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入神经放射学的治疗范围及适应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入神经放射学(Interventional Neuroradjology)是在X线的监测下,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疾病,如脑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以及一些头颈部肿瘤进行栓塞、溶解、扩张、成形等治疗。近10年来,由于影像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非离子型造影剂、导管、栓塞材料及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加上对神经血管解剖的进一步了解,其治疗范围正在拓宽,治疗效果日臻完善。目前全世界约有200多家中心在进行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血管内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10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技术诊治,总结其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110例脑血管病患者中108例(98.18%)康复出院、2例死亡。治疗后血流阻力指数RI(0.45±0.05)明显低于治疗前RI(0.68±0.10),治疗后血流速度Vm(60.25±0.25)cm/s明显高于治疗前血流速度Vm(52.51±1.61)cm/s,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姚亮  曹永胜 《安徽医学》2015,(1):118-122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病中的高发病之一,其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与致残率都极高。自90年代以来,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但针对颅内巨大、宽颈、梭形、微小、夹层及假性等复杂动脉瘤,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仍充满挑战。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介入材料的不断完善,目前,对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将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神经血管介入研究的发展对脑血管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超早期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动脉溶栓因其溶通率高而备受关注,其对患者功能转归的显著改善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希望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临床医生也对其有了新的认识,这在2011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自问世以来已普遍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诊治等医学领域,随着TCD、CTA、MRA等无创血管检查技术的发展,DSA因其有创、存在一定风险、费用高等因素而不被推荐为一线检查手段.但DSA仍然是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在无创检查不能明确病变或需血管内治疗时,仍然需要DSA进行血管评估.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位居第1位的死因,随着神经介入诊治技术的发展,DSA在脑血管病诊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介入神经放射学用于颅内及血管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介入神经放射学用于颅内及血管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氏法股动脉径路,对30例脑血管病变及11例脑膜瘤患者作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将同轴微导管经6F引导导管作超选择性插管,送入颅脑靶血管内。结果:成功地栓塞治疗了大脑动静脉畸形11例,须硬膜动静脉瘘2例,脑动脉瘤6例,脑膜动脉静脉瘘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7例,脑膜瘤11例,以及将血管内支架置入1例颈内动脉狭窄伴慢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处。结论: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技术可有效 治疗颅内血管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1985~1993年对43例脑血管病及脑肿瘤患者应用介入神经放射治疗方法进行了51次治疗,包括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球囊栓塞治疗8例;脑、脊髓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17例;各种脑肿瘤术前栓塞7例;经皮穿刺血管内成型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3例和脑胶质瘤超选择化疗8例,效果良好,介入神经放射治疗已成为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是某些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Interventional Neurology》杂志社、世界卒中组织(WSO)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定于2015年6月12-14日在南京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脑血管病及神经血管介入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注册代表将获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8分。1.会议内容及指导思想瞄准国际脑血管病研究的最前沿,把握神经血管介入技术的新动向,突出创新,倡导百家争鸣,搭建展示我国脑血管病研究进展的国际舞台。会议议题包括脑血管病的急性期管  相似文献   

9.
国家卫生部最新的全国居民死亡病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病已上升为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脑血管病还是第一位的长期致残原因.而脑血管病发生之后,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救治方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管内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预防和急性期救治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在不远的将来,血管内介入技术可能成为防治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介入神经外科学以及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脑血管病的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就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介入神经外科学以及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脑血管病的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就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江宗华  吉训明 《上海医学》2007,30(2):133-134,F000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内科保守治疗常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及神经介入技术的进步,颅内血管成形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术后血管急性闭塞需要引起重视。现将2001年5月至200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介入中心行脑梗死急诊动脉溶栓及血管成形术33例中发生的3例血管再次急性闭塞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廖正银  闵鹏秋 《四川医学》2000,21(9):804-805
介入神经放射学 (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是在 X线的监测下 ,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脊髓脊柱疾病以及一些头颈部肿瘤进行栓塞、溶栓、扩张、成形、灌注等治疗。近年来科技的进展而使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范围不断拓展、效果日臻完善。本文综述血管性介入神经放射学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1 缺血性病变〔1,4 ,5〕可分成两种 :由血栓形成或栓子引起的缺血或梗死 ,发病时间短 ;由血管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病程相对较长。第一种用介入溶栓治疗。先 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 ,无出血后立刻给予全身抗凝同时用微导管插管溶栓 ,…  相似文献   

14.
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其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材料及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神经系统疾病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应用越来越广泛,安全性虽说相对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2000年6月~2006年6月我科对收治的神经系统疾病218例均行血管内治疗,现回顾性对这些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其护理.  相似文献   

15.
汪莉  颜秋媚  张兆  李先锋  张千 《微创医学》2012,7(5):539-540
脑血管病居我国城乡居民死因的第一位[1],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学的监控引导下,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直接治疗,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但是作为新型技术,患者对介入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故手  相似文献   

16.
努力提高我国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水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凌锋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0):577-578
介入神经放射学在我国开展近 2 0年 ,尤其是近5年介入神经放射治疗专业人员培训的加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技术的应用 ,促进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近年到国外专门进修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医生达 30名 ,国内参加 1年以上训练的医生 86名 ,短期参观学习者更多。自 1996年以来 ,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介入神经放射学学习班 6期 ,学员达 10 0 0多人次。目前能全面开展介入神经放射治疗工作的中心有 5~ 6个 ,能做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医院有 30多家。仅2 0 0 0年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就达10 0 0例 ,…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涛  张青山  曹驰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692-1693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1例行DSA检查,6例确诊动脉瘤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6例10个动脉瘤。1例术中渗血,经治疗后康复。结论:介入神经放射技术为许多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弹簧圈和支架是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主要材料.以弹簧圈,支架为机械载体,以生物可降解材料或病毒为生物载体.携带体外制备的蛋白、细胞、基因、粘附蛋白或细胞因子.借助常规导管技术引入血管内.治疗相应脑血管病.即弹簧圈和支架的组织工程技术.组织工程弹簧圈和组织工程支架.有的还处在动物实验或临床前期试验阶段,有的已应用到临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技术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可生长性.可塑性及不对机体产生损害等优点,预计临床应用前景良好,将有可能逐渐取代裸弹簧圈和裸支架.成为神经介入领域的材料进展新亮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脑血管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8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136)和观察组(n=144).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  相似文献   

20.
溶栓治疗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观念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Sussman&Fitch于1958年首次报告了应用纤溶酶治疗3例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患者,经重复脑血管造影证实闭塞血管再灌流,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此后,在60~70年代,由于一些研究表明溶栓可导致颅内出血而治疗作用不明显,使溶栓治疗的临床意义受到怀疑。但从80年代后,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溶栓治疗脑血管病再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迄今为止,溶栓治疗在脑血管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