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道支架放置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1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在行狭窄胆管扩张的基础上经引流管或PTCD窦道放置自制Z形胆道支架和记忆金属网状支架,效果较满意,未发现严重并发症。认为术前了解病变部位及范围,选择合适的支架,术中根据病变部位安排支架放置顺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方东  石振旺  杨晓军 《肝脏》2023,(8):997-1000
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手术切除率低及总体预后差等临床特点,胆汁引流是当前改善黄疸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内镜逆行性胆汁支架引流(ERBD)是临床上使用广泛的胆汁引流方法,本文就ERBD的优势、支架类型、数量及排列方式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2000年3月至2002年11月,我们对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成功行双导丝双支架置入术,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37-87岁,平均56岁。均有黄疸。血清胆红素平均210μmol/L,B超示肝门胆  相似文献   

4.
肖福斌  杨景红 《山东医药》2011,51(50):118-118,F0003
肝门部胆管癌(HC)在肝外胆管癌中发病率较高,可达75%。由于其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故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虽然手术切除有一定疗效,但仍不能仅限于行局部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术,还需要术前引流及术后与其他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本文就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吴泰璜  吴宗桧 《山东医药》2002,42(16):58-58
肝门部胆管癌也称上段胆管癌。其位置较深在 ,局部解剖关系较复杂 ,因此 ,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而不能根治。肝门部胆管癌可分为四类 :即息肉样或乳头状癌 ,结节状癌 ,硬化型癌及浸润型癌。前两种类型的胆管癌分化程度高 ,手术效果较好 ;后两种类型的胆管癌由于有浸润和扩展 ,且肝内外胆管组织受广泛侵犯 ,故手术切除率很低。临床分型 (Bis muth四型分型法 ) :①Ⅰ型 :胆总管上段癌 ;②Ⅱ型 :胆管分叉部癌 ;③Ⅲ型 :起始于左侧或右侧肝管的癌 ;④Ⅳ型 :广泛的肝外胆管癌。Ⅰ型、Ⅱ型早期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而Ⅲ型早期无黄疸 ,故一…  相似文献   

6.
67例肝门部胆管癌内镜下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内镜下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为置人支架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据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患者Bismuth分型进行比较.ERCP下胆管狭窄部分别置人金属和塑料支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指标.随访1年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MRCP与ERCP对患者Bismuth分型结果基本相似,仅对Ⅰ型与Ⅳ型判断略有偏差.所有患者中置入金属支架21例,双侧塑料支架10例,单侧塑料支架36例.术后1周腹痛、发热及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1个月黄疸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1个月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ERCP术后1个月,单侧金属支架组与双侧塑料支架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值较单侧塑料支架组显著降低(P<0.05),而金属支架组与双侧塑料支架组患者间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支架置入术能显著缓解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尤其是出现阻塞性黄疸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王世东 《山东医药》2009,49(19):73-74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中根治性切除者10例平均生存时间为23.7个月,8例肝肠内引流术者平均生存时间为7.5个月,剖腹探查取活检术者16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5d,无手术死亡。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疗效与术式密切相关,做好术前评估、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可提高切除率及疗效。  相似文献   

8.
9.
患者男,71岁。于2005年9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尿色深,全身皮肤、黏膜黄染,皮肤瘙痒,粪色变白,体质量下降10kg。2005年11月行CT检查后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经内镜于肝总管、左肝管置入金属支架后黄痘渐减轻,体质量增加,肝功好转至基本正常。2006年3月3日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并逐渐加重。于2006年3月24日行探查术,术中见肝脏淤胆明显,肝门部肿块,胆总管增粗,其内金属支架为肿瘤组织所充填,术中病理检查明确为胆管腺癌衍;联合左外叶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及胆肠吻合术。术后患者黄疸消退,0.5a后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0.
魏怀芬  姜水征 《山东医药》2001,41(14):41-41
肝门胆管癌因其位于肝门部,易侵犯肝动脉、门静脉,早期诊断困难,故其切除率低,预后差。自1992年以来,我院手术治疗肝门胆管癌3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8例;年龄30~75岁,平均54岁。31例均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其中26例为无痛(或隐痛)性、无热性,另5例则有疼痛、发热。多数患者先以黄疸就诊传染科,后转外科。全部患者均为B(彩)超首诊,18例后经CT、MRI确诊。按Bismuth法分型,Ⅰ型(侵犯肝总管)Ⅱ例。Ⅱ型(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6例。Ⅲa型(侵…  相似文献   

11.
肝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部胆管癌因其发生部位特殊、呈浸润性生长及与肝门部血管关系密切等特点给手术切除造成极大的困难,长期以来,肝门部胆管癌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癌肿.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进步,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重大进步,手术切除率逐步提高,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对于是否应行扩大根治术、血管切除重建.以及放化疗等的疗效问题,依然是肝胆外科及肿瘤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就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孙学英  张鹏 《山东医药》1998,38(8):19-20
对11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在行狭窄胆管扩张的基础上经引流管或PTCD窦道放置自制Z形胆道支架和记忆金属网状支架,效果较满意,未发现严重并发症。认为术前了解病变部位及范围,选择适合的支架,术中根据病变部位安排支架放置顺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60岁以上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43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10例行肿瘤姑息性切除,20例行手术胆道引流,38例行内镜置管或PTCD引流。行根治性或姑息性肿瘤切除的患者,减黄效果、生活质量改善及术后生存时间均明显优于其他方法。结论对老年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4.
老年肝门部胆管癌24例外科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4年收治的24例老年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24例中手术切除15例,切除率为62.5%(15/24),其中根治性切除6例、姑息性切除9例。体内引流3例、体外引流4例、探查手术2例。术后并发症7例、1例死于肝肾功能衰竭。根治性切除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0.0%、16.6%;姑息性切除1、2年生存率分别为37.5%、12.5%;非切除引流者1年生存率为16.6%;探查性手术者生存期均<3个月。结论根治性切除优于姑息性切除,非根治性切除优于引流和探查。术前正确评价病情、术中选择适宜术式、术后并发症的合理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猪尾型鼻胆引流管改制的新型胆管塑料支架与普通胆管塑料支架在姑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内窥镜科因肝门部胆管癌导致的梗阻性黄疸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姑息性治疗的38例患者资料,其中20例患者使用猪尾型鼻胆引流管改制支架(新型组),18例患者使用普通塑料支架(普通组)。随访至2021年5月30日,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胆管炎发生率、胆红素下降水平、支架通畅时间等指标。结果 新型组和普通组的操作时间分别为(19.85±1.07) min和(22.00±3.38) mi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607)。新型组和普通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1.45±2.39)d和(11.33±3.5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P=0.938)。新型支架与普通支架术后第5天较术前总胆红素降低幅度中位数分别为122.85 μmol/L 和 96.25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P=0.042)。新型组远期胆管炎发生率低于普通组[10.0%(2/20)比44.4%(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新型组支架引流通畅时间高于普通组[(109.45±32.67)d比(82.11±20.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32)。结论 相比普通胆管塑料支架,猪尾型鼻胆引流管改制的新型胆管塑料支架在姑息性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时,可降低远期胆管炎发生率、延长胆管支架通畅期。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主要侵犯肝总管、肝总管分叉部及左右肝管的胆管上皮细胞恶性肿瘤,也称为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65年Klatskin首先描述了胆管分叉部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故又将肝门部胆管癌称为Klatskin瘤.对于该病的发病率,美国的报道是1.2/10万[1],国内目前尚无确切发病率的报道,但临床上普遍现象是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例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7.
肝门胆管癌由于位置的特殊和不良的预后一直是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目前手术是唯一可以治愈肝门胆管癌的手段,但是其面临的风险很大,难点较多,探索性的进步也很快.本文就目前在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手术技能的发展与争论作一述评,以期帮助临床外科医生积极投身到提高技能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塑料胆管支架3种末端开口留置方式在解除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塑料胆管支架置入减黄治疗的不可切肝门部除胆管癌患者61例,其中胆管支架末端开口胃内留置18例(胃内留置组),十二指肠乳头留置31例(十二指肠乳头留置组),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12例(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组)。对随访2周发热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90 d支架梗阻率、支架中位通畅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胃内留置组、十二指肠乳头留置组和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组3组患者术后2周内发热率比较[66.7%(12/18),58.1%(18/31)和16.7%(2/12),χ2=7.30,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死亡率[0(0/16),3.2%(1/31)和0(0/10),χ2=1.09,P=1.000]、术后90 d内支架梗阻率[52.9%(9/17),48.3%(14/29)和40.0%(4/10),χ2=1.91,P=0.589]和支架中位通畅时间(66.0 d,91.5 d和94.0 d,Z=4.96,P=0.0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胆管支架末端开口胃内留置和十二指肠乳头留置比较,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术后2周发热率低,但支架中位通畅时间、术后90 d支架梗阻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相似。支架末端开口留置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可作为首选置入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预后较差。对于不能手术切除者,通常选择内镜下置人胆道支架以解除梗阻,然而该技术对进展期肝门部肿瘤的疗效报道不一。目的:探讨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对肝门部胆管癌和肝外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纳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82例接受ERCP下置入自膨式金属胆道支架引流治疗的恶性胆道狭窄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分为肝门部胆管癌组和肝外恶性胆道梗阻组,对其ERCP参数和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随访期间急性胆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支架置入成功率均为100%。与肝外恶性胆道梗阻组相比,肝门部胆管癌组术后1周总胆红素降低显效率较低,术后6个月内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增高,初次发生时间提前,支架再狭窄率增高(P=0.000)。ERCP术中括约肌切开为随访期间发生急性胆管炎的危险因素(P=0.004,OR:8.196)。结论: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不及肝外恶性胆道梗阻,且更易早期发生急性胆管炎和支架再狭窄,术中括约肌切开可增加术后急性胆管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7例不可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肝移植术,结合文献对其临床预后因素、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2000-03/2010-12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7例肝门部胆管癌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术后生存时间、肿瘤复发以及预后因素.结果:7例患者术前评估均不能达到根治性切除,均行肝移植术,术后病理诊断明确,无围手术期死亡,淋巴结转移者为57.1%(4/7),2例术前CA19-9100 KU/L.随访时间为7-108 mo,7例均死亡,肿瘤特异性死亡者5例,其中淋巴结阴性者[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分期均为2期]生存时间分别为108、37 mo,淋巴结阳性者(UICC分期,2例3b期,1例4a期)则分别为11、26、7 mo;而肿瘤非特异性死亡者2例,生存时间分别为18、34 mo.结论:对于不能外科手术切除且无淋巴结转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肝移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