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了解高角Ⅲ类错牙合 畸形患者全牙轴倾及转矩特征,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角骨性I类(13名)及Ⅲ类(11名)错牙合 畸形共计24名患者头颅CBCT影像Dicom数据,利用invivo 5.1软件进行全牙轴倾度及转矩测量。 结果 (1)高角I类及Ⅲ类左右同名牙倾斜度一致性较好,P>0.05,此后左右同名牙数据一并处理。(2)高角Ⅲ类与I类矢状向比较:①高角Ⅲ类,上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趋势,但仅在上尖牙表现统计学差异,P<0.05;②高角Ⅲ类,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 高角Ⅲ类,上后牙近中轴倾、下后牙远中轴倾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角Ⅲ类与I类横向比较:①高角Ⅲ类,上前牙远中轴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前牙轴倾变化趋势不明,仅下中切牙表现远中轴倾(P<0.05);② 高角Ⅲ类,上后牙根舌向转矩增大,有统计学差异;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高角I类及Ⅲ类与Andrews正常牙合 矢状向及冠状向各牙倾斜位置比较:① 矢状向:高角I类Ⅲ类上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上下后牙明显近中倾斜;② 冠状向:高角I类Ⅲ类上下前牙远中倾斜增大,上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加大。 结论 (1)高角骨性Ⅲ类牙齿位置在垂直方向的代偿表现强于矢状方向;(2)高角骨性Ⅲ类上下前牙唇舌向倾斜移动风险较高,移动时更应注重牙齿的整体移动;(3)高角骨性Ⅲ类上颌后牙明显颊向倾斜,上牙列横向扩展范围减小,扩弓后稳定性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段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牙列牙弓内所有牙齿(除第三磨牙)的轴倾角和转矩角,评价牙冠、牙根及全牙位置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拍摄CBCT并收集其Dicom数据,利用Invivo5.1软件对上、下颌各牙的牙冠、牙根、全牙的转矩角和轴倾角进行测量。结果 (1)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牙列冠、根及全牙轴倾角一致性较好,两两比较,P0.05。(2)骨性III类错牙合,在全牙列的转矩角中,上牙列冠、根及全牙的一致性较好,两两比较,P0.05,而下牙列除磨牙外所有牙齿冠、根倾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牙根与牙体长轴方向及程度较一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骨性Ⅲ类错牙合牙冠的倾斜角度与牙根或全牙的倾斜角度的一致性不高,可能存在牙体位置判别误差;(2)牙根倾斜程度与全牙倾斜程度较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并评估3个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于治疗前收集104名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及个别正常(牙合)的CBCT数据,使用MATLAB软件测量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分析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Ⅲ类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显著小于其余3组,牙弓、基骨弓长度大于其余3组;Ⅱ类错(牙合)的下切牙矢状向倾斜度显著大于其余3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与相应基骨弓长度呈中度负相关(中切牙区至尖牙区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7、-0.554和-0.489,P<0.001),而与牙弓长度无相关性。结论 不同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存在差异。通过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的大小可以评估相应基骨的矢状向发育情况,但改变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不足以影响牙弓长度。  相似文献   

4.
背景:下前牙区骨壁较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存在唇侧骨板吸收风险。矢状向过矫治对下前牙唇舌向控制产生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究矢状向过矫治对下前牙特别是对牙颈部和根部位移和所受应力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1例男性志愿者锥形束CT,在MIMICS和GEOMAGICS软件中三维重建下颌骨与下牙列,并且在SOLIDWORKS软件中构建牙周膜、附件和矫治器模型。实验首先分为双侧下尖牙压低组和下切牙压低组,接着在双侧下中切牙和侧切牙上依次添加0°,1°,2°过矫治,共计6组模型。模型装配完成后,在ANSYS软件中分析计算位移量和应力水平。结果与结论:(1)压低尖牙时,尖牙舌倾压低,切牙舌倾伸长;压低切牙时,切牙舌倾压低,尖牙舌倾伸长;(2)无过矫治时,切牙颈部舌向移动,根部唇向移动;加入过矫治后,切牙位移逐渐直立,继而唇倾,并且1°过矫治下牙颈部和根部唇舌向位移量最少;(3)加入过矫治后,尖牙压低组中切牙颈部牙周膜的应力集中区由唇侧转为舌侧,切牙压低组切牙颈部牙周膜的应力集中区由舌侧转为唇侧;(4)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时,切牙易伴发舌向倾斜移动;矢状向过矫治设计有利于维持切牙...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错合畸形的分类状况及特点。方法选择205例错合畸形模型进行安氏分类,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采用APD I值及OD I值进行骨性分类。结果在错合畸形中,安氏Ⅰ类、Ⅱ类、Ⅲ类的构成比分别为45.71、28.57、25.72;在近远中方向,骨性Ⅰ类、Ⅱ类、Ⅲ类的构成比分别为55.24、16.19、28.57;在垂直方向,低角、均角、高角的构成比为8.57、60.95、30.48。在安氏Ⅰ类错合畸形中,构成比为近远中向骨性Ⅰ类>Ⅲ类>Ⅱ类,垂直向均角>高角>低角;在安氏Ⅱ类错合畸形中,构成比为骨性Ⅰ类>Ⅱ类>Ⅲ类,均角>低角>高角;在安氏Ⅲ类错合畸形中,构成比为骨性Ⅲ类>Ⅰ类>Ⅱ类,高角>均角>低角。结论安氏分类不能准确的反映颌骨的近远中向及垂直向类型,安氏各类畸形中具有多种骨性类型,因此临床上需要同时进行安氏分类及骨性分类,以制定正确的矫治计划。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矢状骨面型:矢状向上,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及其所导致的错牙合畸形类型。 牙合 平面:由连接上下颌切牙覆牙合中点、上下颌第1磨牙覆牙合中点确定的假想平面。 后牙牙合平面:由连接上颌第2前磨牙颊尖和上颌第2磨牙或第3磨牙(如果萌出)颊尖的假想平面。 背景:研究表明颅底角与矢状骨面型的形成有关,牙合平面或后牙牙合平面对矢状骨面型形成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目的:比较牙合平面倾斜度与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在决定矢状骨面型形成中的重要性,探讨颅底曲度、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对矢状骨面型形成的综合效应,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患者及监护人对测量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07名个体的头颅侧位片(男100例,女107例,年龄12-20岁),利用Uceph 软件、SPSS软件(版本17.0)进行相关指标的测量和分析。按照前后不调指数(APDI)值将样本的矢状骨面型分为3组:Ⅱ类组、Ⅰ类组、Ⅲ类组。SNK、LSD 法比较各项相关指标在3组之间的差异。运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析法对颅底角(NSBa角)、牙合平面(FH-OP)、后牙牙合平面(FH-POP)与其他相关测量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牙合平面倾斜度、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及颅底角进行分组,并运用成组t检验法分别对相关骨性与牙性指标的进行比较。根据后牙牙合平面角度和颅底角度建立4个牙齿骨骼型组:小颅底角-平坦后牙合平面组(S-F),小颅底角-陡峭后牙合平面组(S-S),大颅底角-平坦后牙合平面组(L-F),大颅底角-陡峭后牙合平面组(L-S)。应用交叉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各组间差异的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底角明显小于Ⅰ类和Ⅱ类,而Ⅱ类错牙合患者的后牙牙合平面明显大于Ⅲ类和Ⅰ类;②代表矢状骨面型分类的指标(APDI及ANB角)在牙合平面倾斜组之间并未发现差异;③颅底角和后牙牙合平面交叉分组的比较中,只有小颅底角-平坦后牙牙合平面组和大颅底角-陡峭后牙牙合平面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ANB角和APDI值存在显著差异;④结果说明,对于影响矢状骨面型的形成的因素中,后牙合平面比牙合平面更具代表性;颅底角度和牙合平面倾斜度作为单独的指标在确立前后骨骼畸形方面存在局限性;颅底曲度和后牙合平面倾斜共同影响矢状骨面型的形成;在矢状骨面型形成过程中,颅底曲度及后牙合平面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补偿机制。 ORCID: 0000-0002-1930-6566(余星月);0000-0002-2386-6515(程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转化侧位片探究山东地区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安氏Ⅱ类错患者的前牙、后牙及上颌平面倾斜度特点,比较其与正常患者的差异,为矫正安氏Ⅱ类错提供治疗思路和策略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123例正畸患者CBCT头颅造影(CCB)为研究对象,其中89例成年安氏Ⅱ类患者作为实验组,34例为对照组,利用CBCT三维影像转化得到矫正前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测量,根据FH平面与下颌平面之间的夹角(FH-MP)及SN平面与下颌平面之间的夹角(SN-MP),将患者分为3个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实验组。选取34例安氏Ⅰ类均角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各测量指标的数据差异。 结果 Ⅱ类高角组前牙平面倾斜度为(14.73±3.76)°,后牙平面倾斜度为(21.42±5.77)°,两者均较Ⅱ类均角组及低角组更大(P<0.05),与对照组前牙及后牙平面之间同样有明显差异(P<0.05)。上颌第二磨牙的高度从低角组到高角组依次减小,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 结论 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安氏Ⅱ类错具有不同的平面倾斜度特征。Ⅱ类高角组前牙及后牙平面较均角组、低角组及对照组陡。其中后牙平面倾斜度的差异主要由上颌第二磨牙的垂直高度不同造成。  相似文献   

8.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能够有效实现磨牙的远中移动,但是对于远移磨牙后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垂直向如何变化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垂直向上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安氏Ⅰ类13例,安氏Ⅱ类20例,安氏Ⅲ类7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高角组13例,均角组17例,低角组10例;年龄10-53岁,平均28.5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均采取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法,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由同一位专业正畸医师对牙齿和颌骨的矢状向及垂直向相关指标进行测量,每个数据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矫治后牙列拥挤解除,前牙建立正常覆合覆盖,面型得到一定改善;(2)高角组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GoGn-SN)减小0.4°,均角组、低角组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GoGn-SN)增加小于1°,3组中的前下面高(ANS-Me)增加小于1 mm,治疗前后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3)低角组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点至上腭平面的距离(U6-PP)减小0.47 mm(P <0.01),均角组下颌中切牙切端至下颌平面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冯建坤  高建红 《解剖学报》2019,50(2):241-244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探讨52例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高角错畸形切牙区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方法 自2013年7月至2018年1月于承德市口腔医院进行CBCT检查的患者中,随机选取临床诊断为骨性Ⅱ类高角错畸形青少年病例52例,将其扫描数据导入SIDEXIS XG 2.56软件,在测量平面上根据定义诊断上下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和骨开裂,并采用χ2检验的方法对其分布在性别、上下颌骨、牙位间的差异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在样本人群中牙槽骨缺损的发生率高达86.53%。其中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65.38%和67.30%。416颗纳入牙中82颗牙齿出现骨开窗,107颗牙齿出现骨开裂。骨开裂发生率在牙位间差异显著(P<0.05)。骨开窗发生率上下颌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开裂则主要发生于下颌骨(P<0.05)。男性与女性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与骨开裂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高角错畸形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切牙区即存在广泛的牙槽骨缺损,正畸治疗开始前及过程中医师应密切关注患者牙槽骨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较为复杂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牙齿、颌骨及面部的发育。目前对自锁托槽的研究多是围绕骨性Ⅰ类错牙合进行,自锁矫治系统专门针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目的:分析Clippy自锁系统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模型测量结果,从而确定该系统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 方法:选取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就诊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11-15岁,平均年龄12.8岁,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平均为-2.1°。应用Clippy自锁系统矫治,矫治期间未使用前牵引、扩弓矫治器等活动及辅助矫治措施,矫治疗程平均23.7个月。拍摄和测量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与结论:①34例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均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上下第一磨牙都达到中性关系或轻度近中关系。②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增加了1.56°,面角、AB平面角和腭平面角之和(APDI)减小了-2.22°,Ⅲ类骨型向Ⅰ类发展。③患者面型得到一定的改善。④上、下牙弓的横向宽度均有扩大,上牙弓的矢状向长度增长。结果可见Clippy自锁矫治系统对恒牙早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有较好的矫治作用,能够改善软组织侧貌,对上、下颌牙弓横向有扩大作用,对上颌牙弓矢状向有扩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春前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的机械性原理.方法 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7.9±0.8)岁.患者均为手术适应证但拒绝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结束后随访2年.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患者获得咬合、功能和面容的全面改善,结果 稳定.与矫治前相比,上颌骨逆时针旋转(5.3±1.7)°(P<0.01),长度增加并前移;下颌骨体顺时针旋转(2.6±0.5)°(P<0.01),升支长度增加;下切牙舌倾(5.7±0.4)°(P<0.01),而面部生长方向维持不变.结论 利用牙颌面矫形治疗的机械原理,可以引导生长发育期的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生长,获得稳定和美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多曲方丝弓生物力学特性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比较分析后倾弯多曲方丝弓、理想弓和 Ni Ti弓在无牵引力、长 类牵引力作用下的矫治效果 ,在此基础上研究多曲方丝弓的整体力学特性 ,揭示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特点 ,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1)无牵引力时 ,以第一、二前磨牙之间为界 ,多曲方丝弓矫治分别使前后牙向前后倾斜 ,且对前牙有压低作用 ;理想弓 (ss方弓 )与 Ni Ti弓矫治力的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 ,Ni Ti弓的作用更趋柔和 ,对前牙有轻微伸长作用 ,对后牙有一定压低作用 ,且使磨牙后倾、其余牙前倾。 (2 )长 类牵引时 ,三种弓丝对后牙的后倾作用有所增大 ,但 Ni Ti弓增加比例最大 ;多曲弓使切牙前倾 ,其余牙均向后倾 ;理想弓和 Ni Ti弓则没改变牙的倾斜方向。 (3)无论是预应力单独作用或预应力与牵引力同时作用 ,在牙根上产生的最大压应力均呈现出理想弓矫治时最大、Ni Ti弓居中而多曲弓最小。由此从理论上证明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有利于下颌 Spee氏曲线的整平和牙齿的个别调控 ;对牵引力的传递作用强 ;同时矫治力柔和持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两种远中移动序列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磨牙远移方面的执行效果。方法 建立包含牙体、牙周膜、牙槽骨及隐形矫治器的下颌右侧7颗牙齿有限元模型,分别选用两种推磨牙远中移动对牙齿进行模拟第二磨牙远移0.5 mm的过程,采用牙槽骨重建技术模拟长期牙齿移动效果。结果 V型、ZC远中移动序列第二磨牙最大远中位移分别为0.27、0.34 mm, ZC远中移动执行效率增大13.34%;牙齿内倾分别矫正0.18、0.44 mm,舌侧内倾角度分别矫正1.15°、2.69°,ZC舌侧内倾矫正率提高15.01%;远端倾斜分别增大1.83°、0.84°,ZC远端倾斜角度减小54.10%。结论 ZC远中移动序列方法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磨牙远中移动,减少磨牙远中倾斜和矫正磨牙舌侧内倾,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创造前牙间隙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张勤  陈曦  祝军  刘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2):2207-2211
背景: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技术是一种低摩擦轻力矫治技术,其无需结扎的自锁托槽与高性能的弹性弓丝的结合使用,带来了临床的高效矫治和固定正畸技术革命性的改变。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 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Roth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3例,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Damon-Ⅲ自锁组和Roth直丝组治疗后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增大,下牙槽座点角减小,说明治疗后上下颌矢状向的不调得到了纠正;治疗后与自锁组比较,直丝组下颌有顺时针旋转趋势,下后牙升高量不明显(P < 0.05),下前牙唇倾较明显(P < 0.05)。提示Damon-Ⅲ自锁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引起下颌及面部比例的改变比直丝弓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更明显,在下前牙唇倾度上有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拔牙矫治对安氏Ⅲ类错合患者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对18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合患者,拔除前磨牙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治疗。于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上气道骨性鼻咽、鼻咽、腭咽段矢状径增加,舌骨向后下旋转。结论拔牙矫治对Ⅲ类错合患者上气道上段矢状径以及舌骨位置有影响,上气道下段大小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