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对卒中后偏瘫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强化组(58例)和对照组(64例)。强化组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偏瘫肢体Brunstrom分级2级以上时)训练,每周5次;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三个月(减重步行训练6周),用简式的Fugl—Meyer评价法(FMA)来评价肢体活动,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CA)评价行走能力,采用独立功能量表(FIM)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经治疗对照组及强化组FAC、FMA、FIM评分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强化组独立步行达到70.7%,对照组独立步行达到51.6%,两组显著差异。结论: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训练能够更大程度改善偏瘫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许林海  蒋松鹤  韩丽雅 《浙江医学》2017,39(13):1097-1101
目的观察减重支持步行训练(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选择分别行BWSTT治疗(对照组)、BWSTT+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的CIS偏瘫患者各32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6分钟步行试验(6MWT)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采用Prokin254P型本体感觉评估训练系统中的平均轨迹误差(ATE)、评估完成时间(Time)评估患者的下肢本体感觉功能;比较两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BS、FAC、6MWT、ATE、Tim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BS、FAC、6MWT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ATE、Time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FMA、FAC、6MWT均明显增加(均P<0.05),而BBS、ATE、Time均未见改善(均P>0.05);观察组FMA、BBS、FAC、6MWT、ATE、Time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能有效改善CIS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本体感觉,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 表法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电针脑三针和背俞穴治疗, 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motor function,FMA)、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olden 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Holden FAC)、步行10 m所需的时间以及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评估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 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BS、FMA 、MBI、Holden FAC分级、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10 m步行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 (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FMA、MBI、Holden FAC分级、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 10 m步行所需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能 力,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85-88
目的 探讨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 年1 月~2017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 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53 例和对照组53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不同康复训练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取消步行训练,采用双跑带运动平板训练,平衡训练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系统下以坐-立转移的方式进行。所有患者均于入组前及训练4 周后进行运动功能评价,通过Berg 平衡量表(BBS)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 功能评分量表(FMA)对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对患者训练后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Barthel 指数(BI)对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2 周、训练后4 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训练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训练后的BBS 评分及FMA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06,P<0.05);两组患者经过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研究组患者训练2 周及4 周后的BI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能显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作用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后FMA、BBS、BI评分、FAC评分,同时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8、12周后FMA、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12周后FAC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情况对比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低于和高于治疗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且能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减重组33例,行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照组31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减重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战重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推拿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其中22例给与推拿治疗(推拿组),22例给与推拿联合下肢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组)。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平衡能力(BBS量表)、步行能力(FAC量表)、日常生活自主活动能力(MBI量表)。 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和推拿组FMA、BB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优于推拿组(P<0.05)。治疗后第4、6、8周联合组FAC、MBI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优于推拿组(P<0.05)。 结论在推拿治疗基础上开展下肢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VR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运动训练,VR组在下肢运动训练时结合VR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0 min,每周5次,共3周。通过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值及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周后,两组患者FMA-LE、FAC、BBS及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VR组FMA-LE、FAC、BBS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  相似文献   

9.
目的: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 方法:选取康复科内脑卒中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进行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减重平板步行组和一般康复组,各24例.一般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减重平板步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此间分三阶段强化患者负重、膝踝控制、屈髋和踝背伸能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Motricity index中下肢肌力积分(MI-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来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同时12周后还测定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通过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定出患者的步速、步长和步频参数,Tinetti步态评测表评测步态.结果 治疗后MI-L、BBS、FMA、MBI减重平板步行组较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 <0.01.减重平板步行组FAC步行功能分级4级及以上者22例(92%),一般康复组共12例,(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以及步态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动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不同康复训练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取消步行训练,采用双跑带运动平板训练,平衡训练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系统下以坐-立转移的方式进行。所有患者均于入组前及训练4周后进行运动功能评价,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量表(FMA)对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对患者训练后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训练后4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经过训练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训练后的BBS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06,P0.05);两组患者经过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研究组患者训练2周及4周后的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能显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30例)和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29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表面肌电图信号。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BS评分、MBI、表面肌电图信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BS评分、MBI、表面肌电图信号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薛亚峰  郄淑燕  王寒明  杨傲然  谭建 《西部医学》2024,36(6):846-849+854
目的 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步态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 、下肢肌力恢复情况(屈髋肌力、伸膝肌力)。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观察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MOTOmed康复训练仪对脑卒中致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致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OTOmed康复训练仪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8周后FMA(上、下肢)评分、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MOTOmed康复训练仪治疗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更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进口四肢联动(NustepT4)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及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联动系统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如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功能性电刺激、直立床训练、肌电生物反馈及针灸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卧位踏车训练,使用德国Reck Motomed letto2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 scale,BBS)、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及Barthel指数(the Barthel index of ADL,BI)对患者的平衡、下肢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的平衡、运动、步行和ADL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卧位踏车活动能有效改善及提高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21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康复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0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而康复治疗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24~48小时内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功能性电刺激、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措施,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采用Fugl—Meyer评分(Fur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结果 康复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