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心脾相关的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心系、脾系疾病防治的理论体系.早在<内经><难经>就详细论述心脾两脏互相关系的重要性.<素问·阴阳藏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脾统血,血成为心脾相关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2.
<正>冠心病~([1])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研究认为冠心病更是一种身心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均与心理因素有关~([2])。体质的偏颇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冠心病的发病与肝郁体质密切相关。1肝郁体质缘起1.1体质学说的渊源中医体质学说源于《内经》,《素问·厥论》中提到:"此人者质壮";《素问·逆调论》谓:"是人者,素肾气胜"~([3])。其中"质壮"与"肾气盛"皆体质很好的意思。《内经》中体现了对人体体质的一种探讨与思考,对不同体质的划  相似文献   

3.
调理脾胃的方法源远流长,早在<内经>时代已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气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如<内经·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金元时代李东垣称为是"补土派",李东垣于内伤热中证提出了两大治法--甘温除热法和升阳散火法,自李东垣之后,脾胃学说日臻完善,现就调理脾胃法治疗肿瘤研究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7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大暑的到来意味着气温越来越高、雨水逐渐增多,高温和潮湿成为夏天的主旋律。五行学说认为,夏季属火,对应的脏器为心;《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主血脉,还主神明,而炎炎夏日暑邪最易伤"心"。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十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夏季因心脏病猝死者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胸痹""心痛"和"真心痛"范畴,以胸闷、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为突出的临床特征.根据中医病因病理的认识,大多由于阴阳寒热失调,气机逆乱导致气血瘀滞,心脉痹阻,不通而痛.正如<素问*痹论篇>所说:"心痹者,脉不通".所以,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主要的中医病理基础,历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的记载,可谓不胜枚举.导师陈可冀教授对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有关瘀血和活血化瘀的理论及方药潜心钻研,并以实验证明活血化瘀方药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1,2],临证擅长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常见病和难治疾病.  相似文献   

6.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至张仲景<金匮要略>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并治"为专篇,并提出"阳微阴弦"后胸痹一病病机后,后世医家多将"胸痹"、"心痛"合而论之.临床中常见以心胸部不适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中医诊断属胸痹,但心胸部不适症状多样,伴随症状多,并不单以心痛为表现,而且相当多的患者无明确心肌缺血的证据,治疗时应重视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生理变化根本,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不能顽守胸痹病专于活血化痰的方法,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证""嘈杂""纳呆""胃缓"等范畴.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相似文献   

8.
正脾胃学说源于《内经》理论,成熟于东垣时代,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对脾胃学说颇有研究,牟师从五脏形成说及现代进化论看,脾胃不独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还是脏腑之原本。历代医家十分注重脾胃在诊治上的作用,调节脾胃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大法,在临床诊治上起着核心作用。1《黄帝内经》确立脏腑以脾胃为核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脾胃是核心。《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在中医中称作"消渴病",最早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该书中把本病分为三期论述: 1.脾瘅期:病机是"五气之溢",特点是五谷之气过多导致肥胖,即《内经·素问》中所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相当于现在说的糖尿病前期. 2.消渴期:病机是"甘甜之气上溢",特点是血糖超过正常高限成为糖尿病,即《内经·素问奇兵论》中所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相似文献   

10.
"心主神明"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经典立论,本文从心主神明中医理论渊源,心主神明基础心主血脉,血与脑,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因子与神经细胞,临床证据等角度论述对"心主神明"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心悸是以患者自觉心跳心慌,不能自主,或脉见心律失常脉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说文解字》释"悸"心动也。《内经》尚无心悸病名,以与悸类同之惊、惕、惊骇等名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心中澹澹大动",《灵枢.神篇》讲"心怵惕"。至仲景《伤寒杂病论》首称心悸。与心悸相关最早的病症名是惊悸。它首先出现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惊悸吐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属中医“心痛”范畴,古称“厥心痛”,“卒心痛”,“真心痛”。该病首载于《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因多见于七情内伤,气机郁结;或年老肾衰,阴阳不足;或饮食失节,痰湿内生;或起居不慎,寒邪内侵。其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愈血,痰浊痹阴心脉,为本虚标实之证。《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举痛论》曰:“心痹者,脉不通……”。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的康复治疗,根本目的在于恢复心主血脉的功能。首先应分清标本虚实,先从祛邪入手,治以芳香温通,室痹通阳,豁痰通络,活血化愈等法。然后扶正固本,治以滋阴益肾,益气养阴,温阳补气等补法,必要时则标本兼顾,攻补并施,如理气活血,益气活血等法。此外,结合针灸,推拿,食疗气功导引等手段进行综合调理,以期全面康复。中医对冠心病的康复原则有四,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鉴古观今论奇恒之腑甘肃省清水县中医院(741400)任爱民中医藏象学说将人体内在的脏器,分为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在《内经》成书前,对脏腑的概念及划分存有争议,《素问·五藏别论》云“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相似文献   

14.
正中医说心,不但"主血脉",还"主神志"中医理论历来认为,心为血之主、脉之宗、神之居,在五行属火,协调体内五脏六腑之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众所周知,心脏有"主血脉"之功(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心脏乃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活动,运动周身,维持各脏腑器官的  相似文献   

1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仲景应用此方主要治疗阳虚心悸伴烦躁之证.而此篇中仲景尚列有因心阳素虚,或发汗过多,复伤心阳,致心虚无主之桂枝甘草汤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气虚亦即阳气衰弱,不能温养心脉,心神失养而致心悸.  相似文献   

16.
1 湿邪阻滞是脉管炎发病的主要因素 脉管炎属中医脉痹范畴。关于痹证的发生,《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明确指出痹证与湿邪有因果关系。目前医学界也认为寒湿侵袭是脉管炎发病的重要因素。湿属阴邪,常与寒邪相并,乘虚入侵  相似文献   

17.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提出,心的两大功能为"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二者关系密不可分。现代医学的心,主要指"心脏";但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这与中医的"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有相似之处,也有分歧。两套理论中"心"分别处于主动和被动的地位。北京行善堂中医诊所创始人马宝琳,把中医的"心"和西医的"心"融会贯通,提出新式"双心"理论,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积极意义。中医的"心"指的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  相似文献   

18.
正张景凤教授从肝论治胸痹(冠心病)屡屡获效,现从肝心生理联系、肝与胸痹的联系、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方面就张景凤胸痹从肝论治的方法进行探讨。"百病生于气也",源自《内经》,是《素问·举痛论》在描述诸病起因时提出的。然肝主气机,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所以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说明胸痹虽病位在心,但与肝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变迁,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环境等因素使得人们情志过极,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张景凤教授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指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素问*痿论>认为"五脏使人痿",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的观点和"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大法.<内经>曰: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相似文献   

20.
<正>绝经后骨质疏松属中医"骨痿、骨痹"范畴〔1,2〕。绝经后骨质疏松病理特点以虚为主,病在骨,发病根源在于肾,与肝脾密切相关,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筋骨失养、骨枯髓减,发为骨痿〔3〕。本文以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为切入点,结合中医骨伤科疾病皮-肉-筋-骨的病机演变规律,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中医病理特点,提出"骨痿"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核心病机。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内涵——骨痿《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