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并发肠穿孔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肾移植术后并发生肠穿孔患者的资料.8例均为首次肾移植,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8例患者中,1例肾移植术前有胃大部切除手术史,其余7例术前无胃肠道病变.1例于肾移植术中切除了双侧多囊肾.1例在发生肠穿孔前因急性排斥反应而接受甲泼尼龙冲击治疗.8例患者均接受了剖腹探查术,同时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结果 肠穿孔发生于肾移植术后3~18 d.5例患者表现为突发性腹部绞痛,不同程度的急性腹膜炎体征;3例急性腹膜炎体征不明显.患者体温为36.5~38.4℃.腹部X线检查显示,5例右侧或双侧膈下出现游离气体,3例出现肠管扩张及肠梗阻征象.诊断肠穿孔后3~96 h患者接受了剖腹探查.术中证实,7例为同肠穿孔,1例为降结肠穿孔.剖腹探查的同时,3例接受了小肠穿孔修补术,4例接受了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1例接受了部分结肠切除吻合术.经手术治疗,5例患者痊愈出院.随访0.5~3.5年,肾功能良好,未再发生肠穿孔;3例患者分别于肾移植术后30~108 d因肠穿孔并发症死亡.结论 肠穿孔是肾移植术后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腹部X线检查结果对早期诊断具有较大意义,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结肠穿孔9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特发性结肠穿孔的治疗方法及成因。方法结合文献分析2001~2009年期间我院收治的特发性结肠穿孔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共收治特发性结肠穿孔9例,占同期结肠穿孔患者的28.1%(9/32),其中5例穿孔(5/9)发生在乙状结肠。修剪破口后直接缝合者2例,行结肠双腔造瘘者7例。术后死亡3例。结论特发性结肠穿孔好发于乙状结肠,与其解剖和生理上的特点有关。不明原因结肠穿孔的患者要想到本病的可能。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仔细周到的术后管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术后使用较多的免疫抑制剂,将会出现多种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及穿孔、急性胰腺炎、缺血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病及结肠穿孔等.其中结肠穿孔发病率虽低(0.92~2.3%),但病死率高,可达71%~88%.Church等曾复习1983年以前国外文献上肾移植术后并发结肠穿孔71例,并报告了11例.近年来国外文献又报告了21例.现就有关肾移植术后并发结肠穿孔的诱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文献作一简单综述.病因肾移植术后并发结肠穿孔的病因包括憩室病、溃疡、缺血、便秘、免疫抑制剂和尿毒症等.其中免疫抑制剂为最主要的因素,Himal认为其它病因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近年渐有增多趋势,但由于病情多较危重,且病人体质较差,故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我院自1984年2月至1996年底共收治此类病人33例。均经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3例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中,男28例,女5例。年龄49~81岁,平均65岁。癌肿部位:直肠癌4例,右半结肠癌5例,左半结肠癌24例,其中直肠癌伴结肠穿孔1例。 结果 33例均手术治疗,行一期右半结肠切除3例,一期左半结肠切除11例(其中4例行近端结肠保护性造口术),回结肠吻合2例,3例行分期手术(一期结肠造口,二期肿瘤切除、三期造口闭合),2例1月后准备二期手术时发现肝转移而行腹腔化疗,12例癌肿广泛转移且体质衰竭的病人行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口术。本组术中及术后12天各死亡1例,均死于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切口感染1例(1/33),死亡2例(2/33),术中死亡1例为81岁直肠癌伴结肠穿孔患者。发生吻合口漏1例(1/33),该例系回肠与肿瘤远端结肠吻合,可能由于病人体质差且吻合部位距肿瘤下缘较近所致。分期手术2年治愈率为零,一期切除5年治愈5例(5/14);3年治愈7例(7/14);一年治愈率64.3%(9/1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血药谷值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69例同种肾移植受者术后4081次CsA血药谷值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随着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延长,CsA治疗浓度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排斥反应发生时及排斥反应前两周内,CsA浓度不仅低下,而且有一持续约2周的显著下降过程,平均降幅达31%。术后一周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与CsA浓度关系不大。过高的CsA浓度则与肾中毒’反应有关。CsA治疗浓度与发生排斥反应时的浓度及肾中毒浓度均有一定程度的重叠。结论:认为术后CsA理想的治疗窗浓度应为:术后第1月内为300-450ng/ml,3月内为250~400ng/ml,半年内为200~350ng/ml,以后CsA浓度最好维持在150~250ng/m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修补医源性结肠穿孔的可行性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腹腔镜下修补医源性结肠穿孔手术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诊断性肠镜检查结肠穿孔2例,治疗性肠镜结肠穿孔4例。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无中转开腹。3例患者全腹腔镜下完成结肠穿孔修补,2例因破口较大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结肠穿孔修补,1例乙状结肠癌患者肠镜检查结肠穿孔后同时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残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修补医源性结肠穿孔安全、可靠,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肾移植术后单独应用环孢素(CsA)是否优于其他免疫抑制方案,他们从1987.3~1989.8对151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单用CsA组(Ⅰ组,74例)和三联治疗组(Ⅱ组,77例)进行前瞻性试验。Ⅰ组免疫抑制方案:CsA5mg/kg.d静点,4天后按起始剂量15mg/kg.d口服,每3周递减2mg/kg.d,至大约5mg/kg.d时维持,保持CsA全血谷值浓度200~600ng/ml之间(RIA法),若发生2次以上急性排斥或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者加用甲基强的松龙(MP),起始剂量按.8~16mg/d,以后8mg/d维持。Ⅱ组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头4天CsA按4mg/  相似文献   

8.
结肠穿孔的手术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急诊手术治疗不同病因致结肠穿孔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方法。笔者对18例不同原因的结肠穿孔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8例中2例自发性升结肠穿孔,全身情况差,全腹弥漫性腹膜炎,腹腔污染严重,行冲洗腹腔,修补穿孔,穿孔近端造瘘。术后均出现不可逆性休克,治疗无效死亡。2例纤维结肠镜检致乙状结肠穿孔,行肠破裂修补术;13例癌性结肠穿孔,1例乙状结肠扭转肠坏死穿孔,腹腔污染严重,病情严重,分期手术,治愈出院。 提示结肠穿孔的手术方式是决定预后的关健,治疗应当个体化,根据患者全身情况,腹腔污染程度,致穿孔病因来决定手术方式:纤维肠镜检查所致结肠穿孔,可实施一期修补手术。癌性溃疡致结肠穿孔宜采取分期手术的方式;自发性结肠穿孔应根据情况采用一期或分期手术。手术治疗应与综合治疗并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5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其中(1)行一期切除、吻合术34例;(2)行肿瘤切除、结肠远端封闭、近端造瘘术16例;(3)肿瘤未能切除,行结肠造瘘术3例;发生切口感染6例;术后死亡4例(7日内)。结论对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病人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术式,术中充分的结肠灌洗、减压、完善围手术期治疗,一期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恶性肿瘤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于 1 977~ 1 999年的 2 2年中共行同种肾移植术 1 1 32例 ( 1 2 86例次 ) ,术后共发生泌尿系肿瘤 1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1例 ,男 4例 ,女 7例 ,年龄 2 9~ 60岁 ,平均 47岁。其中一次肾移植 1 0例 ,二次肾移植 1例。肾移植病因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 8例 ,慢性肾盂肾炎 3例。术前均行血液透析 ,时间 2~ 1 5个月 ,平均 4个月 ,肾移植术后所有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 1例第一次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 2 d后切除移植肾除外 )。9例患者接受环孢素 A、硫唑嘌呤、泼尼松治疗 ,2例患者接受环孢素 A、雷公藤多甙、泼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自制气囊引流管行结肠旁路引流在医源性结肠穿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采用自行设计的结肠气囊引流管治疗的8例医源性结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结肠穿孔在内镜下金属夹和(或)尼龙绳缝合后。将自制气囊引流管在内镜直视下留置于肠腔内.引流管前端气囊充气后固定于穿孔部位的近口侧.后端固定于患者臀部并行持续引流肠液及粪便。结果8例患者气囊引流管均成功放置并引流通畅.穿孔均完全愈合.无中转外科手术病例。气囊引流管旁路引流时间3-10(平均7.6)d,1例患者术后3d复查结肠镜,发现气囊导管移位,予以内镜下校正。所有8例患者气囊引流管均顺利拔除。拔除后肠壁气囊固定部位无溃疡穿孔发生。术后随访12-36(平均25.4)个月,全组患者术后无慢性肠瘘、粘连性肠梗阻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自制气囊引流管行结肠旁路引流治疗医源性结肠穿孔简单、安全并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并发自体泌尿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25例肾移植受者,发生肿瘤的时间平均为移植术后48.2个月(29~72个月),其中23例以间歇性血尿为首发症状,2例为体检时发现.25例中,3例为肾癌,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8例为上尿路的尿路上皮肿瘤,行经腹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其中3例同时合并浅表膀胱肿瘤;14例为膀胱尿路上皮肿瘤,13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行全膀胱切除并移植肾输尿管造口.术后将吗替麦考酚酯减量至原剂量的2/3,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减量至2/3或1/2.4例受者将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转换为西罗莫司.结果 随访12~84个月.1例肾癌患者因对侧复发,合并双肺及胸壁多发转移,6个月后死亡.2例合并淋巴结转移的肾盂输尿管肿瘤患者分别于术后14和20个月,因多发转移死亡.其余22例患者存活,血清肌酐维持在98~163 μmol/L.结论 肾移植术后出现血尿的患者需注意筛查自体泌尿系统肿瘤.确诊的患者需要手术切除病变,术后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13.
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报告8例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其中降结肠癌2例,乙状结肠癌6例。有2例伴腹膜炎、梗阻部肠穿孔。术中均行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术后无吻合口漏等并发症。重点探讨了影响吻合口漏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4例中男 2例 ,女 2例 ,年龄 4 0~ 6 0岁。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 ,术前均行血液透析 ,时间 2~ 13个月。肾移植术后所有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 ,均接受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治疗 ,4例均出现急性排斥反应 ,而使用激素冲击治疗(琥珀酸氢化考的松、甲基泼尼松龙 )。肿瘤分别发生于肾移植术后 18~ 84个月。 4例肾移植患者术后泌尿系肿瘤发病、治疗及愈后情况见表 1。2 讨  论恶性肿瘤是肾移植术后的远期并发症 ,其患病率为 5 %~ 6 % ,是正常人群的 10 0倍 ,我国为 0 .78%~ 1.4 0 %。引起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老年结肠癌性梗阻诊治体会   总被引:65,自引:3,他引:62  
分析 43例老年结肠癌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 43例中采用一期右半结肠切除吻合术 1 2例 ,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 2 0例 ,单纯造口术或捷径手术 1 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 1 2例 (2 7.9%)。手术后死亡4例 (9.4%)。提示 :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癌性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同样具有安全性 ,术后应加强围手术期和合并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2岁。因乙状结肠癌致完全性肠梗阻行左半结肠切除、盲肠造口术。术后14天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术中发现,全部小肠包括系膜粘连成块,只好做捷径手术,术后梗阻症状仍未解除,表现为高位肠梗阻,每日丢失大量胃肠液(每24小时从鼻胃管吸出2500~3600ml)每日补液量达5450~6000ml,其中盐水补给量为2500~3600ml,氯化钾静脉补给量7.5~9g。尽管如此,病人仍有脱水表现,且低氯低  相似文献   

17.
检测肾移植受者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腺苷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腺苷(ATP)水平用于评价肾移植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价值。方法采用植物血凝素刺激、单克隆抗体包被免疫磁珠分离CD4+T淋巴细胞,以荧光试剂标记,测定27例肾移植受者(研究组)的术前,术后3d、7d、14d、30d以及发生感染时的CD4+T淋巴细胞内ATP水平,并以14名健康人作对照(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后均采用抗人T细胞CD3鼠单抗(OKT3)诱导治疗,并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21例采用以环孢素(CsA)为基础的三联用药方案,6例采用以他克莫司(FK506)为基础的三联用药方案,比较采用不同用药方案患者的AT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肾移植患者ATP水平与环孢素或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肾移植受者术前CD4+T淋巴细胞内ATP水平为(382±187)ng/ml,明显低于正常成人的(496±116)ng/ml(P0.05),术后7d降至最低,14d开始回升,30d时仍低于术前水平(P0.01)。3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者,其CD4+T淋巴细胞内ATP水平下降,病情加重时下降更加明显,感染控制后有所回升。采用环孢素三联方案治疗的患者各时点的ATP水平与采用他克莫司三联方案治疗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移植受者的ATP水平与上述两药血药浓度变化无关。结论测定肾移植受者CD4+T淋巴细胞内ATP水平可反映患者的整体细胞免疫状态,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1月21例因肝脏肿瘤而行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断肝方式为超声刀+ LigaSure联合分离法,结合腔镜下切割缝合器.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原发性肝癌13例,肝血管瘤8例.平均手术耗时335(220~425) min,术中出血量约650(180 ~1 220) ml.4例术后发生胆漏,经充分引流1~4周治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2(5 ~12)d.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31(13 ~72)个月,肿瘤复发5例,其中4例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结论 腹腔镜下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其不但适用于良性肿瘤,也适用于恶性肿瘤,能达到根治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结肠脾曲的游离方法及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为20例患者行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180±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90±60)ml。切除肠管长度平均(25.0±2.3)cm,肿瘤直径平均(4.4±1.5)cm,平均检出淋巴结(16.0±3.6)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0±1.5)d,1例患者于术后第10天发生吻合口瘘,经局部双套管冲洗引流后痊愈;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出现辅助切口脂肪液化,经切口引流换药后痊愈。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13.0±3.5)d。术后平均随访(24.0±5.5)个月,发生肝转移1例,行肝转移灶切除术,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下结肠脾曲游离是安全、有效的,通过正确的Toldt间隙、合理的分离顺序,可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结肠脾曲的游离。  相似文献   

20.
一期切除单层吻合技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采用一期切除单层吻合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999~2007年收治的63例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采用术中结肠灌洗、一期切除、单层间断内翻缝合吻合术.结果 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左半结肠切除手术,且均未行预防性回肠或结肠造口.术后发生切口感染5例(7.9%),肺部感染3例(4.8%),吻合口漏2例(3.2%),经腹腔引流管引流、营养支持治愈,无吻合口狭窄及手术死亡.结论 对于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患者,采用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单层吻合术,不仅可以避免二期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诸多痛苦,而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