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F-PSA和F/T比值在前列腺癌"诊断灰色带"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在前列腺癌"诊断灰色带"(4.0~10.0μg/L范围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和FPSA与TPSA比值(F/T值)诊断前列腺癌(P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血清TPSA在4.0~10.0 μg/L范围内的46例前列腺癌(PCa)患者和8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检测血清FPSA,计算F/T比值,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T-PSA 4.0~10.0 μg/L范围内,各组间TPSA和FPSA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F/T比值差异显著(P<0.01),PCa患者F/T值明显低于BPH患者和正常健康者,以F/T值<0.16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临界值,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示值、阴性预示值分别为85.6%,89.1%,81.2%,91.0%.结论对TPSA处于诊断灰色带(4.0~10.0 μg/L范围)的良性和恶性前列腺疾病患者,同时检测血清FPSA,并应用F/T比值,可有效提高前列腺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利于对TPSA在正常范围的前列腺癌患者及早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PSA比值(FPSA/TPSA)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68例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PCa)患者、132例良性前列腺疾病(BPH,AP,CP)患者和85例健康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并计算FPSA/TPSA比值。结果以TPSA4.0μg/L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69.3%;以FPSA/TPSA0.15作为临界值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1.12%,特异度为94.93%。TPSA在4.0~15.0μg/L时,两组患者T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PSA/TPSA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a组显著低于良性前列腺疾病组。结论以FPSA/TPSA=0.15作为临界值判断点,FPSA/TPSA比值提高了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尤其TPSA在4.0~15.0μg/L范围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PSA水平测定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水平在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和前列腺癌 (P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8例BPH和22例PC患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 (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 (TPSA) ,计算FPSA/TPSA比值 ,并测定BPH患者的实际前列腺体积 (PV)。 结果 BPH患者FPSA值为 (1.63±1.08) μg/L ,TPSA值为 (12.38±8.26) μg/L ,FPSA/TPSA比值为0.025±0.13;PV为(14.0±1.08)cm3 ,PV每增加1cm3 ,TPSA平均增加0.17μg/L,而FPSA平均增加0.03μg/L;BPH患者年龄、PV分别与FPSA、TP S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均P<0.05) ,而与FPSA/TPSA比值无相关性 (P>0.05) ;患者年龄与PV无相关性 (P>0.05)。PC患者FPSA值为(6.05±1.46) μg/L,TPSA值为 (37.44±11.58) μg/L ,FPSA/TPSA比值为0.14±0.11,与BPH患者比较 ,FPSA、TPSA值均明显上升 (均P<0.05) ,而FPSA/TPSA比值明显下降 (P<0.01)。结论 BPH患者血清PSA水平随年龄、PV的增加而上升 ;PC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且较BPH患者更为明显 ,而FPSA/TPSA比值明显下降 ,当其<0.15时诊断为PC的准确率达77 % ;测定PSA水平对指导BPH和PC的诊断和治疗、判断P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游离PSA对筛选前列腺癌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ree p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对筛选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92例Pca及21例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 PH)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和FPSA。结果:B PH组PSA平均值为16.33μg/L,FPSA平均值为1.90μg/L,结合前列腺特异抗原(associate p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A C T)平均值为13.18μg/L。FPSA/TPSA(total postatespecific antigen)为0.112;Pca组PSA平均值为116.30μg/L,FPSA平均值为30.13μg/L,PSA-A C T平均值为86.17μg/L,FPSA/TPSA为0.164。结论:FPSA及FPSA/TPSA检测对筛选前列腺癌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99mTc-MDP(亚甲基二膦酸盐)核素骨显像结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水平与总量比值(FPSA/TPSA)测定在诊断前列腺癌及其骨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并行骨显像和FPSA、TPSA检查的14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及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7例前列腺癌患者中,核素骨显像提示102例出现骨转移(占69.4%),其骨转移病灶"热区"数共631个,其中显示≥3个病灶者为81例(79.4%),2个病灶的15例(14.7%),1个病灶的6例(5.9%)。经随访发现,骨转移累及部位以盆骨最多(96例,占94.1%),且最早;其次是脊柱(77例,占75.5%)和肋骨(54例,占52.9%)。发生骨转移患者术前的血清TPSA、FPSA、FPSA/TPSA(F/T)分别为(99.14±58.90)μg/L、(11.10±8.22)μg/L、0.10±0.05;无骨转移患者血清TPSA、FPSA、F/T则分别为(24.32±21.91)μg/L、(4.37±3.43)μg/L、0.18±0.0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PSA、FPSA浓度与骨转移率呈正相关。PSA100μg/L时,骨转移率达100%。结论:对疑为前列腺癌的患者,特别是年龄>50岁者,更应重视核素骨显像和血清TPSA、FPSA检查,并计算F/T比值,密切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0~10.0μg/L的灰色区域时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在3.8~12.1μg/L的血清值共109例,经病理诊断14例为PCa,95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用化学发光法测得TPSA、CPSA、fPSA,B超测得前列腺体积,计算C/TPSA、f/TPSA和PSAD并对C/TPSA、f/TPSA和PSA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PSA、PSAD在BPH组与PC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PSA在BPH组与PC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PSA为4.0~10.0μg/L的灰色区域C/TPSA、PSAD对PCA诊断的特异性明显优于f/TPSA。结论在TPSA为4.0~10.0μg/L的灰色区域以F/TPSA<0.16为判断标准对PCa的诊断价值不明显,C/TPSA在该区域能较好的鉴别PCa和BPH,PSAD在该区域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列腺声像图特点、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47例经直肠超声引导系统6点加目的 性穿刺患者前列腺声像图特点及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癌组17例,前列腺增生组30例.结果 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异常血流信号发现率分别为88.2%、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异常回声结节发生率和前列腺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游离前列腺特导性抗原(FPSA )、前列腺特导性抗原密度(PSAD)、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对前列腺癌诊断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692、0.739、0.214.以PSAD≥0.15 μg/ml·cm3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预测值为50%,敏感性为76.5%,特异性为56.7%.结论 异常血流分布较低回声结节更具有特征性的前列腺癌超声表现,其指导目的 性穿刺的准确率较高,PSAD是较TPSA及FPSA/TPSA更有价值的前列腺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TPSA与FPSA差值用于良恶性前列腺疾病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诊断前列腺癌(PCa)的首选标志物,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测定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有较高的阳性率。游离PSA/总PSA(FPSA/TPSA)比值测定是目前常用的鉴别BPH和PCa的指标之一。本文从实践中设计了一种TPSA值差值替代FPSA/TPSA比值,用于对良恶性前列腺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的检测在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43例前列腺癌患者和5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TPSA和FPSA含量,并以45名健康者作比较。结果前列腺癌组TPSA和FPSA均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a组FPSA/TPSA比值则明显低于BPH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PSA、FPSA、FPSA/TPSA比值联检可作为PCa和BPH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和游离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比值(F/T)对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使用ROCHE201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经临床确诊的42例PCa和88例BPH患者和52例健康者血清TPSA、FPSA含量并计算F/T。结果PCa组和BPH组与52例健康者的TPSA、FPSA及F/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16例PCa和41例BPH患者位于诊断灰区(TPSA4~10 ng/mL),此时PCa组和BPH组患者的TPSA、FPS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TPSA值在诊断灰区内的良、恶性增生性疾病患者,F/T因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有助于PCa与BPH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与总PSA(T-PSA)的比值(F/T)对鉴别诊断前列腺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同时检测123例前列腺癌(Pca)和155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血清T-PSA、F-PSA,计算其F/T比值,并比较各F/T比值的总有效率。结果Pca组和BPH组血清T-PSA和F/T比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当T-PSA在4.0~10.0ng/ml区间时,两组患者血清T-PSA无显著差异(P>0.05),但Pca患者组的F/T比值却明显低于BPH组(P<0.01)。通过总有效率的分析,F/T比值取20%作为临界值较为合适。结论F/T比值作为T-PSA的辅助指标在诊断灰区能显著提高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PSA)及cPSA/tPSA比值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PCa患者22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48例及前列腺正常对照组50例患者的tPSA、cPSA及cPSA/tPSA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a组的tPSA和cPSA浓度明显高于B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SA/tPSA比值在对照组与PCa组及BPH组与PCa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PSA与tPSA均可筛选及早期发现PCa,结合cPSA/tPSA比值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对PCa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型高危前列腺癌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低PSA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入院平均PSA值为2.14ng/mL;7例患者肛指检查异常;穿刺病理诊断腺癌6例(其中1例为导管腺癌),小细胞癌2例;行Gleason评分者5例,均>7分;T3期以上患者占75%,5例有远处转移。对2例前列腺小细胞癌行内分泌治疗,其中1例再行化疗;对6例前列腺癌,1例行内分泌治疗加根治性放疗,1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加内分泌辅助治疗,其余4例均行内分泌治疗。平均随访19.5个月,8例患者中3例死亡,4例病情进展,1例病情无进展。结论:低PSA型高危前列腺癌起病隐匿,恶性程度较高,诊断及监测不依赖于PSA,治疗效果不佳,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列腺直肠指检和尿道膀胱镜检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rostatespecificantigen ,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reeprostatespecificantigen ,FPSA)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 3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测定前列腺直肠指检和尿道膀胱镜检前后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rostatespecificantigen ,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PSA)的水平变化。结果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水平在前列腺直肠指检后分别为 (3.0 15± 1.0 72 )ng/ml、(1.974± 0 .6 78)ng/ml,显著高于前列腺直肠指检前的水平 ,分别为 (2 .85 2±1 0 2 7)ng/ml、(1.72 4± 0 .5 96 )ng/ml(P <0 .0 0 5 )。同样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在尿道膀胱镜检后分别为 (3.0 2± 0 .911)ng/ml、(1.787± 0 .5 0 5 )ng/ml,也显著高于尿道膀胱镜检前的水平 ,分别为(2 873± 0 .997)ng/ml、(1.5 75± 0 .4 98)ng/ml(P <0 .0 0 5 )。结论 前列腺增生患者在前列腺操作后应当给予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良恶性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与血清fPSA和tPSA及其比值的关系.方法 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前列腺增生疾病108例患者,均行PSA、盆腔MRI、前列腺穿刺活检检查.对比各病理类型之间的血清fPSA、tPSA及f/tPSA 比值,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08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25例(23%),前列腺结节增生为83例,且分为间质性结节 7例(6%)、腺肌性结节24例(22%)、纤维腺瘤性结节5例(5 %)、腺性(腺瘤性)结节15例(14%)、混合性结节32例(30 %).以上六组fPSA、t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恶性前列腺增生f/tPSA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前列腺结节增生各型f/tPSA比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合血清fPSA、tPSA及f/tPSA比值可提示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症中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DPSA)的变化。方法回顾1997-10-01~1998-03-31间,在北大一院就诊的前列腺癌患者,及同期就诊的相同例数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DPSA)。所有患者均经组织学证实,并对前列腺癌患者予以分期分级,最后分别对各期前列腺癌及其与前列腺增生症者相比较,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DPSA是前列腺癌诊断的一项有意义的参考指标。当采用一定的界值,其效果明显优于PSA和游离与总PSA的比值(F/T)。无论是总PSA(T-PSA)或游离PSA(F-PSA)值的DPSA与前列腺增生症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分别是P<0.001,0.001<P<0.05);同时,T-PSA和F-PSA的DPSA在PC早期(A-B期)与中期(C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中期(C期)与晚期(D期)的DtPSA(T-PSA计算的DPSA结果)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DtPSA在早期(A-B)PC与前列腺增生症比较时,发现其DPSA的差异性是显著的P<0.001,提示DPSA在PC早期就有诊断意义的可能性。结论DPSA对区分前列腺增生症与PC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在PC早期(未发生局限性侵润及转移之前)就有提示PC的可能,对早期诊断PC及彻底根治性切除肿瘤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因病例数量较少,其结论有待于更大宗的病例进行证实;因DtPSA在PC的C期与D期呈现显著性的差异,在采用适当的界值时或许能大大减少对晚期PD的手术介入,使激素治疗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移行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 ATZ)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处于灰值区的54例Pca和114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检查,并穿刺活检.通过与血清PS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DPSA)对比,分析PSATZ和PSA指数(PSA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与血清PSA 、DPSA 、PSAI相比,PSATZ是最佳的Pca检测指标, 具有最大的约登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和最高的特异性;(2)PSATZ的最佳临界值是0.5 ng/ (ml·cm3),可作为疑似Pca的穿刺活检指标.结论 PSATZ法明显优于血清PSA、DPSA和PSAI法.在进行早期Pca筛选时, 应在经直肠超声检查的基础上,对于PSATZ大于0.5 ng/(ml·cm3) 的病例进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近距离治疗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前列腺癌患者27例, 年龄63~81岁, 平均75岁。临床分期:T1cN0M016例, T2aN0M011例; Gleason评分:5分14例, 6分13例;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2.8~14.6 μg/L, 平均8.5 μg/L。采用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 治疗剂量D90为140~155 Gy, 观察治疗疗效及并发症。27例患者治疗前后均未使用内分泌治疗。  结果  27例患者随访12~74个月, 平均44个月。近距离治疗后27例前列腺癌患者最低血清PSA中位数为0.18 μg/L, 2例患者最低血清PSA在1.0 μg/L以上; 治疗后1年患者血清PSA中位数为0.71 μg/L, 平均为0.92 μg/L, 17例患者血清PSA在1.0 μg/L以下; 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30及48个月出现生化复发, 复发率7%(2/27)。治疗后2例患者出现急性尿潴留, 予保留导尿1周后好转; 24例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 均在治疗后6~12个月内好转; 无1例出现前列腺直肠瘘。治疗前17例有勃起功能; 治疗后10例仍保留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 7例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占41%)。  结论  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对于中低危前列腺癌疗效肯定, 并发症少, 多数患者可以保留性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列腺健康指数(PHI)在血清总前列腺特应性抗原(tPSA)灰区(4~10 ng/ml)前列腺癌(PCa)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 2018年 3月~ 2019年 10月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 94例血清 tPSA在 4~ 10 ng/ml的老年男性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PCa组 21例,前列腺良性增生( BPH)73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 tPSA、游离 PSA(fPSA)以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体 2型(p2PSA)的指标水平,从而计算得出 fPSA/tPSA比值和 PHI,并绘制 tPSA, fPSA/tPSA, p2PSA以及 PH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 AUC)、95%CI以及截断值( cut off value),分析 tPSA, fPSA/tPSA, p2PSA以及 PHI的检测对 PCa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清 tPSA,fPSA和p2PS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899,450和 261.5,均 P >0.05);两组患者 fPSA/tPSA(U=261.5, P =0.023)与 PHI(t=1275.5,P<0.001)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tPSA, fPSA/tPSA, p2PSA以及 PHI的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586,0.676,0.613和 0.832,其中 tPSA, fPSA/tPSA和 p2PSA(AUC值均 <0.7)的诊断效能较低,而 PHI的诊断效能较高。血清 PHI的准确度( 81.9%)明显高于 tPSA, fPSA/tPSA和 p2P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75, 4.145和 6.211, 均 P <0.05)。tPSA及 p2PSA指标对提高 PCa的诊断效率无明显助益(均 P >0.05),fPSA/tPSA和 PHI明显提高 Pca的诊断效力( P<0.05),其中 PHI的诊断效果最佳( P<0.001),PHI的 AUC值 0.832(95% CI: 0.733~ 0.931)高于 fPSA/tPSA的 AUC值 0.676(95% CI: 0.539~ 0.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8,P<0.01)。结论 PHI诊断 tPSA灰区 PCa患者的诊断效能与准确性均较高,具有比 tPSA, fPSA/tPSA和 p2PSA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及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其与良性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前列腺癌患者(65例)和前列腺增生患者(116例)血清PSA水平,同时利用B超测定患者前列腺体积,计算出PSAD值,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运用ROC曲线对PSA和PSAD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患者在不同PSA区段和不同PSAD区段的分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SA和PSA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8(95%CI:0.907—0.989)和0.971(95%CI:0.944~0.999)。当PSA和PSADI临界值分别为4ng/ml和0.15时,敏感性分别为98.5%和96.9%,特异性分别为24.1%和63.8%;而当PSA和PSAD临界值分别为10ng/ml和0.20时,敏感性分别为95.4%和93.8%,特异性分别为67.2%和82.8%。结论PSA和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其与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中均有一定的价值;PSAD更能提高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和准确度,有利于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