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患者男性,35岁,农民。以“发作性抽搐7天,意识不清5天”入院。患者7天前干家务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四肢抽搐,伴意识不清,持续约4~5分钟症状缓解。缓解后未诉明显不适;5日前患者不明原因从梯子上摔下,当时意识清楚,并可用电话联系家人,通话过程中出现言语不清,电话中断,家人赶到急将其送至当地医院,扶助下患者尚能行走,头CT示“左颞顶部片状低密度灶,灶内两处条索状高密度影,右颞顶部小片低密度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方法 对24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对本组发病患者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 对临床早期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者,CT、MRI检查未发现阳性病灶,应行DSA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3.
4.
2006-10—2013-01本院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8例,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年龄24~34岁,平均30岁。发病时间为产后1~23d,发病1周内均来我院就诊(突发起病,1~7d症状渐进性加重)。其中自然分娩3例,剖宫产5例。1例既往长期口服避孕药物,2例有妊娠期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3例CVS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 13例多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2例(92.3%),癫痫发作8例(61.5%)。11例腰穿显示脑脊液压力增高。头颅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5/13例(38.5%);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3例(53.8%);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2例(58.3%);DSA显示脑静脉窦异常6/6例(100%)。患者均应用脱水和抗凝治疗,部分予溶栓治疗,13例中5例基本痊愈,6例明显好转,2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癫痫等症状。结论 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及DSA确诊率高;一旦确诊应及时予抗凝治疗,重症患者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白塞病相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表现、血 栓好发部位、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白塞病 相关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收集白塞病相关CVST患者9例,其中男性2例(22.2%),女性7例(77.8%),年龄21~47岁,中 位数是35.9岁;急性起病1例(11.1%),慢性起病8例(88.9%);头痛4例(44.4%)、头晕1例(11.1%)、 阵发性黑蒙3例(33.3%)、双眼视力下降5例(55.6%)、视盘水肿9例(100%)、复视3例(33.3%)、耳 鸣1例(11.1%);乙状窦血栓形成7例(77.8%)、横窦血栓5例(55.6%)、直窦血栓1例(11.1%)、下矢状 窦血栓1例(11.1%)、颈内静脉血栓2例(22.2%);仅1处静脉窦受累的4例(44.4%),同时有2处及2处 以上静脉窦受累的5例(55.6%);所有患者均予醋甲唑胺50 mg 2次/日口服,3例予糖皮质激素冲击 治疗,其中1例合并华法林抗凝治疗、2例进行了腰大池-腹腔分流手术。随访1~32个月,所有患者治疗 后均好转。 结论 白塞病可引起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累及单处或多处静脉窦,CVST患者需除外白塞病可能。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sis,C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致病因素较多,临床表现多样,以往死亡率较高,误诊率高,文献报导达50%。随着MRI、MRV的临床应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我们复习了国内外近5年的有关文献,对42例CVT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29岁,农民。因“头痛、左侧肢体乏力1周伴肢体抽搐1次”入院。当地医院2次头颅CT分别提示右侧额叶出血(2008年9月3日)以及右侧额叶出血伴有右侧顶叶梗塞(2008年9月5日)(图1),头颅MRI(2008年9月8日)提示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血栓形成,伴右侧额叶脑出血,两侧顶叶脑梗塞(图2)。当地医院给与控制癫痫、营养神经等治疗,  相似文献   

9.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二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例1,女,25岁,头痛10d,呕吐、抽搐、意识不清1d,于2002年4月30日入院。半月前妊娠5个月行引产术。查体:内科检查无特殊.患者昏迷,压眶无反应,颈抵抗,双眼底视乳头水肿伴条片状出血,频发四肢抽搐,双侧Babinski征( ).头颅CT平扫示双额顶叶出血性脑梗死伴明显占位效应.并合并一定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经脱水、降颅压、抗凝、抗癫痫等治疗未见好转.行颅骨骨瓣减压术,见脑表浅静脉高度充血、怒张、呈索条状.患者反复抽搐.于5月3日死亡。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9岁.无诱因于2001年8月5日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波动于39~40℃),前额部持续性胀痛,外院按上感给予青霉素、板兰根等治疗3天无效.8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查肥达氏反应 O1∶320,H1∶320,诊为伤寒,用氯霉素等治疗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头痛一度缓解.12日再次出现头痛,呈整个头部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反应迟钝、无发热及腹泻.复查肥达氏反应 O1∶640,H1∶64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均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4例(87.5%),癫发作8例(50.0%)。9例腰穿显示脑脊液压力增高。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4/10例(40.0%);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6例(43.8%)。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15例(100%);DSA显示静脉窦异常2例(100%)。患者均予抗凝和脱水治疗,部分予溶栓治疗,好转15例,未愈1例。结论: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及DSA确诊率高;应及时予抗凝治疗,重症患者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病例,总结CVST患者 头痛的特点,提高神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CVST病例,回顾其头痛特点、临床表 现、影像学检查及化验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共入组18例CVST患者,本组CVST最常见的部位是横窦(77.8%,14/18),其次为乙状窦(61.1%, 11/18)和上矢状窦(50%,9/18);14例(77.8%)存在多个颅内静脉窦血栓。所有患者均以头痛为首 发症状,其中7例(38.9%)为单纯性头痛;11例合并其他临床症状,包括癫痫(38.9%,7/18)、呕吐 (44.4%,8/18)、肢体麻木(11.1%,2/18)、肢体无力(16.7%,3/18)、眼部症状(22.2%,4/18)以及 意识障碍(11.1%,2/18)。9例(50%)为偏侧头痛,其中8例(88.9%,8/9)存在同侧CVST;头痛视觉 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平均7.0分(3~10分);头痛发病形式5例(27.8%)为急性, 12例(66.7%)为亚急性,1例(5.6%)为慢性。 结论 头痛是CVST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偏侧头痛CVST患者血栓以头痛同侧多见;头痛亚急性起病的 患者,尤其需注意CVST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由于其发病率低, 病因多种多样,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易造成误诊.现就1992年4月~2001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头颅CT、 MRV或DSA确诊的CVST 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 ,但随着头颅MRI、MRA及 DSA的广泛应用 ,报道渐见增多。本文报告 3例围产期静脉窦血栓形成 ,同时结合文献回顾 ,就此病的防治提出几点体会。例 1:患者 ,女 2 9岁 ,头痛、呕吐 10天 ,言语混乱 4天入院。 2 8天前足月顺产一女婴。查体 :嗜睡 ,定时定向障碍 ,部分对答不切题 ,左眼外展不能 ,四肢肌力 级 ,病理征 (- ) ,双下肢踝阵挛 (+) ,双侧甲状腺 °肿大 ,心率 12 0次 /分 ,律齐 ,无杂音 ,双手颤动 ;甲状腺激素测定 :T4 2 0 2 .4 ng/ ml(正常 5 0 .3~ 115 .0 ng/ ml) ,FT32 2 .36 pg/ ml(正…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以及出血后的头痛、呕吐、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已经成为动脉瘤破裂的预警信号。但仍然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发病形式特殊,不是以上述表现出现,而是以相对隐匿的表现形式发生.对待此类动脉瘤应当注意鉴别诊治。据报道直径小于10mm的囊性血栓性动脉瘤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病例较为少见。现分析经DSA确诊并治疗的1例患者并结合文献报道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病例资料 患者住院号:585XXX,男,26岁。因“全头痛9个月,双下肢活动障碍2周”于2008年12月12日入院。  相似文献   

17.
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非侵入性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得该病在早期即被发现并得到治疗[1].本文回顾2000-01~2006-04我院收治的年龄18~45岁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6例,现就其易发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误诊原因,总结诊疗体会。方法报告21例临床误诊的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误诊为颅内肿瘤、良性颅内高压、假脑瘤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脑动静脉畸形等。本文21例有可能误诊为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病毒性脑炎、眼外直肌麻痹、炎症性脱髓鞘性脑病等。结论临床医师应强化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意识,对可疑病例积极行CT、MRI、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是及时确诊、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的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01-2013-10收治的124例CVST患者资料,其中病程≤8.5 d者64例,病程>8.5 d者60例。所有患者接受抗凝治疗,采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0.4 mL (5000 U )皮下注射,用量2次/d ,q12h;持续3~23 d(平均12 d)。比较治疗前后症状表现、腰穿结果,评估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早期抗凝与晚期抗凝的效果。结果除言语障碍外,出院时患者各项主要症状的发生率均低于病程中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7例患者进行腰穿初查及复查,复查时平均颅内压(260.24±64.79)mmH2 O ,低于初次腰穿颅内压(318.75±69.46)mmH2 O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90.32%,其中中早期抗凝痊愈率(71.88%)高于晚期(23.33%)(P<0.05)。结论对CVST采用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早期抗凝比晚期痊愈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分析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头部MRI检查示短T1、长T2信号,其中1例伴癫(癎)发作,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很快好转.结论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