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效果及低/无应答者再免疫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出生,在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某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的新生儿125名(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均为出生医院),按"0,1,6"程序接种3剂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初免),对其中低/无应答新生儿分别用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或CHO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再次接种3剂(再免),评价疫苗接种效果.结果:完成3剂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抗-HBs阳性人数105名(84.00%),低应答13名(10.40%),无应答7名(5.60%);父母HBsAg呈阳性与出生于乡镇医院新生儿应答率较低,相较于父母HBsAg呈阴性与出生于县及以上医院新生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名初免后低/无应答者在完成3剂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或CHO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再免后,正常应答为18名(90.00%),两种疫苗再免1剂后与再免3剂后的抗-HBs浓度显著升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较好;父母HBsAg呈阳性与出生于乡镇基层医院新生儿的应答率较低;低/无应答者再免后能产生有效应答和提高抗-HBs浓度.  相似文献   

2.
王光波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3001-3002
目的研究评价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效果,分析新生儿中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再免疫效果。方法将我市的2589例5-13月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该2589例婴儿均在出生后7-12月内进行接种5μg的啤酒酵母乙肝疫苗,并采集其静脉血液进行分离,分离出血清,将其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的分析方法(CMIA)来检验抗-HBs的平均浓度(GMC)。结果在这2589例婴儿中一共出现183例低应答者、无免疫应答者,对低应答着采用注射5μg的啤酒酵母乙肝疫苗(113例)、对于无免疫应答者采用注射10μg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70例)进行再次接种1-3次(视情况而定),综合评比再免效果。在进行综合评比后可以明显看出,在进行初次注射乙肝疫苗后,正常应答者为142例(77.60%),高应答者为28例(15.30%),低应答者10例(5.46%),无应答者3例(1.64%)。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出生的婴儿,其父母的HB-sAg阴性者免疫应答率明显高于在县级以下医院出生的婴儿及其父母HBsAg阳性者(P<0.05)。啤酒酵母疫苗与汉逊酵母疫苗在1、3次再免疫的抗体阳转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啤酒酵母疫苗的平均浓度(GMC)明显低于汉逊酵母的GMC(P<0.05)[1]。结论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出生的婴儿及父母的HBsAg阴性者的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较高,汉逊酵母疫苗的再免疫效果优于啤酒酵母疫苗。  相似文献   

3.
乙肝疫苗免疫后无应答者再次接种免疫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简称乙肝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为提高预防接种的阳转率提供依据。方法对560名新生采用0、1、6月方案,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后1个月检测抗-HBs阴性者,采用0、1、2月方案再次进行免疫,1个月后检测抗-HBs仍阴性者,采取增加剂量(10μg/ml)再按0、1、2月方案进行接种,观察免疫接种的效果。结果初次接种一个月后,抗-HBs阳转率为77.5%,男性与女性阳转率差别不大(P>0.05);对抗-HBs阴性者,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转率为80.16%,女性高于男性(P<0.05);对抗-HBs仍然阴性者,采取增加剂量第3次接种,阳转率为100%。结论初次全程免疫后未产生免疫应答者,经再次和第3次免疫接种后抗-HBs阳转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4.
乙肝疫苗初种免疫无应答者重复接种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任萍  何林 《中国校医》2002,16(3):228-229
乙肝疫苗免疫注射是公认的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 ,但对于注射乙肝疫苗免疫注射后免疫无应答者的进一步处理及重复注射的效果观察报道尚不多见。本文对我学院 2 0 0 0级新生中乙肝两对半检测五项全阴者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注射 ,至第七个月再次查两对半 ,对其中的免疫无应答者给予乙肝疫苗重复注射 ,并追踪调查免疫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方法1.1 调查对象及检测方法 本学院 2 0 0 0级入学的新生共计110 4人。于入学后即抽取静脉血 2ml,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查乙肝两对半 ,试剂采用深圳月亮湾生物研究所生产 ,按说明进行操作及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低/无应答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南宁市的学龄前儿童为观察对象,于2015年将完成3针乙肝疫苗全程接种、HBsAg为阴性的观察对象按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情况分别纳入无应答组、低应答组和应答组,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进行随访观察,比较3个组的HBsAg阳性率情况。结果 2015年纳入观察3 878人。2016年随访到3 587人,失访291人,总失访率为7.5%,3组观察对象中仅无应答组有5人HBsAg转成阳性,乙肝病毒阳性率为0.69%(5/721),无应答组与应答组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与低应答组的HBsAg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5)。2017年随访到1 473人,失访2 114人,3组观察对象均未发现HBsAg阳性者。结论 1年期的随访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组有较高的乙型肝炎感染风险,但2年期的随访未能观察到相同结果,可能与失访人数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和对全程免后低/无应答者的再免疫效果。[方法]2009年,在威海市3个市(区)抽取7~12月龄儿童1 102名,按"0,1,6"程序接种3剂次5μg啤酒酵母重组乙肝疫苗(HepB-SC),对其中低/无应答者分别按上述程序再次接种不同种类和剂量的乙肝疫苗,检测调查对象血清抗-HBs水平,观察变化情况。[结果]检测儿童1 102名,3剂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阳性率为98.19%(正常应答率为84.66%、低应答率为13.52%),无应答率为1.81%;GMC为800.94mIU/ml。检测再免疫的低/无应答儿童127名(17名无应答、110名低应答),抗-HBs的GMC,再免疫前为45.72mIU/ml,1剂次再免疫后为1 373.50mIU/ml(P<0.01);3剂次再免疫后检测其中100名(14名无应答、86名低应答),抗-HBs的GMC上升为1 763.33mIU/ml,与1剂次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现行免疫程序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应答。对低/无应答者按相同免疫程序再次接种3针后,抗-HBs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是人群预防乙肝的关键措施,但新生儿接种HepB后低/无应答就会降低保护性.通过对新生儿接种HepB后低/无应答影响因素的综述,为提高新生儿接种HepB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应答率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有10%-15%的免疫无应答者,目前尚无有效办法使其产生免疫保护,白介素-2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本研究筛选了60例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了白介素-2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后特异性免疫反应效果,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抗-HBs阳转率为62.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67%(X2=7.498,0.01>P>0.005),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白介素-2可有效诱导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无)应答的成年人接种60μg乙肝疫苗后的抗体衰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深圳市某医院既往接受过乙肝疫苗0、1、6程序接种而未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职工中,接种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60μg重组乙型肝炎(酿酒酵母)疫苗,分别于6个月、12个月采集接种者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法)检测抗-Hbs水平.同时对接种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影响乙肝疫苗抗体水平衰减的因素.结果 接种60μ g重组乙型肝炎12个月后乙肝保护性抗体阳转率维持在91.95%水平,但12个月的抗体水平明显低于6个月时的(Z=2.78,P=0.005).熬夜和饮用咖啡是影响抗体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前者是危险因素,后者为保护因素.结论 低/无应答者接种一针高剂量60 μ g乙肝疫苗,可获得较好抗体应答,但抗体水平衰减较快,避免熬夜和饮用咖啡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抗体水平衰减.  相似文献   

10.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有10%-15%的免疫无应答者,目前尚有无效办法使其产生免疫保护,白介素-2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本研究筛选了60例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了白介素-2与乙肝素苗联合使用后特异性免疫反应效果,结果表明组的抗-HBs阳转率和62.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67%,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白介素-2可有效诱导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者  相似文献   

11.
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然而研究发现.正常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仍有5%~10%出现低无免疫应答。为了解宁波市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对该市按0、1、6程序接种3针5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应答儿童复种远期效果并比较小剂量皮内与常规剂量肌肉复种效果。方法自2000年10月开始,40名经筛检获得的无应答健康儿童随机接受3针肌肉(17人,10μg/针)或皮内(23人,2μg/针)复种,定期采血检测至复种后5年;80名应答儿童不复种,作为同期观察对照。在第5年,评价HB-sAg特异性淋巴细胞免疫水平;对抗-HBs阴转者加强1针(5μg),12-14d评价抗体回忆应答。结果仅1名皮内复种者抗-HBs未达到10IU/L;在第5年,50%的肌肉复种者仍保持着抗-HBs≥10IU/L(尽管该指标显著低于应答对照者的85%)。抗-HBs阴转者(肌肉,皮内复种和应答对照分别为8、18和11人)再加强1针后,除2名皮内复种者外,均产生了强劲的抗体回忆应答(抗-HBs滴度分别平均上升至208、105和549IU/L);超过70%的无应答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检测到HBsAg特异性白细胞介素(IL)-2和IL-5的分泌。用抗-HBc阳转作为感染指标计算乙肝病毒人年感染率,皮内复种者为8.9%(8/89.9人年),高于应答对照者的3.6%(12/337.2人年),而肌肉复种者为4.3%(3/70、2人年),与应答对照者接近。结论无应答儿童3针肌肉复种效果虽达不到应答儿童初种的水平,但确能发挥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小剂量皮内复种效果不如相同针次常规剂量肌肉复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接种不同类型、不同剂量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的再免疫抗体应答。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地域分布选取东莞市5个镇2~4、6~8、13~15、16~40岁4个年龄组健康人群,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查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均为阴性,且有3剂HepB免疫史的人作为再免疫研究对象。采用5μg重组HepB(酵母)(HepB Made by Recombinant DNA Techniques in Yeast,HepB-Y)、10μg HepB-Y、10μg重组HepB(中国仓鼠卵巢细胞)(HepB Made by Recombinant DNA Techniques in CHO Cell,HepB-CHO)、10μg重组HepB(汉逊酵母)(HepB Made by Recombinant DNA Techniques in Hansenula Yeast,HepB-HY)、20μg HepB-CHO和20μg HepB-Y,均按0、1、6个月程序再免疫3剂。结果不同类型不同剂量HepB在人群中的再免疫成功率和抗体水平中位数[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分别为:5μg HepB-Y94.34%和226.53,10μg HepB-Y86.46%和175.36,10μg HepB-CHO97.39%和331.44,10μg HepB-HY91.30%和439.01,20μg HepB-CHO99.20%和386.66,20μg HepB-Y89.04%和372.97。各年龄组的再免疫成功率和抗体水平中位数(mIU/ml)分别是:2~4岁98.25%和353.42,6~8岁96.80%和320.31,13~15岁94.67%和282.12,16~40岁87.76%和305.24。结论年龄、疫苗种类和剂量是影响再免疫抗体应答的主要因素,随年龄的增长再免疫抗体应答下降,更换疫苗种类可提高再免疫抗体应答。  相似文献   

14.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儿童复种后5年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应答儿童复种远期效果并比较小剂量皮内与常规剂量肌肉复种效果。方法自2000年10月开始,40名经筛检获得的无应答健康儿童随机接受3针肌肉(17人,10μg/针)或皮内(23人,2μg/针)复种,定期采血检测至复种后5年;80名应答儿童不复种,作为同期观察对照。在第5年,评价HB-sAg特异性淋巴细胞免疫水平;对抗-HBs阴转者加强1针(5μg),12-14 d评价抗体回忆应答。结果仅1名皮内复种者抗-HBs未达到10 IU/L;在第5年,50%的肌肉复种者仍保持着抗-HBs≥10 IU/L(尽管该指标显著低于应答对照者的85%)。抗-HBs阴转者(肌肉、皮内复种和应答对照分别为8、18和11人)再加强1针后,除2名皮内复种者外,均产生了强劲的抗体回忆应答(抗-HBs滴度分别平均上升至208、105和549 IU/L);超过70%的无应答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检测到HBsAg特异性白细胞介素(IL)-2和IL-5的分泌。用抗-HBc阳转作为感染指标计算乙肝病毒人年感染率,皮内复种者为8.9%(8/89.9人年),高于应答对照者的3.6%(12/337.2人年),而肌肉复种者为4.3%(3/70.2人年),与应答对照者接近。结论无应答儿童3针肌肉复种效果虽达不到应答儿童初种的水平,但确能发挥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小剂量皮内复种效果不如相同针次常规剂量肌肉复种。  相似文献   

15.
健康人群中乙肝疫苗无(低)应答者再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中乙肝疫苗免疫后无(低)应答者接种不同类型乙肝疫苗的再免疫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地域分布选取东莞市五镇区2~4岁、6~8岁、13~15岁和16~40岁四个年龄组健康人群,用ELISA法筛查HBcAb、HBsAg、HBsAb均为阴性且有3针乙肝疫苗免疫史的人员作为再免疫研究对象。采用5μg酵母、10μg酵母、10μgCHO、10μg汉逊酵母、20μgCHO和20μg酵母乙肝疫苗按0、1、6月程序再免疫3剂。结果各种疫苗在人群中的再免疫成功率和抗体水平中位数(mIU/m1)分别为:5μg酵母94.34%和226.53,10μg酵母86.46%和175.36,10μgCHO97.39%和331.44,10μg汉逊酵母91.30%和439.01,20μgCHO99.20%和386.66,20μg酵母89.04%和372.97。各年龄组的再免疫成功率和抗体水平中位数(mIU/m1)分别是:2~4岁组98.25%和353.42,6~8岁组96.80%和320.31,13~15岁组94.67%和262.12,16~40岁组87.76%和305.24。结论年龄、疫苗种类和接种剂量是影响无(低)应答者再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随年龄的增长再免疫效果下降,更换疫苗种类可提高再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在医院出生新生儿首剂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1)及时接种状况和未及时接种原因,探讨新生儿及时接种HepB1的对策。方法根据报告接种率和估算接种率,抽样调查云南省昭通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07年在医院出生新生儿的HepB1接种情况。结果在医院出生新生儿HepB1平均及时接种率为67.19%,在县级医院出生新生儿的HepB1及时接种率(93.07%),高于在乡级卫生院出生的新生儿(50.99%)。在医院出生新生儿未及时接种HepB1的原因,以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和疫苗短缺为主。结论正确把握接种禁忌证和保证乡级卫生院的HepB供应,是提高医院出生新生儿HepB1及时接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母亲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规律接种效果.方法 选择130例患者,根据是否规律接种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孕妇在孕28周及预产期前1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新生儿按照体重使用0.5ml、kg,145 IU/ml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并在出生时、出生后第1、6个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5μg,对照组则因为各种原因,在总计母体2次注射,新生儿4次注射中存在1次以上的未注射,在新生儿12月龄和18月龄分别检测小儿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情况,并统计两组抗体滴度.结果 12月和18月龄时观察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12月龄和18月龄乙肝表面抗体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孕中期和孕晚期规律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新生儿出生后实施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能较好的达到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评价母传乙肝抗体水平不同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学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入选自身对照研究,筛选出HBsAg和HBeAg双阴性孕妇和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分别采脐带血和常规乙肝疫苗三针接种后一个月的血,观察母传乙肝抗体水平及对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婴儿母传乙肝抗体含量随着孕妇体内乙肝抗体含量的增高而增高,最高可传递给婴儿达1 000 mIU/ml。常规乙肝疫苗三针免后一个月的免疫成功率,由免前脐带血保护率42.3%上升至97.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由免前脐带血GMT 1:12.1上升到免后GMT 1:290.8。结论母体乙肝抗体可通过胎盘传递给新生儿,且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不受母传乙肝抗体水平的干扰,并有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