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科》2016,(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能安全有效地完成化疗药物的输注,能适应肿瘤化疗患者间歇治疗的特点,降低患者反复穿刺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目前已成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首选的理想静脉通路。静脉炎是留置PICC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PICC提前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PICC置管静脉炎的发生率可达30.8%,经PICC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可高达32.3%[1]。针对静脉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本文就化疗患者留置PICC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性护理干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荣  张玲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2):1695-1696
目的为肺淋巴瘤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比较PICC静脉化疗与传统外周静脉化疗的优劣。方法将38例肺淋巴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规范化PICC置管输入化疗药物、外周静脉滴注化疗药物,观察化疗相关局部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全程顺利进行,静脉炎发生2例,未有渗漏损伤的发生,毒副反应发生率5.0%。对照组发生静脉炎9例,发生渗漏损伤5例,同时发生1种以上毒副反应4例,毒副反应发生率52.6%。结论对于肺淋巴瘤患者施行PICC置管静脉化疗,能很好地保护血管,有效防止静脉炎及渗漏损伤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保证化疗顺利完成,明显优于传统的外周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3.
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具有操作安全、维护方便、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的治疗途径,避免了因输入高渗透压液体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疼痛和局部组织坏死,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但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是最早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较高,据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0%-32.3%,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刺激上肢穴位对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静脉炎的防治作用及PICC后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0年以来行PICC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电刺激上肢穴位,对照组给予常规置管护理.然后将对照组出现静脉炎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喜疗妥外敷及电刺激上肢穴位,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缓解率.结果 PICC相关性静脉炎发生与性别、年龄明显相关,女性高于男性(P<0.05);老年患者发病率高于中青年患者(P<0.05);另外,静脉炎的发生也和临床分期、静脉选择有关.电刺激上肢穴位对PICC所致静脉炎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结论 电刺激上肢穴位可以有效降低PICC后静脉炎的发生,对PICC静脉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对老年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化疗的67例首发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分为实验组31例,经PICC导管进行化疗;对照组36例,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和化疗4个周期后,测量并比较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和局部皮肤、血管等状况。结果两组化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臂围增粗、皮色改变、自觉不适症状、疼痛和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穿刺点感染和皮温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化疗对老年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没有影响,能够降低老年患者的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观察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使用PICC置管化疗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其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结直肠癌化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PICC置管化疗,对照组采用浅表静脉留置针法化疗,化疗期间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置管期间出现静脉炎、药物外渗、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感觉舒适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炎(X2=9.22,P<0.01)、药物外渗(X2=8.57,P<0.05)以及感染(X2=6.98,P<0.05)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舒适度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8.01,P<0.05)。 结论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采用PICC置管化疗可明显降低静脉炎、药物外渗、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感染病科重病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解除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保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方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PICC),观察18例患者在PICC置管后的局部护理、管道维护、出院指导等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插管成功率为100%,导管留置时间为7天~3个月,平均46.7天。其中10人带管出院,1人堵塞拔管,1人怀疑感染拔管,2人出现机械陛静脉炎经处理后恢复,其余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拔管出院。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给药途径,患者痛苦小,可以长期使用,有利于患者多次静脉输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不但减少了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留置期间导管不容易脱出、液体流速不受患者体位影响、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保留时间长、可由护士床旁插管等,因而在临床被广泛应用。PICC虽然可比中心静脉导管产生相对较少的并发症,但据报道也可引起静脉炎、感染、血栓形成、导管堵塞、导管漂移或脱出等[1]。一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其操作方法简单,可床旁操作,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较少。具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临床中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化疗、胃肠外营养等患者,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可靠的深静脉通道。我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开展PICC置管术228例,现将置管患者常见并发症防治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侯文静  刘桂霞 《山东医药》2009,49(27):74-74
静脉化疗时,由于肿瘤患者反复静脉置管,约60%~78%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2006年4月-2008年11月,我院共收治肿瘤化疗患者100例,经采取预防措施及精心护理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现将预防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病人化疗过程中观察发现:此种穿刺方法简单、容易操作、保留时间长、留置管通畅,无回血及血栓形成,既能保证病人按时化疗,又可减少化疗导致的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护理质量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老年肿瘤患者建立了可靠的静脉通路,为化疗药物的输注、营养支持治疗的实施、抢救药物的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既减弱了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又减轻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但由于老年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且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易发生院内感染。据报道,美国每年院内血流感染约超过20万例,其中90%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1〕。本文现有针对性地将老年肿  相似文献   

13.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导入导管,将导管末端留置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处,主要用于输入营养液,化疗药物等,为患者提供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1])。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在放化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常伴随产生焦虑、抑郁、敏感、丧失信心等负性情绪~([2])。加之PICC导管的长期留置可能引起并发症,如导管阻塞、静脉炎、感  相似文献   

14.
谢艳萍 《内科》2012,7(4):432-435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过外周静脉插入到肢体中心静脉的高新导管,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定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PICC具有三向瓣膜,可以防止血液反流和气体进入血管。PICC因其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及高渗黏稠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化疗对外周静脉的破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静脉通路,留置时间长,可由护士直接操作并且方便护理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1]。过去几十年护理文献已经证明PICC是安全并有效的^[2]。现将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危重患者的抢救和化疗,禁食患者的治疗,必须通过外周静脉途径来补充营养剂和给予化疗药物。长期输入高渗透压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会引起患者穿刺肢体的疼痛、肿胀、静脉炎等,而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技术要求高,操作较复杂,病人多有恐惧感及各种不适。PICC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穿刺技术易掌握等特点,是一种较为有效方便的中长期静脉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PA)在老年化疗患者对比治疗中的安全性与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该院老年化疗患者的资料,其中IVPA组43例、PICC组52例,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管道维护、生活质量等依从性方面的差异。结果 IVPA组与PICC组相比,血栓形成、导管阻塞、护理贴膜引起的皮炎、静脉炎、局部肿胀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导管维护费用更少、维护时间更短,不按时维护、重新调管、意外拔管、再次置管等的发生率较低(均P0.05)。结论 IVPA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在导管维护依从性良好,可作为老年化疗患者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提高肝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成功率,以及如何减少局部渗血及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将选择普通PICC置管和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284例肝病患者分为对照组(146例)和试验组(138例),由固定人员操作,统一评估标准,并对比2组的置管成功率、局部渗血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1.2%和100%,置管后Ⅲ度渗血发生率分别为11.6%和4.3%,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3.7%和0(P均<0.05).结论 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肝病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明显降低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 肿瘤病人由于长期大剂量化疗,静脉给药,以及营养不良等原因,使穿刺失败率及静脉炎的发生率增高。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为保证药物顺利的静脉输注使患者保持应有的治疗,避免减少药物的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本科自2006年5月~2008年11月份应用PICC 112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肢体肿胀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150例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经PICC化疗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置管情况[术中渗血量、置管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ICC患者肢体肿胀发生情况、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患者PICC管理满意度。结果 (1)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渗血量小(P0.05)、置管时间短(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高(P0.05)、VAS得分低(P0.05);(2)观察组无肿胀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静脉炎、穿刺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移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者PICC管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PICC并发症均有效,且能改善患者PICC置管情况及PICC管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