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12例KD患儿急性期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及其临床表现。将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KD患儿按冠状动脉Z值的大小分为4组,无扩张组(ND)415例、小冠状动脉瘤组(SCAAs)133例、大冠状动脉瘤组(LCAAs)47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组(GCAAs)17例,比较各组患儿间性别、年龄、典型病例比例、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及其Z值变化。结果 ND组KD患儿发热天数为(7.75±3.12)d、SCAAs组为(8.50±4.12)d、LCAAs组为(8.57±3.58)d、GCAAs组为(11.88±4.33)d,各组KD患儿发热天数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大有逐渐延长的趋势(F=22.375,P<0.05)。各组KD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6、1.116、0.121,P均>0.05);但各组KD患儿血小板数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增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GCAAs组患儿的血小板数量最高(F=22.029,P=0.000)。与急性期比较,ND组的患儿在恢复期冠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34)mm vs(2.33±0.36)mm,t=1.926,P>0.05],但其Z值的比较(0.41±0.82 vs 1.17±0.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5);并且SCAAs组(1.32±0.89 vs 3.40±0.62)、LCAAs组(3.12±2.27 vs 6.20±1.28)、GCAAs组(11.88±6.77 vs 20.4±9.70)冠状动脉内径Z值均比急性期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3、4.579、3.480, 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径Z值是经体表面积校正的标准值,消除了病程中患儿年龄增长的因素,可准确反映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恢复期变化过程。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大小准确定量冠状动脉内径对KD管理及评估  相似文献   

2.
超声心动图对儿童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ECHO)在儿童川崎病(KD)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1月417例儿童川崎病超声心动图表现,与167例发热待查患儿对比,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儿童川崎病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优势比(DOR)。结果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41.00%)、管壁及管周异常回声(65.20%)、冠状动脉流速增加(77.93%)和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70.26%)均比发热待查患儿显著增高(P〈0.005);川崎病二尖瓣反流(19.9%)和心包积液(4.8%)发病率也比发热待查高(P〈0.05);但主动脉根部扩张两组没有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诊断儿童川崎病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优势比(95%CI)分别是:(1)冠状动脉瘤:4%、100%、16.0(0.02-9830.33);(2)冠状动脉扩张:41%、98%、39.0(3.00-560.05);(3)管壁及管周异常回声:65%、94%、30.0(6.00-120.36);(4)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70%、88%、17.0(5.00-53.84);(5)冠状动脉峰值流速增加:78%、73%、9.0(4.00-24.01);(6)二尖瓣反流:20%、92%、3.0(0.70-10.65);(7)主动脉根部扩张:4%、93%、0.6(0.11-3.40);(8)心包积液:5%、99%、4.0(0.15-116.42)。早期超声检查组302例(病程〈10d)与延迟检查组115例(病程≥10d)比较,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较早,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明显减低(P〈0.005)。结论冠状动脉瘤是儿童川崎病特征性表现;管壁及管周异常回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峰值流速增加和冠状动脉扩张可作为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儿童川崎病的主要依据,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川崎病对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阗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2):314-315
[目的]①川崎病患者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否检测出冠状动脉(冠脉)病变;②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中冠状动脉扩张(CAD)和(或)动脉瘤(CAA)是否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③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能否减少CAD和(或)CAA.[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住院治疗的117例KD病例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冠脉病变的阳性率高达92%.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治疗时间较典型川崎病患者显著较晚(P=0.018).不典型川崎病CAD和(或)CA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22).[结论]川崎痛患者的首次超声心动图常能检测出冠状动脉病变.不典型川崎病患者CAD和(或)CAA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可减少CAD和(或)CA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超声心动图对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MCL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小血管炎性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损害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常累及心血管系统。它对心脏的损害现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病因之一。因极易侵犯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CAD)和冠状动脉瘤(CAA),而日益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川崎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以非典型川崎病上升比例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期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非扩张性损害患儿左前降支(LAD)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 分析31例急性期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非扩张性损害患儿(KD组)的LAD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分析<1岁、1~3岁和>3岁3个亚组KD患儿急性期LAD近段内径、血流量、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DV)、平均血流速度(MDV)、速度时间积分(VTI),并分别与27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不同年龄段急性期非冠状动脉扩张性KD患儿,其LAD近段血流参数PDV、MDV及VT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但LAD近段内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内比较:<1岁、1~3岁及>3岁亚组LAD近段内径、血流量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DV、MDV及VT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内比较:随着年龄的增加,LAD内径、LAD血流量增加,PDV、MD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KD急性期冠状动脉炎性病变可导致LAD血流速度增加;研究LAD的血流动力学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非冠状动脉扩张性KD的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7-11/2008—06共收治川崎病患儿12例,现将其超声心动图表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5月龄~12岁。〈5岁9例,〉5岁3例。本组均出现发热(39℃以上),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出现皮疹4例,口唇红干6例。临床拟诊川崎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中小血管炎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原因,可引起心脏整体或局部功能的损害,早期以局部、节段性损害为主[1]。传统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是通过室壁运动积分和室壁增厚率来评价心肌功能,因其主观性太强,对评价川崎病早期心脏功能改变意义不大。目前,各种超声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川崎病心功能的研究中,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超声心动图探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及随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对15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27.4%,以扩张为主。经随访发现多数能恢复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和冠状动脉瘤组确诊前发热天数及冠状动脉损害检出天数分别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扩张组(均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的病变,是目前评价和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儿童川崎病左心室不同步性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 收集了新华医院川崎病患者38 例,健康志愿者18 例.(1)分析所有患者的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Simpson 法所测射血分数(EF)值.(2)经Q-lab软件分析所有患者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并计算16 节段和12 节段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及占平均心动周期的百分比,并与正常组对比.结果 (1)川崎病患者Simpson 法所测EF 值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受损.(2)川崎病组16 节段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及占平均心动周期的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2 节段组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及占平均心动周期的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维Simpson 法所测左心室EF 与三维测量值呈中等程度相关.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的16 和12 节段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可作为评价左心室心肌收缩不同步性的有效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两种方法所测EF 值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魏建和  刘振奎 《临床荟萃》2005,20(15):890-89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常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尤其可对心脏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而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影响着小儿的生命,因此早期诊治很重要。我们观察分析了8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并对有心血管病变的患儿进行随访,观察预后,以便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1.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左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左心室收缩功能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瘤大小将33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分为病变I组、Ⅱ组,分别与20例正常儿童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对照,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测量左心室最大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采用Simpson法心内膜自动跟踪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量。结果病变I组23例各节段左心室最大纵向运动速度、应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变Ⅱ组10例各节段最大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明显低于I组(P〈0.05);组间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受损,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检测的左心室最大纵向运动速度、应变率可以反映心肌局部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2.
应用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评价川崎病患儿左心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评价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左心功能状况。方法恢复期川崎病患儿30例(患病组),正常儿童20例(正常组)。通过M型超声获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二尖瓣口血流频谱获得二尖瓣口血流快速充盈速度(E),左房收缩期速度(A),计算E/A;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分析软件测量心脏前间隔、后壁、前壁、下壁、后间隔和侧壁的二尖瓣环处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最大位移(D)、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左房收缩期峰值速度(Va),计算Ve/Va。并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结果患病组LVEF、E峰、A峰及E/A都在正常范围内,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各室壁的二尖瓣环处的Vs和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个室壁的平均Vs和D两组间差异也有有显著性意义;各室壁的舒张速度Ve和Va以及Ve/Va,只在少数室壁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川崎病恢复期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受损,舒张功能尚正常;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能够定量评价小儿纵向左室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检测川崎病与发热性疾病冠状动脉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期川崎病患儿68例(川崎病组),一般疾病发热组38例及正常对照组38例,测定左室后壁心包组织及左、右冠状动脉壁及其周围组织的背向散射积分(IBS),用冠状动脉壁IBS和心包IBS比值作为冠状动脉壁校正IBS(IBS% )。结果 川崎病组的IBS值和IBS%值(左冠状动脉为40. 83±5. 81和0. 83±0. 11,右冠状动脉为39. 43±5. 37和0. 80±0. 11 )均明显大于发热组(左冠状动脉为36. 54±5. 28和0. 77±0. 23,右冠状动脉为36. 19±5. 74和0. 75±0. 15 )及正常对照组(左冠状动脉为35. 79±4. 6和0. 72±0. 86,右冠状动脉为32. 35±6. 71和0. 65±0. 13),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1);而发热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有助于检出川崎病冠状动脉早期病变,对早期和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儿在负荷状态下的Tei指数较CFR正常组显著增高(0.46±0.09对0.33±0.06,P<0.05).负荷状态下两组患儿的心率血压乘积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E/A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磷酸腺苷-阿托品负荷超声心动图Tei指数可检测出川崎病恢复期患儿无症状的左室功能损伤,这种心功能损伤与CFR有关,提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对心脏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peckle-tracking imaging,STI)研究川崎病急性期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法 记录27例川崎病急性期患者(8例冠状动脉扩张)与19例正常儿童的左室心尖位长轴观、二腔观及四腔观,左室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短轴观的二维灰阶图像,分别测量左室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SI)、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SR)与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strain,SC).结果 ①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左室大部分节段收缩期峰值SL与SR均低于正常组(P<0.05),且以SI,减低为主;②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左室收缩期峰值SC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中8例冠状动脉扩张者(含7支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左室收缩期峰值SL、SR均低于19例冠状动脉未扩张者,但大部分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川崎病患儿无论有无冠状动脉扩张左室长轴和短轴收缩功能均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骨桥蛋白(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的特点,以及与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关联性。 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03例KD患儿(KD组),及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对203例受试者的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KD组根据有无CAL分为KD合并CAL组(n=43)和KD无CAL组(n=60)。 结果KD组OPN基因708C/T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CC(9,8.74%)、CT(30,29.13%)和TT(64,62.14%),等位基因频率为C(48,23.30%)和T(158,76.70%);正常对照组OPN基因708C/T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CC(8,8.00%)、CT(35,35.00%)和TT(57,57.00%),等位基因频率C(51,25.50%)、T(149,74.50%);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0.28;均P>0.05);KD合并CAL组中OPN基因708C/T位点基因型[CC(3,6.98%)、CT(15,34.88%)、TT(25,58.14%)]及等位基因频率[C(21,24.42%)、T(65,75.58%)]与KD未合并CAL组[CC(6,10.00%)、CT(14,23.33%)、TT(40,66.67%),C(26,21.67%)、T(94,78.33%)]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0.22;均P>0.05)。 结论未发现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与KD的发生及其并发CAL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