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柴胡证"以指导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方法:遵照张仲景提出少阳病治疗禁忌是以条文中脉症乃少阳病为前提进行分析。结果:"柴胡证"包括诸多小柴胡汤相关条文中的脉症。结论:张仲景提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由于少阳病具有枢机不利的病机特点,涉及的病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旨在说明小柴胡汤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中,当归的主要功用为补阴血、温通发散、活血止痛,其中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用当归补血养血、行气止血、濡养胎元;麻黄升麻汤用当归宣肃肺气、降逆止咳;薯蓣丸用当归补益阴血,与山药配伍发挥补五脏、生肌肉、补虚劳诸不足的作用;乌梅丸、奔豚汤用当归调养厥阴、少阳血气,疏木润燥;当归贝母苦参丸用当归和血润燥;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当归润内寒、助心散寒;续命汤、侯氏黑散用当归滋润滑泽、养血行气,缓解中风痉证;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建中汤、温经汤用当归活血行气、温中止痛;赤小豆当归散用当归充养血脉,降过旺之心火;升麻鳖甲汤用当归行气止痛、排脓除恶疮。当归滋润滑泽,其体为阴,气升味甘,其用为阳,故既能养血熄风、温通发散,使血畅脉通,又能养阴血而充五脏,回逆冷而起细微,缓急痛而安胎产,凡血虚络瘀风动之证,均可用之。  相似文献   

3.
冯诗瑶  王新  王诗源 《新中医》2019,51(8):64-67
简版:[摘要]对心悸的小建中汤证与炙甘草汤证的脉症及用药进行分析,认为二种证型均有阴血不足之病机,其中小建中汤证为阴血不足兼阳气相对偏亢,炙甘草汤证则为阴血不足、阴病及阳而阳气亦见亏虚;小建中汤证之心悸失治日久,阴血匮乏,阴虚则阳无以化,则转化为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证之心悸,此两种心悸证型在症状、病机上存在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4.
和法应用杂谈310009浙江中医学院何赛萍,徐晓东和法的确立首推汉代张仲景。其在《伤寒论》中所记载的小柴胡汤证,是用和法的典型,《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对小柴胡汤证的病机解释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  相似文献   

5.
本书中“水气病”篇中提出“血不利则为水”的论点,从水与血的关系阐述了水肿形成的机制,为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及水肿提供了理论依据。养血补虚、活血行水法见大黄甘遂汤证、当归芍药散证;温阳散寒、活血利水法见附子汤证、湿经汤证;益气健脾、调血利水见芪芍桂酒汤证;活血消痰、利水化饮见泽漆汤证;活血祛瘀、消痈排脓见苇茎汤证;活血祛瘀、消结散肿见大黄庶  相似文献   

6.
沈英  张允岭 《世界中医药》2013,8(10):1242-1243,1247
作者认为少阳病位置非在半表半里,并从小柴胡汤的主治范围及适应证的多样性来看,认为小柴胡汤并非少阳病的主方,非独治少阳病。从小柴胡汤证推及经方的临床应用,认为"汤证一体"是经方的核心思想,抓住核心病机而不拘泥字句,才是仲景经方应用活法。  相似文献   

7.
本书最早系统论述膀胱病。水热互结证用五苓散;兼郁热伤阴用猪苓汤。湿浸膀胱证.气化不利用蒲灰散;伤至血分用滑石白鱼散;黄疸用茵陈蒿汤。血热互结证用抵挡汤。妊娠水气证用葵子茯苓散。血虚热郁化燥证用当归贝母苦参丸。肾虚膀胱气化不利证用肾气丸、栝萎瞿麦丸。虽提及石淋证,但未明治法方药。治疗重在调整膀胱气化功能,以通为用.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仲景对于血证的论治全面、具体、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仲景称血证为“血分”病。血分病无非火盛、气衰、寒凝、血瘀四种病机,或以虚实寒热概论之。仲景在血分病的论治中既遵经旨,又灵活运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试分析如下:1 虚证论治规律 ①温阳补血,健  相似文献   

9.
李惠林教授采用辨阴阳、辨六经、辨病机相结合的方法,将痤疮具体分为邪郁肌表证、湿热蕴结证、肺胃热盛证、寒热错杂证、阴血不足证、肾阳亏虚证、心肾不交证等七大证型,并分别采用麻黄汤合小柴胡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酸枣仁汤合芍药甘草汤、金匮肾气丸、黄连阿胶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均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血证病机治法探析宜昌县务渡河镇中心卫生院(443143)周立龙血证为临床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对血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论述颇为详尽。笔者根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个人体会,对血证病的病机及其治疗原则探讨如下。以一管之见就正于同道。1血证病机探源血证病最基...  相似文献   

11.
食用药物和药膳罗元恺当归1当归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处方有归头、归身、归尾、全归之分,历史上一般认为归头补血,归身和血,归尾破血,全归活血。《汤液本草》云:“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李杲也说:“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  相似文献   

12.
当归补血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建生  冯怡 《中成药》1999,21(2):61-62
当归补血汤是中医临床常用益气补血药的基本代表方,全方由黄芪和当归(按5∶1的比例配伍)组成,具有补气生血功效,适用于气血虚弱之证。近年来,对黄芪、当归及其配伍组成的当归补血汤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有较多的报道。本研究根据当归补血汤处方所含药物的性质与剂量...  相似文献   

13.
应重视当归的药用部位青岛市北区医院(266033)陈桂蓉关键词当归药用部位当归为补血良药,适用于血虚诸证。就其药性,元·李东垣说:“其用有四。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1]。近年来,有人对当归应分部位使用认识不足,并根...  相似文献   

14.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是血虚寒凝的代表方。由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细辛、通草、甘草组成,诸药配合,有和厥阴以散寒邪之功,调营卫以通阳气之效。临证抓住血虚寒凝发病机制,在温经养血活血,通脉散寒止痛治疗原则指导下,灵活运用,随证加减,治疗雷诺氏病、痹证、妇科疾病、肢端动脉硬化闭塞症、荨麻疹,均获满意疗效。显示"异病同治"和"古方新用"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林洁  梁慧秋 《光明中医》2011,26(7):1455-1455
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创立的一首逐瘀名方,由桃仁、当归、红花、赤芍、牛膝、川芎、柴胡、桔梗、枳壳、生地黄、甘草组成。《医林改错》中载:"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本方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  相似文献   

16.
董鸿朔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23,(12):1786-1789
《金匮要略》中的“大气一转”思想强调了气机通畅对人体的重要性。水气病风水表虚证,张仲景用防己黄芪汤调和在表之营卫,使阴阳相得;风水夹热证,用越婢汤宣通肺气,使肺气转;皮水夹热证,用越婢加术汤运转肺气;气虚阳郁证,用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利水。血痹轻证,以针引阳气到达病所,引阳入阴;血痹重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通血脉,通阳行痹。虚劳失精,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在里之阴阳,使阴阳相交;虚劳腰痛,用八味肾气丸使阴阳互生;虚劳风气百疾,用薯蓣丸阴阳俱补。肺气痿弱,用麦门冬汤养阴润肺,兼清虚热,使阴得以制阳;肺痿虚寒,用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培土生金。“阳微阴弦”之胸痹,以栝楼薤白白酒汤温通阳气,使阴阳之气复得;心痛轻证,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散逆消痞祛寒;心痛重证,用乌头赤石脂丸收敛浮越之阳气。冲任虚寒之崩漏,用温经汤温补冲任,养血祛瘀调经,使阴阳复得。或治以行脏腑之气,以上或治以温周身之阳,治法虽众,要旨惟一:使阴阳之气相交,气血调和,邪气自祛。  相似文献   

17.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临床应用举隅周文祥武威市中医医院(733000)主题词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应用,崩漏/中医药疗法,遗尿/中医药疗法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  相似文献   

18.
少阳病与小柴胡汤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自金·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以来,这种观点一直沿袭至今,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悖仲景愿意,有重新进行探讨的必要。兹不揣固陋,略论于次。一、小柴胡汤证为少阳经病表热证历代治伤寒之学者认为: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其实《伤寒论》六经病中每一经都有表证、里证之分。其属经脉体表病者,为表证,亦即经证:其属脏腑病者,为里证,也就是脏证或腑证。为什么说小柴胡汤证是少阳经病表热证呢?首先,从少阳病的病因看,仲景原文97条(条文号码依1956年重庆版新辑宋本《伤寒论》,下同)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  相似文献   

19.
当归补血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归补血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周件贵①当归补血汤又名黄芪当归汤、补血汤、芪归汤等。现代临床应用的当归补血汤来源于《内外伤辨》中,以黄芪、当归组成,有补气生血功能[1]。临床药理研究证实,该方有生血、提高免疫功能作用。本文综述和研究了该方的来源组成、药...  相似文献   

20.
当归补血汤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聂克 《中成药》1996,18(1):42-42
当归补血汤为李东垣所创,首见于《内外伤辩惑论》。东垣之当归补血汤只有一首,黄芪与当归用量之比为5:1;不存在黄芪与当归用量比为1:2的当归补血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