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所谓的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指的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的一天到56天之内,再次出现了心绞痛的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用于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了阻塞,产生了过多的多肽类的致痛物质或者是代谢所产生的堆积物刺激了末梢神经,从而产生了痛觉,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因为部分冠状动脉因为供血不足而引发的病变。如果心肌梗塞后的患者经常性的出现心绞痛的症状,一定要特别的注意,应该起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赵晓阳 《中国校医》1996,10(1):49-50
对我校55例心肌梗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我核心肌梗塞患者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携带分布情况和临床表现等,提出对高龄、高级知识分子中症状不典型、无病性心肌梗塞高发病率应引起特别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1对象与方法1979年初~1995年5月止,我校门诊及住院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共55例(其中死亡11例)。心肌梗塞(AMI)的诊断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其中凡无心绞痛症状却有心肌梗塞的客观证据如心电图、心电向量图、酶学测定、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者为无痛性心肌梗塞(PLMI)。2结果与分析55例中男性44例,女性11例。年龄41~7…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与对比研究方法,分析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病例生活相关危险因素与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生活相关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分析结果:心绞痛病例的平均就诊年龄、男性比例、吸烟率、饮酒率和血糖(GLU )水平均低于心肌梗塞,而收缩压(SBP)、脉压(PP)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心肌梗塞.多因素调整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和PP对心绞痛的危险高于心肌梗塞,而舒张压(DBP)和GLU对心肌梗塞的危险高于心绞痛.结论 DBP和GLU的升高对心肌梗塞的危险大于心绞痛,而SBP和PP的升高对心绞痛的危险大于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4.
根据56例临床使用的观察,认为硝酸甘油静点对心肌梗塞及心绞痛有满意疗效,其剂量从10μg/min开始,在7d内根据病情逐渐增加至50μg/min,进行临床观察,可行此种治疗。  相似文献   

5.
刘汉书 《职业与健康》2002,18(1):112-113
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以并发症就诊,较易误诊或漏诊而导致不良后果,增加死亡率,因此对此病充分认识,早诊断、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1998~2000年收治的324例患AMI患者中无疼痛表现的66例加以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90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患者与130例非糖尿病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临床特点比较结果表明,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梗塞部位弥漫,死亡率高,尤其是无痛性心梗发病率,死亡率主,且往往同时伴有高血压。本文也将两者的血脂进行比较,均高于正常,其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探究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研究随机抽取了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作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注射液+黄氏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而实验组患者给予杏丁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液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8%,高于对照组的8727%,并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低切变化、高切变化、纤维蛋白及血浆粘度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其梗死后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丹红注射液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减少心肌的耗费氧代谢量,纠正心脉的血粘度,避免发生再次梗死后心绞痛,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危险因素的分布和异同。方法在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岁及以上的居民中,整群随机抽取2126人,采用问卷调查及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查。结果多因素调整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因素为吸烟、升高的体质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等;而吸烟和血浆纤维蛋白升高则是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2种相关疾病间,危险因素有所差别。结论吸烟、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升高等因素对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5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塞112例,其中再发性心肌梗塞占15.18%(17/112)。本文仅就17例再发性心肌梗塞临床资料加以分析,以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田拥跃 《药物与人》2014,(6):143-144
目的: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内科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痛心绞痛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50例,给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活疗,治疗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每组各给予药物治疗两个疗程,每个疗程为两周时间。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疗效。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内科治疗方面,与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比较,选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极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莉 《现代养生》2014,(14):101-101
目的:对不稳定心绞痛临床治疗的疗效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给予研究组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是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51%;经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12%,对照组为8.16%,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低,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相联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巩固临床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臧波  苏红霞 《药物与人》2014,(7):141-141
目的:探讨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效分析。方法:根据我院自2011年5月——1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肺心病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参考组,各为60例,给予观察组病人中药活血化瘀汤治疗,参考组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04.结论: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心绞痛,疏通血管,清除血管垃圾,增加氧饱和度,促进患者康复,安全无副作用,收到病人喜爱,通过辨证施治值得大范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1 ̄1998年10月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后2 ̄4周行冠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分为两组,梗塞后心绞痛组22例,梗塞主功能不全组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其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均处于完全闭塞及次全闭塞状态。梗塞相关血管段29例为单支,其中左前降支(LAD)15支,右冠状动脉(RCA)10支,左回旋支(LCX)14支,3例双以支,分别为LAD+RCA,LAD+LCX,LCX+RC  相似文献   

14.
朱历杰 《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22-122,124
目的研究分析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7月-2013年3月收治的85例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接受西医治疗,治疗组37例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益气活血祛痰法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37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48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促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改善心肌缺氧症状,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主要临床特点是患者具有典型心绞痛发作 ,冠状A造形正常 ,半板运动试验阳性。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微小血管储备功能下降【1】。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广泛开展。有关本病诊断在临床较多见 ,现将我院近两年所见 18例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 18例 ,男 5例 ,女 13例 ,年龄 4 0— 60岁( 58± 7) ,临床表现 17例患者均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病史 ,1例为自发型心绞痛 ,病程 3个月至 3年 ,持续时间为数分钟— 1小时 ,胸疼部位在心前区 ,其中有 5例向左肩及背部放射 ,2例放射在左上肢。体征 :心脏听诊未见异常 ,心界大小正…  相似文献   

16.
马大爷平时喜欢运动,虽已年届70,但看起来精神矍乐,身手敏捷。一天晚饭时,马大爷突然感觉肚子不舒服,接着就呕吐,随后又想大便,到卫生间去发现腹泻,就这样,马大爷上吐下泻,被折腾得满头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远期心肌再梗塞34例与同期初发心肌梗塞442例的一些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提示: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吸烟是再梗塞的重要因素,再梗塞者具有心电图改变不典型、易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急诊科心肌梗塞的临床救治方法及救治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某医院72例心肌梗塞患者,遵照患者和(或)家属意见,分为静脉溶栓组与未溶栓组,各36例,静脉溶栓组采取急诊科静脉溶栓治疗,未溶栓组未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心功能改善率及病死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溶栓组死亡原因为心室颤动1例,心源性休克1例;未溶栓组死亡原因为心室颤动4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脏破裂1例。结论:急诊科对心肌梗塞患者收治后应及早诊断,并尽快采取急诊溶栓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心功能,以争取时间抢救患者生命,对全面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涂开峰 《药物与人》2014,(6):119-119
目的:探讨β-阻滞剂在心肌梗塞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AMI患者溶栓治疗中加用β-受体阻滞剂,跟踪观察患者的疗效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根据得到的间接数据指标判定,在治疗组的患者中,血管再通率达通过直接指标数据判定,治疗组的再通率比对照组要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的出血及生存情况的结果通过治疗组比较,有的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一附1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的快速诊断、危险程度评估和规范化治疗。方法 以近3年我院诊断为老年UAP 133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为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合并症及相关伴随疾病的联系、治疗的特殊性,并随访了部分病例。结果 症状不典型者较多61例(45.9%)是较突出的特点,情绪激动31例(23.3%)、劳累30例(22.6%)为常见诱因,常见伴发病有高血压病79例(59.3%)、高脂血症60例(45.1%)、缺血性脑血管病35例(26.3%)、2型糖尿病28例(21.1%);吸烟多于20支/d并有10年以上吸烟史者87例(65%)。治疗及随访情况:26例(19.5%)进行了PTCA+支架治疗,平均年龄为63.5+3.2岁。随访发现PTCA术后者因心绞痛导致的平均住院次数减少(P<0.01)、疼痛缓解率较高(P<0.05)、用药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老年UAP症状不典型造成诊断困难。PTCA+支架或CABG后心绞痛应高度重视。避免常见诱因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仍有很多误区,介入治疗可很好地用于老年人,但也应注意不要偏面强调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