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源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为卫气营血辨证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开创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先河,华佗对温病发斑已有认识,巢元方对血症病机已有分析,孙思邈记载了四时温疫诸方,宋金元时期的刘河间、罗天益及明代吴又可等对卫气营血辨正的形成,均具有了一定的启发性的贡献。清代叶天士在六经辨证的启迪下,吸取前人的成就,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又为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笔者认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产生,是外感热病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体现了对脏腑学说的独特见解与发挥。特为小结,提供参考,并祈指正。 一、卫气营血辨证渊源于脏腑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为叶天士首创,是《外感温热篇》的主要精华所在。卫气营血源自饮食水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表现,在《内经》中已有专章论述。叶氏宗《内经》之旨,把在温病整个病程中,病邪对脏腑功能和实质的损害,看作是卫气营血病理变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具体反映,从而归纳成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3.
<正>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是清代著名温热病大师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引伸《内经》之义所创立的。自此理论体系的形成,方使温病病程的划分,及其相应治疗方法的采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然证之临床,从温病的发展演变来看,卫气营血阶段的划分,尚难反映温病发展变化之全貌。以下就卫气营血辨证中的两个问题略抒管见,敬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4.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在《内经》、《难经》及前贤有关卫气营血生理病理论述的基础上,用卫气营血概念来概括温病病变的浅深层次及病情的轻重,借以阐明温病在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及温邪的传变过程,并提出了四阶段的治疗大法,从而形成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     
一、试述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及其证候表现? 卫气营血,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生理学的名称.清代叶天士引申其义,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用以概括和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四个阶段,并根据这四个阶段所出现的不同症状与体征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这就称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6.
《临证指南医案》目门医案共有二十三则,体现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对眼病辨治的特色,本文试作浅析。 一、治外障用卫气营血辨证 《内经》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审视瑶函》曰:“目为窍至高,火性向上,最易从窍出。”外感六淫中,眼最易受风火二邪侵袭,且风火俱为阳邪,性多温热,故临床表现类似外感温热病的症候,患眼红赤肿胀,疼痛流泪,及全身热象。卫气营血辨证,不仅是对热性外眼病进行辨证治疗的一种方法,而且还能反映出热性外眼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用以区别病情之轻重。因此,叶氏治外障眼病多崇卫气营血辨证。临床常见  相似文献   

7.
温病的辨证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理论基础的,这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直至清代形成的理论体系。首先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确立了“卫气营血”为温病的辨证纲领,以后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一书里又补充了“三焦”辨证,从而构成了温病辨证施冶的完整体系,为指导临床分析温病的发病过程、病理变化、证候类型、发展规律等提拱了理论基础。一、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其含义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维持功能活动的营养物质。叶氏刚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其义,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从而区分证候类  相似文献   

8.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引申《内经》营卫气血理论,用以阐明急性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并根据其病变反映概括证候类型,作为辨证论治依据。历经众多医家的发展补充,逐步形成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笔者欲从《内经》营卫气血理论说起,进一步探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生理基础,来揭示《内经》有关理论与后世医学发展关系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卫气营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量要组成部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作为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则是形成于明清时期.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叶天士总结前人成就,结合其临床经验,用卫气营血理论解释温邪侵袭人体后不同层次的病理变化,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湿温辨证 ,主要是对气分的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辨证 ,能否正确地掌握辨证的规律 ,准确地把握湿温病证治的要点 ,关系到疗效和预后。湿温病在运用“六经辨证”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卫气营血辨证”中有卫、气、营、血的浅深传变的不同 ,在治疗上则有达卫、转气、利枢、清营、凉血、散血、增液、培气之别。由于热重于湿者易成阴阳里结 ,伤津劫液 ,成痉成厥 ,变证蜂起。而湿重于热者病情进展虽稍缓慢而浊邪久羁 ,脾运受阻。导致胀满 ,泄利 ,黄疸等症。湿温是温病中的一种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 ,可辨别病位 ,区分病程 ,…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众多医家,孜孜以求,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之长,致力于温病学研究.遂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历经众多医家的发展补充,逐步形成温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三焦辨证体系.笔者欲从其两方面浅析温病辨证理论.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用叶氏"卫气营血"的理论,可以辨别端正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则、说明传变。叶氏"卫气营血"理论的出现,使温病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叶氏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无论从对营卫的认识,还是对"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法则与遣方用药方面都对仲景学说有所继承,同时叶氏通过对孙思邈、刘河间以及其他诸多医家学术思想的借鉴,又发展了仲景学说,形成了指导温病诊疗的独特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叶天士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感温热篇》。以卫气营血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并制定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即“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营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从而奠定了温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纠正六经辨证是外感病辨证纲领的传统误区;并就寒温统一的问题谈了个人的意见,即以卫气营血辨证统领外感病辨证论治,以创立新的中医外感病学;最后讨论了六经辨证的本质、特色及其定位问题,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维最接近中医学的本质,最能体现中医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从流行的叶天士医论医案入手对叶氏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的思维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其与现代书刊中论述卫气营血的辨证有诸多不同之处。叶氏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的思维规律大致如下:看病位———上病治气,下病治血;看病程———病初治气,病久治血;看疹色———色白治气,色红治血;看疗效———治气效差,从血论治。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医家吴鞠通,继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又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它以三焦为纲,将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并将卫气营血的分证贯穿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暑温是一种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叶氏创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体系,后吴氏师古而不泥古,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完善了温病证、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继将温病学推上了又一个顶峰。叶天士、吴鞠通于暑温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到目前为止对于夏暑当令所患之疾的诊治仍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为最早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其关于六经分证和传变规律,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三纲鼎立之说,对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思想的确立,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叶天士从营卫角度治疗肺系病的思路。[方法] 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中收录的《临证指南医案》《眉寿堂方案选存》《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著作中涉及营卫理论的肺系病相关医案,进行分类、归纳,探讨叶氏的治疗思路。[结果] 收集到的医案涉及到咳嗽、咯血、失音、肺痿、肺痹、哮证、喘证、痰饮等疾病,从病因病机上可以分为营卫实证和营卫虚证两大类,实证主要为外感寒邪或温热类邪气所致,叶氏治以解表宣肺、清肃肺卫和清营凉血等法,体现了其卫气营血辨证思维;虚证可分为卫虚、营虚和营卫俱虚证,叶氏注重以甘药补养脾胃、化生营卫,并强调脾胃分治。[结论] 叶天士继承和发展了源自于《黄帝内经》的营卫学说,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独特的脾胃思想运用于肺系病的治疗,大大拓宽了肺系病的临床治疗思路,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从“过程论”谈叶天士创“卫气营血”任何林彬(安徽省中医文献所合肥230061)关键词:叶天士;卫气营血;过程论中图法分类号:R241.8;R812.2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形成一整套阐明温病变化和发展过程的辨证论治体系。叶氏为什么能在朴素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