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清中HBV-DNA含量及其与HBVM之间的关系。方法67例乙肝患者为检测对象,36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分别用FQ-PCR定量测定,内对照法定量测定血清HBV-DNA。免疫荧光定量测定HBVM。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检出阳性率为67.2%(45/67),与血清的符合率为80.7%,但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检出率高于血清,且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三个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与反映肝细胞病毒复制情况。对进一步指导抗病毒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人中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人群分布及其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模式特征.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MEIA)对668例乙肝患者进行HBVM定量测定同时采用PCR-ELISA方法进行HBV-DNA定量测定.结果南通地区HBV感染者中部分血清HBsAg呈低水平存在(5.5%),HBVM模式以HBsAg(+)、抗HBe(+)、抗HBc(+)为主,其次为HBsAg(+)、HBeAg(+)、抗HBc(+).在668例中有4例HBsAg单独阳性,含量均小于1ng/ml.结论南通地区作为肝炎高发地区,低水平血清HBsAg人群不容忽视,提高HBsAg的检测灵敏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PBMC的HBV-DNA定量间的关系。方法采用FQ-DNA技术检测90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HBV-DNA含量。结果HBeAg阳性时,血清和PBMC的HBV-DNA阳性率均为100%,HBeAg阴性时,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0.9%,PBMC阳性率为66.7%。另外当HBeAg( )、HBV-DNA( )时,PBMC阳性率为100%,HBeAg(-),HBV-DNA( )时,PBMC阳性率为85.7%,HBeAg(-),HBV-DNA(-)时,PBMC阳性率为48.1%。结论同时进行HBV-DNA的血清学以及PBMC内检测十分重要,其检测结果在临床上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判断,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毛丽萍  倪晓蓉 《江西医学检验》2003,21(4):267-267,274
目的 了解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人中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人群分布及其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模式特征。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MEIA)对668例乙肝患者进行HBVM定量测定同时采用PCR—ELISA方法进行HBV-DNA定量测定。结果 南通地区HBV感染者中部分血清HBsAg呈低水平存在(5.5%),HBVM模式以HBsAg( )、抗HBe( )、抗HBc( )为主,其次为HBsAg( )、HBeAg( )、抗HBc( )。在668例中有4例HBsAg单独阳性,含量均小于1ng/ml。结论 南通地区作为肝炎高发地区,低水平血清HBsAg人群不容忽视,提高HBsAg的检测灵敏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肝移植后受者体内绝大部分病毒负荷被清除,植入新肝后其复发性肝炎病原体从肝外进入肝内的途径及其复制规律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检测肝移植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表达。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37例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移植前后及移植后乙肝复发3个时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cccDNA及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表达。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前,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2例,肝组织cccDNA阳性6例,检出率分别为32%和16%,单个核细胞、肝组织中cccDNA拷贝范围分别为(3.028~6.508)×104,(4.158~6.234)×104拷贝/mL。肝移植后,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例,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阳性病例。6例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病例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4例,肝组织活检cccDNA阳性1例,6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均为阳性。提示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乙肝复发途径可能是残留乙肝病毒在外周单个核细胞中以cccDNA为模板复制,然后再迁移到肝脏。  相似文献   

6.
背景:肝移植后受者体内绝大部分病毒负荷被清除,植入新肝后其复发性肝炎病原体从肝外进入肝内的途径及其复制规律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检测肝移植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表达.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37例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移植前后及移植后乙肝复发3个时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cccDNA及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表达.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前,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2例,肝组织cccDNA阳性6例,检出率分别为32%和16%,单个核细胞、肝组织中cccDNA拷贝范围分别为(3.028~6.508)×104,(4.158~6.234)×104 拷贝/mL.肝移植后,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例,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阳性病例.6例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病例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4例,肝组织活检cccDNA阳性1例,6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DNA均为阳性.提示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乙肝复发途径可能是残留乙肝病毒在外周单个核细胞中以cccDNA为模板复制,然后再迁移到肝脏.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主要侵犯肝脏,但目前在肝外组织和细胞中也发现了HBV的存在,特别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阳性率更高。但HBV侵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意义尚未阐述清楚。本研究通过定量检测慢性乙肝和肝癌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含量,阐述HBV感染PBMC在乙肝慢性化和向肝癌恶性转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前S抗原与病毒载量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乙肝检测的血清标志物、病毒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的关系和运用价值。方法对1163例乙肝患者血清分别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前S1抗原和HBV-DNA水平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BV-DNA总检出率为62.9%,显著高于前S1抗原总检出率(53.0%),显著高于HBeAg(35.3%)。患者血中HBeAg、HBV-DNA、前S1抗原在总检出率上有关联,但在载量水平上三者不一定平行。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前S1抗原、PCR荧光定量技术在判断乙肝的复制和传染性中各有优势,要综合多方面的结果,方可作出确切的判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片0.5mg/d治疗,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检测治疗后12、24及48周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内HBV-DNA水平.结果 治疗48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为82.7%,对照组为51.9%(P<0.05);PBMC内HBV-DNA阴转率,观察组为57.7%,对照组为3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内的乙型肝炎病毒,恩替卡韦均具有较强的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其疗效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0.
FQ-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患者外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的存在及其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55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结果HBeAg( )组血清与P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6%(24/25)和100%(25/25);HBV-DNA含量(以均值±标准差,拷贝/ml表示)分别为7.16±0.83和4.56±0.78,两者存在相关性(r=0.445,P<0.05),HBeAg(-)组血清与P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46.7%(14/30)和56.7%(17/30),HBV-DNA含量分别为5.81±1.07和4.09±1.14,两者存在相关性(r=0.549,P<0.05)。结论HBV可存在于感染者PBMC中,PBMC中HBV的存在与HBV病毒的传播和病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和PBMC中HBV-DNA的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药物治疗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载量与乙肝两对半之间的关系.方法 891例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LightCylcer检测血清HBV-DNA载量.结果 共检出11种血清学模式,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组的病毒载量分别为106.63 copy/ml和103.13 copy/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HBeAg( )模式组HBV-DNA阳性率最高(100%),平均病毒载量达107.05 copy/ml,其次为HBsAg( )、HBeAg( )、抗-HBc( )模式组,阳性率为97.0%,平均病毒载量为106.14 copy/ml.结论 HBeAg阳性模式HBV载量高于HBeAg阴性模式,HBeAg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病毒的复制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法检测1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舍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中HBv—DNA含量,采用速率法检测患者血清生化AL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BeAg阳性组DNA阳性率100%,平均含量为(7.24±1.45)Ecopies/mL,HBeAg阴性组DNA阳性率82.69%,平均含量为(5.36±1.02)Ecopies/ml,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001)。患者血清HBeAg和HBV—DNA含量与ALT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清中HBeAg阳性和阴性与HBV-DNA含量有一定相关性,与ALT无相关关系,临床中要辩证地看待H13VJb-清标志物及HBV-DNA含量与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应把HBeAg和HBV-DNA、血清生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血清学不同标志物模式(HBV-M)与乙肝病毒DNA含量及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关系,为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程度与乙肝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的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微粒子酶免检测试剂盒对530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同时,用ELS IA法检测乙肝病毒前S1抗原。结果五种HBV免疫模式中HB sA g,HB eA g和HB cA b同时阳性,其HBV-DNA定量阳性和HBV-P reS1的检出率分别为94.1%和92.8%;HB sA g,HB eA b和HB cA b阳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53.5%和40.1%;其它不同血清学模式组也有不同的阳性率。结论P re-S1可敏感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反映HB eA g阴性的乙肝患者仍存在病毒复制。HBV-DNA含量与P re-S1呈正相关,HBV-DNA、乙肝病毒五项标志和前S1蛋白联合检测,对更好地早期诊断HBV感染,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与血清AST、ALT及血清HBV—DNA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及HBV—DNA水平。结果91例乙肝患者中血清ALT、AST异常的分别有79例、59例,检出HBV cccDNA阳性的分别有53例、41例,检出率分别为67.09%、69.49%,检出率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P=0.015〈0.05);血清HBV cccDNA在HBV-DNA复制水平〈10^4 copies/mL时检出率为11.11%,HBV-DNA复制水平10^4-6 copies/mL时检出率为53.33%,HBV—DNA复制水平〉10^6 copies/mL时检出率为86.05%,以上不同的HBV—DNA复制水平血清HBV cccDNA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血清HBV cccDNA检出率与血清HBV—DNA水平及血清ALT、AST水平有明显正相关性,血清HBV cccDNA的动态检测可以作为临床治疗及监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在重型乙型肝炎(乙肝)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取38例重型乙肝患者入院次日晨空腹静脉血备检;同期选择20例成年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血清HBV-DNA载量.结果 重型肝炎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及颗粒酶阳性率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穿孔素:(43.42±19.28)%比(19.65±9.27)%,颗粒酶:(40.35±12.26)%比(22.28±9.35)%,P均<0.01],且血清HBV-DNA载量越高,重型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表达强度越低,均呈明显负相关(r 孔素=0.92,r颗料酶=-0.96,P均<0.01).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的过度表达是造成重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这种表达作用与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人群中隐匿性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71例重庆黔江区HBsAg阴性住院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271例HBsAg阴性人群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7%,HBV-DNA含量均低于10^3 copy/mL。HBV—DNA检出率与性别、年龄无关。在HBV-DNA阳性人群中抗-HBc抗体出现率较高,抗-HBs阳性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全阴性也可检出HBV-DNA。结论血清HBsAg阴性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隐匿性感染,对不明原因的肝损害、输血、器官移植等应结合灵敏度高的HBV-DNA检测结果再作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癌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观察其血清学转换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变化趋势,探索乙肝病毒血清学转换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襄阳地区两家三甲医院乙肝肝癌患者病历,统计其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感染乙肝时间,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对仍在院的乙肝肝癌患者,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水平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1475例乙肝肝癌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51~60岁的人数最多;乙肝肝癌患者感染乙肝时间大多分布于10~<20年;HBV-DNA阳性率为61.47%,且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多位于103~106 copies/mL;最常见的乙肝“两对半”模式是“小三阳”;抗-HBs阳性的患者也不少,占12.17%;2013-2016年,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不同区间变化趋势不同。结论性别、年龄、家族史、感染时间是乙肝肝癌的高危因素。肝癌患者HBV-DNA检测结果多为阳性,需定期监测HBV-DNA载量并综合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结果来指导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HBV-M与HBV-DNA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唾液中HBV—M与HBV—DNA的相关性,唾液是否是乙型肝炎传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采用酶法对2005-2006年HBV感染患者,分别进行血清学和唾液的收集与检测,对HBV感染的患者血清型分成常见的10种类型,同时对所选乙肝感染的患者的唾液进行荧光定量PCR定量测定HBV—DNA。结果:急性感染组和慢性感染与携带者组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乙肝患者唾液中含有HBV—DNA,高病毒血症的患者唾液中含有大量HBV—DNA,唾液具有潜在传染性。可以解释,通过水平传染可能就是20%HBV感染者的感染源。唾液是乙肝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文清  陈玉丽  林经安  刘豫瑞 《临床荟萃》2003,18(18):1025-102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以及与乙型肝炎血清学e系统 (HBe)标志、丙氨酸转氨酶 (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探针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速率法 ,对 14 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NA含量、血清学标志、ALT和AST进行检测 ;同时动态检测了 2 0例乙肝患者 2 4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的血清HBe标记系统和HBV DNA含量变化。结果 e抗原 (HBeAg)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 (M =6 .4 8)显著高于e抗体 (HBeAb)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 (M =4 .2 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2 8.4 8,P <0 .0 0 1) ;不同临床类型乙肝患者的HBV DNA含量检测结果之间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 =2 .181,P >0 .0 5 ) ;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 ,血清HBV DNA含量的下降和转阴明显先于血清学标志系统的转换。结论 HBeAg是反映HBV DNA复制的重要指标 ,HBeAg阳性表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 ,但在抗病毒治疗期间 ,血清学标志指标反映HBV复制状态存在局限性 ,HBV DNA定量检测是反映HBV复制和判断药物疗效的最直接、可靠的指标 ;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变化、ALT和AST水平与HBV复制是否活跃没有直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