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1例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人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常见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21例经CT证实为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经DSA证实为动脉瘤55例,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2例,阴性10例;24例自发性脑内血肿中,动静脉畸形(AVM)13例,Moyamoya病3例,静脉性血管畸形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1例,阴性6例;30例自发性脑室出血中,AVM 2例,动脉瘤2例,Moyamoya病21例,阴性5例.结论 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瘤、AVM、烟雾病、DAVF等,该类患者应常规进行DSA检查查找病因,以便及时去除病因,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作用. 方法 36例SAH行CTA,其中16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结果 CTA检查的36例SAH中动脉瘤29例,脑动静脉畸形(AVM)4例,阴性3例.所有CTA检查结果与手术相符,其中经DSA检查的16例与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CTA可作为SAH患者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及制定治疗方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CT征象、病因机理及临床应用,评价CT诊断SAH的意义.方法 分析我院74例有完整资料的经腰穿检查、生化检查及CT证实的SAH,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自发性SAH35例,外伤性SAH39例.男46例,女28例.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或尖叫61例,频繁呕吐47例,一过性意识障碍31例,脑膜刺激征36例,偏瘫11例,抽搐8例,紫绀5例,病理反射7例,眼底出血3例.CT表现为:1)局限于侧脑裂内条带状或小片状高密度影.2)局限于脑池内铸型高密度影.3)局限于脑纵裂、脑沟内线状、条带状高密度影.4)广泛分布于脑基底池、脑裂及脑沟内的高密度影.5)不典型脑裂或脑沟内线片状稍高密度影.6)出血的CT密度一般在35~60HU,并常合并其他表现.结论 CT诊断SAH是完全可靠的,一般无需做腰穿检查.16排以上螺旋CT机及双源CT检查后进行3D重建后处理可发现SAH的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客现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CTA检查阴性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首次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阴性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本院2008年 1月至2009年11月,首次CTA检查呈阴性的31例SAH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1例(男性12例,女性19例)中29例再次CTA检查,发现动脉瘤7例,其中3例为小脑后下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M3段动脉瘤,1例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P3段动脉瘤;3例颅内动脉远端显示不清晰,怀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再次CTA检查的22例阴性患者同期行DSA检查,发现前交通动脉瘤2例,均小于1.5 mm;AVM3例;C5-7颈髓AVM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延期MRA检查7例,发现海绵状血管瘤3例.其余14例均无阳性发现,其中1例做了2次CTA,2次DSA,2次MRA检查,仍无阳性发现.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次CTA阴性的原因较多,为提高诊断率及避免不必要重复检查,应根据CT平片上蛛网膜下腔出血特点确定合理的进一步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1例SAH的患者行头颅CTA检查,应用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颅内动脉,以明确病因.结果 本组81例SAH患者经CTA 检查发现动脉瘤62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阴性18例.结论 头颅CTA检查对SAH的患者,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可作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SAH CT表现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分析,着重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形态及CT显示SAH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3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表现和63例SAH CT表现与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部位,形态及SAH量CT表现,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及生长方向和出血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关系;CT表现与出血量明显有关,而与动脉瘤部位及形态无明显相关性,DSA或旋转DSA对动脉瘤检查显示更清晰,直观,特别结合CT,对其诊断和治疗能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颅内动脉瘤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SAH量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CT表现与出血量有关,而与动脉瘤的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47例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 CT 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意在探讨CT 对动脉瘤性 SAH 的诊断意义。一般资料本组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27~76岁,平均49.2岁。均经腰穿证实为 SAH。全部进行了 CT 检查,其中入院当天检查13例,2~3天8例,4~7天16例。超过7天10例。全部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12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动脉瘤10例,大脑前、大脑后、小脑上动脉瘤各1例。胼周动脉瘤2例。上述病例中,1例为多发性动脉瘤。CT 检查结果:发现脑池、脑沟、脑裂积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方法:对66例SAH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CT、脑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的病因主要以颅内动脉瘤为主,且主要以中小型动脉瘤为主,旋转DS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在立体空间中的实际解剖关系;CT平扫的出血量不一定跟动脉瘤的大小相平行;青壮年患者血管痉挛程度较年龄偏大的患者重。结论: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脑DS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SAH病因学检查的首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其分布有一定规律,在CT上表现有一定特征胜。结论通过CT检查,根据不同脑沟、脑池及脑内血肿的特征性分布及形态改变,发现潜在动脉瘤的部位,可初步对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行定胜诊断,大致提示潜在动脉瘤的存在及部位,对指导进一步检查、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对41例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DSA等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结合临床进行DIND的早期诊断;对动脉瘤性SAIl患者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并对已形成DIND者早期应用钙拮抗剂以及升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的"3 H"治疗.结果 全组41例均被诊断为DIND.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5例;死亡率12.2%.结论 动脉瘤性SAIl后DIND是多因素造成的,尤其与脑血管痉挛有密切关系,只有当脑血流量下降到引起脑缺血的临界水平以下时才能形成DIND;采用CT、TCD及DSA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DIND进行早期诊断;早期进行病因治疗、提高脑灌注压、降低血黏稠度、解除脑血管痉挛以及逆转脑缺血半暗区等早期治疗是提高动脉瘤性SAH后DIND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由于脑血管造影和 CT 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多可查出病因。但仍有一部分病例虽经多次造影、CT 及其它方面的检查,其病因仍难查到。此类病例称为不明原因的 SAH,约占全部 SAH 病人的10~20%。本文收集我院1980年以来收治的此类出血25例和同期收治的动脉瘤性 SAH35例进行对比研究,意在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指导临床工作。资料分析不明原因 SAH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1~65岁,平均47.5岁。全部病例均经腰穿证实为SAH,病后5天内行 CT 扫描,并在住院中做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双侧颈内动肾造影15例。全脑血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原因。方法对120例经头颅CT、腰椎穿刺术和临床症状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首次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2周后行第2次DSA检查,对临床症状与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的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5例(79.2%),其中脑动脉瘤72例(75.8%),常规正侧斜位DSA检出脑动脉瘤75个,旋转DSA检出7个;脑血管畸形19例(20.0%),烟雾病3例(3.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0.1%),正常者25例(20.8%)。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SAH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CT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CT对颅内动脉瘤(AN)破裂出血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例CT检查表现为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并拟诊为AN的临床病例资料。③结果 AN破裂所致的SAH及脑内血肿,在CT上的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④结论 通过CT分析可以初步对AN破裂出血进行定性诊断,对指导AN的进一步检查、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CT与MRI的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CT、MRI检查,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AVM病例,分析CT、MRI表现,并加以总结.结果:AVM的CT平扫表现为混杂密度、高密度、和低密度,经增强扫描后,可见点、条状血管强化影,亦可显示粗大引流血管.在MRI检查中,异常的血液流空征象为直接征象,脑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萎缩、铁环征等均为间接征象.结论:CT与MRI对AVM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与治疗方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住院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中,161例做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者诊治行后谵性研究。方法:以2005年4月~2008年4月住院SAH 204例患者做DSA 161例,据检查结果诊治。对DSA检查率及SAH的DSA阳性率低和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essels spasm,CVS)诊断、规划治疗进行讨论。结果:DSA检查率占收治率78.9%。检出脑动脉瘤81例(50.3%)、脑动静脉畸形(AVM)24例(14.9%),颅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 moya)1例(0.6%);有高血压史DSA阴性的SAH 22例(13.7%),无诱因DSA阴性的SAH 33例(20.5%),比文献记载高;动脉瘤夹闭术43例、栓塞治疗23例,占发现动脉瘤的81.5%。脑AVM手术13例、栓塞5例、伽玛力治疗3例,手术占54.2%。预后GCS评估:动脉瘤手术及栓塞恢复良好62例(93.9%),死亡4例(6.1%)。AVM:良好9例,轻残4例,无死亡病例。未做外科干预治疗组,动脉瘤15例(6例好转,4例恶化,5例再出血死亡)。有高血压史DSA阴性的SAH 22例及无诱因DSA阴性的SAH 33例,执行内科治疗方案。GCS评估:35例好转,14例恶化,6例因再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死亡。2例AVM(Ⅲ级)及1例moya moya症状稳定。结论:客观认识DSA对SAH及CVS诊断和选择治疗策略有着积极性、决定性价值。抉择检查"时间窗"、提高DSA检查率、加强投照技术充分造影及读片质量,是DSA对SAH病因检出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积极外科干预,明识CVS及早发现,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程治疗、预防CVS并发症",规范治疗方案,是降低SAH、CVS死亡及致残率的严守原则。  相似文献   

16.
CT、CTA、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CTA、DSA影像表现,以提高对SAH之病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SAH患者66例,男35例,女31例,年龄17~74岁,平均45岁,全部CT检查,其中55例行DSA检查,15例行CTA检查。[结果] CT检查,检出动脉瘤5例;DSA检查,其中检出动脉瘤45例,动静脉畸形6例;15例CTA检查,检出动脉瘤12例,动静脉畸形1例。[结论] CTA与DSA在SAH的病因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CTA作为简便的非损伤性血管检查方法,对危重及术后复查患者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12例CT及CTA表现,探讨其影像特性。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2例DSA及CTA检查阴性的局限于中脑周围SAH患者临床表现、CT特点。结果出血范围均位于脑干周围的脑池内,12例中9例CTA检查3例DSA检查均无阳性发现。结论 PNSH具有典型的CT表现,CTA的诊断价值甚至高于DSA,既通过平扫了解出血部位,同时又能排除动脉瘤破裂所致,但对于CTA表示怀疑的仍可以进一步行DSA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脑出血CT与DSA检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CT表现与DS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CT及DSA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自发性脑出血CT检查中33例表现为SAH,25例为脑内血肿,2例为原发性脑室内出血;DSA证实颅内动脉瘤26例,脑动静脉畸形14例,其中1例合并血流相关性未破裂动脉瘤;Moyamoya病4例,其中3例合并动脉瘤(1例脑底动脉环动脉瘤,2例末梢血管动脉瘤);静脉窦血栓2例;14例DSA未发现异常。结论自发性脑出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结合患者年龄特征及CT影像学改变虽可对病因作出初步判断,但DSA仍是确诊病因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AVM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处理技术分别为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表面遮盖法(SSD).结果:70例患者中,17例发现AVM,24例发现脑动脉瘤和3例发现烟雾病,26例CTA和DSA检查阴性.17例AVM患者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图像上均见到典型的畸形血管团,16例发现供血动脉(94%),15例可见引流静脉(88%).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AVM检出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在AVM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