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为了研究介素(IL)10在尖锐湿疣(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112的关系。方法:我们采用双抗体夹心ELSA技术检测24例cA患者血清IL10水平,其中19例同时作1/2水平测定。结果:发现CA患者血清IL10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1/2水平降低(P〉0.05);IL10与1/2间呈负相关性(r=-0.894,P〈0.001),说明IL10对1/2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本实验证明,CA患者存在着细胞因子产生失衡所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免疫反应抑制效应,在CA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白介素(IL)10在尖锐湿疣(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IL-2的关系。方法我们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技术检测24例CA患者血清IL-10水平,其中19例同时作IL-2水平测定。结果发现CA患者血清IL-10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IL-2水平降低(P<0.05);IL-10与IL-2间呈负相关性(r=-0.894,P<0.001),说明IL-10对IL-2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本实验证明,CA患者存在着细胞因子产生失衡所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免疫反应抑制效应,在CA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褚娜  周璇  匡莹莹 《海南医学》2016,(3):401-403
目的 观察银屑胶囊对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白介素(IL)-4、IL-18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11月间皮肤科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8例,均为慢性湿疹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1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屑胶囊口服,4粒/次,2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血清IL-4、IL-18和IFN-γ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丘疹、红斑、浸润/肥厚和苔藓化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丘疹、红斑、浸润/肥厚和苔藓化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4、IL-18和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清IFN-γ和IL-1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IL-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银屑胶囊治疗慢性湿疹湿热浸淫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其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IFN-γ、IL-18水平和升高IL-4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脊柱手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脊柱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F组麻醉前给予氟比洛芬酯微球载体注射液1 mg/kg,C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麻醉前(T1)、术后2 h(T2)、术后24 h(T3)3个时点采集外周血测定血清IL-6和IL-10的浓度,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尿量。结果 F组与C组IL-6和IL-10在T2、T3时点均明显高于T1时点(P<0.05)。F组IL-6在T2、T3时点低于C组(P<0.05),但F组IL-10在T2、T3时间点高于C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可降低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6的浓度,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β及白介素-18水平.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上述炎性介质的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β及白介素-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炎性介质的上调是脑梗死组织细胞学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1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抗组胺药物10 mg,每日1次口服,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皮肤点刺过敏原试验及特异性IgE检测结果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异免疫治疗疗程为12个月。两组患者同时予以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0.5 mg肌注,隔日1次,连续应用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特异性免疫疗法能够下调IL-18,纠正慢性荨麻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20,(3):345-348
目的:探讨昆仙胶囊在肾病综合征(N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血清IFN-γ(干扰素-γ)和IL-21(白细胞介素-21)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投掷硬币法将87例原发性NS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他克莫司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服昆仙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胶囊,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对比两组临床效果、肾功能指标、总胆固醇(TC)、IFN-γ、IL-21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UPT及血清Scr、BNU、TC、IFN-γ、IL-21含量均明显下降,血清ALB含量明显增加(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UPT及血清Scr、BNU、TC、IFN-γ、IL-2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AL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昆仙胶囊在NS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可有效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功能,降低机体IFN-γ、IL-21水平。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1]。近年来研究[2-3]表明,AF时体内炎性标志物明显升高,AF可能是一种炎症反应,其发生、发展及维持的过程均有炎症反应参与。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复杂的生物学效应,在先天和适应免疫调节方面发挥核心作用[4]。在心血管系统,IL-18广泛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52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2、IL—10水平。结果: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结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障碍。  相似文献   

10.
肖六芬 《当代医学》2011,17(4):21-21
慢性乙肝是指肝脏受到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所引发的慢性炎症性坏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表明,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乙肝大国,因为我国现有乙肝患者高达3000万,而病毒携带者已高达1.2亿(占世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50.00%),由于对于该病的治疗尚无有效措施,所以,加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措施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载量的乙型肝炎病毒对乙肝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等指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被测者的病毒载量,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协方差分析提示在轻度?中度?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中,不同病毒载量的乙型肝炎病毒对血脂水平[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影响或影响甚微?在慢性重型肝炎组中,不同载量的乙型肝炎病毒对血脂水平有明显影响?同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重型肝炎组中血脂水平主要受病毒载量(lgDNA)?PTA?白蛋白(ALB)等的影响?结论:不同载量的乙型肝炎病毒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在各个病变阶段是不同的,通过动态观察血脂水平和病毒载量,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状况以及乙型肝炎病毒在机体病理性免疫反应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化疗方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68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标准抗结核治疗方案(2HRZS3(E)/4HR)治疗36例,B组采用含左氧氟沙星方案(2HZE,LVFX/7HE,LVFX)治疗32例。观察两组疗程完成情况、x线胸片病灶显著吸收率、痰菌阴转率、肝功能等情况。结果 A组和B组退组率分别为:38.9%(14/36)、11.9%(5/42)(χ2=4.64,P0.05);2月末痰菌阴转率和X线胸片病灶显著吸收率分别为63.6%(14/22)、86.7%(26/30)(χ2=0.51,P0.05);54.5%(12/22)、73.3%(22/30)(χ2=0.42,P0.05);A组和B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8.3%(21/36)、15.6%(5/32)(χ2=6.10,P0.05)。结论 A、B两组方案治疗慢性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退组率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低,患者易坚持耐受,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t-6)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拉米夫定治疗组(n=32),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6个月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和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84.5±12.6)pg/mL、vs(105.7±15.8)pg/mL,P<0.05)],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和层黏蛋白也明显降低[透明质酸:(172.7±60.7)u/L、vs(221.7±71.8)u/L,P<0.05;Ⅳ型胶原:(102.6±47.5)u/L vs(132.6±26.9)u/L,P<0.05;层黏蛋白:(112.2±20.7)u/L vs(139.2±27.2)u/L,P<0.01)]。结论拉米夫定可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6的释放,具有抗纤维化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洪国强  李朝霞 《海南医学》2007,18(12):149-151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IL-12水平检测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100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再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酶法检测患者血清IL-6、IL-10、IL-12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并与100例正常健康者比较.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0、IL-1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IL-6和IL-12水平与ALT呈明显正相关,而IL-10与ALT呈负相关.免疫治疗完全应答组血清HBVDNA含量与IL-6、IL-12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免疫治疗完全应答组IL-6、IL-10、IL-12水平与免疫治疗无应答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0和IL-12水平可反应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及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并对预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不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状态下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阐明以ALT分组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乙肝)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慢性乙肝患者3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LT异常情况分为ALT正常组(131例)、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且小于2倍增高组(110例)和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2倍增高组(122例)。对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2倍增高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随访24周。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乙肝抗原抗体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全自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检测被测者的病毒载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分类,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检测不同组别中不同载量HBV对机体免疫学指标的影响及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病毒学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在ALT正常组中,不同载量HBV患者T淋巴细胞总数、Th/i淋巴细胞数、Ts/c淋巴细胞数及血清中IL-2、IFN-γ、IL-4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2倍增高组,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患者T淋巴细胞总数和Th/i淋巴细胞数明显下降(P<0.05),Ts/c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反映Th1细胞的细胞因子IL-2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反映Th2细胞的细胞因子IL-4和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治疗前比较,恩替卡韦治疗24周后,患者HBVDNA明显下降(P<0.05),T淋巴细胞总数和Th/i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Ts/c淋巴细胞数明显下降(P<0.05),血清中IL-2和IFN-γ水平明显下降(P<0.05),IL-4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HBV在不同ALT状态下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对于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2倍增高的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变机体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外周血血栓弹力图(TEG)、常规凝血指标检测的水平,探讨TEG与传统凝血指标检测在评估慢性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2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5例,依照慢性肝病患者不同临床阶段的诊断标准分为四组:慢性乙型肝炎组42例(慢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38例(肝硬化组),HBV相关肝衰竭组35例(肝衰竭组),筛选同期30例献血员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抽取研究对象外周血检测血常规、常规凝血全套、TEG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1)四组中慢乙肝组较对照组常规凝血指标及TEG参数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化、肝衰竭组患者外周血浆PT、APTT较对照组及慢乙肝组明显延长,INR值明显升高( P<0.001),而PTA、FIB、全血中PLT较对照组及慢乙肝组明显降低( P<0.001)。肝衰竭组与肝硬化患者组相比较外周血浆中的PT、APTT较肝硬化患者延长(P<0.001)、INR高于肝硬化患者(P<0.001);肝衰竭患者外周血浆中PTA、FIB、全血中PLT明显低于肝硬化患者(P<0.001)。(3)肝硬化、肝衰竭组患者外周全血R值、K值较对照组及慢乙肝组明显延长,CI值明显升高(P均<0.001),而α-角、MA较对照组及慢乙肝组明显减低( P<0.001)。肝衰竭组与肝硬化组相比较外周全血中的R值、K值较肝硬化患者延长(P<0.001)、CI值高于肝硬化患者(P<0.001);肝衰竭患者外周全血中α-角、MA明显低于肝硬化患者(P<0.001)。(4)R、K、PT、APTT、INR值评估肝衰竭组凝血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8、0.864、0.805、0.851、0.767(P<0.05)。R值及K值曲线下面积最大,且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常规凝血指标(P<0.05)。结论: TEG是评估慢性肝病患者凝血状态的一种综合、可靠指标,TEG联合检测常规凝血指标,对全面评估慢性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Wu单克隆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法和ELISA方法,对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进行了检测,选择30例正常人做对照,同时常规检测ALT、AST,对照分析HBVM或ALT、AST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慢性乙肝患者WuT8高于正常人,WuT4、WuT4/WuT8比值低于正常人(P<0.05~0.01);HBeAg(+)患者WuT8高于HBeAg(-)者,而WuT4/WuT8比值低于HBeAg(-)者(P<0.05~0.01);血清ALT和AST升高者WuT3、WuT8高于ALT和AST正常者,而WuT4/WuT8比值低于正常者(P<0.01~0.001)。提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评估病毒复制、肝细胞损伤有一定参考价值,亦可用作慢性乙肝患者细胞免疫机能的初步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不同疾病状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例健康非吸烟者、20例健康吸烟者、31例COPD稳定期患者和30例COPD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AECOPD)患者的静脉血,经离心后取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1、CXCL13的水平,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比较4组间IL-21、CXCL13水平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同时检测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肺功能及GOLD分级,分析肺功能、GOLD分级分别与IL-21、CXCL13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ECOPD组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组、健康吸烟组、健康非吸烟组(P<0.05);COPD稳定期组患者血清IL-21、CXCL13水平与健康吸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健康非吸烟组(P<0.05);健康吸烟组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非吸烟组(P<0.05).COPD稳定期组血清IL-21、CXCL13水平与患者肺功能中FEV1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9、-0.505,P<0.05),并与患者GOLD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901、0.458,P<0.05).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中IL-21水平与CXCL13水平呈正相关(r=0.424,P<0.05).结论 健康吸烟人群、COPD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显著上升;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与肺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IL-21、CXCL13可能在COPD进程中发挥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分布;分析感染不同基因型HBV导致CHB和HCC的临床实验室结果以及肝脏病理特点之间的差异。方法:随机挑选89例CHB和86例HCC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结合双色荧光标记的TaqMan MGB探针来鉴定HBV基因型。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资料摘抄自患者病案。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占78.65%,可见B、C混合型,占3.37%;HCC患者以感染C基因型为主,占70.93%;本研究中未见B、C以外其他基因型。B、C基因型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感染不同基因型HBV的CHB患者间临床实验室和肝脏病理检查指标未显示出明显差异。在HCC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患者较B基因型e抗原阳性率高(P<0.05);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明显相关(P<0.05);HBV基因型和肿瘤TNM分期、转移和浸润之间均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和e抗原阳性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感染C基因型HBV的患者,积极抗病毒治疗,促进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可能降低HCC的发生率。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具有相关性,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