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三升袋营养液配制及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三升袋营养液配制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以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我院胃肠外科肠外营养患者应用三升袋临床治疗26例,分别采用周围和外周静脉途径给予三升袋营养,观察三升袋配制的基本原则、组分、注意事项以及应用于不同患者处理方法。结果: 26例患者中,1例肠瘘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不适、精神萎靡、多尿,1例3周后深静脉留置管周围出现红肿,经相应处理好转;其余应用反映良好。结论: 三升袋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危重患者术后肠外营养护理的效果。方法对5例妇科危重患者行NRS筛查,给予肠外营养及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5例患者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得到纠正,痊愈出院。结论术后在胃肠功能恢复之前,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及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普外科危重患的机体常处于严重的应激状态,机体的营养与代谢平衡常出现紊乱,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缺乏,在治疗过程中,适时地给予肠外营养是很有必要的。肠外营养的护理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生命。我院1998~2003年共施行肠外营养80例,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肠外营养(PN)或称静脉营养是近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能起到“人工胃肠”作用的治疗措施,已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的静脉营养方法是将病人一日所需的补给输液量(包括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电解质、维生素等)按需要进行配制,用多个玻璃瓶作容器,经一条或数条输液管道同时或相继输入,在输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自1994年以来笔者采用国产三升静脉营养输液袋(简称三升袋)输注营养混合液(TNA)进行静脉营养治疗,疗效满意,现将应用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燕玲 《华夏医学》2005,18(5):701-703
目的:探讨急危重患者在肠外营养实施过程中用单瓶输注法和混合输注法两种不同输注方式的效果。方法:抽取我科40例急危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为实验组,即用混合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B组为对照组,即用单瓶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使用两种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A组患者营养状态良好,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无1例发生撤机困难。B组有2例发生皮肤严重感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有2例发生对呼吸机依赖,撤机困难。结论:用混合输注法对急危重患者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明显好于用单瓶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用混合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能保证患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营养素,更符合患者的生理功能,减少了污染机会、医疗费用及护理工作量,是目前医院或家庭中进行肠外营养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对危重患者(外科)早期应用PN(肠外营养)进行治疗的在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以来,外科收治的100例早期应用PN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应用早期PN支持治疗后的体重,及其白蛋白与其血红蛋白以及其淋巴细胞的计数做分析对比.结果 患者在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后,仅体重较前不具有显着性...  相似文献   

8.
危重患者由于创伤或应激等因素使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易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 ,是导致其死亡的重要原因。合理的营养代谢支持可以保证患者的营养和代谢平衡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促进患者的康复。对于不能正常进食或不能足量进食的重症患者 ,合理的肠内营养 (EN)支持对改善营养状况十分有利。本研究对我院ICU2 0 0 0~ 2 0 0 2年 34例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与传统的标准胃肠外营养 (PN)在等热卡、等氮条件下进行对比研究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 ICU危重患者 ,均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 ,但不能经口进食 ,并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并肠外营养支持在外科术后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例外科术后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一日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按(1.5~2)mL/kg加入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注射液.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结果:治疗第7天观察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加用N(2)-L -丙氨酰-L-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外科术后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淑红 《吉林医学》2010,31(2):263-263
<正>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系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1]。凡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超过5~7d的患者,都是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复杂手术后应用PN有利于患者康复,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2]。现对我科120例  相似文献   

11.
杨雪  周晓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2999-3001
目的:总结3L袋营养液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中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方法:收集我科行TPN应用3L袋营养液临床治疗的85例患者,观察患者应用3L袋营养液后营养状况(体重、白蛋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85例患者体重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其中72例低蛋白血症者白蛋白均有明显提高;55例手术患者恢复顺利,3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患者好转出院,27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病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静脉炎,1例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余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3L袋营养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其操作方法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外科学的发展,营养科学的重要性已提到重要位置.营养方式和技术日益完善.近年,我们采用三升袋全胃肠外营养,效果更佳.它是将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剂、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 及水7大营养物质充分混合后匀速滴入.既可减少营养液污染及降低气栓的发生率又可以减少大量葡萄糖输入引起相应并发症.我们的体会是:正确配制营养液是TPN成功的前提,预防上腔静脉插管感染、空气栓塞、导管内凝血是TPN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肠外营养(TPN)也称人工胃肠静脉营养,就是不经胃肠吸收,把人体所需营养素的混合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它作为一种从胃肠道外补充机体所需营养的方法,对胃肠道手术前后、禁食、长期昏迷、食道良性重度狭窄、小肠全切、肠瘘大面积烧伤等、水电解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的重症病人起到了抢救生命,恢复健康的重要作用,由于它需要较高的物质条件及严密的监测和护理,因此护理工作尤为重要,下面根据我们在临床的实际工作,浅谈一下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5.
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包括提供合适的营养底物,是危重患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临床研究和实践显示,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给危重患者临床结局带来了益处。与传统热量相比,其能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维护组织器官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等。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过渡手段,在指导临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中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史馨霞 《实用医技》2007,14(34):4725-4726
肠外营养支持是当今临床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将氨基酸和能源物质葡萄糖、脂肪乳同时输入体内,有利于合成蛋白质,临床上现输液采用将各种营养剂注入3L静脉营养袋中混合后滴注的方法。我院于2006年元月开始集中配制肠外营养液(PN),作为一名药师,在工作中较侧重考虑药物在混合过程中,依据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尽量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发生药物色泽的改变和减少微粒的产生,维持药物的体外稳定性,使药物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同时兼顾在洁净条件下的无菌操作,减少药液污染细菌的机会,避免外界环境中的微粒进入药液,提高PN的卫生学稳定性,预防营养支持中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增加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结合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下工作体会,供同行参考,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集中配置肠外营养液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馨霞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4):4725-4726
<正>肠外营养支持是当今临床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将氨基酸和能源物质葡萄糖、脂肪乳同时输入体内,有利于合成蛋白质,临床上现输液采用将各种营养剂注入3 L静脉营养袋中混合后滴注的方法。我院于2006年元月开始集中配制肠外营养液(PN),作为一名药师,在工作中较侧重考虑药物  相似文献   

18.
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主要用于不能进食或不宜进食病人的治疗,以改善饥饿性营养不良,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维持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创伤愈合,为外科不能进食的病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现代临床治疗方法。TPN护理在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科自1997年5月一1998年6月间行TPN治疗的25例病人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25例病人中,男16例,女9例,年龄M一幻岁,体重43-70kg,胰头癌、责门$、乙状结肠癌、肝癌、胆管下段癌共15例,脑外伤、急性坏死性胰…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肠外营养的护理过程中的效果。方法对96例行肠外营养的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进行循证护理,由护士长和2名组员组成循证小,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关键词,找出相关资料,对证据进行评价,然后采取措施并观察效果。结果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