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素问*奇病论》“厥逆”一证动物模型的制造。方法将Sakai在大白鼠脑闩左下方1mm处注射青霉素G钾的方法改为在第一颈椎棘突左上方约1mm处注射;药物筛选方法分试验药物为大、中、小3个剂量组,对照组设模型组、蒸馏水组及对照药物组进行实验对照。结果模型获得成功,效果好。结论应用该动物模型和药物筛选方法所获得的治疗本病的药物是比较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 ,论及厥逆证者共 46条 ,辨证明晰井然 ,故将仲景对厥逆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治的论述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4.
邱敏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99-1100
厥逆者,手足逆冷,是中医急症之一.对厥逆证的病因病机、立法教治,张仲景论之颇祥,独具特色,被业医者视为规范.故本文就仲景所论,对寒厥、热厥、气厥、水厥、食厥、血厥、蛔厥的证治特色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历代注家对《灵枢经》"重竭"与"逆厥"的理解有所争议。通过对原文字义行文的研究,更倾向于"重竭应取腋与膺,逆厥应取四末"的观点。逆厥为病脉不合之厥,而通过对经络理论的探究,认为四肢与躯干相交处或可作为重竭治疗部位。从临床应用方面,重竭取腋与膺有待临床探讨,逆厥取四末有其实践基础。重视躯干的治疗作用应成为今后针灸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
徐重明  汪自源 《光明中医》2009,24(6):1032-1032
医家张锡纯在其医学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对《内经》的义蕴多有阐发,独到见解值得深入研究,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作用,本文,笔者就其“阳明厥逆衄呕血”的内涵作一评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四逆胶囊对厥逆证模型小鼠肢体温度和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厥逆证模型的建立方法,观察四逆胶囊对模型的影响.方法:根据心电图J点电压的变化确定"厥逆证"模型造模时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的用量和使用时点,观察造模小鼠肢体温度和心电图的变化及四逆胶囊的影响.结果:注射垂体后叶素再注射硝酸甘油,可复制的"厥逆证"模型;四逆胶囊能阻止模型肢体温度的下降、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变.结论:本模型与厥逆证有较大的相似性;四逆胶囊对厥逆证模型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素问·气厥论>论述了脏腑间的寒热相移问题,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相似文献   

9.
中医厥逆证以"手足逆冷"为辨证要点,其证虽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为病机纲要,但寒厥、热厥、气厥尚存在病性寒热之别。目前厥逆证之现代病理和生理学本质尚未明确,且尚无可视性客观指标用于中医厥逆证的诊断及其证候本质的研究。热断层成像系统可同步、精确测量人体体表温度,因此可运用热断层成像系统从体温出发进行厥逆证客观指标的研究。在探讨分析该系统用于厥逆证客观指标研究的可行性、运用方法和预期结果后,认为这一运用将有助于对中医厥逆证及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着重讨论《伤寒论》以“四肢逆冷”为主症,以“四逆”命名的三类方--四逆汤及其类方、四逆散、当归四逆汤的证治特点及现代药理学作用。认为各证的病因病机虽不同,但本均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亦即表里之气不相顺接。故通过回阳 救逆、行气透郁、养血温经三种不同治疗,最终均达到恢复阴阳之气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加水量与煮取量是影响汤剂质量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伤寒论》中汤剂加水量与煮取量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整理,研究发现其加水量与煮取量具有类方相似的规律;认为影响加水量的因素主要有方剂功效、方剂药量、药物药性等,而煮取量的多少主要由服药情况决定;该研究结果可以给现代煎药方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有利于汤剂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包崑  庞嶷  毛炜  金中大 《河南中医》2005,25(2):34-36
采用内补外消之法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近期观察取得较满意疗效。内补方面,以静脉滴注用药为主,少用内服之法,用药着重于补,以扶正培本为主;而外消方面,保留灌肠与沐足联用,着重于消,以祛邪治标为法。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从疾病病因病机、天文、历法、时间医学观念和地域特点创新性提出“围贴敷期”治疗理念,指导中医内外同治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生脉饮"异病同治"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收集生脉饮组方药物的所有化学成分,通过UniProt数据库获取药物作用靶点,通过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与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相关的靶点,将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比对筛选后,分别构建生脉饮治疗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的化合物-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利用String平台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找出关键基因靶点;分别使用DAVID数据库和Cytoscape3.6.1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并分析PPI网络数据。结果共筛选出生脉饮50个活性成分和3754个潜在作用靶点,糖尿病、心力衰竭相关靶点分别为218、317个,生脉饮治疗糖尿病、心力衰竭作用核心靶点分别为109、196个;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别筛选出生脉饮对糖尿病和心力衰竭具有作用的通路,根据度值对PPI网络数据分析选取生脉饮治疗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的主要药效靶点各10个。结论生脉饮治疗糖尿病和心力衰竭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可为其活性成分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模式.作者认为,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中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病证结合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是对中医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是中西医两种医学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也是较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病患者的中医心脏康复护理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大连中医医院内一病房就诊的80例胸痹心痛病患者,经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型胸痹,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中医心脏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证候施护、饮食护理、中医特色技术、情志护理、健康指导等。通过中医证候评分对治疗的有效率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77.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痹心痛病患者的中医心脏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模式。作者认为,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中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病证结合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是对中医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是中西医两种医学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也是较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透邪解毒法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中西药联合组各60例,治疗组予加味升麻葛根方治疗。对照组予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口服;中西药联合组采用加味升麻葛根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48周,比较3组患者中医证候、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等变化情况。结果:应答总有效率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西药联合组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中西药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和中西药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中西药联合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改善肝功能方面,3组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和中西药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西药联合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DNA阴转率方面,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5)、中西药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西药联合组高于治疗组(P0.05)。HBeAg阴转率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中西药联合组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中西药联合组优于治疗组(P0.01)。结论:加味升麻葛根方能够改善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能改善肝功能,具有一定抗病毒作用,能够提高HBV-DNA和HBeAg阴转率,增强抗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及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相关生物学途径,丰富其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方法 利用TCMSP、BATMAN-TCM数据库筛选出追风透骨胶囊的活性成分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关节炎的对应靶点,采用Cytoscape 3.7.0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共有靶标”网络图,运用STRING平台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运用R语言数据包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gene ontology,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ics,KEGG)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最后对追风透骨胶囊中的关键活性化合物与PPI中的核心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追风透骨胶囊共筛选有效活性成分276种,涉及共同靶标207个。“药物-化合物-共有靶标”网络图中筛选出关键活性化合物12个,其干预的PPI网络主要涉及STAT3、AKT1、APP等核心蛋白,共有靶标的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主要涉及代谢、炎性反应、肿瘤等相关通路及多种生物学途径。分子对接验证提示β-谷甾醇与核心靶蛋白结合情况最佳,HSP90AA1是追风透骨胶囊中关键化学成分结合活性最优的靶蛋白。结论 追风透骨胶囊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等12种关键有效活性成分作用于STAT3、AKT1、APP等12种核心靶蛋白发挥干预OA、RA的药理作用并涉及多种生物学途径,阐释了追风透骨胶囊对OA以及RA异病同治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