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渐进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引起痴呆最常见的原因。由于AD起病隐匿、病因不明,治疗时间长,治疗和护理费用昂贵,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目前,临床治疗还是药物治疗为主,主要是改善AD的症状,延缓AD的进展。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治疗AD常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D)起病隐匿,病程呈进行性进展,最后导致认知功能完全丧失,生活不能自理,给病人及其家属乃至社会造成严重危害.21世纪是老龄化世纪,所以有效防治AD将有深远的医学及社会意义. 1认知性治疗 1.1 拟胆碱能治疗 乙酰胆碱(Ach)是脑内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生物化学研究发现AD病人脑内胆碱能神经元缺少(尤其是Meynert基底核)、乙酰胆碱含量不足、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活性降低,因此产生了胆碱能假说.β-淀粉样蛋白(Aβ)是AD的关键致病因素,可导致神经元减少、突触丢失、胆碱递质紊乱1];另有研究表明tau蛋白磷酸化是纤维缠结的关键步骤.目前所研究的拟胆碱药主要是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和胆碱M1受体激动剂,通过影响Aβ代谢和灭活tau蛋白磷酸化酶GSK-3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措施。方法:对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本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心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患者的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结论:本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取的治疗措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与控制,因此本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取的治疗措施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措施。方法:对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本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心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患者的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结论:本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取的治疗措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与控制,因此本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取的治疗措施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符合CCMD-3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的86例住院AD患者进行昨床痴呆评定表(CDR)、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评定,对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表现进行临床特征分析,为临床A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结果:本次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发生率在不断升高,而前往专科医院的AD患者就诊率偏低,AD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几率高;临床特征表现不一,但绝大部分以记忆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药物治疗与功能训练相结合能提高治疗效果。结论:提高AD患者就诊率是AD早诊断早治疗的基础,AD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是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药物治疗与功能训练相结合是AD患者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受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目前认为AD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由于Aβ沉积形成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所致的神经元纤维缠结,最终导致神经元凋亡。已上市的治疗AD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近20年来有多种AD治疗药物包括国内首创的1类化药进入III期临床试验。本文对近年来治疗AD药物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行退行性脑病。由于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阐明,治疗方案及治疗药物缺乏特异性。目前AD的治疗主要应用胆碱脂酶(AchE)抑制剂,同时辅以抗免疫、抗炎、抗氧化剂、激素替代疗法以暂时缓解患者的认知功能。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及行为科学等学科知识和研究手段的迅速发展,AD病变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针对AD病因的治疗药物如分泌酶抑制剂,防止tau蛋白过度磷酸化,Aβ抗体及Aβ疫苗为AD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就AD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林允信 《医学综述》2012,18(11):1711-1714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病因是脑细胞丢失或凋亡引起脑组织神经元减少。大多数AD患者发生在60岁以上,其发病率正在逐渐增高。AD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与该病相关的重要基因包括凝聚素基因、磷脂酰肌醇结合网格蛋白组装蛋白、补体成分(3b/4b)受体1、载脂蛋白E等。目前对AD尚无有效的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或许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就近年来AD流行病学和相关基因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其发病率高、预后差,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其治疗也突破原有单一药物治疗策略,出现了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多种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隐匿起病、发生于老年期的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上以进行性智能减退、行为紊乱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 ,可能与脑内胆碱能传递功能紊乱、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基因突变等有关。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主要采取药物对症治疗 ,以达到使患者较长时间内维持认知功能、延缓日常活动能力的丧失、改善非认知症状之目的。1 与神经递质有关的药物1 1 乙酰胆碱前体药物 :包括胆碱和卵磷脂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仅少数患者有一定疗效 ,总体疗效不明显。1 2 胆…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如改善胆碱能神经传递,促进神经营养代谢,雌激素替代治疗,消炎镇痛药的应用,自由基的清除和阻止淀粉样蛋白的沉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识障碍、记忆受损、人格改变、情感障碍等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有大脑皮层和海马结构等广泛的神经元丢失、神经纤维缠结(NET)、脑内有大量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等.目前AD病因尚未阐明,人们普遍认为Aβ的形成与沉积是AD发病机制的核心[1].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s)、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药、脑血管改善药与脑代谢改善药等被应用于治疗AD.文献资料显示,多种药物对AD有治疗作用,这些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疗效各异,本文对目前AD治疗药物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李春芳  李珏  刘松柏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0):1229-1230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特点,探求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从我院近5年的住院病历中筛选出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病共20例,对其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有18例存在精神症状,临床疗效欠佳,2例因全身衰竭死亡。结论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疾病诱因不明显,但记忆力下降和智能减退是其主要特征,临床医生应重视此病的精神症状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治。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1例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1例为对照组,用MRI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侧脑室体积,对比2010-2011年侧脑室变化情况。结果65岁以上的患者较65岁以下的患者比例显著升高(P〈0.01),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简易智能量表评分均低于23分,其中重度痴呆占多数;超1/4的患者具有家族阳性史;2年内观察组患者左侧、右侧和双侧侧脑室体积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观察组患者侧脑室体积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递增趋势。结论该病的早期诊治仍为临床工作的重点,基因诊断和治疗可能具有较好的效果,各侧侧脑室体积动态变化情况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之一,可用于临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1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脑神经细胞外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和脑神经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A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AD为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征,患者的年龄和家族史为最大致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春光 《医学综述》2005,11(8):736-73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是造成痴呆的最常见原因,可占痴呆患者总数的2/3以上,在65岁以上人群中,西方约有5%的人患此病。我国60岁以上人群AD的患病率为3%~5%。AD的病理特征:脑萎缩,突触丢失,脑神经细胞外出现β-淀粉样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经斑或称老年斑,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FT)、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ease,AD)是一种渐进性发展的老年性神经系统(NS)退行性认知和记忆等功能丧失的疾病。由1906年德国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借助显微镜从痴呆患者脑组织切片中观察发现了不同寻常标志物——黏性室斑和神经纤维缠结,细胞外淀粉样蛋白沉积所造成大脑额叶皮质区、海马结构、边缘系统各区域胆碱能选择性丢失、功能降低等本质性持续损伤的病理和组织学改变的结论而故名。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性AD患者已超过17000万,我国有500多万,占世界总病例的四分之一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2000年已进入老龄社会,AD己上升为常见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而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早预防、早治疗对于提高现代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循证医学观点,探讨对AD的预防、治疗和延缓AD的发生及恶化,选择应用相对成熟的、高效、高选择性和副作用小的药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双益平综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益平单用与合用其他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用双益平(单用组)和综合治疗(合用组)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6、12、24周末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在治疗后6周和12周末MMSE评分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在24周末合用组显著优于单用组。结论:双益平单独使用和药物综合治疗AD短期疗效相仿,而远期疗效以综合治疗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