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儿童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FES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作业疗法训练和家庭训练,FES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应用FES训练。2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中的抓握项目、精细运动能力评定表(FMFM)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后,2组儿童抓握评分、FMFM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FES组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FES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赵斌  高晶  薛晶晶  何璐娜  王丽娜 《中国康复》2022,37(10):611-613
目的:观察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作业治疗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偏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等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脑性瘫痪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儿经12周治疗后,FMFM及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C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分]、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肘屈肌张力、腕屈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干预痉挛型脑瘫患儿利于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提升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住院康复治疗的脑瘫高危儿患儿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早期干预治疗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治疗前及12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的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评定儿童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GMQ、FMFM、FM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MFM、GMQ、FMFM、FM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OT能更好提高脑瘫高危儿的运动功能,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均接受BTX-A注射治疗,治疗后进行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物理疗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及家庭训练。在治疗前与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AS)评定患侧上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PDMS-II)进行患侧手精细运动商(FMQ)的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估ADL 能力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患儿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BTX-A注射治疗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明显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将气动式手康复设备应用于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手功能综合康复训练并观察疗效。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医学中心就诊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9例。两组均行常规综合康复训练,试验组增加气动式手康复设备训练,共6个月。训练前后,采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精细运动评定量表(FM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两组PDMS-FM、FMFM和Wee-FIM评分均显著改善(|t|> 16.310, P <0.001);试验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 2.795, P <0.01)。结论 气动式手康复设备能有效提高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手功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医教结合健康管理对学龄期脑瘫患儿精细运动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48例学龄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医教结合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康复手段进行训练,医教结合组在采用教育康复基础上增加医学康复手段进行训练。康复疗效评价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测量表(FMFM),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后对两组脑瘫儿童进行评估。结果训练6个月后,医教结合组精细运动能力训练后FMFM得分高于训练前,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FMFM中精细运动能力训练后得分高于训练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训练前医教结合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训练后医教结合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针对视觉追踪、上肢关节运动、抓握、操作及手眼协调等5项能力的FMFM测评结果显示,医教结合组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α=0.05)。结论与常规教育康复手段相比,医教结合健康管理更有利于改善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痉挛偏瘫型脑性瘫痪(CP)患儿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运动训练及作业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对其健侧脑皮质运动区辅以低频r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及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对2组患儿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FMFM评分[分别为(53.8±8.8)分、(53.1±10.5)分]、PDMS-GM评分[分别为(80.5±10.8)分、(78.4±12.4)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可显著改善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粗大运动能力,对提高其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腕手矫形器治疗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的效果。方法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加腕手矫形器治疗拇指内收异常姿势。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ROM、FMFM均提高(均P<0.05)。结论腕手矫形器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外展活动度,提高精细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双下肢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痉挛型脑瘫患儿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及运动控制治疗。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E区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PROM角度、GMFM(D、E区)得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内效贴配合运动控制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下肢痉挛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0~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CIMT治疗,用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限制健侧手活动,对患儿进行集中、大量、重复的练习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每天4h,每周6d,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CIMT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可提高患儿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效度和反应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FM)量表的效度和反应度。方法:共有612例大于6个月的脑瘫患儿参加了本研究,男423例(69.1%),女189例(30.9%);平均年龄(30.6±25.5)个月;其中痉挛型四肢瘫224例(36.6%)、痉挛型双瘫208例(34.0%)、痉挛型偏瘫122例(包括2例单瘫)(19.9%)、徐动型30例(4.9%),肌张力障碍型20例(3.3%),共济失调型8例(1.3%)。分析FMFM量表精细运动能力分值的平行效度(与PDMS-FM原始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构效度(样组间差异分析)和反应度(效应尺度)。结果:FMFM量表精细运动能力分值PDMS-FM量表原始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能有效地区分同一偏瘫患儿健侧和患侧上肢精细运动能力分值之间差异,同时也能有效地区分相同月龄段双瘫和四肢瘫患儿精细运动能力之间的差异;此外本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应尺度。结论:FMFM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反应度,可以有效地评定脑瘫患儿精细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肉毒毒素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83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30例,均采用BTX-A局部肌肉注射和推拿治疗;观察组同时结合系统的康复训练等。治疗前后均以改良阿氏量表(MAS)评分肌张力,运动评价量表(PRS)评定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MAS评分均明显下降,PRS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局部肌肉注射BTX-A结合系统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联合肉毒毒素(BoNT A)治疗对痉挛型脑瘫下肢运动功能和身体活动的影响。方法:将60例2~10岁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均接受患侧小腿三头肌BoNT A注射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BoNT A注射24h后给予低能量ESW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的改良Asworth分级(MA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D区和E区、身体活动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MAS评分降低、GMFM D区和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MAS降低和D区评分增加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静坐时间百分比减少、轻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百分比增加(P<0.05),且治疗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ESW联合BoNT A治疗是改善痉挛型脑瘫肌痉挛、站立功能及身体活动的有效方法,比单独BoNT A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M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M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2组患儿均在入院时及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偏瘫侧MAS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UEF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DCS结合MCIMT能改善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气泡浴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13例患儿行单纯气泡浴;实验组14 例行中药气泡浴。治疗前和治疗10 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66 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01),M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GMFM-66 的B、D、E 区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实验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气泡浴能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训练系统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MOTOmed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MOTOmed训练)及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同时对两组患儿改良的Ashworth分值(腘绳肌)综合痉挛量表(CSS)、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中的D、E两功能区及步态参数(健侧及患侧步长、步速)。所有患儿共接受为期12周的康复治疗。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指数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治疗12周时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MOTOmed训练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OTOmed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