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文殊兰鳞茎中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石油醚提取文殊兰中的脂溶性成分,利用GC-MS法分离和鉴定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在文殊兰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7种成分,初步鉴定出20种成分。结论:文殊兰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占所分离成分的64.28%,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棕榈酸乙酯(10.79%)、亚油酸乙酯(29.44%)、油酸乙酯(9.98%)。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苘麻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并测定主要脂肪酸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其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甲酯化后以二十一酸甲酯为内标同时测定苘麻子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结果: 共分离出10种脂肪酸,占脂肪油总量的99.43%。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的线性分别为33.6~336 mg·L-1(r=0.999 0), 6.58~65.8 mg·L-1 (r=0.999 9),33.4~334 mg·L-1 (r=0.999 8),128.3~1 283 mg·L-1 (r=0.999 5)。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100.6%,101.6%,101.0%,RSD分别为1.3%,1.5%,1.6%,2.1% (n=9)。结论: 鉴定了苘麻子中的10种脂肪酸并首次建立了其中4种主要脂肪酸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为苘麻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 方法: 利用挥发油提取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了青海野生薄荷中的挥发油组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 结果: 共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薄荷酮(26.75%),胡椒酮(16.61%),柠檬烯(6.00%),石竹烯(4.26%),α-毕橙茄醇(4.10%),[s-(E,E)]-1-甲基-5-甲基-8-(1-甲基乙基)1,6-环癸二戊烯(3.63%),6种主要成分占到总提取物的61.35%。 结论: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有别于内地产薄荷品种,值得进一步针对性开发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毛麝香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用D-5MS毛细管柱,柱温:程序升温(4℃/min)升到280℃,保持9min。结果共鉴别了49个化合物。结论毛麝香的主要成分为桉叶素、D-(甜)没药烯、柠檬烯、Y-松油烯、α-蒎烯、丁香烯、α-合金欢烯、胡椒酮、蓝桉醇、蒈烯-3、β-倍半水芹烯、茴香酮、丁香烯氧化物、芳樟醇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性分析中药益智仁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今后的临床药效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使用GC-MS分析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122个化学成分,其中42个化学成分匹配度在85%以上,占挥发油总量的74.35%。其中含量高于1%的有9个成分,并以1,2,4,5-四甲苯含量最高(42.96%)。结论:益智仁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1,2,4,5-四甲苯(42.96%),桃金娘烯醛(4.66%),芳樟醇(4.34%),(-)-4-萜品醇(2.96%),萜品烯(2.21%),圆柚酮(1.48%),β-蒎烯(1.32%),右旋萜二烯(1.25%),(1S)-(+)-3-蒈烯(1.02%),多为不饱和烯烃以及醛、酮、酚类等不饱和含氧化合物,且多是15个碳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五灵脂中的脂溶性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GC-MS法测定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出42种化合物,其中脂肪酸15种,占脂溶性成分总含量的49.162%,非脂肪酸类成分27种,占脂溶性成分总含量的44.184%。结论:用该方法快捷可靠,可对中药五灵脂进行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铜皮石斛花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细茎石斛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成分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出41个色谱峰,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79.05%。其中相对含量大于2.0%的有:2,4,4三甲基-二戊烯(11.17%)、5,5-二甲基-2-己烯(11.12%)、β-石竹烯(6.47%)、异土木香内酯(5.95%)、邻苯二甲酸二乙酯(4.70%)、1,3,3二甲基丁烯-1,1-二苯基(5.20%)、2,2,4三甲基-1-戊醇(4.23%)、2-甲基-N-苯基-2-丙烯(2.73%)、3-甲基丁醛(2.12%)、异长叶烯(2.03%)等。结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细茎石斛花挥发性成分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烯、醛、酯和醇类等挥发油成分构成了细茎石斛花的芳香特征,与铁皮石斛花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猪牙皂Gleditsia sinensis的挥发性成分,为猪牙皂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猪牙皂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99个化学成分,鉴定了81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其主要成分为右旋大根香叶烯(8.144%),芳樟醇(6.214%),δ-杜松烯(5.907%),α-古巴烯(4.657%),α-芹子烯(3.606%),正己醛(3.395%)。α-衣兰油烯(2.955%)。结论: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猪牙皂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为该植物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细茎石斛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成分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出41个色谱峰,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79.05%。其中相对含量大于2.0%的有:2,4,4三甲基-二戊烯(11.17%)、5,5-=甲基-2-己烯(11.12%)、β-石竹烯(6.47%)、异土木香内酯(5.95%)、邻苯二甲酸二乙酯(4.70%)、1,3,3二甲基丁烯-1,1-二苯基(5.20%)、2,2,4三甲基-1-戊醇(4.23%)、2-甲基-N-苯基-2-丙烯(2.73%)、3-甲基丁醛(2.12%)、异长叶烯(2.03%)等。结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细茎石斛花挥发性成分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烯、醛、酯和醇类等挥发油成分构成了细茎石斛花的芳香特征,与铁皮石斛花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肉苁蓉花序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为其综合利用和种子繁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动态顶空套袋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研究近自然状态下肉苁蓉花期花序挥发物成分。结果:现蕾期到盛花期共从肉苁蓉花序中鉴定出40种挥发性化合物。现蕾期主要为烃类与绿叶挥发物,随着肉苁蓉花序上花朵开放,部分挥发物相对含量消失或减少,部分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并出现一些新化合物。初花期和盛花期肉苁蓉花序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芳香性酯类与苯环类化合物,其相对含量较现蕾期显著增加。结论:肉苁蓉花序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多,且随开花进程出现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变化,构成了肉苁蓉不同花期的香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气相-质谱(GC-MS)分析金花茶叶乙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75%乙醇回流提取金花茶叶,滤液浓缩后用乙醚萃取,得到乙醚部位,用GC-MS法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及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化合物谱库检索进行鉴定,再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金花茶叶乙醚部位的成分共分离鉴定出61个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78.41%,主要化学成分是2-(氧代十八烷基)乙醇,二十五烷,1-碘代十六烷等。结论:可用GC-MS法快捷、简便、准确地分析金花茶叶乙醚部位成分。初步揭示了该药材化学成分,对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为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金花茶不同部位多糖的测定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测定金花茶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并探讨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方法:运用超声提取方法提取金花茶叶子、芽尖、果壳、花的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的含量,通过2,2’-联氮-(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法、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检测法、邻苯三酚法和邻二氮菲法检测金花茶叶子、芽尖、果壳和花水提物的抗氧化能力,应用综合评分法,对各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金花茶花、叶、芽尖、果壳中多糖含量分别为32.88,29.48,35.89,30.02 g·kg-1;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抗坏血酸(0.100 g·L-1)>花(0.135 g·L-1)>果壳(0.165 g·L-1)>芽尖(0.243 g·L-1)>叶(0.330 g·L-1);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顺序为抗坏血酸(0.200 g·L-1)>花(0.344 g·L-1)>果壳(0.435 g·L-1)>芽尖(0.881 g·L-1)>叶(1.011 g·L-1);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率抗坏血酸(0.2 g·L-1)≥芽尖(25.0 g·L-1)>果壳(25.0 g·L-1)>花(25.0 g·L-1)>叶(25.0 g·L-1);当生药浓度达到25.0 g·L-1时,花、芽尖、果壳对羟基自由基消除率均大于50%,但均小于抗坏血酸(2 g·L-1);综合评分为芽尖(55.05)>花(52.79)>果壳(51.97)>叶(23.73)。结论: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金花茶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稳定可行,金花茶水提物具有一定抗氧化能力且不同部位抗氧化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油茶籽中总黄酮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油茶籽中总黄酮的乙醇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为自变量,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以总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油茶籽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温度66℃,70%乙醇提取1.3h,料液比1∶22;油茶籽总黄酮提取率1.87%,与理论值(1.89%)接近.结论:该优选工艺稳定可靠,为油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金花茶体外抗肿瘤活性及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金花茶3种不同萃取部位对5种不同人肿瘤细胞株体外增殖的作用,寻找其活性部位及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噻唑蓝染色法(MTT法),检测金花茶不同萃取部位体外对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H460)、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BEL-7404)、人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作用48 h后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相应的半数生长抑制浓度(IC50),其中,细胞密度分别为:SGC-7901(7×104/mL),H460(4×104/mL),SMMC-7721(6×104/mL),BEL-7404(6×104/mL),CNE-1(4×104/mL),不同提取部位的浓度分别为:正丁醇层(50,100,150,200 mg·L-1)、乙酸乙酯层(50,100,200,300 mg·L-1)、水层(25,50,75,100,150 mg·L-1);采用液质联用方法初步分析水层萃取部分的可能活性成分。结果:金花茶正丁醇、乙酸乙酯、水层部位对5种肿瘤均有抑制作用(P<0.05或P<0.01),且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各部分对5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强弱为:水层>正丁醇层>乙酸乙酯层,水层部位对上述5种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81.72,73.47,95.98,73.41,61.25 mg·L-1;水层萃取部分检测到的物质有24个,初步鉴定了其中的11个成分[分别为:(1R,3R,4R,5R)-1,3,4,5-tetrahydroxy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daucic acid;二羟基-6-甲氧基-四氢-2H-吡喃-3-氧基-四氢-2H-吡喃-3,4,5-三醇;coumaroylquinic acid;1,3,4-tri-O-acetyl-alpha-D-fructofuranosyl,3,6-tri-O-acetyl-alpha-D-glucopyranoside;2S,3aR,4’S,5’S,6R,6’R,7R,7aS)-6,6’-bis[(acetyloxy)methyl]tetrahydro-4H,4’H-spiro[1,3-dioxolo[4,5-c]pyran-2,3’-pyran]-3a,4’,5’,7(6H)-tetrayl tetraacetate;(2S,3R,4R,5R,6S)-2-(2S,3R,4S,5S,6R)-4,5-二羟基-2-(5-羟基-7-甲氧基-2-(4-甲氧苯基)-4-羰基-4H-色烯-6-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3-氧基-4,5-二羟基-6-甲基-四氢-2H-吡喃-3-基乙酸酯;vitexin-7-glucoside;luteolin-7-diglucoside;7-O-β-D-glucopyranosyl-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ilexside II],同时表征了另外13个未鉴定成分的质谱信息。结论:金花茶不同萃取部位体外实验有抗肿瘤活性,水层部分可能是金花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需要进一步对水层部分的这些可能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鉴定以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金银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近5年来金银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含量测定、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金银花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依据。金银花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较为成熟包含乙醇回流、水、超声辅助、超高压、超临界流体提取法,但分离纯化方法相对较少仅有大孔树脂柱及聚酰胺柱色谱法;其含量测定主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次之为HPLC及荧光光度法;金银花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及抗自由基、抗菌抗病毒、保肝作用,其保护心血管、消化系统、抗炎及抗免疫、抗肿瘤、镇痛等作用仍需广大医药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金花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中唯一具有金黄色花瓣的珍稀物种,其花和叶是我国民间传统用药,常用于咽喉炎,肾炎,黄疸型肝炎,痢疾,腹泻,高血压,尿路感染和月经不调等疾病的治疗,研究发现金花茶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其中以槲皮素,山奈酚和它们的一些糖苷类衍生物为主,除黄酮类成分外,金花茶还含有多糖,植物多酚,皂苷类及挥发性物质等化学成分。体内及体外药理研究证明金花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抗过敏,抗皮肤光老化以及抑菌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全面综述了近年来金花茶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金花茶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西南山茶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西南山茶果皮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没食子酸(2)、原儿茶酸(3)、齐墩果酸(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羽扇豆醇(7).结论:化合物1~7均首次从西南山茶果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西南山茶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西南山茶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西南山茶种子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6→1)-α-L-鼠李糖基-(3→1)-α-L-鼠李糖苷(1)、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6→1)-4'-O-乙酰基-α-L-鼠李糖基-(3→1)-α-L-鼠李糖苷(2)、半乳糖醇(3)、蔗糖(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羽扇豆醇(7).结论:化合物1~7均首次从西南山茶种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柱、正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从翠云草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滨蓟黄苷(1)、印度荆芥苷(2)、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3)、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2,3-二氢穗花杉双黄酮(6)、4'-甲氧基穗花杉双黄酮(7)、2,3-二氢-4'-甲氧基穗花杉双黄酮(8),2,3,2",3"-四氢-4'-甲氧基罗波斯塔双黄酮(9),化合物 1~5 为黄酮苷类化合物,并且均为首次从卷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翠云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优选HP-20型大孔树脂富集纯化南山茶花总黄酮的工艺参数。 方法: 以总黄酮含量和洗脱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HP-20型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量、动态饱和吸附量、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等工艺参数。 结果: HP-20型大孔树脂对南山茶花总黄酮的静态饱和吸附量50.5 mg·g-1。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液体积9 BV,分别用3 BV去离子水及15%乙醇洗除杂质,35%乙醇10.5 BV以2 BV·h-1流速洗脱。总黄酮纯度达54.24%,总黄酮洗脱率29.83%。 结论: HP-20型大孔吸附树脂对南山茶花总黄酮具有良好的纯化效果,优选的工艺合理、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