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大鼠离体上颌骨X线同步辐射吸收CT(ACCT)和X线相衬CT(PCCT)成像特点,观察PCCT技术评估牙周炎大鼠模型的价值。方法 将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牙周炎组(n=3)和正常组(n=3);对牙周炎组采用"丝线结扎+高糖饲养"法构建模型,并以10%高糖黏性饲料喂养8周,正常组予常规饲养。8周后取2组大鼠右上颌骨行ACCT和PCCT,分析其特点,并重建上颌骨3D图像,测量并比较2组大鼠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结果 ACCT图像无法清晰完整显示牙髓,难以分辨牙周膜软组织;PCCT图像组织对比度佳,能清晰展现上颌骨软、硬组织的微观结构,且基于PCCT重构3D图像质量优于ACCT。相比正常组,牙周炎组CEJ-ABC明显增大(Z=-9.43,P<0.01)。结论 利用PCCT进行大鼠上颌骨软硬组织成像较ACCT更具优势,对评估牙周炎大鼠模型上颌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X射线相衬CT(PCCT)对人体胆道闭锁(BA)样品中脉管显微结构的显示作用。方法 将4份人体BA样品进行冲洗、固定并以乙醇脱水干燥,采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BL13W1线站进行PCCT成像,通过图像处理分别获得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图像、样品整体及微脉管的3D重建图像,并对不同类型脉管进行区分。而后对样品进行石蜡包埋,4 μm切片,并行平滑肌细胞抗体(SMA)、细胞角蛋白19抗体(CK19)免疫组化染色及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组织病理检查。对比观察滤波反投影算法及微脉管3D重建图像与相应病理图。结果 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CT图像及微脉管3D重建图像均可用以区分人体BA样品中的肝动脉、胆管及增生胆管、门静脉,并清晰显示不同类型脉管的结构特征,所示微脉管结构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符。结论 结合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及3D可视化技术,PCCT能够清晰显示离体BA组织的微脉管结构。  相似文献   

3.
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颌埋伏牙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上颌埋伏牙定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怀疑上颌埋伏牙患者做上颌牙轴位螺旋CT扫描,将所得到的二维图像传送到ADW3.1工作站进行多层面重建(Mulfiplannar reformation,MPR)和三维重建(3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3D)。结果 经3D成像和MPR处理后,22例不易定位的埋伏阻生牙及多生牙在上颌骨中的位置、数目、牙轴的方向、牙体形态等,均被清晰、准确地显示出来。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埋伏阻生牙及多生牙的定位精确,能清晰显示其形态、唇颊侧或舌侧位置、萌出方向及邻牙关系,三维重建技术可作为颌面外科处理和正畸治疗前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 法对65例鼻骨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靶区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3D),立体观察成像。结果 65例鼻骨骨折中单侧鼻骨骨折32例,双侧鼻骨骨折21例,鼻骨汇合部骨折12例,其中鼻骨骨折伴鼻缝分离18例,鼻骨骨折伴上颌骨额突骨折31例,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15例。结论 螺旋CT及其图像重建能动态、立体观察鼻骨骨折及其周围结构的改变,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脑血管成像(spiral computed tomograplic angiography,SCTA)、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3D)在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m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原因不明的自发性SAH患者行螺旋CT扫描获得原始图像,增强扫描,用表面阴影成像和最大强度投影技术进行三维重建,血管成像。结果 动脉瘤20例,脑动静脉畸形11例,脑血管畸形3例,烟雾病2例,肿瘤卒中l例,未见异常2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3D-S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形状、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螺旋CT颅底区域扫描参数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优化颅底区骨及脑组织螺旋CT扫描及成像参数。方法 对42例疑颅底区病变患者分别行1mm,3mm,5mm层厚螺旋CT扫描,改变扫描及成像参数,以对颞骨内细微结构如听小骨或骨病显示的清晰度及颅底区域脑组织及其病变显示清晰度为标准,分析扫描和成像参数与成像质量的关系。结果 用1mm层厚,小扫描野,0.2mm骨重建,只能非常清晰地显示骨组织及其病变,用3mm层厚,适当增加管电压及照射量,一次扫描,再以1mm间隔,分别以骨和标准算法重建,以骨窗和脑窗显示,能分别清晰显示骨和脑组织及其病变。5mm层厚扫描只能较清晰显示脑组织及病变。结论 颅底区螺旋CT扫描用3mm层厚扫描及成像参数组合的成像质量最佳,可用它来代替常规5mm层厚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CT(螺旋CT)对正常中耳结构(主要为听骨链)的显示及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结构的诊断价值.方法 90耳(男52耳,女38耳)分三组,1组为正常SCT组30耳,2组为正常HRCT(高分辨率CT)组20耳,3组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40耳,利用Somatom Plus 4 CT进行扫描,用SSD(表面阴影成像)、MPR(多层面重建)螺旋CT三维成像软件处理图像.结果 SCT较HRCT扫描能清楚直观地显示正常中耳结构,对一些细微结构显示较一般HRCT扫描好.对豆状突、砧镫关节、镫骨上结构显示率分别为90%、93.3%、96.6%.SCT对30耳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结构的破坏能清晰显示.结论螺旋CT对正常中耳结构的显示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结构破坏情况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膜瘤螺旋CT(S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脑膜瘤20例,采用东芝Xvision/GE SCT机行平扫,增强扫描,层厚5mm,2mm层厚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包括表面成像(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SCTA图像,肿瘤内部及表面结构,供血血管显示清晰。结论:脑膜瘤SCTA诊断效果佳,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背景:中耳结构复杂、细微,位置深而隐匿.CT仿真内窥镜成像可利用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重建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类似纤维内镜所见.目的:验证64排螺旋CT中耳仿真内窥镜对中耳正常结构的显示能力以及在病变中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验证性对比观察,于2005-10/2006-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完成.对象:选择33例(66耳)疑有中耳疾病行双耳螺旋CT检查患者,其中正常35耳;病变31耳包括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4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根治术后复发2耳、中耳癌2耳、外耳道异物肉芽肿1耳及颞骨骨折2耳.方法:行颞骨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软组织算法密集重建后,利用Navigator软件行中耳CT仿真内窥镜成像.所有CT仿真内窥镜成像均与常规二维CT图像及手术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的主要结构包括各听小骨及其间的关节、上中下鼓室、鼓窦及外耳道、鼓室各壁结构、面隐窝、鼓室天盖、锤骨前、上韧带、砧骨后韧带及后鼓室的结构.结果:100%的CT仿真内窥镜图像可清晰显示正常中耳大部分听小骨及鼓室各壁结构,68.6%(24/35)及74.3%(26/35)的CT仿真内窥镜图像可分别清晰显示镫骨前、后脚,而且CT仿真内窥镜图像可清晰显示后鼓室重要解剖结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中,CT仿真内窥镜显示锤骨柄、砧骨长脚骨质破坏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为91.7%(22/24),锤骨头、砧骨短脚、镫骨脚骨质骨质破坏的符合率分别为95.8%(23/24),100%(24/24)及87.5%(21/24):1耳中耳癌中CT仿真内窥镜可清晰、立体显示鼓室盖、鼓岬及外半规管的骨质破坏;1耳颞骨骨折中CT仿真内窥镜可清晰显示锤砧关节脱位.中耳CT仿真内窥镜成像平均耗时约10 min.结论:64排螺旋CT中耳CT仿真内窥镜可以清晰显示中耳的正常解剖细节,对病变中耳骨质破坏显示的符合率较高,且CT仿真内窥镜耗时不长,可以临床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50例疑似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患者,借助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技术进行检查和诊断,设为观察组,以患者后续治疗资料为金标准,分析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检出率为96.67%(145/150),较金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215),观察组混合斑、软斑、硬斑检出42例、49例、52例,正确率为98.62%(143/145),较金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193)。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技术可敏锐完成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检查、诊断,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1.
血吸虫病并存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提高对血吸虫病并存疾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血吸虫病并存其它疾病14例,其中10例作过X线(含CT)检查。对血吸虫病并存病种、部位及X线检查(含CT)所见作一分析。结果:肺部血吸虫病并存肺炎性假瘤1例;右上肺血吸虫病并存上肺结核、曲菌病1例;右肺下叶肺肿癌变、囊壁和囊壁上有血吸虫卵(钙化)1例;血吸虫病并存大肠癌7例;并存胃癌1例;并存肝癌1例。结论:血吸虫  相似文献   

12.
23例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通过对胸部结节病病例分析 ,认识其影像学表现 ,特别是不典型胸部结节病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符合诊断标准的 2 3例胸部结节病的X线胸片及胸部CT。结果 :14例呈典型性影像学表现 ,伴发肺部异常的 5例 ;9例呈非典型影像学表现 ,其中 5 0岁以上者 6例 ;肺部病变呈多形性表现 ;CT检查的敏感性高 ;气道及胸膜病变少见。结论 :胸部结节病多数有典型影像学表现 ;但也有非典型影像学表现者 ,多见于 5 0岁以上患者 ,易被误诊 ,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 ,注意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 ,以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X线平片与CT在脊柱损伤诊断的应用价值,在临床资料中选取最优方式进行诊断治疗。材料与方法:针对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脊柱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使用X线平片与CT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X线平片检查发现68例患者椎体骨折,占所有患者总数的85%;CT检查发现80例研究对象均患有椎体骨折,多椎体骨折34例,椎管狭窄46例。其中胸椎损伤患者36例,腰椎损伤患者20例,颈椎损伤患者18例,胸腰椎损伤患者6例。结论:X线平片与CT检查均为检查脊柱损伤的有效方法,CT检查敏感度较高,能够有效检查脊柱损伤范围和深度,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相对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4.
MR在外伤性骨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成像技术对膝关节外伤性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例膝关节进行瓦W/TSE,T2W/TSE,STIR,FFE序列扫描,并与X线及CT结果相比较。结果:全部病例X线及CT骨结构均未见异常,MRI表现呈T1WI不规则网状、地图状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改变,ST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并与其病理改变相符合。FFE序列呈低信号表现,并可见微细骨小梁断裂。同时MRI还能够反应出合并的半月板、韧带损伤及关节腔(囊)内积血。结论:MR检查明显优于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有助于提高临床对外伤性骨损伤的认识,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便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下叶肺结核的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准确诊断下叶肺结核,防止误诊。材料与方法:收集下叶肺结核100例,均摄正侧位胸片和部分病例的胸部CT扫描,根据其X线表现,CT片的观察,重点分析100例下叶肺结核影像学表现,X线分型及鉴别诊断。结果:下叶肺结核虽然少见,但根据它的X线表现及CT观察和其他的检查有助于本病的准确诊断。结论:X线、CT片表现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X线钡餐及CT扫描资料,报道了其钡餐及CT扫描征象,探讨了有关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脊柱爆裂型骨折是脊柱外伤中常见的骨折类型随着CT扫描机的普及,其检出率亦明显提高。材料与方法:本文收集共30个爆裂型骨折的椎体,分析它们的CT影像。结果:30个骨折椎体中5例仅为椎体前部碎裂,其余25例椎体骨折线均累及椎管,5例可见骨碎片突入椎管,附件骨折3例椎管狭窄6例。结论:CT在显示椎体爆裂型骨折及椎体后缘骨碎块上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诊断、分型、判断失稳及椎管狭窄程度上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骨样骨瘤患者的CT与X射线诊断效果。方法收集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2005年3月至2012年5月放射科与骨科收治的骨样骨瘤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共92例。其中CT扫描检查组34例,X射线扫描检查组58例。结果患者骨样骨瘤病灶大小多在1.0~1.5cm;CT扫描的敏感性明显高于X射线扫描检查(χ2=8.23,P=0.007);CT扫描诊断瘤巢骨质钙化准确率明显高于X射线扫描检查(94.1%vs.86.2%;χ2=6.85,P=0.024)。结论CT扫描可辅助诊断不常见部位的骨样骨瘤,其敏感性明显高于X射线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X线和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性。材料与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分别进行胸部X线和CT检查,比较和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2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120例病灶位于右肺、57例位于左肺、23例位于双侧肺野,而检查结果均为肺组织实变。X线多表现为间质性浸润,CT表现多为不均匀性高密度影。与X线检查相比,CT检查的临床诊断率更高(84.0%vs 70.0%),能够更好地显示肺内病灶及合并症。结论: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应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20.
朱勇  王莉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975-977
目的 分析肺部孤立性结节在X线胸片与CT上的表现,重点分析其良恶性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经CT导引肺组织穿刺、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直径<3.0cm肺内孤立性结节46例,回顾分析它们的大小、病灶的边缘特征、密度,及其周围特征.结果 下列征象提示恶性病变:形态不规则、深分叶、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结节强化后CT值>20HU;而小卫星灶,均匀致密的钙化,结节边缘光滑、规整,结节强化后CT值<20HU对诊断良性病灶有意义.结论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X线、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正确认识孤立性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内部结构及合理运用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提高此类疾病的准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