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导向板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02—2017-02行PVP手术的椎体压缩骨折42例,21例采用3D打印个体化导向板辅助穿刺(导向板组),21例徒手穿刺(徒手组)。比较2组术中穿刺定位时间、透视次数及术后2 d的VAS评分。结果本组术中穿刺操作均顺利完成,术中及术后X线片证实骨水泥注入后弥散效果满意,无穿刺意外发生,无神经根及脊髓损伤。导向板组术中穿刺定位时间(4.57±1.17)min,透视次数(6.05±1.32)次;徒手组穿刺定位时间(15.24±1.70)min,透视次数(17.29±1.74)次;导向板组术中穿刺定位时间及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向板组术后2 d的VAS评分为(2.19±1.03)分,徒手组术后2 d的VAS评分为(2.14±1.28)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个体化导向板辅助PV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初步临床效果满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王欣文刘继军王文涛吴起宁郝定均屈巍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7,(5):321-32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共纳入64例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术前常规行X线片、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采取常规穿刺的方法,注入骨水泥;实验组32例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伤椎的三维模型,明确椎体的病变部位,精准地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术后12个月。实验组X射线暴露次数、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后凸Cobb角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例骨水泥无或轻微渗漏,2例较明显,对照组26例骨水泥无或轻微渗漏,6例渗漏较明显,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可明确穿刺部位,及时调整穿刺路径,从而高效精准地完成经皮椎体成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利用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和3D打印制作的个体化逆向耻骨上支外侧髓内拉力螺钉导向模板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择1例骨盆骨折患者,男性,23岁,分型为LCⅡ型骨折。根据CT薄层扫描数据输入3D打印机打印1∶1骨盆模型,Mimics等软件设计钉道并通过逆向工程软件设计数字化导向模板,3D打印导板固定模型后置入直径2.0 mm克氏针,通过影像学观察其准确性。结果:3D打印的骨盆模型及数字化个性化导向定制的手术导向板能够满足耻骨上支外侧骨折置钉的要求,克氏针置入后经X线及CT证实与手术设计一致,导板与骨性标志贴合良好。结论: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导向模板可实现逆向耻骨上支外侧髓内拉力螺钉置钉的精确置入,并且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及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射线暴露次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一种应用3D打印个体化导向板辅助下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新技术.方法 以1例急性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T12,L1)为例,介绍一种3D打印个体化导向板辅助下的经皮椎体成形术,该技术基于患者个体特点所制作,含4个关键步骤,包括:术前伤椎CT影像学数据的采集、MIMICS软件内模拟PVP手术操作(骨折椎体在MIMICS软件内的三维模型重建,在软件内模拟经伤椎双侧椎弓根入路穿刺路径,建立皮肤穿刺入点、穿刺针方向及穿刺针深度等关键参数)、个体化3D导板的设计及制作(根据MIMICS软件内模拟的手术数据,制作并打印导向板用于真实手术)、3D导板辅助下的真实PVP手术.结果 手术共耗时(从消毒铺单开始计时到最终正侧位透视结束)25 min,术中仅需2次透视即可确定2个伤椎的皮肤穿刺入点,术中总透视次数仅20次,总放射剂量为5.55 mSv.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9分降至术后的2分,无任何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透视提示骨水泥在伤椎内弥散情况良好.结论 应用3D打印个体化导向板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新的精准手术方案.相较于传统手术方案,该技术可能更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及医生的术中放射暴露.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优化设计的3D打印椎弓根导航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2年10月在我科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患者42例,年龄32~74岁(50.1±9.8岁),随访13~25个月(19.6±3.2个月)。根据置钉方式分为导板组(n=22)和徒手组(n=20):导板组采用优化的椎弓根钻孔导航模板设计方案,3D打印制作下颈椎椎弓根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置钉,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颈椎损伤或颈脊髓损伤6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9例,颈椎管肿瘤5例,脊髓型颈椎病2例;徒手组根据术前颈椎CT测量椎弓根角度、直径等参数,采用徒手置钉,其中男、女各10例,颈椎损伤或颈脊髓损伤4例,OPLL 10例,颈椎管肿瘤5例,脊髓型颈椎病1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诊断、术前VAS评分、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颈椎CT扫描,按照Kaneyama方法评估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0级,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1级,穿破椎弓根的部分<螺钉直径的50%;2级,穿破椎弓根的部分>螺钉直径的50%;3级,椎弓根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外。0级或1级定义为椎弓根置钉准确,2级或3级为螺钉误置。记录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42例患者手术顺利,导板组手术时间102.2±16.1min,术中出血量89.3±17.7mL;均少于徒手组142.8±20.9min,133.3±34.0mL(P<0.01)。42例患者共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216枚:导板组118枚,其中0级90枚,1级22枚,2级5枚,3级1枚,置钉准确率94.9%(112/118);徒手组98枚,其中0级48枚,1级36枚,2级10枚,3级4枚,置钉准确率85.7%(84/98)。导板组置钉准确率显著性高于徒手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螺钉相关神经血管损伤,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并发症,术后12个月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性降低(P<0.01),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性提高(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D打印椎弓根导航模板的优化设计方案有助于提高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3D打印导板辅助中上胸椎椎弓根钉置入准确性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手术治疗的中上胸椎骨折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5例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导板组),25例采用传统徒手置钉(徒手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主动脉、胸髓及神经根损伤。导板组透视次数[(2.8±1.2)次vs (9.5±2.7)次, P<0.001]、单钉置入时间[(2.2±0.5) min vs (3.5±0.7) min, P<0.001]、一次置钉成功率(100.0%vs 90.7%, P<0.001)均显著优于徒手组,但前者的医疗费用显著高于后者[(35 221.4±423.2)元vs (34 358.5±442.9)元, P<0.001]。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6.8±3.4)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及ASIA神经评级均显著改善(P<0.05),相...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3D打印技术在中上胸椎"分水岭"区域损伤(T3~7)椎弓根置钉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3—2016-02手术治疗的7例T3~7骨折或脱位。对患者进行薄层CT扫描,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中上胸椎实体模型,在模型上标定需固定节段的椎弓根钉进钉点(Magerl法),测量每一个节段螺钉的直径、长度、内倾角、头倾(尾倾)角,然后选择合适的椎弓根钉模拟置钉。结果本组共置入56枚椎弓根钉,按目前通行的评估椎弓根钉准确性的方法,在CT平扫的影像上对椎弓根穿透的程度进行分级:0级33枚,1级18枚,2级4枚(穿破外侧壁),3级1枚(穿破外侧壁,未造成不良后果),准确率91.1%。结论对于中上胸椎椎弓根置钉困难的患者,尤其是需要长节段置钉时,可以在3D打印的实体模型上模拟置钉,选择安全、有效的椎弓根钉,提高徒手置钉准确率,缩短了年轻医师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耻骨上支外侧髓内拉力螺钉的临床疗效和优势。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耻骨上下支骨折患者20例,选择拉力螺钉固定手术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导向模板辅助置钉,对照组常规手术置钉,试验组中男7例,女3例,年龄(46.20±3.03)岁,其中左侧耻骨上下支骨折6例,右侧耻骨上下支骨折4例;对照组中男6例,女4例,年龄(48.50±2.25)岁,左侧耻骨上下支骨折5例,右侧耻骨上下支骨折5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出血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手术时间为(31.0±5.3)min,术中透视次数为(3.5±2.1)次,出血量为(75.6±10.5)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5.0±6.8)min,术中透视次数为(27.6±3.2)次,出血量为(85.5±12.5)ml。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导向模板可实现逆向耻骨上支外侧髓内拉力螺钉置钉的精确置入,并且可以显著节省手术时间及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射线暴露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合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7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男5例,女27例,年龄63~91(77.59±8.75)岁;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双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男7例,女38例,年龄60~88(74.89±7.37)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的弥散优良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6个月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3个月。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为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率、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患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穿刺PVP治疗,穿刺方便简单,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分布满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矫正较好,功能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D打印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导向模板在腰椎CBT内固定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与术中注意事项。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4例,男43例,女31例;年龄68~74岁,平均(69.82±5.73)岁。其中导向模板组(导板组)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68~73岁,平均(70.24±3.83)岁。徒手螺钉组(徒手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68~74岁,平均(69.51±3.52)岁。收集两组患者疾病诊断、性别和年龄以及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及螺钉位置影像学评估。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等评价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并比较两组术后伤口感染、置入螺钉失败或破壁等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0.92±8.57)个月。导板组手术时长(98±17)mi... 相似文献
11.
<正>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 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法国医生Galibert等[1]首次报道,其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注射于一名C2椎体血管瘤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后来为了减少PMMA的渗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0VCF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PVP治疗20例(PVP组),男8例,女12例,年龄54~81岁,平均(66.37±2.34)岁;采用PKP治疗20例(PKP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6-79岁,平均(65.12±3.21)岁。术后1、12周及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法、巴塞尔(Barthelindex,BI)评分方法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责任椎的前缘高度、后凸角度(Cobb角)的变化。结果:PVP组出现椎体后缘骨水泥渗漏1例,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渗漏的骨水泥未用手术方法处理。两组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两组VAS、B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疼痛缓解明显,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显著。术后l、12周及1年各时间段的V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12周及1年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在PV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12周及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责任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VP和PKP均能明显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完全或部分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PKP在恢复责任椎前缘高度和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压缩程度较大的椎体高度恢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脊柱定位尺和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脊柱定位尺确定伤椎和椎弓根进钉点,应用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对6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术,通过与52例开放手术比较定位时间、准确率、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等临床指标,以及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狭窄(椎管矢状径)等影像学指标评价该系统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结果 脊柱定位尺定位时间(15.85±2.45)min、透视次数(7.16±1.34)次、定位准确率95.03%±3.27%,而开放手术此三项指标分别为(35.46±5.39)min、(12.04±3.36)次、94.02%±2.95%.两种方法 定位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定位时间和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在恢复胸腰椎压缩椎体高度、纠正后凸成角和椎管缩窄等方面与开放手术内固定具有同样的效果,两组手术前后影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时间(70.00±7.20)min,切口长度(8.50±0.95)cm,术中出血量(50.00±6.20)ml,术后引流量(20.00±5.20)ml,住院天数(4.49±0.70)d,住院费用(7841.6±128.3)元,术后实施镇痛1例,与开放手术相比,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柱定位尺可快速、有效确定伤椎和椎弓根钉进针点,减少射线辐射.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设计合理,置入椎弓根钉和连接棒完全经皮操作,准确性高,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并发症少,为胸腰椎骨折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