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感是临床用来判断针刺是否得气的标准之一,穴位局部的组织结构是产生针感的基础,穴区局部的组织结构不同,产生的针感也不尽相同。笔者通过梳理针感的性质,对针感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医者针下的跳动性针感与穴位局部的肌肉或神经干受到突发性刺激有关;医者针下的沉紧涩滞感多因穴区结缔组织缠绕针身,或源于穴区局部肌肉中的肌梭感受器受到针体刺激。患者接受针刺时的酸胀感源于穴区局部肌肉、肌腱或骨膜受到针体刺激,而针尖刺激穴区神经干多可使患者产生麻感、蚁行感、跳动感、放射感;毫针刺激到穴区周围的血管或神经末梢可使患者产生痛感;针刺时患者自觉穴区局部的“寒”或“热”感与该区域皮肤中温度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相关。但由于针感多复合出现,且针感的产生受诸多因素影响,故未来可结合具体影响因素或病种,探索得气针感产生的机制及针感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得气针感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针尖刺激到皮肤下的不同深部感受器时,与感受器相连的传入神经纤维将针刺刺激传入大脑中枢后会激活不同的脑区,经大脑的进一步处理,产生酸、麻、胀、重等针感。针感的产生及其物质基础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孙学全教授自身针感体验的研究总结。孙学全教授通过自身针感体验,从针感的表现形式、产生的物质基础、针感的区别及临床意义等方面提出了新认识。孙老认为针感的产生及传导方向有其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刺激量与刺激总量的概念。认为刺激量的大小对个体而言是产生补泻的主要基础,刺激总量与针刺的深度、强度,留针的时间,针刺的数量等因素相关。孙老认为针灸补泻是针对疾病的虚实性质相对而言,是针刺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反应,并认为个体对针刺刺激量的耐受程度也是影响补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合谷与涌泉穴内肌肉感受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合谷穴与涌泉穴都是临床上常用的穴位,因此对该等穴位内针感感受器的研究也较多。一般在针刺该等穴位时,产生针感的部位多在深部肌层。不少学者认为形成针感的感受器应在肌肉内,并根据组织学与生理学方法的研究,提出针刺时所兴奋的深部感受器可能是肌梭。为了探讨计感形成的机理,我们对含肌肉较多的合谷穴与涌泉穴肌肉内的感受器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针刺手法与针感的关系,按定量描述针刺刺激量的M-QNS规则,进行若干实验,提示针刺和电刺激强度常为变量,手法与"针感峰值"可不存在确定性关系,手法产生的"针感峰值"在一定条件下是随机变量。假针刺不一定具有零刺激量的特征。故针灸和药物的研究对象具有某种异质性,以神经科学的基础框架为主要作用机理的针刺应以监控针感及"针感峰值"为主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围产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围产期保健工作。分娩期保健又是围产期保健的重要环节,如何减轻分娩痛则一直是医学工作者予以极大关注并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以往的研究资料表明,针刺或电针一定穴位可以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针刺信息是经外周针感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痛觉调制作用的。参照有关手法针刺所引起的针感感受器的瞬间发  相似文献   

7.
对合谷穴内神经末梢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针麻原理,必须对产生穴位针感的感受器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虽然对针剌穴位时形成针感的机理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从现代医学的观点出发,一切感觉都是对末梢感受器刺激的结果;是以对穴位内各种感受器的存在位置、所属类型及其结构特点的观察,仍是针麻原理研究中的重要课  相似文献   

8.
针刺穴位后产生和保持“针感”,对于针刺治病和针麻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然而,针刺刺到穴位的什么组织结构才能产生和保持“针感”?“针感”是针尖接触的组织,还是整个针体接触的组织?“针感”是针尖直接刺激的组织起作用,还是由于针的提插、捻转机械刺激牵动附近组织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这里说的穴位是体针穴位,针感以酸重胀为主,痛不计在内。祖国医学指出:“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灵枢》)现代医学临床实践也证明,无论是针刺治疗也好,针刺镇痛也好,甚至于研究经络实质也好,都是从针刺穴位产生针感开始的。所以把产生针感的组织结构——穴位针感感受器搞清楚,对于阐明针麻原理,探论经络实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伟  相似文献   

10.
肌梭在腧穴针感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实践表明,腧穴针感的强弱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以往的研究证实,针感的产生与分布于腧穴局部的感觉神经末梢(或称为感受器)关系密切,这些感受器有多种,其中有感受触觉的触觉小体,感受压觉的环层小体,感受肌肉牵引刺激的肌梭等,这些感受器形态结构各异,功能不同.本文就肌梭在腧穴针感形成中的作用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We classified 50 receptor units from 10 acupoints supplied by the medium nerve. It was found that the needling stimulation mostly excited slowly adapting receptors an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of acupoint receptors related closely to their location. For example, the Shanyang, Zhongchong, Shaoshang acupoints in the skin needling sensation receptors are touch or pressure receptor units; the receptors of Neiguan, Yuji, etc.; the acupoints located in deep tissue with abundant muscles, are mostly muscle spindles; the Daling acupoint might be a colgi tendon and/or pressure receptor unit. Besides a significant receptor, an acupoint contains one or more needling sensation receptor. The receptors and the afferent fibers of acupoints take part in forming and maintaining the needling sensations.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利用在猫的脊神经背根分离神经纤维细束的方法记录单位型关节深部感受器的传入发放,试验了提插并捻转、单纯提插及单纯捻转这三种基本的传统针刺手法对19个感受器的作用。每次运针所引发的感受器放电平均数分别是6.98个,4.60个和1.83个。前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前两者与后者相比则显著高于后者。提示针刺手法和传入信息量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互关系。从发放的瞬间频率图初步分析了针刺引起的传入信息编码形式。提示了不同针刺手法产生不同临床效果的初级机理。  相似文献   

13.
针术与皮肤感觉器放电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泉声  董新民 《针刺研究》1992,17(3):221-229
<正> 我们曾用不同针术刺激同一穴位,在相关的皮神经和肌神经上都可引导出各具特征的、可以作为针下反应对比性指标的“针刺诱发电位图”,进而指出皮神经和肌神经中传导针刺信息的纤维类别亦因针术不同而有差异。这些现象的出现必然和浅、深感受器的针刺反应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本文报导不同术式针刺与皮肤感受器放电反应的规律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极泉穴不同操作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极泉穴不同手法操作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上肢感觉异常的改善程度.方法:将10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提插组37例采用极泉穴提插手法操作;捻转组36例采用极泉穴捻转手法操作;常规针刺组34例,穴取C4-T1夹脊、曲池等.结果:提插组总有效率达91.9%,显著优于捻转组的58.3%(P<0.005)和常规针刺组的76.5%(P<0.05),而捻转组和常规针刺组临床疗效接近(P>0.05).结论:极泉穴配合提插手法量学操作可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上肢感觉异常.  相似文献   

15.
游振栓  张炜 《针刺研究》1992,17(1):75-78
<正> 针刺时要有得气感才能产生疗效。但是针刺受针者将出现什么样的得气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而得气感与针效是否有关?它与感传的出现有何关系?对探讨针刺机理和经络实质都十分重要,但未见这方面的报导。本文对300例冠心病患者,由专人施针,采用相同手法,单独针刺左侧内关,以心电图ST段、T波和心输出量SV、CO为客观指标,观察受针者的得气感与感传及针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针刺补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云凤  冯涛 《中国针灸》2002,22(2):20-28
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对于针刺补泻法的探求,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应重视理,法,方,穴的,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当悉心探究每用行之有效的远道刺法,输刺法,巨刺法及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具体的辨证补泻配穴法。以平补平泻法制作之而“辅针导气,邪得淫溢,真气得导”。  相似文献   

17.
不同针刺手法调节体温效应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季淑梅  阎丽 《中国针灸》2007,27(4):306-308
目的:介绍近年不同的针刺手法对体表温度调节效应的研究,并探讨其产生体温效应的机制。方法:从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论:针刺穴位的作用及其疗效,随着手法引起的温度变化而不同,针刺补法引起体温升高,而泻法则引起体温下降。体表温度是由血液循环状态、交感神经兴奋程度和组织新陈代谢状态等多方面决定的,不同的针刺手法引起的皮肤温度变化与影响上述3个环节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s are a crucial part of acupuncture therapy.The reinforcing manipulation with heat sensation(RMHS) and the reducing manipulation by inducing cool sensation(RMCS) are two representative methods of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s.This trial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cerebral responses to these two typical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Methods:A total of 35 healthy participants will be included and receive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with RMHS ...  相似文献   

19.
甄宏鹏 《中国针灸》2008,28(8):597-599
对陈全新教授的针刺手法作了初步的归纳总结,重点对陈氏针刺手法的核心--陈氏飞针手法、陈氏导气手法和陈氏分级补泻手法作较系统的阐述.陈全新教授认为,恰当地运用补泻手法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临床上,他认为针刺者必须细致观察针下气至的情况.笔者体会,临床中一定要细心学习,掌握好手法要领和技巧,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介绍姜辑君教授的针刺手法经验特点。关于针刺手法技巧,认为是针入的深浅、旋转的幅度、行针的速度与时间、针力的大小、力向的变化等因素的巧妙结合运用。关于针刺补泻,从提插幅度、捻转角度和频率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补泻的特点。进针时强调要从立体的角度看穴位,针刺时体会进针点、经过点和到针点。非常重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认为针刺治疗关键是手法,手法要到位。针灸刺激量的调节因病、因人而异,强调做全身调整时要使针感平衡,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