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临床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比较CTA和脑血管数字减影(DSA)检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8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动脉瘤69例(79.3%),动静脉畸形3例(3.4%),烟雾病2例(2.3%),海绵窦动静脉瘘1例(1.1%);CTA病因诊断阳性率85.1%,DSA病因诊断阳性率83.1%,二者比较无差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100%,诊断动静脉畸形、烟雾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敏感性为100%.结论: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行CTA检查,与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检查出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3例,其中大动脉瘤3例,小动脉瘤2例,一般动脉瘤3例;DSA检查发现动脉瘤9例.结论:CTA和DSA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并发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早期形成急性脑积水给以脑室外引流,早期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再出血,可以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方法对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入院后头颅CT显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引流血性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病情缓解后尽早行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可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急诊行脑室外引流可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但减压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应早期行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可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蔡文华  陈英贤 《当代医学》2010,16(31):111-111
目的探讨CTA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术前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28枚,34例术前行CTA检查,检出动脉瘤42枚,其中有8例先后行CTA、DSA检查,检出动脉瘤10枚,两者完全符合。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CTA检查明确诊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照研究,探讨CT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2例,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并将结果与DSA结果相对照,判断两者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行CTA与DSA检查的112例患者中,CTA发现阳性病例43例,DSA发现阳性病例44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91),其中CTA诊断为动脉瘤39例,与DSA之间的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100%,诊断为血管畸形4例,与DSA和手术结果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动脉瘤的大小为(7.47±4.58)mm,瘤口直径为(2.51±1.19)mm,与DSA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34、0.307,P>0.05).结论 64层螺旋CTA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结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采用舒血宁注射液结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70例(治疗组)与未加用舒血宁注射液结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6例(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头痛消失时间、脑血管痉挛(CV S)、脑积水以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头痛缓解时间缩短(P<0.05);再出血率(P<0.05)、脑血管痉挛发生率(P<0.05)、脑积水发生率(P<0.05)降低.结论舒血宁注射液结合脑脊液置换术能有效地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提高治愈率,预防脑血管痉挛,防止脑积水,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分析和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抽取36例考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CT血管成像均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通过和DSA结果对比分析,发现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病因诊断中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结果 以DSA诊断结果作为评价标准,CTA的诊断结果准确率和DSA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TA在诊断血管瘤大小方面与DSA诊断结果准确率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过程中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不仅简单、快捷和方便,且有利于发现病因和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分析。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9月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CTA检查患者100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56例为动脉瘤,14例动脉硬化,8例动静脉畸形,7例烟雾病,5例为其他原因,10例未发现明确原因。结论 CTA能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在指导临床选择治疗、评估手术的难易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总结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6例,临床表现为最初发病后,再次出现症状加重及意识障碍,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示脑血管痉挛,MRI表现为分水岭区及丘脑区点片状梗死病灶.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扩血管和激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22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27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1例,脑膜动静脉瘘(DAVF)5例,烟雾病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造影阴性67例.结论:DSA检查对鉴别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对有条件的SAH病例均应行DSA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作进一步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1.
1987~1998 年, 共收治541 例需心内直视术的患者, 1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率为2.03% 。熟识心脏解剖和掌握手术技巧是预防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关键。一旦发生,应安放和正确使用临时起搏器,并合理应用药物将心室率控制在60~90 m in- 1。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中医学古往今来一直遵循的治疗理念,这种理念对中医临床的过去及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治未病的治疗理念和实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推动下,一些治未病试点医疗机构相继建立。推行治未病是传承了2000多年的中医学说,将会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产生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回顾前人对治未病理念的认识及实践,现代临床治未病理念的创新应用,旨在重新认识健康的内涵,让治未病的治疗理念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内服身痛逐瘀汤加减并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2.5%,对照组为55.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配合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210例病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论治。结果:210例病例治疗后痊愈108例,显效49例,有效30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7.0%。结论:经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呃逆,其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谷维素、维生素B_1、艾司唑仑片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分型辨证论治进行治疗,2w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7.5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75%,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失眠疗效卓越,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总结非胸腔镜辅助微创漏斗胸矫形术(Nuss)治疗先天性漏斗胸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7~2010年间在非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治疗的27例先天性漏斗胸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2~21岁,平均年龄12.6岁.术前Hailer(即胸部CT所测定胸廓最凹陷处左右径与前后径之比)指数为3.2~5.6,平均3.86.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平均时间44 min,手术出血量均小于30 mL.结论 非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安全可行,并且不用进入胸腔操作,手术创伤更小,耗时短,微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260例病例分别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结果:260例病例治疗后临床治愈167例,显效43例,有效25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90.38%。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整体调节治疗失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鼻硬结病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6例典型鼻硬结病,总结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以抗生素为主,辅以放疗和手术治疗。本文单纯实施抗生素治疗1例,实施抗生素治疗加放疗例,1例气管切开。结果:5例临床治愈,其中4例随访8月-4年未复发,2例失访。本文并就其治疗复心有关文献。结论:单纯放射疗法对肉芽肿病人有短期控制作用,需结合抗生素才可得以根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