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报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及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和其他未诱发的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均以起搏与室速(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为靶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RFCA治疗IVT。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93.7%,IVT起源于左室后间隔2例,左室间隔基底部2例,左室游离壁1例,右室心尖部3例,右室流出道中间隔3例、后间隔2例。结论:IVT经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心电图估计其起源部位,IVT的RFV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RVOT-VT)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体表心电图QRS波呈左柬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多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l_】]。近年来,我院收治RVOT—VT患者ll例,均经体表心电图、电生理检查证实,并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标测指导下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本文就RVOT—VT的心电图特征及其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及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消融室速或室早,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约占全部室速的10%[1],其中大多数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而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IVT)的射频消融术(RFCA)较其它起源点IVT的效果更好[2],若能找出简单实用的ECG特征鉴别RVOT-IVT与起源于RVOT以外的IVT很有益处.本文总结分析了29例IVT患者的ECG特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分析伴有V3导联R/S转换的流出道心动过速成功消融的不同解剖标测途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以起源于流出道的不同部位,包括左右心室内膜、心外膜、肺动脉和主动脉窦。尽管心电图标准有助于预测起源部位,但是有时候起源灶难于确定,尤其当胸前导联V3有QRS转换时。本试验分析了33例成功消融的流出道心动过速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其中20例为右室流出道(RVOT),13例为其他位置。确定R/S转换,研究成功地导管消融所需的不同解剖途径。总之,所有患者中有19例(58%)在V3导联上发生R/S转换。在这些患者中,11例(58%)RVOT患者成功进行了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流出道室间隔肌壁内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s)的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体会。方法:对87例IVAs患者在Ensite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IVAs患者,经激动和起搏标测,7例(8%)IVAs于心大静脉穿间隔支内标测证实起源点位于流出道室间隔肌壁内,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向下图形。因消融导管无法通过心大静脉穿间隔支到达起源部位,选择在与起源点相对应的心内膜最早激动处进行消融,均未获得即刻成功;其中2例在随访3月内室早频率较前减少80%,获得远期成功。该起源部位IVAs的某些心电图和标测特征不同于其它部位起源。结论:流出道室间隔肌壁内起源IVAs某些心电图特征可帮助识别此类心律失常,并有助于指导导管消融标测,但消融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PVC)主要起源于右心室的流出道(RVOT).其心电图具有明显的特征。即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枝传导阻滞型(LBBB型)伴有电轴右偏.胸前导联R波的移行多发生在V4或其后,对其进行射频消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尽管射频消融RVOT的VT和PVC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对一些呈不典型LBBB型的VT和PVC经传统的RVOT途径消融并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根据IVT发作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起源部位,进行心腔内电生理标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以最早的P点位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RVT)除用以上方法外,结合应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与IVT发作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形至少11导联相同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109例IVT患者的成功率为95.4%,其中IL-VT成功率95.5%,IRVT成功率95.2%。复发率为4.8%,经再次RFCA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RFCA治疗IVT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与确定。RFCA治疗IVT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右室非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NOT)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两者之间关系,探讨两者病因、早期诊断措施以及正确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19例已确诊为右室起源的右室非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住院治疗患者,其中男16例,女3例,平均发病年龄(32.5±9.6)岁。患者分为2组,诊为右室非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而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者8例,并以RVNOT-N表示;诊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者11例,并以ARVC表示。对每例患者均进行详细的临床资料收集,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辅助检查:室速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上RVNOT-N组患者均呈左束支图形,按起源点不同表现电轴正常或左偏, ARVC组患者电轴亦表现为正常或左偏,形态多样化,均出现LBBB形态室速,下壁及胸前导联QRS形态变化较多;胸片RVNOT-N组患者均无心脏扩大及心室增大,而ARVC组7例报告心脏扩大。心脏彩超记录ARVC组右室扩张、右室功能低下,而RVNOT-N组无明确阳性记录;CT及MRI检查ARVC组中有右室变薄、右室收缩力下降、右室增大、纤维脂肪影、左室受累等指标,组间统计结果除左室受累1项外,余4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情况:18例患者接受电生理检查 射频消融术,仅3例手术成功,7例部分消融成功,术后部分患者服用胺碘酮、倍他乐克,心律平等药物,3例ARVC组患者植入ICD。随访情况:16例仍间断有室速发作,14例需再入院治疗,1例死亡,余患者尚存活。11例患者坚持服用维持剂量胺碘酮,部分患者连用或单独服用倍他乐克、索他络尔、氨酰心安等药物。讨论右室非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早期表现。ARVC多有家族史,国际上已报道6个ARVC的基因相关位点。目前针对ARVC的诊断除依靠病史、ECG外主要依靠X线片、UCG、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绝大多数患者需要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症状发作,以胺碘酮及β-阻滞剂最为常用。ARVC患者因其有进行性心肌病变基础,射频消融根治室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低,手术风险及难度较大,不宜作为常规治疗方法。症状严重、反复出现恶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ARVC及RVNOT-N患者,应尽早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时终止室速发作,预防猝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有效靶点的方法及对射频消融成功的影响。[方法]8例IVT的患者,其中右室流出道特发室速(RVOT)5例,左室特发室速(ILVT)3例,先采用激动标测,然后采用起搏标测,标测到靶点后行射频消融。[结果]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均一次消融成功,无复发。[结论]不论RVOT或ILVT,激动标测加起搏标测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