方法 选取62例确诊IBD患儿为IBD组,选择同期因迁延性或慢性腹泻就诊并排除IBD的...  相似文献   

9.
伪膜性肠炎的发生与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其致病菌约100%为艰难梭菌.诊断主要是在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通过粪便培养、毒素检测、结肠镜检查和(或)组织学检查.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本病,应立即停用原有抗生素,以甲硝唑和(或)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并辅以益生菌及营养支持治疗.近年来,仍出现新型的治疗方案.该文对伪膜性肠炎的相关情况进行阐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中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抗生素相关CDI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CD毒素A/B检测和CD厌氧培养且符合AAD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排除<1月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等临床信息不完整的病例,重复病例仅纳入首次诊断AAD时的临床信息。毒素A/B检测阳性或结肠镜检查提示假膜性肠炎者CDI组;余为非CDI组。单人从病志中采集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出现AAD相关腹泻症状前2个月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1个月内的治疗和药物使用情况,实验室指标等。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AAD患儿150例,年龄40 d至15岁2月,中位年龄1.4岁,男103例(68.7%)。CDI组24例(16.0%),非CDI组126例。①CDI组急性腹泻22例(中位腹泻天数8 d),因克罗恩病导致的慢性腹泻急性加重1例;因结肠息肉导致的迁延性腹泻急性加重1例,发热11例(45.8%),呕吐8例(33.3%),腹痛2例(8.3%),腹胀1例(4.2%);1例(1/5,20%)结肠镜显示为伪膜性肠炎。②CDI组和非CDI组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腹泻前2个月内抗生素应用情况,腹泻前1个月内手术或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抑酸药应用情况,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CDI和非CDI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AD的主要治疗措施为停用广谱抗生素,益生菌辅助治疗,CDI患儿症状无好转时加用甲硝唑(应用5~7 d后未见明显好转改口服万古霉素)。CDI组腹泻均好转或痊愈,非CDI组117例(94.4%)腹泻症状好转,9例死于腹泻外的其他原因。结论:儿童AAD中 CDI发生率为16.0%,发热、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经治疗后预后良好,仅凭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不能区分儿童ADD中CDI和非CD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生素对腹泻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及Boulardii酵母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疗效。 方法  分析 99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 ,检测肠道菌群。其中用抗生素治疗 6 8例 ,未用抗生素治疗 31例。 99例患儿分为两组治疗 :治疗组用Boulardii酵母菌 +思密达 ;对照组用思密达。Boulardii酵母菌 2 5 0mg/d ,思密达 <1岁 1包 /d ;~ 2岁 1 5包 /d ;>2岁 2包 /d ,分三次口服。 结果  曾用抗生素治疗的腹泻患儿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未用抗生素组 (μ =3 77,P <0 0 5 ) ;在儿科门诊中以氨苄青霉素、头孢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引起小儿腹泻居多 ;Boulardii酵母菌可明显提高小儿腹泻治愈率 (χ2 =5 0 6 7,P <0 0 5 )。 结论  合理应用抗生素能够防止和降低婴幼儿腹泻率 ;Boulardii酵母菌可缩短腹泻病程 ,提高腹泻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正>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副反应。典型AAD发生率为5%~35%[1]。最近文献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布拉酵母菌可成为临床医生控制健康婴儿和儿童罹患急性腹泻的有效药物手段,可缩短腹泻病程[2]。沈阳医  相似文献   

13.
粪菌移植(FMT)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各种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天然抗菌物质等移植到受者肠道内,可重建肠道菌群平衡、修复肠黏膜屏障、控制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疾病的新方法。FMT治疗儿童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已写入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诊疗指南。FMT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抗菌药物使用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儿童。AAD会延长原发疾病的恢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重者可引起死亡。儿科医师对AAD关注不够,现组织国内呼吸、感染和消化领域专家,制定本共识,以提高我国儿童AAD诊治及预防水平,保障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该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及粪便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05年2月间50例因急性轮状病毒肠炎入住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西固区医院儿科的患儿粪便及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18及IFNγ的含量。选取21例同龄正常儿童血清及粪便作对照。结果:50例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血清及粪便IL-18,IFNγ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或0.05),而且血清IFNγ含量与呕吐次数呈负相关(r=-0.368,P<0.05),粪便IL-18含量与腹泻次数呈负相关(r=-0.414,P<0.05),血清IL18含量与血清IFNγ含量呈正相关性(r=0.416,P<0.05)。结论:IL18及IFNγ在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时血清和粪便中明显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能在轮状病毒感染早期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常见胃肠病患儿胃肠道菌群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人体胃肠道微生态概况、儿童胃肠道微生态特点、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腹泻、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炎症性肠病(IBD)的微生态变化特点及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方法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深入认识和了解儿童常见胃肠病与胃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儿科临床抗生素使用十分广泛,滥用抗生素现象也非常严重。据了解,国内部分基层医院甚至个别三甲级医院门诊处方抗生素使用率达90%以上,其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近100%。国外有报道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发生率达5%~39%[1],门诊儿童患者AAD的发生率达6.2%[2]。儿科肺炎使用抗生素后腹泻的发生率为50%[3]。   AAD在儿科临床相当常见,甚至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有必要引起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儿科医师)对AAD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9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克降抗体透射比浊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血清PCT水平.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2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SPSS 11.0软件分析患儿治疗前后血清PCT水平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对患儿血清PCT水平与患儿性别、年龄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97例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治疗前血清PCT水平为(17.58±6.30) μg·L-1,与健康对照组[(0.63+0.49) μg·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0,P<0.01).经过停用广谱抗生素,使用窄谱抗生素及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后,患儿的各项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患儿血清PCT水平为[(3.14±2.56) μg·L-1],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6.50,P <0.01).治疗前患儿血清PCT水平与患儿性别、年龄均无相关性(Pa>0.05).结论 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治疗后血清PCT明显降低.检测血清PCT水平,对诊断和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不应用抗生素(附19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轮状病毒肠炎是小儿秋冬季腹泻的常见病因。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无特效治疗,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已被公认。但临床上仍有不少医师加用抗生素治疗该病。本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证实了.加用抗生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无益,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40例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了解2002—2003年肠道门诊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方法 对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查、大便潜血检查、轮状病毒检测和细菌培养,并对1岁以下的患儿进行喂养情况的调查。结果 轮状病毒性肠炎2002年感染率为21.74%,2003年感染率为27.11%,2a总感染率为24.91%,2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高,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同时合并条件致病菌生长率为23.88%;1岁以内婴儿腹泻程度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母乳喂养婴儿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的程度相对较轻;轮状病毒腹泻时存在菌群紊乱,应以调节肠道菌群和对症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