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郴州市传疟媒介按蚊种群和密度,为疟疾防治和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选择桂阳县、宜章县和汝城县等3个监测点,采用诱蚊灯通宵诱蚊法进行媒介按蚊种群监测,采用双帐人饵通宵诱捕法进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监测时间为6—10月,每半个月开展1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诱蚊灯法共捕获按蚊15 654只,均为中华按蚊,雌性按蚊11 874只,雄性按蚊3 780只,雌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370.11,P0.05);双帐人饵诱捕法共捕获按蚊3 709只,均为中华按蚊,人诱平均密度为61.82只/(人·夜),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为73.00只/(人·夜);19:00—06:00中华按蚊密度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最高时段为19:00—20:00,为9.75只/(人·夜)。结论中华按蚊是郴州市主要传疟媒介,种群及密度均较低,在以后的疟疾防治和消除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传疟媒介按蚊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永城市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变化趋势,为评估疟疾传播风险及制订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9年,用半通宵人饵诱捕蚊法和全通宵灯诱捕蚊法对永城市的传疟按蚊进行调查,计算其叮人率和种群密度。结果 2014-2019年,半通宵人饵诱捕蚊法共捕获按蚊123只,均为中华按蚊。6~10月份各月上下旬中华按蚊叮人率分别为0.27、0.4、0.73、0.87、0.57、0.33、0.43、0.37、0.1、0.03只/(人·h);6年间,在19:00~24:00时不同时间段的叮人率分别为0.45、0.7、0.6、0.21、0.08只/(人·h),高峰时间段为20:00~21:00时;全通宵灯诱捕蚊法共捕获按蚊1 007只,均为中华按蚊,不同生境内的蚊虫密度不同,中华按蚊在牲畜棚的活动较其他生境活跃;六年间,中华按蚊的密度呈下降趋势。结论永城市的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活动高峰在7月下旬,并且在上半夜具有较高的活动频率,牲畜棚内按蚊平均密度最高,虽然中华按蚊密度呈下降趋势,但仍不能放松警惕,需加强疟疾防控意识,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按蚊种群数量及其密度发展变化趋势。方法于2015年7-9月在江苏省苏南、苏北和苏中部分县(市、区),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和全通宵诱蚊灯捕蚊法进行传疟媒介按蚊调查,计算按蚊叮人率和灯诱密度。结果 2015年7-9月,11个监测点半通宵帐内人饵法共捕获按蚊1 942只,均为中华按蚊;7-9月各月上、下旬的中华按蚊叮人率分别为3.93、4.79、3.22、2.31、1.23和0.71只/(人·h);19:00-24:00中华按蚊叮人率分别为2.73、3.15、2.81、2.65和2.16只/(人·h)。全通宵室内外灯诱共捕获按蚊3 602只,均为中华按蚊;7-9月各月上、下旬的室内灯诱蚊密度分别为5.61、7.45、8.10、3.88、1.85和0.94只/(灯·夜),室外灯诱分别为16.30、18.10、25.03、15.94、5.76和4.09只/(灯·夜)。结论江苏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中华按蚊活动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在前半夜均能保持较高的活动频率,20:00-21:00为活动高峰期,在室外活动时间多于室内。应对居民加强防蚊意识教育,降低各种蚊媒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海口市秀英区2018年按蚊种类、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评估疟疾传播风险,制订消除疟疾后的防控策略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灯光诱捕法(诱蚊灯法)、动物诱捕法(动物帐诱法)、人诱捕法(人诱停落法),在秀英区6个乡镇中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自然村进行按蚊种类及分布调查;选取1个自然村为监测点,研究媒介按蚊季节消长规律。 结果 6个调查点共捕获按蚊6种458只,其中中华按蚊218只(47.60%),棋斑按蚊187只(40.83%),迷走按蚊44只(9.61%),乌头按蚊4只(0.87%),须喙按蚊3只(0.66%)、带足按蚊2只(0.44%)。季度消长监测点1—12月共捕获按蚊7种1 421只。其中中华按蚊、棋斑按蚊、迷走按蚊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39.55%、15.20%。按蚊数量从4月份开始增多,9月达到高峰,5—11月捕获数占全年89.23%;中华按蚊全年都有活动。 结论 2018年海口市秀英区主要按蚊种类为中华按蚊、棋斑按蚊和迷走按蚊,未发现以往的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按蚊密度在2018年5—11月有一持续高峰,其他月份密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汪甸地区按蚊种群组成及其疟疾媒介的活动规律,为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半通宵观察、室外人诱和帐内全捕法捕蚊。结果捕获按蚊9种。人房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捕获的蚊数占人房内捕获按蚊总数分别为28.95%和12.73%。平均叮人率,中华按蚊为1.27只,微小按蚊为0.37只。7月为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微小按蚊7月出现一个小高峰,9月再出现较大的密度高峰。结论中华按蚊为当地按蚊的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四川省监测县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消除疟疾后疫点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5至9月随机选取了73个传疟媒介种群调查监测县和23个种群和密度调查监测县分别通过灯诱法和人帐诱法开展种群和密度监测,对捕获到的蚊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对捕获蚊虫、按蚊数量、密度利用WPS Office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描述性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 2022年在5至9月期间有165个点开展种群监测,23个点开展了密度监测。共捕获180 402只蚊虫,其中按蚊有26 521只(14.70%)。中华按蚊26 274只(99.07%),嗜人按蚊19只(0.07%),未鉴定按蚊种70只(0.26%),未捕获到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通过灯诱法捕获到民房外3 712只中华按蚊(15.45%),牲畜房14 390只(59.88%),可孳生地5 927只(24.67%);仅青神县和洪雅县捕获到18只嗜人按蚊;未鉴定的按蚊位于资中县;不同场所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3,P<0.001)。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鲁西南稻田区媒介蚊虫种类和蚊幼虫孳生情况,为稻田蚊虫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勺捕法调查蚊幼虫密度,成蚊调查采用人帐诱蚊法、CO2诱蚊灯诱捕法以及帐扣法.结果 鲁西南稻田区共捕获蚊虫6属11种,其中幼虫9种,成蚊11种,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捕获成蚊总数的45.79%、29.32%和22.74%.在整个水稻生长季节,稻田均有幼虫孳生,稻田库蚊和按蚊幼虫密度分别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出现两个高峰,库蚊高峰期幼虫密度最高为1.88条/勺,最低密度为0.08条/勺;按蚊高峰期幼虫密度最高达2.82条/勺,最低密度为0.09条/勺.结论 稻田区蚊虫孳生地种类多样化,蚊虫种类丰富,应以成蚊防治为主,稻田幼虫可采用田间间歇灌溉的方法控制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苏省疟区中华按蚊种群数量、密度的发展变化趋势和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在疟疾流行季节,采用人饵诱捕法、猪舍捕蚊法和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观察接触10、15、20、30、40、50、60min时蚊虫对杀虫剂的击倒率和24h时死亡率。结果 2008年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半通宵帐内人饵共捕获按蚊322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叮人率为1.61只/(人.h);猪舍内共捕获按蚊886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147.66只/人工小时;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已达到抗性(R)水平;对氟氯氰菊酯为初步抗性(M)水平。2009年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半通宵帐内人饵共捕获按蚊349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叮人率为1.25只/(人.h);猪舍内共捕获按蚊652只,经鉴定也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108.67只/人工小时。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为R级水平;对马拉硫磷抗性也为R级水平。结论江苏省部分疟区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对氟氯氰菊酯已产生初步抗性。今后,在采用杀虫剂浸泡蚊帐或室内滞留喷洒等方法对暴发点或疫情不稳定地区进行处理时,应选择适合的杀虫剂,以达到防制效果;同时为控制疟疾发病,应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防蚊意识,减少人蚊接触机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晋江市白蚊伊蚊密度和季节性消长规律,为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成蚊密度,通过布雷图指数法开展蚊幼虫密度监测.结果 晋江市2017-2020年累计捕获白蚊伊蚊122只,平均密度0.15只/灯·夜;4年来密度高峰均在6~9及11月,2020年6月达高峰(0.8只/灯·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辽宁省东港市蚊虫分布以及中华按蚊对杀虫剂的抗性情况,为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虫监测采用诱蚊灯法,抗药性监测采用成蚊接触筒法.结果 2018年8月和9月采用诱蚊灯法累计布放诱蚊灯12灯次,共捕获蚊虫6 545只,密度为545.42只/(灯·夜).三带喙库蚊是优势种,占61.88%;其次是中华按蚊和淡色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云南省疟疾疫情不稳定地区重要传疟媒介按蚊生态习性的变化。方法在景洪市、元江、绥江和龙陵县4个疟疾不稳定区,采用诱蚊灯人(畜)房通宵捕获蚊虫,通宵人工诱捕观察蚊虫夜间活动节律,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蚊虫胃血血源。结果 4个调查点共捕获18种44 635只按蚊,其中中华按蚊26 468只,微小按蚊2428只,雷氏按蚊100只,昆明按蚊1620只,其他按蚊14 019只,分别占所获按蚊总数的59.30%、5.44%、0.22%、3.63%和31.41%。景洪市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在23:00-00:00;景洪市和元江县的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为20:00-21:00;绥江县的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为02:00-03:00;昆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主要在22:00之前;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昆明按蚊日预期寿命较高,均在0.90~1.00之间;中华按蚊人血指数为0.30,微小按蚊为0.50,昆明按蚊为0.30。结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昆明按蚊生态习性发生了变化,是否引起当地疟疾流行特征发生改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江苏省兴化市传疟媒介生态习性,为控制我市的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2018年分别选择兴化市开发区、李中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和室内外全通宵诱蚊灯捕蚊法,观察当地疟疾媒介的季节消涨与夜间活动规律,了解其生态习性。结果 2015年、2018年两个监测点仅捕获中华按蚊,中华按蚊的密度高峰在8月、9月。我市2010年后无本地疟疾病人发生,历史上的发病高峰是7月~9月,疟疾病例分布与媒介的季节消涨基本吻合。结论疟疾消除后仍应加强媒介的监测与控制,防止因外来传染源的进入导致本地疟疾疫情爆发。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18个县2002年蚊媒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传疟媒介的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展疟疾媒介防制工作。方法在疟疾流行高峰季节的5~10月,采用人工小时法及宿主诱捕法测定蚊虫密度。结果用人工小时法在牛栏捕获按蚊25种11414只,其中中华按蚊占63.72%,密度高峰在5~6月,密度分别为49.25、56.56只/人工小时,10月份密度下降至15.50只/人工小时;微小按蚊占4.87%,密度高峰在8~10月。人房捕获按蚊15种1061只,其中中华按蚊占66.26%,密度高峰在6月份,为6.88只/人工小时,10月份密度下降至1.18只/人工小时;微小按蚊占3.96%,密度高峰在6、9月。用宿主诱捕法捕获按蚊16种648只,其中中华按蚊301只,占46.45%,密度高峰为6月份;微小按蚊108只,占16.67%,密度高峰为8月份。结论蚊媒监测能随时掌握主要传疟媒介的分布及季节消长,为疟疾防治及制定有效的蚊媒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20年辽宁省蚊虫密度、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媒传染病风险评估及制定蚊虫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5—10月采用诱蚊灯法,对辽宁省5个国家级监测点和9个省级监测点蚊虫进行监测。结果 2020年辽宁省共布放诱蚊灯1 410盏,捕获雌蚊64 390只,蚊虫平均密度为45.67只/(灯·夜),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构成比为27.99%,其后依次为背点伊蚊(20.15%)、中华按蚊(17.88%)和刺扰伊蚊(16.39%)。不同生境蚊密度以牲畜棚最高,达160.07只/(灯·夜),居民区最低,为4.88只/(灯·夜)。全省各监测点蚊虫平均密度盘锦市最高,密度为140.58只/(灯·夜);大连市最低,密度仅为3.51只/(灯·夜)。全年蚊密度7月下旬达到最高峰,密度为112.20只/(灯·夜)。结论 基本掌握了辽宁省蚊虫密度、种类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可为蚊媒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北京口岸地区蚊虫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北京口岸蚊虫的种类和季节消长,为蚊虫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成虫密度监测采用灯诱法和人帐诱法,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勺捞法。结果共捕获成蚊14270只,经鉴定为4属6种,分别为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和骚扰阿蚊;共捕获蚊幼虫114条,为淡色库蚊和凶小库蚊。淡色库蚊为北京口岸的优势蚊种,活动高峰为9月。结论北京口岸蚊虫控制宜采用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深圳市的疟疾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寻找简便的流行病学监测方法,1991年在深圳市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媒介按蚊调查:6~9月间,在6个点进行了14次人饵半通宵观察,共捕获按蚊6种共134只,其中微小按蚊58只,占43.3%、中华按蚊33只,占22.4%、日月潭按蚊29只,占21.6%、嗜人按蚊13只,占9.7%,其他按蚊4只,占3%;平均每次半通宵9.5只。调查结果表明,几种已证实有传疟作用的按蚊密度都比较低,同时,微小按蚊占的比例比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阜宁县疟疾媒介按蚊的种群和密度,为加快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1年,在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室外双帐人饵通宵诱捕法和清晨蚊帐内(室内)搜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监测。结果 2010-2011年监测点仅捕获中华按蚊,其密度高峰出现7月下旬和8月上旬。结论阜宁县的疟疾媒介是中华按蚊,今后疟疾防治中除了继续加强疟疾媒介的监测与控制外,还需加强对国内外高疟区返回阜宁的流动人员管理,杜绝二代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珠江水域广州口岸蚊类的本底情况,为口岸开展蚊类防控、完善蚊媒传染病防控机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紫外灯诱蚊法调查成蚊的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采用勺捞法、集卵器法调查蚊类幼虫的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结果共捕获成蚊7 008只,经鉴定隶属于1科4属6种;优势种为致倦库蚊;成蚊年平均密度为15.81只/人工·h(人工小时法)、0.20只/灯·h(紫外灯诱蚊法);季节消长呈单峰型,3~6月密度较高。蚊类幼虫年平均密度为0.03条/勺,季节消长呈双峰型,高峰期出现在5-7月和11-12月;年平均诱卵指数为0.33,高峰期在8月。结论本次调查掌握了珠江水域广州口岸蚊类的本底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疟疾地区疟疾监测措施及效果,为制定疟疾监测方法及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原学、血清学及昆虫学方法,对"三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小学生取滤纸血用IFAT测定疟疾抗体水平,通宵室外人工帐诱及灯诱监测按蚊种群和密度。结果 2010-2013年辖区医疗机构共血检"三热"病人19 958人次,发现疟原虫阳性3例。连续2年对学龄儿童疟疾抗体监测1 013人次,未发现阳性者。在2011-2013年按蚊监测中,仅2013年在白云区郊区捕获1只中华按蚊。结论加强疟疾监测、早期发现和及时根治传染源是控制疟疾传播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杭州市余杭区疟疾监测情况及实现国家消除疟疾目标的可行性。方法2008-2012年按总人口2‰要求开展疟疾监测工作,疟原虫感染者和疟疾现症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理、治疗和休止期抗复发治疗。采用诱蚊灯法进行成蚊监测,对捕获的蚊虫进行分类和密度监测。结果疟疾血检覆盖率100.00%,血检率3.93‰,其中流动人口占55.2%;血检阳性19人,均为输入性病例,感染率0.04/10万。按要求处置疫情和病例,未发生复发、续发病例。区内优势蚊种为库蚊,占97.18%;传疟按蚊较少,为中华按蚊,占2.82%;未检获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结论余杭区属于疟疾低输入性和低接受性地区,重新成为疟疾流行区的可能性较小,国家消除疟疾目标是可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