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ETCO2连续监测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PETCO2连续监测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单腔管麻醉41例,双腔管麻醉27例,应用静脉和吸入复合麻醉。麻醉中用HP1205A多功能监护仪监测SpO2,PETCO2等;Ohmeda210ES麻醉呼吸机维持机械通气并监测IP,VT,MV,RR,FiO2。在VT分别为10,8,6,5,4ml/kg并稳定10min后,记录SpO2和PETCO2。结果:无论单肺或双肺通气PETCO2值随VT递减而  相似文献   

2.
观察小儿气管内麻醉时,用ETCO2及FiCO2监测调节Bain回路的供气流量。28例接受头面部手术的患儿静脉诱导插管后,吸入笑气-氧-安氟醚维持麻醉,气管导管连接Bain回路系统,术中维持自主呼吸。麻醉平稳后,调节气体流量,视无CO2复吸入时之最小流量为理想流量,并记录所对应的ETCO2值。因为ETCO2接近肺泡CO2浓度,后者又接近PaCO2,所以术中只要维持无CO2复吸入,就不会造成因此而出现的PaCO2增高。而且,小儿患者无CO2复吸入之最小流量及自主呼吸所需气流量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术中监测ETCO2及FiCO2并以此指导供气量大小是无创、科学、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硬膜外麻醉辅助用经后通气功能改变情况。方法:应用JS-02260旁流式呼末CO2监测仪观察硬膜外麻醉前、麻醉平面固定后与辅助用药后的呼气末CO2分压(PETCO2)与呼吸频率(RR)的变化。结果:显示出硬膜外麻醉对呼吸的抑制主要是呼吸储备功能下降,辅助用药后PETCO2显著增高(P<0.01)。结论:旁流式呼末CO2监测仪是硬膜外麻醉下通气功能发迹的有效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全麻中监测呼气末CO2浓度(FETCO2)的结果,对判断通气不当、通气中断、供氧中断、钠石灰耗竭等意外,具有确切可靠的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经鼻导管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鼻导管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ASAⅠ~Ⅱ级患儿32例,分别于插管前经鼻导管和插管后在气管导管与呼吸回路之间进行采样监测P′ET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 PaCO2和P′ETCO2之差(P′a-ECO2)与PaCO2和PETCO2之差(Pa-ECO2)之间通过t检验P〉0.05,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ETCO2、PETCO2和PaCO2的关系通过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为:非插管r=0.942,P〈0.01;插管r=0.941,P〈0.01;二者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结论 在未插管全身麻醉患儿,经鼻置管至口咽部采样全程监护P′ETCO2再结合SpO2的监测,不失为一种安全可靠、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PaETCO2的变化和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来评价单肺通气(OLV)时监测PETCO2的价值。方法:选择30例开胸手术的患者,分别于双肺通气(TLV)20min、OLV5min,15min,30min,60min测PETCO2与PaCO2的价值,计算PaETCO2,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OLV时不同时段的PETCO2比TLV时增大(P〈0.05),PETCO2与PaCO2相  相似文献   

7.
呼气末CO_2测定在全麻中的应用林财珠,王继丹,赵建英关键词:麻醉.全身,CO_2测定呼气末CO2分压(PEtCO2)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手段间接估计动脉血CO2分压(PaCO2)的方法,近10年来受到普遍重视。通过对PEtCO2的测定,不仅反映肺排出CO...  相似文献   

8.
林娜  陈晓菲 《北京医学》1997,19(3):160-162
对50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施行气管内全麻复合应用肌松药、安氟醚吸入维持。监测64例LC术中PETCO2等旨标,发现CO2气腹后PETCO2、HR、SBP、DBP在充气10分钟后显著升高,在胆囊切除时PETCO2达到最高值,证实对呼吸循环有一定干扰,术中加强呼吸和循环监测。注意调整通气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CO2气腹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1例,经静脉诱导作气管内插管后行间歇正压通气,保持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在4.0 ̄5.3kPa,监测Bp、HR、Ⅱ导联ECG、中心静脉压(CVP)、潮气量(TV)、分钟通气量(MV)、气道峰压、脉搏氧饱和度(SpO2)、PetCo2、肺顺应性和动脉血气分析。分别在麻醉前、控制呼吸15min(CO2气腹  相似文献   

10.
15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异丙酚、笑气、氨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观察CO2气腹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气腹时,血压和心率轻度上升,气腹后10~15min血压升高较明显(P<0.001);PETCO2于气腹后~10min即明显升高(P<0.001),并持续到术毕;气道压随气腹压升高而升高,于气腹后~15min最高(P<0.001)。无明显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认为静吸复合麻醉下CO2人工气腹仍须加强对呼吸循环功能的监测和管理,方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全麻下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时呼吸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麻下不同潮气量正压机械通气时呼吸功能的变化,探讨麻醉时机械通气较为理想的潮气量. 方法:40例ASAⅠ~Ⅱ级的颅脑手术患者,均取仰卧位,根据三因素四水平拉丁方设计,将40例患者先后使用4,6,8,10mL/kg四种不同潮气量施行持续正压机械通气各30 min,呼吸频率固定为15次/min,监测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时肺顺应性、循环及血气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随着潮气量的增加,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动脉血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平台压(PPLAT),动态肺顺应性(CDYN),静态肺顺应性(CSTAT)均逐渐增加, 各潮气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潮气量的增加, ETCO2,PaCO2逐渐降低,各潮气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潮气量组间PaO2,SPO2,MAP,HR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肺功能正常患者全麻仰卧位机械通气频率为15次/min时,4 mL/kg潮气量组(分钟通气量60mL/kg)氧合最好,但不能充分排出CO2而对改善肺通气功能不利;潮气量6~8mL/kg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单纯增大潮气量并不能明显改善麻醉所致的肺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芬太尼、咪哒唑仑、丙泊酚联合用于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对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 60例不同手术病人采用芬太尼、咪哒唑仑、丙泊酚诱导 ,静脉持续输注咪哒唑仑、丙泊酚 ,间断注射芬太尼与维库溴铵维持静脉复合麻醉 ,持续监测 ECG,BP,心率 ,Sa O2 ,PETCO2 。结果 :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不大 ,生理反射平稳 ,无并发症。结论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适用于各类外科手术的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不同麻醉用药与不同麻醉方法对术中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u XY  Zhu JH  Wang PY  Wang W  Qian ZX  Wu X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5):1025-1029
目的比较术中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行气管插管或应用喉罩,全凭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60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学会(ASA)Ⅰ~Ⅱ级;择期胃肠、胆囊、肾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复合全麻气管插管组(EG组)、喉罩组(EGL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RP组)、瑞芬太尼复合吸入麻醉组(RI组)各15例;术中连续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术前、诱导后、切皮后、术毕取血测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胰高糖素和血糖。结果诱导时RP组血压低于EG组和EGL组,气管插管时EG组血压、心率高于EGL组及RP组(P〈0.05),手术切皮时心率变化最小为RP组,拔管时EGL组心率最快。各组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在诱导和插管时都有轻度下降而在手术结束时都有上升。RP组术毕时去甲肾上腺素比其他时间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高糖素在诱导插管时轻微下降,术毕降到最低,RP组术毕时胰高糖素显著降低。血糖在诱导和插管时轻度下降,术毕时4个组血糖均显著性升高。EG组和EGL组术毕胰高血糖素、血糖显著高于RP组(P〈0.05)。结论不同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都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但均不能完全阻断伤害性刺激的上行传导,应激反应对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浆激素水平的影响不是完全平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方式和术中麻醉管理。方法:10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儿,随机分为气管内插管全麻组(1组50例)和未插管静脉复合全麻组(2组50例),连续监测HR、P、BP、SpO2、ECG,PETCO2,麻醉前、气腹后10 min、术后10 min抽血行血气分析,观察CO2气腹效果、手术时间、呼吸情况。结果:1组、2组气腹效果优良率分别为100%和80%;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in)1组<2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监护比较:2组出现5例窒息,4例喉痉挛,l组术中平稳;血气分析:2组气腹10 min,PaCO2、PaO2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1组气腹10 min,PaCO2低于2组,PaO2明显高于2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气管内插管全麻比静脉复合全麻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安全、可靠,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脊柱手术患者术前口服可乐定对全麻苏醒的影响。方法:将64例ASAⅠ-Ⅱ级,18~60岁,择期行椎管减压、脊柱融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术前口服可乐定组(200μg)和安慰剂组(维生素C 600 mg)。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2 m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调整吸入异氟烷浓度维持BIS 40~50,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维持肌松。调整呼吸参数维持ETCO235~40 mm Hg。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芬太尼、异丙酚用量、麻醉时间、拔管时间、低血压或高血压发生率。结果:可乐定组患者芬太尼用量少于安慰剂组(2.11±0.87 vs 3.68±0.93,P<0.05),拔管时间早于安慰剂组(9.88±6.12 vs 13.62±9.74,P<0.05),异丙酚用量、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发生率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手术的患者,术前给于可乐定能减轻麻醉所需麻醉药的用量,加快麻醉后复苏,并且不增加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小儿呼吸道异物115例手术麻醉和术中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麻醉方法及围术期有关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5~2006年间小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115例的麻醉方法: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结合咽喉、气管及支气管表面麻醉方法同时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及心电图。结果:麻醉经过平稳,围术期死亡率低于1%。结论:小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选用静脉复合麻醉结合咽喉、气管及支气管表面麻醉是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重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杰  黄河  杨天德  陶军  吴悦维  李永旺 《重庆医学》2008,37(17):1904-1905
目的 探讨重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对68例重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进行回顾分析,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异丙酚、异氟烷复合全身麻醉,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动脉血气,部分患者监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肺血管阻力、每搏量、平均肺动脉压.结果 全组共搭动脉桥18支、静脉桥116支,同期行室壁瘤切除3例,瓣膜置换30例,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围术期发生低心排5例、呼吸衰竭1例、肾功能不全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亡4例,1例患者于术后第3天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另3例患者并发低心排死亡,死亡率5.89%;结论 术前尽量改善心功能并给予充分的镇静,降低心肌耗氧;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重症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的关键,可降低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静脉压及动脉血气,部分患者监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肺血管阻力、每搏量、平均肺动脉压.结果 全组共搭动脉桥18支、静脉桥116支,同期行室壁瘤切除3例,瓣膜置换30例,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围术期发生低心排5例、呼吸衰竭1例、肾功能不全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亡4例,1例 者于术后第3天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另3例患者并发低心排死亡,死亡率5.89%;结论 术前尽量改善心功能并给予充分的镇静,降低心肌耗氧;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重症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的关键,可降低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静脉压及动脉血气,部分患者监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肺血管阻力、每搏量、平均肺动脉压.结果 全组共搭动脉桥18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婴儿唇裂修补术的麻醉方式.方法:80例患儿随机分为异丙酚/芬太尼全麻组和咪唑安定/芬太尼全麻组,全程连续监测ECG、BP、HR、SpO2、P、ETCO2,记录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记录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发生数.结果:两组之间各记录点SBP、DBP、HR、P、SPO2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内之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咪唑安定或小剂量异丙酚与芬太尼复合均适用于6月以内小婴儿唇裂修补术的麻醉,安全有效、苏醒质量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喉罩控制通气在全身麻醉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施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5例,在快速诱导全身麻醉下置入改良喉罩,连接麻醉机实施控制通气,置入电子支气管镜实施检查及介入治疗。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控制通气后(T1)、手术中(T2)、手术后(T3)不同时间点收缩压(SBP)、心率(HR)、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结果:15例患者全身麻醉控制通气后虽然SBP、HR有所下降,SpO2、PETCO2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患者术中、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T1与T0比较SBP、HR下降(P<0.01),SpO2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与T0比较SBP、HR下降(P<0.01),SpO2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与T1比较SBP、HR、SpO2(P>0.05)差异无显著性;T2与T1比较,PETCO2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与T1比较PETCO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改良喉罩控制通气在全身麻醉下行电子支气镜检查及介入治疗,生命体征稳定,避免了低氧血症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气管导管插入食管后的多项指标进行比较,评判其鉴别导管误插入食管的敏感性及可靠性。方法 选择40例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状况分级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成年患者,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同时,用同型号气管导管插入食管内。观察内容:(1)分别由两位不知情的低年资麻醉医师通过双侧肺尖部及剑突下听诊鉴别导管位置;(2)随机连接呼吸机,观察胸廓及上腹部起伏情况、呼气终末CO2分压(PetCO2)、经皮氧饱和度(SpO2)、气道阻力等指标变化。结果 依据两侧肺尖部或剑突下听诊法判断导管位置的正确率分别为90%和96.25%。行食管内通气时,无1例患者胸廓随呼吸动作起伏,但有87.5%的患者在数次吸气后腹部隆起;PetCO2波形几乎成直线,数值在0-1mmHg间波动;SpO2在通气后(156±11)s快速降低;气道平均压升高而平台期缩短。结论 (1)肺尖部与剑突下听诊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气管导管定位的准确率; (2)用PetCO2判断气管导管是否误插迅速直观、准确可靠,而其他指标均有较显著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