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医学专科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现状,分析童年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对大学生NSSI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某医学专科学校大一、大二年级1 875名学生,调查其童年期虐待、近期生活事件和NSSI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和生活事件对NSSI的影响.结果 大学生NSSI的检出率为14.7%,男生(16.1%)高于女生(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童年期虐待经历者NSSI的检出率(17.3%)高于无虐待经历者(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92,P<0.01);随近期生活事件水平的升高,大学生NSSI检出率呈增高趋势(x2=61.798,P<0.01).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学生中,高水平的生活事件会增加NSSI的发生风险[OR(95%CI)=3.32(1.99~5.53)];无童年期虐待经历学生中,其发生风险亦增加[OR(95%CI)=5.66(2.75 ~ 11.68)].低水平近期生活事件学生中,童年期虐待会增加NSSI风险[(OR(95%CI)=2.52 (1.19~5.32)];而在中高水平生活事件学生中,童年期虐待对NSSI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童年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是大学生NSSI的重要影响因素,减少童年期虐待特别是近期生活事件的发生有益于大学生NSSI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儿童虐待(CA)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虐待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对广西少数民族偏远山区5 39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并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儿童虐待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5 273名儿童曾遭受家人虐待,报告率达97.8%.言语侮辱、经济控制、用刀棒等伤人、忽视、隔离、拳打脚踢、抓咬打耳光等、性侵犯虐待的报告率分别为74.0%,64.4%,52.6%,44.4%,37.3%,26.3%,26.3%和5.1%.8种类型的虐待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 821.953,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是儿童虐待发生的保护因素;兄弟姐妹多、精神质个性明显、父亲酗酒是儿童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儿童虐待问题的重视,减少儿童虐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经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描述童年期反复发生的重度身体虐待、中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行为的报告率,分析青少年及其父母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3种反复虐待行为的关系。方法5453名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自愿参加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回顾小学阶段经历的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施的9项重度身体虐待,8项中度身体虐待和7项情感虐待行为,5141人提供了完整的问卷。以在小学年龄阶段,3种共24项虐待类型中至少1项虐待行为平均1a发生3次以上,界定为有该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经历。结果童年期反复重度身体虐待报告率为8.0%,从0.2%(把头按在水下)到6.6%(用脚踢);童年期反复中度身体虐待报告率为18.6%,从0.4%(强迫吃难吃的东西)到9.7%(用手或棍棒打臀部);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报告率为14.4%,从0.8%(用恶鬼等恐吓)到11.8%(责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城市上学的农村户籍是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行为的保护因素.女性是反复重度和中度身体虐待的保护因素,独生子女是中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保护因素;单亲家庭是重度和中度身体虐待的危险因素,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或打工是童年期反复重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继母为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行为较为常见,与青少年以及父母的人口统计特征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掌握中国0~17岁儿童虐待问题的流行现状,为制定和实施预防儿童虐待策略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对近20年(1992-2012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获取较全面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儿童虐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参考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GRADE)方法编制了文献质量评价体系,对文献质量和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筛选出84篇文献综合分析中国儿童虐待的流行现状的文献,其中仅研究躯体虐待的文献有11篇,仅研究情感虐待的有3篇,仅研究性虐待的15篇,仅研究忽视的12篇,其余均为多种虐待同时研究。1)躯体虐待:城市地区儿童遭受躯体虐待的发生率为41.2%~67.3%,农村地区为32.4%~39.4%。不同研究对躯体虐待的测量方法不一致。2)情感虐待: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情感虐待测量方法,不同研究显示的儿童情感虐待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发生率在10.6%~67.1%之间。3)性虐待:现有研究比较多的是调查16岁前发生的性虐待,多采用成年人回顾的方式进行调查。男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10.2%~23.0%,女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14.2%~25.5%。4)忽视:国内研究者从1999年开始进行忽视评价工具和标准的研究,形成了适用于城乡人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中国忽视评价量表。城市3~17岁儿童的被忽视发生率为22.4%~32.8%,农村0~6岁儿童的被忽视发生率为53.7%~54.9%,暂无农村6岁以上儿童被忽视发生率的数据。结论 中国儿童虐待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在儿童虐待定义、调查工具编制、全国流行现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虐待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危害,而且其危害可能波及孩子的整个人生过程.避免和减少虐待儿童事件的发生已成为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责任.该文通过介绍日本的《虐待儿童防止法》及其实施后的积极效果,结合中国近几年虐待儿童事件报道的统计分析,揭示中国制定适应新的社会形式的《虐待儿童防止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便加强中国防止虐待儿童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虐待儿童事件的发生条件和发生情况,对被虐待儿童的特征进行临床分析,寻求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 由专业人员运用统一方法、统一数据制表进行研究,并根据判定标准对受虐儿童的一般资料和性虐待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938例受性虐待儿童中,女性居多,男女之比为1:311.7;其年龄以6~14岁为主,占受虐待人群的84.2%;性虐待事件常发生于夏季,为发生季节比重的35%;其中,性虐待致死16例,占受虐人数的1.7%.结论 性虐待使小儿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甚至死亡.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健康教育及防范干预措施,以防止儿童性虐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邢台女大学生童年期受虐待的经历,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973名邢台女大学生进行童年时期受虐待经历不记名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973名女大学生中,44.5%学生被徒手打,28.5%学生被物品打,39.6%学生被羞辱,39.1%曾经目睹暴力场景,被迫发生性行为发生率为3.5%。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女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抑郁、恐怖、偏执等10个因子的平均分高于无虐待女生,自尊量表平均分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婚姻状况正常是发生童年期虐待的保护因素(OR=7.655,P=0.005),母亲受教育程度高(OR=0.533,P=0.027)是儿童虐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了解小学教师预防儿童虐待的知识和态度,为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儿童虐待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2年11月,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某市6所小学244名小学教师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244名小学教师中,分别只有32.0%和38.5%认为父母因为孩子吸烟、说脏话而非常用力地打孩子是对儿童的虐待;53.3%认为用“愚蠢”、“丑陋”、“笨”等词来责骂孩子是儿童虐待;92.6%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学习预防儿童虐待课程.结论 教师预防儿童虐待知识有限,应重视学校教师预防儿童虐待知识培训,普及预防儿童虐待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流行病学特征,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方法对2006~2008年上海市普陀区网络直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8年,普陀区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3起,其中水痘15起、腮腺炎2起、登革热1起、不明原因肺炎1起、食物中毒2起、免疫接种不良反应2起,累计报告发病人数644人,死亡1人、事件波及人口数16458人。以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的传染病事件为主,发生在托幼机构及中小学校的事件共有20起,占事件总起数的86.96%,其中传染病18起,占事件总起数的78.26%。结论上海市普陀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以学校和托幼机构为主,传染病比例最高,应切实落实学校卫生工作,完善预警系统,做好托幼机构及学校的疾病监测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0.
儿童虐待(child abuse)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1],指对儿童有抚养义务、看管和操纵权利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发育造成潜移默化影响的伤害行为,分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5种类型[2].据报道,美国儿童虐待的发生率高达53%[3];我国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比例为47.1%,其中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所占比例较高[4].在中学生样本中虐待比例高达78%[5].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虐待在我国的发生率非常高,可能与我国对儿童虐待的预防措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关.因此,需明确影响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并使用更好的预测方式即累积风险视角来识别和预测儿童虐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的影响,为开展相应人群的心理干预与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3市(铜陵市、阜阳市、滁州市),共计5 72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等的发生情况.采用两步聚类分析对青少年遭受童年期虐待的情况进行分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的影响.结果 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情况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未受虐待和忽视,共2 763人(48.3%);第二类为轻度虐待和忽视,共2 356人(41.1%);第三类为中重度虐待和忽视,共607人(10.6%).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均高于未遭受虐待与忽视者(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均是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两步聚类分析方法能对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进行准确分类;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是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儿童虐待(CA)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在广西隆林和田东2个壮族聚居县随机抽取的136对受虐组和非受虐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受虐组家长夫妻关系一般、不认同孩子不打不成材、不认同周围家长打孩子常见、有时了解孩子想法和感受、孩子有时、很少做家务、家长被其父母打骂持续时间到初中、高中或成年后、家长精神质为典型高型的比例分别为37.5%、63.2%、58.1%、43.4%、39.0%、9.5%、47.1%、22.0%、16.9%;非受虐组分别为25.0%、75.0%、71.3%、30.9%、52.2%、12.5%、32.4%、16.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长被其父母打骂持续时间到初中、高中或成年后和家长精神质为典型高型是CA发生的危险因素;家长不认同孩子不打不成材、孩子有时、很少做家务是CA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家长是CA的决定因素,其个性特征、受虐经历、观念态度和亲子间交流程度对CA的发生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抑郁与儿童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与儿童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的关系,验证可能存在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方法方便抽取合肥市3 798名使用网络的中学生,进行亲子冲突策略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以及人口学特征调查。采用层级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儿童期虐待、近期生活事件和抑郁可能存在的调节中介效应。结果不同性别青少年早期虐待经历与近期生活事件均有关联(P值均<0.01),并通过近期生活事件间接地对青少年抑郁产生效应(P值均<0.01);中学女生儿童期虐待对生活事件介导的间接效应有调节作用(P=0.001),而男生未见儿童期虐待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P=0.260)。结论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部分是通过近期生活事件介导的间接效应,中学女生儿童期虐待对间接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应该采用措施阻止儿童期虐待的出现,其中受虐女童是重点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杭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报告质量,用以指导培训。方法 收集杭州市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结案报告。邀请专家制定评价内容,并对所有发病 20 人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结案报告,依据专家制定共18个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2010—2018 年杭州市共报告140 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0起事件全部上报流行病学调查结案报告,有22 起事件的结案报告纳入分析。结案报告题目合理,背景描述、资料收集方法等规范;有病例定义合理,得分率在80%以上15份,占68.18%,部分没有有罹患率计算及指示病例描述;食品卫生学调查有明显不足较多,得分率在80%以上仅有2份,占9.09%,但有针对性提出防控建议不多,得分率在80%以上10份,仅占45.45%;大部分调查报告总结评估不充分,对调查实施情况,协调配合情况少有评估。总体评价良好18份,占81.82%,合格2份,占9.09%,不合格2份,占9.09%。结论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质量评价,了解了杭州市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案报告的质量,可为进一步培训和指导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置并规范撰写调查报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国外学者调查发现,童年时期受虐待是成年发生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650名成人抑郁症患者中,有近35%的患者在儿童时期曾发生过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或性虐待。加拿大某市的社区人群调查,童年受虐待,其成年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6%,而无童年受虐待史的成人抑郁症发病率仅为3%。进一步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类型的儿童虐待都与成人抑郁症有关。儿童期受性虐待的女性抑郁症发生率最高。新西兰调查表明,儿童期受性虐待的女性,成年后有1/5的人患抑郁症。英国在为期三年的调查时间里发现,儿童期受性虐待的女性,成年后有一半人出现抑郁症状。儿童期因暴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虐待(childabuse,CA)情况和分布特点,为开展儿童虐待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creening questionnaire of child abuse,SQCA),对广西壮族聚居县区7702名一~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儿童虐待筛查报告率为31.3%,其中壮族聚居县为31.2%,壮族聚居区为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7,P=0.349);壮族聚居县儿童虐待报告率为县城(33.0%)高于乡村(29.3%)(P=0.002),壮族聚居区则为乡村(37.4%)高于城区(26.0%)(P=0.000);小学生儿童虐待报告率(37.6%)高于初中生(19.2%)(P=0.000);男生(32.8%)高于女生(29.6%)(P=0.036)。结论应通过对家长进行教育干预,减少儿童虐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 在安徽省4个县各方便抽取4个中学,每所中学分别在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整群抽取1~2个班级,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 894份。结果 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8.5%;反复中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23.6%;反复情感虐待的报告率为20.4%。青少年总体自伤报告率为22.3%,自伤的报告率与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的经历呈相关趋势,童年期3种虐待经历是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类别和程度的童年期反复躯体虐待和反复情感虐待经历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娇  乔娟  周勤  朱相华 《中国校医》2022,36(10):724
目的 探讨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高校2 371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Amos 7.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929名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危险行为总发生率为92.2%,高于1 442名无儿童期受虐待者的 89.3%(χ2=5.622,P=0.018),其中熬夜(30.2% vs 20.0%)、有害物质使用(23.6% vs 15.3%)、自杀自伤意向(12.2% vs 5.6%)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28、25.905、32.230,P<0.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人格、焦虑抑郁、生活事件有直接影响(β=0.335、0.142、0.273,P<0.001),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0.05);人格、焦虑抑郁对危险行为有直接影响(β=-0.615、0.609,P<0.001);人格对生活事件、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453、0.742,P<0.001);生活事件对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107,P=0.004),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 >0.05)。结论 人格特质、应激压力、焦虑抑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效应,对大学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干预时需注意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的不良影响,减轻应激压力,舒缓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苏省居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结合主动报告和死因推送,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6个监测点户籍人口发生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进行登记报告。报告的病种包括脑卒中和冠心病,计算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标化率。结果 2014—2015年报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63 533例,报告事件发生率和标化率分别为550.8/10万和379.8/10万,脑卒中和冠心病报告发生率分别为459.9/10万和90.9/10万,标化率分别为318.6/10万和61.2/10万。数据收集方法以主动报告为主,占78.7%;在主动报告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中,脑卒中诊断依据为CT的占82.4%,冠心病诊断依据为心电图的占55.5%,诊断单位>80%的为县区级和乡镇医院。结论两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提供了相关重要信息,数据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湖北省麻城市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农村老年人自杀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麻城市农村地区抽取的2 025名≥60周岁老年人进行自杀意念情况及家庭环境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2 025名农村老年人中,过去1年内有自杀意念者144人,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1%;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时间、近1年与谁一起生活老年人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近1年有经济困难、有亲人或认识的人自杀死亡、近1年受家庭虐待(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是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子女都孝顺是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麻城市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家庭环境因素对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