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药物性肝炎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分析78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调查78例药物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 全身各系统用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其中最常见的是抗结核药(26.9%),其次是抗感染药(15.4%),中草药(14.1%),抗肿瘤药(11.5%)。治疗甲亢药物(7.7%)等。其临床表现以肝功能损害及胆汁郁积为主,大多数药物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初诊误诊22例(28.2%)。结论 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剂量、联合用药、患者特点、基础疾病等,临床表现不明显。容易造成误诊,应重视药物性肝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52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全身各系统用药均可引起肝损害,其中最常见的是抗结核药(39.5%),其次为中草药(12.5%),抗感染药(9.9%),胃药(5.3%),皮肤科药物(3.9%),治疗甲亢药物及抗痛风、骨质增生药(3.3%)等.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发生重症药物性肝炎以抗结核药最多见,其次为中草药和胃药.HBsAg阳性者及HBV DNA含量高者更易发生重症药物性肝炎(P<0.05).人工肝支持治疗重症药物性肝炎,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是否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及乙肝病毒含量高低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学检测特点,探讨HBV基因分型与HBeAg、抗-HBc-IgM、HBV DNA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深圳地区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抗-HBc-IgM,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用单克隆抗体ELISA法进行HBV基因分型,并对检验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在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测定出HBV基因分型179例(89.5%),B型121例(60.5%),C型58例(29.0%).HBeAg、抗-HBc-IgM、HBV DNA与基因分型无关.B型多见于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型多见于肝硬化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结论 深圳地区HBV基因分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单克隆抗体ELISA法检测HBV基因分型具有特异、敏感、简单和实用的特点,HBV复制强弱与病毒基因分型无关.HBV基因分型与HBeAg、抗-HBc-IgM、HBV DNA检验可相互补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缺血性肝炎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性肝炎患者11例(观察组),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未发生缺血性肝炎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析缺血性肝炎的临床特点.结果 缺血性肝炎的发生率为4.2%(11/264),观察组年龄(42.5±4.6)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3±10.9)岁(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0倍,7~10d迅速恢复,伴有总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下降,血尿素氮、肌酐及白细胞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54.5%(6/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7%(5/30)(P<0.05).结论 年轻、失血性休克、肝脏储备功能差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肝炎的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缺血性肝炎患者,及时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减少内毒素血症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收集甲~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的急性肝功能异常患者991例,分析其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检测甲~戊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EB病毒等非嗜肝病毒抗体、肝功能指标及自身抗体水平,并行腹部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肝炎标志物阴性急性肝损伤患者,其中位居前4位的病因依次为:药物性肝炎占28.45%;非嗜肝病毒病毒感染占21.69%;胆源性肝损伤占10.79%;自身免疫性肝病占9.38%;药物性肝炎肝功能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因所致的肝损伤(P<0.01);非嗜肝病毒病毒感染所致肝损伤ALT水平高于其他病因所致的肝损伤(P<0.01);胆源性和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肝损伤ALP和GGT水平高于其他病因所致的肝损伤(P<0.01).结论 肝炎标志物阴性的急性肝损伤由药物性肝炎引起者所占比例较高,疾病严重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2006~2009年发生96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有关,其最常见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 应加强医疗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促进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孙传武  桑兴旺  蒋春梅 《中国校医》2012,26(11):838+840
目的 通过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血清学分型,了解报告诊断肝炎型别与实验室诊断的符合情况. 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传染病疫情信息系统中的病毒性肝炎25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抗HAV-IgM、HBsAg、抗HBc-IgM、抗HCV、抗HEV-IgM. 结果 255例中经实验室检测核实诊断196例,符合率为76.86%;甲肝符合率为4.76%;乙肝符合率96.73%;丙肝符合率37.84%;戊肝符合率81.08%;未分型肝炎符合率42.86%. 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对乙肝和戊肝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其他型别的肝炎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徐州地区多数医疗机构仅仅开展乙肝的实验室检测,绝大多数一级医疗机构对于其它型别的病毒性肝炎,尤其是甲型肝炎的诊断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可以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培训等多种措施提高实验室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网络监测病毒性肝炎病例分类报告准确率.方法 对杨浦区医疗机构病毒性肝炎病例分类报告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对网络监测的病毒性肝炎病例654例(干预前310例,干预后344例)进行流行病学核实,对比干预前后临床分类报告与流行病学核实的一致率,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甲、乙、丙、戊及未定型肝炎临床分类报告与流行病学核实一致率,干预前分别为91.18%、56.76%、50.00%、94.68%及54.00%;干预后分别为100.00%、66.36%、60.00%、100.00%及89.55%.经χ2检验,干预前后戊、未定型肝炎流行病学核实与临床分类报告一致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丙型肝炎一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干预,杨浦区病毒性肝炎分类报告准确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其中甲、戊肝分类报告准确率达到了预期效果;而乙、丙肝分类报告准确率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尚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安徽省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基因型及其分布特点,为预防和控制戊型病毒性肝炎和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于2006年12月~2007年12月从安徽省的4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收集戊型病毒性肝炎132例,分析临床特征,其中采集血清50份,用RT-nPCR法检测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结果HEV RNA阳性率为22%(11/50),经测序证实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virus,HEV)的基因序列;用DNA STAR软件分析,11例的病毒株中2例为HEVⅠ型,9例为HEVⅣ型。Ⅳ型中又有ⅣA型3例和ⅣD型6例。结论安徽省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的病毒基因型以HEVⅣ型为主,Ⅰ型次之,而Ⅳ型又有不同的亚型,主要为ⅣA和ⅣD型。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目前用于治疗各种肝炎的药物多达500种以上,尤其是保肝护肝药种类繁多,但疗效不一定就好。面对缤纷复杂的肝病药物,该如何选择?肝病患者用药基本原则是:针对病情,因人而异;简练精当,恰到好处。我国现有各种肝病患者近2亿,包括各种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乙肝、丙肝等,还有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38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因素,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糖尿病史、饮酒史、HBsAg、结核类型以及肝炎史等方面。结果:本组1538例患者中,发生轻度肝损伤154例(10.01%),中度肝损伤45例(2.93%),重度肝损伤25例(1.63%),总损伤224例(14.56%)。HBsAg呈现阳性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阴性者,有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患者发生肝损伤几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有饮酒史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无饮酒史患者,进行过预防性保肝治疗的患者其患病率明显低于没有进行过治疗的患者,营养状况的好坏也与患者患病的几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等,选择对患者危害性较小的抗结核药物,并采取适当的护肝措施,以尽可能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3月-2006年3月本院门诊治疗的143例肺结核病人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平均天数为57d,大多数为轻度肝细胞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有乙型肝炎病史的肺结核病人,并短期密切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29例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DILI的临床资料。结果高龄、嗜酒、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有肝病史、抗结核药物治疗的1~3周、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结论对抗结核药致DILI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以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14.
沈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47-4548,4644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致重症药物性肝炎的护理,以提高对肺结核的治疗及护理水平.方法 对医院2001-2011年735例肺结核住院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引起药物性肝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5例肺结核患者在经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引起药物性肝炎的132例,总发生率为18.0%,其中重度20例、中度76例、轻度36例;在影响因素中,年龄>55岁对肝损害的影响较大,25例中发生药物性肝炎20例,发生率达80.0%;吸烟的影响也较大,253例发生药物性肝炎75例,发生率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抗结核药物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肺结核患者有不同程度肝损害;轻者可继续抗痨治疗,重症则需减量或停用治疗药物并同时护肝治疗.结论 抗结核治疗期间,非常有必要密切观察病情、常规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肝损害、并认真做好用药安全护理.  相似文献   

15.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特点、分型、病因、治疗及分析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国内最新标准,回顾性分析近五年来12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有45.74%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其余亦缺乏特异性;有肝细胞型97例(75.19%),胆汁淤积型18例(13.95%),混合型14例(10.85%)。符合重症肝损伤者5例;很多药物可以引起肝功能损伤,本研究最常见的为抗结核药、中药、抗细菌药;86.05%患者预后较好,主要肝功能指标于30 d内恢复至正常上限两倍以内。5例发展为肝功能衰竭,预后差。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无特异性症状,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本组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但以抗结核药、中药、抗细菌药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及时监测肝功能。在本组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大部分预后良好,但肝功能严重损害亦可发生,应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6.
急性药物性肝病诊治时机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照比较药物致肝损害初期及时诊治与肝损害自然演变过程中实施诊治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1例急性药物性肝病的致损伤药物、临床类型及诊治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组 1(动态监控组 )与组 2 (对照组 )治愈率 (χ2 =7 0 4 ,P <0 0 1) ,好转率 (χ2 =4 18,P <0 0 5) ,住院时间 (χ2 =5 53,P <0 0 5)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组 1较组 2住院时间短、恢复快、预后好。结论 使用可致肝损害的药物期间 ,动态检测肝功能 ,注意发现药物性肝病的肝外表现 ,及早发现亚临床肝损害 ,及时停药及处理 ,有助于改善急性药物性肝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4例服用过相同中药的急性肝损伤患者的病因,以加深对中药引起的肝损伤的认识。方法对有相同服药史的4例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肝穿病理活检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并用两个国际上权威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进行评分。结果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该4例患者可排除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的可能,并进一步排除了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胆系疾病所致肝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等肝病。用两个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评分为6~8分,诊断为“很有可能”药物性肝损伤。结论通常认为无毒、无副作用的中药制剂也可为引起肝损伤重要原因.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探寻可能的诱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收治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人口学、治疗方案、生化指标等数据。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正态分布)、Mann-Whitney法(非正态分布)和Fisher精确检验(非数值型),相关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结果筛选后共48例纳入本研究,其中药物性肝损伤组18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36.65±21.62)岁,男女比例为2:1。5.56%(1/18)病例为肝细胞损伤型,22.22%(4/18)病例为混合型,72.22%(13/18)病例为胆汁淤积型。重度肝损伤(严重程度3级及以上)患者占50.00%(9/18)。以“异烟肼+乙胺丁醇”组合为基础的抗结核药物方案采用率较高(16.67% vs. 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及性别是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OR=50.04,95%可信区间1.35~1 852.83,P=0.03;OR=128.36, 95%可信区间1.33~12 347.14, P=0.04)。外周血基线IgG水平升高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亦可能升高(OR=26.38,95%可信区间0.99~706.25,P=0.05)。结论年龄及性别是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外周血IgG水平升高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亦可能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针刺伤的相关知识和态度现状。方法于2015年6月20—23日调查某院2015年6月准备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实习护生针刺伤知识和态度。结果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率92.57%。男生40名(12.35%),女生284名(87.65%);本科学历34名(10.49%);平均年龄(20.83±1.24)岁。实习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各条目中回套针帽、戴手套相关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最低,均为60%左右;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针刺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问题及针刺伤后的用药问题回答正确率均在70%左右。实习护生针刺伤态度部分部分条目得分≤3分,主要为针刺伤所致血液、体液传播性疾病易感性以及回套针帽的问题。结论实习护生的针刺伤相关知识和态度存在薄弱的方面,如回套针帽、及时报告、传染病易感性等问题。学校和医院应加强对护生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提高职业防护的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药物热的药物分布及临床表现特点,提高药物热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药物热患者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病情变化。结果:致热药物17种;药物热热型多样,停药后体温下降时间不等,病情轻重不一;药物热患者更换抗生素或应用其它药物后病情加重。结论:药物热的药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更换药物或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