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患者发病就诊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暴露史等,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例患者H7N9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密切接触者及强化监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该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系本地感染,感染来源与活禽接触史高度相关,通过对密切接触者调查及强化监测,暂无证据证明人传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重庆市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的报告能力,为防制人感染禽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01对重庆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可疑暴露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生物和环境及食品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运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 重庆市首例确诊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咽拭子样本检测结果为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34名密切接触者和19名可疑暴露人员未发生H5N6禽流感传播;首例病人有家禽和活禽市场暴露史,日常买菜的活禽市场和活禽市场禽类来源地H5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活禽市场多处检测出禽流感病毒。结论 重庆市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为本地感染,感染来源可能与接触市场活禽有关,非人传人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2017年4月27日—4月30日报告的3例阿坝州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感染来源,为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采用RT-PCR方法检测病例及相关环境样本,分析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可能感染来源。结果 3例病例发病前10 d之内均有活禽市场接触史;病例之间无流行病学联系;病例的73名密切接触者10 d医学观察期内均未出现异常症状。3例病例接触的活禽市场、活禽来源中转站、中转站下游市场环境均检出H7N9阳性,外环境H7N9总阳性率达52.17%(12/23)。其中,笼具表面涂抹样本阳性率达6/12,环境综合涂抹样本阳性率6/9。结论本次疫情可能是由外地感染禽类进入我市禽类养殖批发中转站,通过鸡贩将受感染的禽类贩卖至省内的不同活禽交易市场,病例因暴露在活禽市场而感染致病。建议加强活禽交易市场规范管理,强化疫情源头控制,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禽用双价禽流感病毒重组疫苗使用后2017-2019年流行季广东省高致病性H7N9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可能的感染来源,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H7N9确诊病例基本情况、密切接触者和感染来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9年流行季广东省报告1例人感染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例,患者发病前有明确的活禽暴露史,病家自养活禽和禽舍环境标本均检出H7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未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播病例。报告的唯一确诊病例通过自养活禽暴露的可能性大。结论 禽用双价禽流感病毒重组疫苗使用后2017-2019年流行季广东省高致病性H7N9病例较往年同期大幅下降。饲养者个人防护不足是导致该病例发病的主要原因。继续做好禽只的免疫接种,持续推进活禽的规范化养殖,是减少禽间疫情和人类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云南省流感监测中发现的首例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为进一步防治人禽流感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患者、密切接触者和活禽市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病例呼吸道标本和外环境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结果病例有活禽市场暴露史,标本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结果表明,该病例为人感染H9N2禽流感确诊病例,未出现二代病例。病例暴露的活禽市场环境中存在大量禽流感病毒。结论医疗机构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是及时发现人禽流感病例的重要手段。活禽交易市场定期消毒与休市是降低感染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首例H5N6人禽流感病例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为进一步防制人禽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首例H5N6人禽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和患者暴露的野禽栖息地、活禽市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相关人员的呼吸道标本和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病例标本检测结果为禽流感病毒(H5N6)核酸阳性,确定该病例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病例有明确的禽类接触史,共同暴露人员和密切接触者未出现疑似症状。活禽市场存在禽流感病毒(H5N6、H9N2)的大量污染。结论此次未出现人传人现象。感染来源可能与农贸市场环境有关。今后要继续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加强活禽市场监管,防止禽间疫情向人间扩散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疆2起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措施,提出针对性防控策略。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新疆2例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过程和处置情况。结果 2例病例均在发病后第10d才首次检测血常规,由于发病前期的诊疗规范性不佳,错过了针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间和未采用有效抗病毒药物(48 h内服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达菲)及时治疗,虽然治疗后期多部门联合、专家组会诊,诊疗规范,但最终2例病例分别以合并感染和多器官衰竭死亡为结局;其中1例病例发病前有活禽宰杀市场暴露史,环境监测证实了病例的感染来源于活禽市场。结论对于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需要多部门、多系统联合,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隔离,定期培训医护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应做好环境监测和公众的宣传,均是疾病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安徽省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发病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监测方案与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来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生物和环境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安徽省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为单个散发病例,密切接触者无感染,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前一周有明确的病死禽接触史,病禽市场检出2份H5N6 阳性标本。结论 该病例为本地感染病例,感染来源与接触病死禽有关,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疆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该病例可能的感染来源,为新疆制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一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展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病原学排查的同时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感染来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送实验室检测,并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病例有明确的禽类养殖及无防护措施的禽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暴露史,呼吸道标本检测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相关外环境和家禽标本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环境标本分离禽流感病毒与人标本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HA片段和NA片段同源性为99.9%和100.0%,未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播病例。结论该病例为新疆确诊的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传播途径可能为禽—环境—人或者禽—人;加强门诊医生诊断敏感性和强化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工作是及时发现与处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20年2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调查疫情传播链、查找可能的感染来源及危险因素,为今后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积累经验。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开展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人员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所有病例密切接触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集中医学隔离观察并采集咽试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采集的呼吸道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结果 2例病例具有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有确诊病例地区旅行史和居住史,1例病例无外出史、在家中与外出归来的父母共同生活、期间无其他暴露史;3例病例临床症状符合发热和有肺部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测阳性,确诊为新冠肺炎,为一起输入性导致本地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疫情。结论随着全国疫情控制,各地逐步复工,进入巴州复工人群较多,存在输入性疫情发生的风险;因此需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综合防制措施,确保人群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中山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临床特征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中山市H7N9病例个案调查资料。结果 中山市累计报告15例H7N9病例,其中3岁以下女童3人,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预后良好。12例成人病例,年龄34-78岁(中位数54岁),男性占58.3%(7/12)。成人病例发病后4-8 d(中位数5 d)均出现呼吸困难、严重低氧血症等重症肺炎表现,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措施。4例(26.7%)死亡,其中3例为50岁以上且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60.0%(9/15)发病时间集中于1月下旬至2月上旬。10例可能传播途径为禽类接触传播,其中6例从市场购买活禽回家并亲自宰杀。2例有活禽市场暴露但无活禽直接接触史,可能传播途径为禽类市场空气传播。共发现3起聚集性疫情,其中2起发生人传人的可能性大。结论 在H7N9流行季节,尤其是1月下旬至2月上旬疫情高发期,中山市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居民,尤其是5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者,从市场购买活禽回家及宰杀活禽等高风险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6——2017年苏州市主城区一起人间布病高度散发疫情可能的感染来源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病例和对照1:4配比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入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可疑暴露史,对确诊病例血培养物进行分离纯化,菌株进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结果 调查到的33例病例中,与羊肉相关的暴露比例最高为97%,暴露方式主要为使用和直接接触,暴露地点主要在葑门横街市场。食用羊肉、直接接触生羊肉、去过售卖羊肉的市场和去过葑门横街均是危险因素。经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收集到的17株菌可分为5个基因型,但病原菌间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苏州市主城区疫情源头可能为外地输入苏州的布鲁氏病羊于苏州城区宰杀或直接输入带菌羊肉,葑门横街市场售卖的羊肉是可能的传染源之一。在本次疫情中,非职业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的主要途径是食用和直接接触带菌羊肉,近距离吸入带菌生羊肉产生的气溶胶可能也是该次疫情的感染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省内首例既全球第3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总结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的排查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描述、分析云南省首例人感染H5N6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过程、疫点及密切接触人员采样检测结果,总结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我省首例人感染 H5N6 禽流感确诊病例为单个病例,未出现人传人,发病前有野禽接触史及菜市场活动史,住地菜市场部分禽类摊档标本H5N6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论 我省首例人感染 H5N6 禽流感病例为本地感染非人传人病例,传播途径可能为禽-环境-人或禽-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甘肃省1959-1988年发生的23起63例人间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省人间鼠疫地在理分布上具有分散性,孤立性,局限性和与鼠疫疫源地的关联性,在时间分布上具有间断生,突发性。不均衡性和集中于狩猎旱獭期的季节性,传染源主要是染疫的鼓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和肺型鼠疫病人,死于鼠疫的患者尸体和其他染疫动物尸体可能起到过传染源的作用;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传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重庆市一起学校肺结核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强化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思路和建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一起学校肺结核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采用症状筛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和胸部X线摄片(简称“胸片”)开展肺结核筛查,并对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在确诊1例病原学阳性肺结核病例(指示病例)后,经过4次接触者筛查及1次随访检查,检出8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42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校内8例学生患者均集中在指示病例所在班级,该班肺结核罹患率为12.7%(8/63),病原学阳性者占2/8,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34例,潜伏感染率为61.8%(34/55),均全部完成预防性治疗。指示病例所在班级学生发病风险和感染风险均高于其他班级(RR=27.6,95%CI:13.5~56.4)。校内8例学生肺结核患者中,男生6例,女生2例,年龄分布以15岁组最多(6例)。因首次接触者筛查胸片质量差,未能及时发现学生患者,导致后续因症就诊发现3例患者。2例学生潜伏感染者因未规范服药,在预防性治疗期间转为肺结核患者。 结论: 本次肺结核疫情聚集性明显,筛查质量低、未能规范完成预防性治疗是疫情蔓延的重要原因。在处置学校肺结核疫情时,应提高筛查质量,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充分考虑窗口期问题,保证预防性治疗的规范性和完成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2020年勐海县1起人间鼠疫疫情的调查处置进行分析,为完善家鼠鼠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个案调查、宿主媒介监测等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对患者的血液、淋巴结穿刺液以及采集的鼠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测、抗原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对患者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采用灭鼠、灭蚤等综合措施对疫区进行处置。结果 本次疫情共确诊1例腺鼠疫病例,从黄胸鼠分离到鼠疫杆菌10株;通过采取患者隔离治疗、环境卫生整治,灭鼠、灭蚤等综合处置措施,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结论 本例人间鼠疫病例感染来源是当地鼠间鼠疫,跳蚤叮咬可能为其感染途径。及时有效控制鼠间鼠疫疫情是家鼠鼠疫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成都市首例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今后科学应对类似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并检测病例、相关环境等标本,分析可能的感染来源、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结果病例发病前10天内有禽类接触史,其标本经检测为H9N2禽流感病毒阳性;病例长期患有慢性疾病,此次发病后进展较快,经积极治疗无效后死亡;其居住环境、家中剩余鸡肉和周边市场检出H9禽流感阳性。结论该病例感染来源为周边市场感染H9N2禽流感病毒的鸡;对严重基础疾病者,感染H9N2禽流感病毒可导致重症或诱发死亡。  相似文献   

18.
In January 2005, an epidemic of chikungunya fever broke out in the Comoro Islands and lasted until May 2005. In April, cases were also reported in Mayotte and Mauritius. On Réunion Island, the first cases were reported at the end of April. Surveillance of this epidemic required an adaptive system, which at first was based on active and retrospective case detection around the cases reported, then relied on a sentinel network when the incidence increased. Emerging and severe forms of infection were investigated. Death certificates were monitored. By April 2006, the surveillance estimate was 244,000 cases of chikungunya virus infection, including 123 severe cases and 41 of maternoneonatal transmission, with an overall attack rate of 35%. Chikungunya infection was mentioned on 203 death certificates and significant mortality was observed. This epidemic highlighted the need for a mutual strategy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arboviral diseases and thei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southwestern Indian Oce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