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从跟骨内侧定位、经载距突置入导向针后,由跟骨外侧壁置入载距突螺钉的可行性及精确度,为临床手术方案设计及导向器械的研发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10具20侧成人尸体标本,在跟骨外侧做“L”形延长切口,暴露跟骨外侧结构及距下关节,采用自主研发的“跟骨内侧定位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载距突螺钉置入。首先,从内侧将“定位针”置入距下中关节,将导向器“内侧臂”的“定位孔”套牢定位针,调整“内侧臂”使“导向通道”位于载距突中心,安装“外侧臂”与“手柄”固定。调整“外侧臂”位置,经“导向通道”从内向外穿入跟骨一枚“导向针”,C臂透视提示“导向针”位置理想后,自跟骨外侧壁沿“导向针”用空心钻钻孔,测深后拧入合适的载距突螺钉。最后行CT扫描,利用CT图像评估置入螺钉的精确度。过程中采集相关数据,评估导向器的功能。 结果 肉眼观察标本,所有的导向针位于载距突内,其中65%位于载距突中心,25%偏下方,10%偏后方。在内侧,75%的导向针穿过胫后肌腱,15%位于胫后肌和趾长屈肌腱之间,10%穿经趾长屈肌腱上1/3。在外侧,导向针出针点与跟骰关节的距离为(38.03±5.60)mm,与后关节面的距离为(15.01±3.38)mm,螺钉平均长度为(44.80±3.59)mm。CT扫描图像可见,所有螺钉位于载距突内,有2例穿透上方骨皮质,无螺钉穿出载距突下方、前方及后方骨皮质。 结论 采用跟骨内侧定位法,在自主设计的导向器引导下,可提高载距突螺钉置入的准确性,降低螺钉进入关节、跟骨内侧皮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在尸体标本与临床上辅助固定跟骨载距突的准确性。 方法 (1)采用30例成人新鲜及防腐足部标本为研究对象,用2.5 mm克氏针沿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植入载距突内,每具标本打入1枚克氏针,观察克氏针打入载距突情况; (2)在临床上收集跟骨骨折25例(28足),根据Sanders等分型,II型9例,Ⅲ型11例,IV型8例,采用该载距突螺钉辅助治疗跟骨骨折,通过X线检查螺钉打入载距突情况。 结果 (1)所有标本均置入1枚固定载距突的克氏针,其中1枚穿过载距突前下,其余29枚均从载距突的中间通过,精确率达96.7%。(2)临床病例X线片显示共置入28枚固定载距突的螺钉,其中1枚穿过载距突前方,其余27枚均从载距突的中间通过,精确率达96.4%。 结论 采用该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的载距突,明显提高螺钉或克氏针植入载距突的准确性,在临床病例上,避免载距突螺钉位置偏差导致人为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使用方便,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3 .6± 3 .0 )mm ,(15 .3± 2 .2 )mm和 (9.5± 1.2 )mm。在 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 ,无一发生载距突移位。在跟骨载距突的周围 ,有牢固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附着 ,故当跟骨骨折时 ,这些结构可限制载距突移位。结论 :载距突周围的解剖特点决定了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不会发生移位 ,故临床上可利用稳定的载距突骨块作为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时的固定点。  相似文献   

4.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关系, 探讨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置钉的可行性和方法。 方法 观察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形态。用解剖测量法、数字化X线摄影法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法,测量36只跟骨标本的前部和载距突数据,确定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进钉点和方向。在标本上模拟置钉,评价置钉的安全性。 结果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跟骨前部长(22.27±2.96)mm,宽(23.60±1.99)mm,高(25.25±3.03)mm。载距突长(24.24±2.27)mm,宽(15.44±1.41)mm,高 (10.96±1.25)mm,前倾角(39.13±5.28)°,外倾角(27.78±4.36)°。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前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21.37±3.35)°,后斜角(22.39±3.13)°,有效固定长度(43.16±2.12)mm;后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33.60±4.15)°,后斜角(10.09±1.03)°,有效固定长度(44.69±2.32)mm。模拟置钉,无螺钉穿透跟骨前部上面的骨皮质。 结论 载距突是跟骨骨折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可以向载距突安全地置钉,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进钉方向和长度。这些数据为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联合3D打印技术及载距突螺钉导向器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在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中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收治的45例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3D打印技术及载距突螺钉导向器的切开复位内固定23例(3D打印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22例(传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前、术后跟骨长、宽、高及Böhler角、Gissane角变化,术前与术后3个月负重行走后AOFAS、Maryland评分,以及术后切口皮肤愈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载距突螺钉置入精准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0±0.5)个月。3D打印组与传统组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透视次数少、载距突螺钉置入精准率高、术后切口愈合优良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3D打印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3D打印技术、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比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切口愈合好及术后并发症少、复位精度高、愈后疗效佳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廖立青  陈尘  武凯  李义凯 《解剖学报》2020,51(4):566-569
目的 探讨载距内侧面的安全置钉区域。方法 在589例成人干燥跟骨骨性标本中,仔细观察载距突的解剖学特点,测量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果 B型关节面最多见,占77.92%,A型关节面次之,占21.73%;载距突内侧面存在两个骨性突起,中距关节面后端尖部和长屈肌腱沟内侧缘前端;载距突内侧面四边形的边长:前边、后边、上边、下边和对角线的长度分别为(8.07±1.33) (3.88~12.31) mm、(10.27±1.57) (5.62~15.91) mm、(14.99±2.33) (5.86~21.87) mm、(15.43±2.16) (9.82~22.70) mm和(15.83±2.94) (3.83~26.59) mm;中距关节面长度为(18.97±2.85)(9.90~25.41) mm 。结论 载距突内侧面的四边形可以作为置钉的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CT三维重建的载距突,探讨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及特征,为螺钉植入治疗跟骨骨折提供解剖学支持。 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3月,经纳入标准排除后,最终共收集336例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成年人跟骨CT三维重建图像,依据载距突冠状位轴线与跟骨轴线的夹角(β)进行分型,研究参数:β、载距突内侧中点与后距关节面内侧中点的距离(AB),载距突内侧中点与后距关节面外侧中点的距离(AC),载距突内侧中点冠状位轴线与跟骨最外侧交点的距离(AD),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内侧突中点的距离(AE),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中点的距离(AF),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外侧突中点的距离(AG),根据分型和男女、左右分别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根据 β,我们将载距突分为3型:Ⅰ型(β<70°,68例,20.24%)、Ⅱ型(70°≤β<80°,153例,45.54%)、Ⅲ型(80°≤β<90°,115例,34.23%)。其中Ⅲ型与其他型别在 β、AB、AF上具有差异(P<0.05),Ⅲ型和Ⅰ型在AE上具有差异(P<0.05)。此外,男性和女性的载距突在AB、AC、AD、AE、AF、AG上均具有差异(P<0.05),左右两侧的载距突在 β、AB上具有差异(P<0.05)。 结论 载距突可以分为3型,以Ⅱ型为主,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时,螺钉植入角度可以尽量在70°~ 80°,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对螺钉植入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距骨后突骨折病例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8~57岁,平均37.7岁;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11例,扭伤3例;单纯距骨后突骨折11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4例,合并踝关节骨折2例,合并跟骨骨折2例。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微创手术。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足功能。 结果 1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月,平均14.2月,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骨折移位、血管神经损伤、骨不愈等并发症出现。AOFAS踝-后足评分:术前(38.8±12.4)分,术后(87.0±6.4)分,17例优,2例良;VAS评分:术前(4.8±1.2)分,术后(1.0±0.7)分。 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可提高手术精确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1例载距小骨畸形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系统阐述载距小骨畸形的病因、病理、诊断、解剖、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1例载距小骨畸形的病史、症状、影像资料,明确诊断,行载距小骨摘除、跟距关节成形术,术后石膏外固定4周,拆除石膏后开始康复锻炼;同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归纳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后肢体恢复好,无疼痛、麻木等不适,行走正常。结论 载距小骨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文献资料鲜见记载,学术界对载距小骨畸形认识尚不足,容易发生漏诊、误诊,对该疾病的治疗尚无指导意见。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早诊断、个体化治疗,纠正局部解剖结构和功能,尽可能恢复局部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距骨和跟骨的压应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正常人体不规则骨—距骨和跟骨进行了压应力实验研究,给出距骨、跟骨的破坏载荷与强度极限,并对其损伤机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不仅有助于阐明距骨和跟骨的生物力学性能,而且能够满意地解释临床上所见到的距骨和跟骨骨折,以及骨折与几何学形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载距突轴位和正位X线成像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2例(92足),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18~71岁,均采用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中不同的X线透视方法分组:常规组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岩上静脉(SPV)和岩上窦(SPS)的解剖变异及其在岩斜脑膜瘤手术中的处理策略和教训。 方法 回顾性分析岩斜脑膜瘤手术治疗病例19例,按照岩斜脑膜瘤的分型采用不同入路方式进行手术,观察SPV和SPS的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处理手术并发症。 结果 脑膜瘤手术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63.2%(12例),近全切除(Simpson Ⅲ级)36.8%(7例)。术中见SPV和SPS解剖分型Ⅰ型有63.2%(12例),Ⅱ型21.1%(4例),Ⅲ型15.8%(3例)。采用经岩前中颅窝底入路10例,10例离断SPS,2例损伤SPV;采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例,3例离断SPS,1例损伤SPV;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1例损伤SPV。所有病例中,手术离断SPS 68.4%(13例),损伤SPV 21.1%(4例);其中引起严重并发症15.8%(3例)。 结论 岩斜脑膜瘤手术前通过影像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SPV和SPS的解剖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应用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自2012 年 1月至 2016 年9月,共从住院病人组织缺损患者中选择10例前足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进行修复。 结果 9例患者的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患者有皮瓣远端皮缘坏死现象,经切痂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2 个月,平均 9.5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色泽、质地优良,耐磨无破溃。 结论 采用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切取方便,其术后皮瓣质地柔软,外形美观,供区损伤小等特点,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

Variations in sex hormones and the calcium balance can influence bone health in men.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lcaneal speed of sound and biochemical determinants of bone mass, such as sex hormones, parathyroid hormones and serum calcium.

METHODS:

Data from 549 subjects from the Malaysian Aging Male Study, which included Malay and Chinese men aged 20 years and older residing in the Klang Valley, were used for analysis. The subjects'' calcaneal speed of sound was measured, and their blood was collected for biochemical analysis. Two se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s were generated for the total/bioavailable testosterone and estradiol to avoid multicollinearity.

RESULTS: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bioavailable testosterone and serum total calcium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the calcaneal speed of sound in the adjusted model. After adjustment for ethnicity and body mass index, only bioavailable testosterone remained significant; the total serum calcium was marginally insignificant. In a separate model, the total testosterone and 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whereas the total serum calcium was marginally insignificant. After adjustment for ethnicity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the significance persisted for total testosterone and SHBG. After further adjustment for age, none of the serum biochemical determinants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he calcaneal speed of sound.

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age-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lcaneal speed of sound and total testosterone, bioavailable testosterone and 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 in Chinese and Malay men in Malays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serum calcium and calcaneal speed of sound is ethnicity-dependent.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骨刺“垂直压缩”假说:骨刺突起是在病变局部受到持续的高强度的压力而引发的。具体是指由于受到持续压力,受压部位有发生应力性骨折的风险,出于机体自身的保护机制,此处的纤维软骨异常生长,最终形成骨刺。 骨刺“纵向牵拉”假说:肌腱或韧带附着与骨质上的反复牵拉引起骨刺。附着在骨质上的肌腱或韧带对骨质局部形成持续的牵引或摩擦,诱发局部无菌性炎症,最终肌腱或韧带发生反应性的骨化而形成骨刺。 背景: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跟骨骨刺的发生与足底筋膜炎和骨关节炎等疾病存在联系,对于跟骨骨刺的病因,目前已经提出“垂直压缩”和“纵向牵拉”两大假说,但都未得到证实。 目的:对跟骨骨刺的形态和位置进行统计,分析跟骨骨刺的病因。 方法:随机选取完整干燥跟骨标本831例和跟骨侧位X射线片222例(其中18-30岁33例,31-50岁97例,51-70例83例,71-90例9例),观察跟骨骨刺的形态和位置,游标卡尺直接测量标本中跟骨骨刺的长度和宽度,运用相关软件在跟骨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骨刺长度。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南方医科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试验所用跟骨标本由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为供者自愿捐赠。 结果与结论:①跟骨标本有142例存在骨刺;跟骨侧位X射线片中有82例存在骨刺;跟腱骨刺最长处88.1%位于跟骨外侧缘,足底骨刺全部位于跟骨内侧结节;②X射线片无骨刺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2.9±14.2)岁,有骨刺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4.0±13.4)岁,单纯跟腱骨刺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2.3±14.9)岁,有骨刺人群平均年龄显著大于无骨刺人群(P < 0.05);无骨刺人群与单纯跟腱骨刺人群的平均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跟骨标本显示跟腱骨刺的形态为竖嵴状,足底骨刺为片状;④结果说明:跟骨侧位X射线片中跟骨骨刺发生率大于跟骨标本中跟骨骨刺发生率;跟腱骨刺多发生在跟腱附着处外侧,足底骨刺发生在跟骨内侧结节;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跟骨骨刺的发生率不同;提示跟腱骨刺可能由纵向牵拉引起,足底骨刺可能由垂直压缩引起。 ORCID: 0000-0003-0316-5954(武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