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组胺在荨麻疹发病中的意义及咪唑斯汀在治疗荨麻疹中的抗组胺作用。方法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 45例荨麻疹患者在应用咪唑斯汀治疗前后血浆中的组胺含量。结果  2 4例急性荨麻疹和 2 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组胺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症状缓解后组胺含量下降 ,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急、慢性荨麻疹组胺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组胺是参与荨麻疹发病的主要介质之一 ,结合治疗观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
急性荨麻疹是临床较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抗组胺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为比较新一代抗组胺药咪唑斯汀与西替利嗪在治疗急性荨麻疹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我们于2003年8月~2004年4月对56例急性荨麻疹病人进行用药后的观察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抗组胺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8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和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值,分析其与抗组胺治疗效果间的关系.结果: 急、慢性荨麻疹患者抗组胺治疗无效组CD3+T细胞、CD8+T细胞构成比低于治疗显效组(P<0.05),CD4+/CD8+比值高于治疗显效组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荨麻疹患者的抗组胺治疗效果可能与CD8+T细胞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45例荨麻疹患者在应用咪唑斯汀治疗前血浆中组胺与LTB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患者组胺与LTB4含量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组胺与LTB4是参与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介质,结合治疗观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对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同时考虑抗组胺及抗炎。  相似文献   

5.
我们用西安杨森公司的长效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咪唑斯汀缓释片(商品名:皿治林)治疗62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非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荨麻疹属Ⅰ型变态反应,临床上多采用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息斯敏、克敏能、甲氰咪呱等抗组胺H1、H2受体类药物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慢性荨麻疹原因复杂,彻底根治比较困难。近年来,国内学者临床研究观察发现,许多非抗组胺类药物包括中药制剂具有对抗组胺,抑...  相似文献   

7.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药物治疗近年有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在组胺H1受体拮抗剂方面,研制出了高效、安全的制剂。组胺H1受体拮抗剂仍然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首选药物;对于组胺川受体拮抗剂抵抗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用环孢素、糖皮质激素或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可以获得一定的疗效;对于伴有其他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治疗相应的合并症有望从根本上治愈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8.
咪唑斯汀抗组胺点刺试验及治疗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治疗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①对93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口服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急性荨麻疹患者首次服药后留观2h,慢陛荨麻疹患者连续用药2周。②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作组胺点刺试验,观察咪唑斯汀对组胺诱导风团的抑制作用。结果:①61例急性荨麻疹患者首次服药后在1h内起效49例(80.3%);32例慢性荨麻疹治疗1周后有效率为90.6%,治疗2周后有效率为100.0%。3例患者出现短暂而轻度的嗜睡反应。②健康志愿者服用咪唑斯汀1、2h后,对组胺诱导风团的抑制率分别为40.19%和83.92%;红晕抑制率分别为49.90%和87.69%。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急、慢性荨麻疹起效快,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有多种炎症介质发挥了作用,其中组胺、白三烯B4(LTB4)和5-羟色胺(5-H T)是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介质,结合治疗观察患者血浆中三者的水平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我们对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的组胺、LTB4和5-H T含量在应用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前后进行了测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及白三烯的影响。方法将过敏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人体,对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脱敏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组胺及白三烯的含量。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浆组胺和白三烯含量高于治疗后,治疗前后血浆组胺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三烯血浆含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生物共振治疗对参与慢性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炎症介质有一定的影响,对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咪唑斯汀在治疗荨麻疹中具有双重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咪唑斯汀是一种新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抗5-脂氧合酶活性的H1受体的拮抗剂,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副作用少的特点。本文对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咪唑斯汀治疗荨麻疹的疗效、与其他抗组胺药的比较及咪唑斯汀的长期作用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组胺与H1受体结合可增强抗原提呈细胞的能力,促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组胺和其他介质的释放,在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病中起着作用。第一代川抗组胺药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小,嗜脂性,易通过血脑屏障,临床应用可产生较多不良反应,尤其是对警觉性、认知等的影响。第二代H1抗组胺药相对分子质量大,受体专一性强、亲和力高,抗组胺活性更强,安全性更好,国外指南均推荐作为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治疗剂量可增至标准剂量的4倍以提高疗效,仍具有很好的安全性。H3、H4抗组胺药也已进入临床试验,有望治疗过敏性疾病及瘙痒症。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令身出现红斑、风团2月。2月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浮肿性红斑、风团,皮疹一至数日内消退,痒.不痛,有烧灼感。曾按“荨麻疹”、“多形红斑”治疗,服用多种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好,偶有发热,伴关节痛多年。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  相似文献   

14.
H1抗组胺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内组胺受体主要有H1、H2、H3和H4四种受体类型,组胺主要通过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目前H1抗组胺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前庭疾病。第一代H1抗组胺药物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并无规范的研究,多数临床试验不符合当前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标准。与之相比,第二代H1抗组胺药物均有大量充分的试验支持。临床上大部分H1抗组胺药物安全有效,但其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抗组胺药联合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组胺H1和H2 受体拮抗剂、转移因子及三者联合治疗。结果 抗组胺药组与转移因子组疗效相近 (P >0 .0 5 ) ,联合治疗组疗效与其它两组相比 ,疗效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联合治疗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荨麻疹患者血中组胺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组胺(HA)在荨麻疹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56例患者治疗前后血中HA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31例急性荨麻疹和25例慢性荨麻疹治疗前血浆中H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血中H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接近。结论HA是参与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主要介质之一,测定患者血中HA水平可反映机体对HA的释放情况,有利于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疗效,解释其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7.
在2012年10月-2013年4月我科用消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白细胞升高急性荨麻疹痊愈率95%,疗效满意.因此,在临床中治疗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急性荨麻疹时,如果没有明确的感染灶及病原学依据,可以首先辨证使用消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同时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查,可以避免抗生素的盲目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积累国内用药经验。方法:多中心开放研究,疗效2周,4级评分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共调查1172例,总有效率为88/1%,治疗2周疗效明显优于1周(P<0.001)。不良反应最多见为嗜睡(6.2%),全部在3天内出现。未见任何心脏不良反应。结论:咪唑斯汀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新型抗组胺药物。  相似文献   

19.
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在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中均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肥大细胞主要通过免疫学途径和非免疫学途径释放组胺,多种物质参与组胺释放过程.特异性IgE介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是肥大细胞激活的典型方式.抗FcεRI抗体和抗IgE抗体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机制中起作用.凝血机制中生成的凝血酶可激活蛋白酶激活受体,介导肥大细胞黏附于纤维连接蛋白,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及物理因素也参与荨麻疹患者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相似文献   

20.
组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组胺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笔者于2005年5月-2007年5月采用组胺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慢性荨麻疹3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