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 评估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在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6家中心接受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87例胃角大面积黏膜病变患者资料,其中ESTD组32例,ESD组55例。比较2组剥离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 ESTD组剥离时间较ESD组短[(87.3±32.6)min比(136.7±64.5)min,P<0.01],剥离速度明显快于ESD组[(0.18±0.07)cm2/min比(0.08±0.05)cm2/min,P<0.01],ESTD组较ESD组整块切除率[100%(32/32)比87.3%(48/55),P=0.035]及治愈性切除率[100%(32/32)比85.5%(47/55),P=0.024]高。ESD组术中均有出血发生,有8例出现肌层损伤;而ESTD组术中出血率仅59.4%(19/32),且无肌层损伤发生(P均<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2)比1.9%(1/54),P=0.443]。 结论 ESTD在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时具有更高的剥除效率,同时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广基底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4年1月我院应用电子食管胃镜发现的直径≥2.0 cm胃食管广基病变(息肉、癌前病变、早期局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超声内镜检查位于黏膜肌层以下(包括黏膜肌层)的病灶纳入选择,并行ESD治疗.结果 本组研究共64例患者,54例病灶位于胃内,10例病灶位于食管内,所有病变经ESD完整剥离,术后经病理证实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病变组织残留.胃组:5例(9.26%)发生术中少量渗血,出血量2~10ml,予以电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1例(1.85%)患者术后8小时出现呕血,鲜红色,Hb从132g/L降至100 g/L,急诊胃镜止血成功.食管:病灶内均未见出血、穿孔、皮下气肿等并发症.随访58例,术后l,3,6个月复查胃镜,创面愈合良好,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胃食管广基病变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ubber band and clip facilita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RAC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5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依照ESD手术方式分为RAC ESD组(n=34)及传统ESD组(n=81),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RAC ESD组中位标本面积632(753) cm2,中位手术时间400(55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14(020) cm2/min。传统ESD组中位标本面积471(502) cm2,中位手术时间500(50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09(007) cm2/min。RAC ESD组标本面积略大于传统ESD组,手术时间略短于传统ES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C ESD组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明显大于传统ESD组(P=0008)。RAC ESD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34/34)、1000%(34/34)及971%(33/34),传统ESD组分别为1000%(81/81)、963%(78/81)和914%(74/81)。两组均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经过(100±55)个月随访,两组均无局部复发。结论RAC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可提高手术效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下咽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行ESD治疗的11例下咽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70.1±23.1)min。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病灶平均长度为2.1±0.6cm,整块切除率为100%,完整切除率为92.3%(10/11)。下咽病变4例为癌前病变(36.3%),6例为原位癌(54.5%),1例为中分化鳞癌,浸润至黏膜下层。除1例切缘阳性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2~26个月的随访期间未发现原位复发。结论 ESD治疗下咽早癌及癌前病变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ESD治疗的44例患者45处十二指肠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45处病变均于全麻下行十二指肠病变ESD治疗.45处病变分别位于球部22处(48.9%),降部17处(37.8%),球降交界部位6处(13.3%).病灶平均直径12.4...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前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经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判断局限于黏膜层、未侵及固有肌层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44例,其中22例采用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牵引组),22例采用常规ESD治疗(对照组),评估2组在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操作困难部位切除时间、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牵引组较对照组,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48.13±14.65)min比(65.07±29.07)min,P〈0.05]、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37.47±14.17)min比(54.93±28.16)min,P〈0.05]、操作困难部位切除时间[(33.17±10.65)min比(54.53±46.92)min,P〈0.05]均明显缩短,单位时间切除率[(23.60±14.73)mm。/min比(13.62±8.11)mm。/min,P〈0.05]明显提高。2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及容易操作部位切除时间相似(P〉0.05),随访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可提高切除效率,对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8年1—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59例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常规ESD组(对照组,n=28)和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组(试验组,n=31)。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ESD手术时间、病灶面积、黏膜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病灶完整切除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少于对照组[(2.3±1.1)次比(3.7±1.4)次,t=4.557,P<0.001];试验组的病灶面积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7±2.6)cm2比(11.7±2.7)cm2,t=1.485,P=0.143];试验组ESD手术时间[(72.4±24.7)min比(93.6±28.9)min,t=3.043,P=0.004]和黏膜剥离时间[(67.7±23.3)min比(88.2±28.3)min,t=3.054,P=0.003]短于对照组,单位时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20.2±3.2)mm2/min比(14.3±3.4)mm2/min,t=6.879,P<0.001]。两组患者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孔及术后出血等,试验组术中出血率低于对照组[19.4%(6/31)比35.7%(10/28), χ2=1.992,P=0.158]。结论 使用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技术可降低胃角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术中出血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2例低位直肠病变,大小0.6~4.5cm(平均2.8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术后11例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例腺癌累及黏膜下层病例接受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标本病理未见肿瘤残留。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0~120min(平均5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75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2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和少量膈下游离气体,保守治疗好转。9例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消化道早期癌和部分黏膜下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一种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方法,具有创伤小、花费低、恢复快、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等优点,且治疗效果和外科手术相当,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手术中如何保持病变组织张力和视野清晰是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尤其对于困难ESD治疗更为关键。本文系统回顾ESD各种辅助牵引技术,并总结各自优缺点,以期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29例(共31块)消化道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2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另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天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2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1例留下后遗症,平均住院时间5 d。随访2~27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EMR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体外永磁体牵引技术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胃早癌患者,对胃窦早癌患者实施体外永磁体牵引辅助ESD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是否完整切除及有无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顺利完成ESD手术治疗,磁牵引装置从开始准备到完成病变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胃重复畸形亦称重复胃、双胃或胃重复囊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多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西安市儿童医院近期收治了1例位于胃底部的胃重复畸形患儿,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术后4个月胃镜复查显示创面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用于治疗下咽部浅表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9例下咽部浅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61.2岁(48~80岁)。切除病灶平均大小为16.3 mm(5~27 mm),平均手术时间为52.2 min(30~90 min)。9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气肿、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4.6 d(3~7 d)。术后病理包括上皮内高级别瘤变1例,鳞状细胞癌8例;在8例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肿瘤组织浸润深度均未突破固有膜。1例水平切缘阳性,患者术后接受了区域放疗。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3~29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或转移,未见食管入口狭窄。结论 ESD是治疗下咽部浅表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遭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等的治疗。现回顾分析我院一年多来采用ESD治疗的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灶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广泛用于十二指肠病变的治疗。本文就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适应证、改良的十二指肠ESD技术及并发症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7例胃窦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经超声内镜明确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并愿意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实施ESD治疗.[结果]本组患者ESD治疗均为一次性完成,未出现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3、6个月经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件及安全性.方法 对20例早期胃癌患者共21处病灶进行ESD治疗,观察治疗的情况及效果.结果 21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2%(20/2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90.5%(19/21).平均手术时间50.4 min.急性少量出血率4.8%(1/21),术后腹痛发生率为76.2%(16/21),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穿孔、术后延迟出血.2个月时复查胃镜,溃疡愈合率100%.平均随访9.2个月(8~12个月),局部无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结论 ESD町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