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铂类药物相关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 mRNA在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肺癌细胞及其对应患者血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05例肺癌标本石蜡组织及其对应的血液样本,其中腺癌73例,鳞状细胞癌22例,小细胞癌10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肺癌石蜡组织和对应血液样本中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肺癌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105例肺癌石蜡组织中ERCC1 mRNA表达为4.579±1.926,对应的血样中为8.324±1.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 mRNA在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中的表达分别为4.366±1.822、4.724±1.434和4.366±1.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对应的血液细胞中表达分别为8.146±1.501、8.336±1.928和8.664±1.84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种病理组织学类型肺癌细胞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对应血液细胞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细胞和血液细胞中ERCC1 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329,P>0.05)。结论 根据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选择铂类化疗并无指导意义,需要进一步进行ERCC1 mRNA的个体化检测,目前尚不能用血液细胞代替肿瘤组织细胞检测ERCC1 mRNA表达水平以评价铂类药物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肺癌、结肠癌、胃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230例肺癌、160例结肠癌、125例胃癌、10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石蜡标本及其对应的血液样本中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ERCC1 mRNA在4种肿瘤的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肿瘤的癌组织中ERCC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相对应外周血中的表达(P<0.05),且肿瘤组织与外周血ERCC1 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肺癌:r=0.430,P<0.001;结肠癌:r=0.553,P<0.001;胃癌:r=0.583,P<0.001;乳腺癌:r=0.501,P<0.001)。肺癌、结肠癌及乳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ERCC1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均无关(P>0.05)。胃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无关,而男性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高于女性(P<0.05)。结论 通过检测肺癌、结肠癌、胃癌及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ERCC1的表达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癌组织中ERCC1的表达状况。  相似文献   

3.
刘霏  李浩然  杨莉 《中国肿瘤》2015,24(10):875-880
摘 要:[目的] 评价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08~2009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并辅助同步放化疗的113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Polζ,ERCC1,ERCC2和RAD52)在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olζ,ERCC1,ERCC2和RAD5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1%,46.0%,48.7%和20.4%。Kaplan-Meier 生存分析表明Polζ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更短(32个月vs 34个月,P=0.008)。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olζ是肿瘤复发的重要因素(adjusted HR=7.79,95%CI:2.21~27.52,P=0.001)。[结论] Polζ可作为宫颈癌判断预后的预测因素,这可能是由于宫颈癌患者潜在的放化疗抵抗导致的,该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特殊转移灶恶性胸腔/腹腔积液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 ERCC1)基因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1, BRCA1)的表达水平与顺铂体外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46例Ⅳ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恶性胸腔/腹腔积液,分离出肿瘤细胞后,采用体外药敏试验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检测(adenosine triphosphate-bioluminescence assay, ATP-TCA)法检测肿瘤细胞对顺铂的药物敏感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RCC1和BRCA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恶性胸腔/腹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ERCC1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顺铂抗药性呈正相关(P=0.001,r=0.68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0.014,r=0.541)和胃癌患者(P=0.002,r=0.625)恶性胸腔/腹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BRCA 1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顺铂抗药性呈正相关.ERCC1和BRCA1对顺铂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所有患者P=0.010;胃癌患者P=0.027).结论:恶性胸腔/腹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ERCC1和BRCA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顺铂体外药物敏感性相关.联合检测ERCC1和BRCA1这2种基因较只采用其中一种基因在预测顺铂药物敏感性方面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roteolysis-inducing factor,PI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IF在10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癌组织以及其中35例癌旁正常组织以及8例食管良性疾病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PIF表达与食管癌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存在PIF表达,其表达与食管良性疾病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表达PIF的个体其癌旁正常组织中亦有PIF表达,PIF表达在肿瘤分化、是否侵及浆膜层、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存在PIF表达,其表达与肿瘤分化、是否侵及浆膜层、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表达及基因多态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选取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62例作为观察对象,手术切取OSCC患者新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RCC1蛋白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采用质谱法分析ERCC1 C8092A位点多态性在OSCC患者中分布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患者生存曲线。结果 口腔鳞状癌组织中ERCC1阳性表达45例(72.58%),高于癌旁组织中ERCC1阳性表达17例(27.42%)(P<0.05)。45例ERCC1阳性表达患者36个月的中位生存期为27.80个月,17例ERCC1阴性表达患者3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0.0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ERCC1表达阳性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癌组织ERCC1阳性表达患者CA基因型分布最多(60.00%),ERCC1阴性表达患者CC基因型分布最多(62.50%),ERCC1阳性表达与阴性表...  相似文献   

7.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SS-1和MMP-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SS-1和MMP-2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二者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KiSS-1及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食管鳞状细胞癌、癌旁不典型增生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KiSS-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5%、67.7%和90.3%(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S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而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癌旁不典型增生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0%、54.8%和22.6%(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SS-1及MMP-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s=-0.418).结论 KiSS-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及转移有抑制作用;MMP-2则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转移有促进作用,联合检测KiSS-1和MMP-2蛋白的表达有望成为判定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及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Bub1 mRNA及Bub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别,探讨Bub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及相应的食管切缘正常黏膜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ub1蛋白和Bub1 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黏膜组织相比较,Bub1 mRNA及Bub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5),且Bub1 mRNA及Bub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Bub1表达水平高低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TFIIB相关因子2(TFIIB-related factor 2,BRF2)基因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分析BRF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患者74例,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BRF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BRF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食管鳞状细胞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BRF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5%、32.5%和7.5%,癌组织、癌旁组织中BRF2蛋白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5)。随着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程度升高,BRF2蛋白阳性率显著下降,Ⅲ期和Ⅳ期食管鳞状细胞组织中BRF2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72.7%,73.3%vs 35.7%,34.8%,P<0.05),且生存3年以下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BRF2表达明显高于3年以上者(69.2%vs 38.2%,P<0.05),吸烟患者预后BRF2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吸烟患者(61.1%vs 30.4%,P<0.05)。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高表达BRF2蛋白,BRF2 mRNA和蛋白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可能作为食管鳞状细胞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黄馨  傅剑华  程斌 《肿瘤学杂志》2013,19(5):336-341
[目的]探讨PAR1 mRNA及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匹配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3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食管原位癌组织及其匹配癌旁组织PAR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是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对食管鳞癌组织及其匹配癌旁组织的PAR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食管鳞癌组织PAR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匹配的癌旁组织(146.220±24.790vs134.054±23.593,t=-4.17,P<0.01),而且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t=-2.199,P<0.05);食管鳞癌组织PAR1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匹配的癌旁组织(49%vs3.64%,χ2=23.04,P<0.001)。[结论]PAR1 mRNA及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可能参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侵袭与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食管癌组织ERCC1、ERCC2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1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间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137例,剔除双重癌、曾接受放疗、应用非铂类术前化疗患者共29例,入组病例为108例,对其进行临床病理资料登记并随访至2006年12月31日。共随访97例并建立患者临床资料Excel数据库。选取可随访97例食管癌患者纳入病例组分析,同时选取5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RCC1、ERCC2在食管癌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蛋白水平表达,分析ERCC1和ERCC2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食管癌组织ERCC1、ERCC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1%(37/97)、24.7%(24/97),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0%(26/50)、42.0%(21/50)。ERCC1在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0.05),ERCC2在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亦高于癌组织(<0.05)。ERCC1、ERCC2表达与食管癌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长度、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无相关性。ERCC1阳性表达的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51.35%(19/37),ERCC1阴性表达的5年生存率26.67%(16/60),经Kaplan Meier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ERCC2阳性表达的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50.00%(12/24),ERCC2阴性表达的5年生存率31.51%(23/73),经Kaplan-Meier分析,两组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0.070)。结论 ERCC1、ERCC2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食管癌组织,且均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ERCC1阳性表达者预后优于阴性者,ERCC2阳性表达组则显示预后优于阴性表达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miR-503 通过调控人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介导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放疗抵抗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qPCR法检测在放疗抵抗的ESCC肿瘤组织及KYSE140、KYSE140R细胞中miR-503 的表达水平。将miR-503模拟物、miR-503 抑制物或si-ERCC1 转染至KYSE140 和KYSE140R细胞中,经射线照射后,克隆形成实验和CCK-8 实验检测KYSE140R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KYSE140R细胞的凋亡情况,WB实验检测ERCC1 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503 与ERCC1 的靶向关系。结果:miR-503 在ESCC放疗抵抗组织和细胞中均低表达(均P<0.01)。过表达miR-503 可显著抑制KYSE140R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均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ERCC1 是miR-503 的靶基因,且miR-503 负调控ERCC1 的表达。过表达miR-503 显著下调KYSE140、KYSE140R 细胞中ERCC1 表达水平(均P<0.01),并显著抑制细胞增殖活力(均P<0.01)、显著提高细胞凋亡率(均P<0.01);敲降ERCC1 有类似作用,而同时敲降ERCC1 和miR-503 则逆转以上影响。结论:过表达miR-503 通过靶向ERCC1 调控KYSE140R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刘丽萍 《现代肿瘤医学》2019,(12):2105-2107
目的:研究ERCC1蛋白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生存期关系。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时间段内肿瘤科收治的患者当中选择45例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辅助化疗治疗,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分析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来研究ERCC1蛋白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生存期关系。结果:蛋白表达阳性患者23例,生存期(29.8±2.4)个月;蛋白表达阴性22例,生存期为(30.1±2.3)个月,数据对比后分析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ERCC1基因在C8092A位点上时,CC、CA、AA、患者生存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118T 位点上时,基因CC、CT和TT患者的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C1蛋白表达与患者的生存期并不存在明显联系,而在分析患者的基因多态性情况之后可看出,患者C8092A位点上的基因多态性情况与其生存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对关键位点进行分析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RCC1及TUBB3基因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癌旁组织和良性组织中的表达,两者的关系及其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等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8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36例癌旁组织及15例良性组织中ERCC1及TUBB3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ERCC1和TUBB3基因在NSCLC患者癌、癌旁及良性组织中均有表达,ERCC1在这三种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9%(45/82)、44.4%(16/36)及73.3%(11/15),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165);而TUBB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3%(15/82)、2.8%(1/36)及93.3%(14/15),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癌组织表达率18.3%高于癌旁组织2.8%(P=0.048)。ERCC1基因在腺癌表达率63.O%(34/54)高于鳞癌39.3%(11/28)(P=0.041)。TUBB3基因在腺癌表达率25.9%(14/54)高于鳞癌3.6%(1/28)(P=0.013)。但是二者在其余临床和病理等特征方面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癌组织中ERCC1及TUBB3表达呈中度正相关(r=0.429,P=0.000)。结论:ERCC1及TUBB3基因mRNA在NSCLC中腺癌表达均高于鳞癌,并且二者在癌组织中表达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1,ERCC1)是核苷酸切除修复(NER)系统的关键酶,其表达情况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及铂类耐药有关.检测ERCC1基因多态性有助于制定食管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ERCC2/XPD和XRCC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100例食管癌病例和80例正常对照。选取ERCC2/XPD Lys751Gln和XRCC1 Arg399Gln基因多态性为研究位点,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应用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及95%CI,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变异型等位基因ERCC2/XPD Lys751Gln的频率分别是15.7%和13.0%。与野生基因型Lys/Lys相比,携带XPD Lys/Gln和Gln/Gln基因型者患食管癌的危险度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是1.94(95%CI:1.22~3.36)和0.56(95%CI:0.15~2.64)。变异型等位基因XRCC1 399Gln的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是29.8%和30.2%,与野生基因型XRCC1 Arg/Arg相比,带Arg/Gln和Gln/Gln基因型者患食管癌的OR分别是0.94(95%CI:0.69~1.31)和1.83(95%CI:0.84~3.89)。分析结果提示饮酒、酸泡菜与XPD Lys751Gln基因多态存在交互作用,交互效应OR值分别为2.24(95%CI:1.18~2.87)和2.53(95%CI:1.71~3.46),携带XPD Lys751Gln和XRCC Arg1399Gln突变基因者若同时暴露于酸泡菜或酒精,则患食管癌的危险显著增加,相较未暴露于上述因素者,OR值均增大。结论:DNA损伤修复基因ERCC2/XPD和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当地居民食管癌遗传易感性有关,与饮酒、酸泡菜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肿瘤组织中ERCC1、TYMS、TUBB3基因表达与预后生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6年5月我科收治的68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病理分期IIa-IIIa期;检测肿瘤组织ERCC1、TYMS、TUBB3 mRNA表达水平。术后患者分为个体化化疗组和标准化疗组,个体化组患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化疗方案(CF/DCF/TC方案)进行化疗,标准组应用CF方案化疗,所有患者长期随访,统计化疗不良反应及生存数据。结果:肿瘤组织中ERCC1、TYMS、TUBB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47%、51%,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总一年生存率、两年生存率及三年生存率为分别为90.57%,72.45%和59.77%。生存曲线分析提示:0项基因阳性组预后最佳(P<0.05),而1项、2项和3项基因阳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个体化化疗组的III/IV级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化疗组(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中ERCC1、TYMS、TUBB3表达具有特定的临床特征,其高表达患者预后欠佳。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化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和耐受性,不良反应更轻。  相似文献   

18.
DNA repair enzyme expression in tumor cells possibly affects sensitivity to anti-cancer ag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ression status of DNA repair enzymes and chemo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NSCLC tissues prepared from the surgical specimens of 41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for Rad51 and ERCC1 proteins and to a chemosensitivity test using the MTT assa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xpression status of the DNA repair enzymes and ex vivo chemosensitivity to various agents were evaluated. A positive expression for Rad51 and ERCC1 was observed in 17 cases (41%) and 20 cases (49%),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ity of Rad51 was closely related to a certain histologic typ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poor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ositivity of ERCC1 tended to be related to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chemosensitivity tests, sensitivities to CDDP and CBDC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when both 2 enzymes were positive (p = 0.012 and 0.04 in CDDP, 0.014 and 0.03 in CBDCA). Both Rad51 and ERCC1 expressions showe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sensitivities to paclitaxel, etoposide, vinorelbine, gemcitabine, 5-FU, or irinotecan. In conclusion, combined expression of Rad51 and ERCC1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platinum agents in the ex vivo study of clinical NSCLC, and evaluation of expression status of both DNA repair enzymes would be a predictor for clinical response to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