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许晓玲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43-2744
[目的]为了检测流行性脑膜炎病例密切接触者脑膜炎奈瑟氏菌带菌状况,有效控制流行性脑膜炎的流行。[方法]依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GB16884-1997附录A、B、C方法,对采集的2004~2006年发生的流行性脑膜炎9起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共计56份进行检测。[结果]3年流行性脑膜炎病例密切接触者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率为9%;其中检出3株C群,2株A群。[结论]北京地区流行性脑膜炎除A群外C群已经在传播流行,北京地区重点防控人群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确认流脑死亡病例与其密切接触者实验室鉴定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疑似病例的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PCR分群和多位点序列分析实验,对密切接触者分离菌进行氧化酶实验、血清学分群鉴定、糖源利用实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鉴定实验。结果:疑似病例标本PCR结果为脑膜炎奈瑟氏菌A群阳性,6株密接分离菌的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血清学分群鉴定结果均为A群,糖源利用试验为葡萄糖和麦芽糖阳性、乳糖和蔗糖阴性。PFGE结果表明:这6株菌来源于同一克隆,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为ST7。结论:引起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病原菌类型为ST7的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四川省B群脑膜炎奈瑟菌分离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了解四川省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健康人群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分离的55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使用限制性内切酶NheI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电泳结果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55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33种PFGE型,呈现高度的多态性.其中健康带菌者的45株菌分为24个型,带型分布在年份和地区上没有关联,但局部地区的菌株呈现出PFGE型别一致的特征;10株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分离的菌株分为9个型,无优势型别.[结论]四川省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但在局部地区菜一时间段存在优势的PFGE型别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  相似文献   

4.
中国C群脑膜炎奈瑟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中国C群脑膜炎奈瑟菌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了解安徽省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暴发菌株及国内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1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分离自流脑患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人群鼻咽部,包括安徽省C群流脑菌株48株,其中38株与C群流脑暴发相关。脉冲场凝胶电泳选用NheI限制性内切酶,聚类分析选用BioNumerics软件。结果21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共分为43个PFGE带型,命名为AH1~AH43,AH1是中国C群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的带型,占69.3%(”=147),分布于11个省市。安徽省48株C群菌株共分为3个PFGE型别(AH1、AH2、AH3),45株(93.8%)为AH1型。安徽省38株与C群流脑暴发相关的菌株中,37株(97.4%)为AH1型。全国53株流脑患者分离菌株中,AH1型菌株占67.9%(36/53);121株流脑病例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中,AH1型占71.9%(87/121),38株健康人群鼻咽部分离菌株中,AH1型占63.2%(24/38)。结论AH1型C群脑膜炎奈瑟菌是中国目前C群流脑流行的主要克隆群,安徽省C群流脑暴发是由AH1型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已在全国呈扩散流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田晓辉  夏昕  王敏  戴德芳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9):1311-1313,1295
目的了解张家界市首例C群流脑死亡病例及其密切接触人群中分离到的11株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学特征及其流行关系。方法经培养及生化鉴定后,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及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分群,最后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结果通过生化、血清学和PCR实验共鉴定到9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2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药敏试验中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阿奇霉素、美罗培南和利福平全部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全部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部分耐药,PFGE结果显示11株菌株共分为两个带型,其中9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带型完全相同。结论 C群和W135群可能成为新的流脑流行群引起疾病,分离的菌株对大部分抗生素仍较敏感,但要注意耐药趋势,造成该病例死亡的病原菌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与其密接同学中分离到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的PFGE分型呈现高度一致性,提示为同一克隆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滦平县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氏菌情况及其免疫抗体水平。[方法]2012年9月,选择滦平县部分健康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检测420人,检出脑膜炎奈瑟氏菌16株,均为B群,总带菌率为3.81%;A群抗体阳性率为66.67%,抗体滴度GMT为1∶15.29,不同年龄A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群抗体阳性率45.71%,抗体滴度GMT为1∶2.27,不同年龄C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滦平县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较低,尚未达到免疫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5年龙岩市部分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和免疫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龙岩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与免疫水平,以确定高危人群,预测、预报流脑疫情。[方法]2005年3月,对龙岩市部分健康人群进行了流脑的带菌状况与血清抗体水平调查。[结果]调查168人,检出3株A群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率为1.49%;血清A群与C群流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4.76%、29.76%,GMT分别为1:0.49、1:0.19,各年龄组均〈1:1.00。[结论]龙岩市健康人群有低水平的脑膜炎奈瑟菌携带率和流脑免疫水平,尚未发现C群菌的带菌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合肥地区2012年分离到的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分型,探讨其同源性。方法 1株疑似流脑病例的血液及3个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培养分离,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试验、血清学分群鉴定、PCR扩增和PFGE鉴定试验。结果合肥地区分离出11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11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经PFGE分子分型可以分为合肥1到合肥5型,分别是合肥1型4株,合肥2型1株,合肥3型2株,合肥4型1株和合肥5型3株。结论合肥地区的11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分为5个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湖南省C群和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2016年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生化检测、血清学分群。选取其中的C群和W135群部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经生化和血清学确认后,选取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部分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但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C群菌株全部耐药,而W135群菌株的耐药率为55.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06)。经PFGE分型后,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5种PFGE带型,其中5株HNC-01带型和13株HNC-02带型属同一亚型;2006年湖南省第1例C群患者分离菌株的PFGE带型为HNC-02,与2012、2013年患者以及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的图谱完全一致,与带型为HNC-01的2008、2010、2013年的患者分离菌株仅有一个带型的差异,均属于优势带型。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PFGE分型后共分为2个带型,其中首例患者与2013、2016年患者分离菌株的带型一致,均为HNW-01型。选取其中优势带型菌株经MLST后,结果 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4821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11型,均属于脑膜炎奈瑟菌的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湖南省C群流脑和W135群流脑自首例病例出现后,各自都成为了该群病例的优势流行克隆群,C群流脑近年有减少态势,但出现了新的流行型别;W135群自2012年起成为我省新的流脑流行株,其优势菌株与国际上侵袭性的W群分型一致,可能引起新的大流行,应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青海省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m)带菌状况.[方法]依据GB16884-199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和<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的要求采样和检测.[结果]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480份,检出脑膜炎奈瑟菌阳性菌11株,其中A群2株、Y群4株、29E群4株、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1株.带菌率为2.3%.[结论]3县脑膜炎奈瑟菌阳性菌带菌状况无显著差别,各县15~19岁脑膜炎奈瑟菌带菌华高.  相似文献   

11.
蔡琳  方琼  王永刚  曹丽  周志峰  林宝妮 《职业与健康》2012,28(14):1761-1762,1765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免疫规划实施情况,为制定全区免疫规划工作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区8个街道按容量概率比例法抽取924名儿童调查"9苗"接种率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6苗基础、加强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白破疫苗接种率为85.71%,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A群流行性脑膜炎(流脑)、A+C群流脑、甲型肝炎接种率分别为88.32%、96.92%、81.71%;建卡率在不同户籍、不同居住属性的儿童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接种率在不同户籍、不同居住属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不合格接种的原因主要是超期接种,不合格接种较多的疫苗为麻疹和乙型脑炎。结论福田区原国家免疫规划"6苗"保持高接种率,白破疫苗及A+C群流脑第2剂次接种率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阳市卧龙区健康人群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麻疹、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免疫水平,为评价免疫效果,及时制定疫苗针对传染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随机抽取卧龙区5个街道(乡镇)4个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共363人,进行乙肝、麻疹、风疹、乙脑、流脑抗体水平监测。[结果]调查363人,乙肝抗-HBs、麻疹IgG抗体、风疹IgG抗体、乙脑抗体、A群流脑和C群流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91%、92.29%、84.02%、89.26%、88.15%和85.67%,不同种类各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卧龙区6岁以下年龄组乙肝、麻疹、风疹、乙脑、流脑疫苗的抗体阳性率较高,18岁以上年龄组乙肝、麻疹、风疹、乙脑、流脑疫苗的抗体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市2007~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宏宝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939-1940,1942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2007~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情况,为防治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数据进行乙脑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连云港市2007~2009年乙脑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27/10万、0.19/10万、0.22/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灌云县、东海县;报告病例均≤10岁,均居住在农村。[结论]连云港市2007~2009年乙脑报告发病率较高,需强化防蚊、灭蚊措施以及做好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带菌状况,为分析发病趋势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5月监测4个区(市)县,用随机抽样法抽取5个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于卵黄双抗琼脂培养基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分离培养及实时荧光PCR分离。[结果]共采集标本999份,培养法阳性率1.1%(11/999);菌株分别为A群2株(19%),B群4株(36%),C群5株(45%),人群带菌以C群和B群为主;4个地区中青羊区带菌率最高(2.8%)。男性带菌率1.3%,女性0.9%,男女类似;不同年龄组菌群阳性率类似。PCR法检出率8.4%(84/999),高于培养法(Х^2=58.90,P〈0.01)。[结论]成都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较低,但要警惕C群和B群流脑菌群引起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乙脑流行趋势,探讨GM(1,1)统计模型在疾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为预防和控制乙脑疫情提供准确和科学的依据。[方法]利用我国1990~2009年乙脑发病率资料,运用GM(1,1)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和预测。[结果]1990~2009年全国乙脑发病率实际值和预测值吻合程度较好,拟合精度为Ⅰ级。预测2010~2012年乙脑发病率分别为0.25/10万、0.23/10万、0.20/10万。[结论]运用GM(1,1)模型对乙脑发病进行预测是可行的,该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博白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趋势及发病因素,为制定乙脑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对1999-2005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9-2005年博白县报告乙脑病人140例,其中1999年84例、2004年38例,发病率分别为6.03/10万、2.54/10万,其余年份呈低水平散发;病例均于5-7月发病;2-7岁发病123例,占87.86%;有乙脑疫苗免疫史的40例,占28.57%。2000-2005年的56例中,30例既往接种过乙脑疫苗但当年未接种。[结论]博白县乙脑流行季节较早,在预测可能流行年份提前对低年龄儿童进行乙脑疫苗普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柳青  庄肃慧  栗箫 《职业与健康》2006,22(16):1274-1275
目的了解临沂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及控制措施。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市1956~2004年乙脑流行特征。结果自70年代起,临沂市乙脑发病即呈下降趋势,尤其是80年代计划免疫正规实施之后,乙脑发病大幅下降,发病呈明显夏秋季高峰,10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结论控制乙脑发病应以预防接种为主,同时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重视防蚊、灭蚊。在现有情况下,还应加大疾病监测力度,提高疾病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8.
高州市2002~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州市乙脑的流行规律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州市2002~2008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高州市2002~2008年乙脑呈散发状态,合计发病29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0.26/10万,年发病率均不超过0.62/10万。29例病人均在4~6月发病;≤6岁的占72.41%;有乙脑疫苗免疫史者占13.79%,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6.21%。[结论]高州市乙脑发病率不高;存在乙脑疫苗报告接种率虚高和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