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肺癌、结肠癌、胃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230例肺癌、160例结肠癌、125例胃癌、10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石蜡标本及其对应的血液样本中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ERCC1 mRNA在4种肿瘤的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肿瘤的癌组织中ERCC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相对应外周血中的表达(P<0.05),且肿瘤组织与外周血ERCC1 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肺癌:r=0.430,P<0.001;结肠癌:r=0.553,P<0.001;胃癌:r=0.583,P<0.001;乳腺癌:r=0.501,P<0.001)。肺癌、结肠癌及乳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ERCC1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均无关(P>0.05)。胃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无关,而男性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高于女性(P<0.05)。结论 通过检测肺癌、结肠癌、胃癌及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ERCC1的表达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癌组织中ERCC1的表达状况。  相似文献   

2.
刘丽萍 《现代肿瘤医学》2019,(12):2105-2107
目的:研究ERCC1蛋白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生存期关系。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时间段内肿瘤科收治的患者当中选择45例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辅助化疗治疗,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分析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来研究ERCC1蛋白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生存期关系。结果:蛋白表达阳性患者23例,生存期(29.8±2.4)个月;蛋白表达阴性22例,生存期为(30.1±2.3)个月,数据对比后分析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ERCC1基因在C8092A位点上时,CC、CA、AA、患者生存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118T 位点上时,基因CC、CT和TT患者的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C1蛋白表达与患者的生存期并不存在明显联系,而在分析患者的基因多态性情况之后可看出,患者C8092A位点上的基因多态性情况与其生存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对关键位点进行分析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CCA1和SCCA2mRNA的表达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观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分析6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和3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SCCA1和SCCA2 mRNA的表达。结果 SCCA2 mRNA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较对照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高(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405±2.310及9.088±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3,P<0.05)。SCCA1 mRNA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5,P>0.05)。SCCA2 mRNA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F=8.313,P<0.05),SCCA2 mRNA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高(t=2.853,P<0.05),SCCA2 mRNA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及患者年龄无关(P>0.05),SCCA1 mR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CCA2 mRNA的表达可能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5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对应的正常食管黏膜中ADAM17 mRNA的表达。结果 5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对应的正常食管黏膜中ADAM17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937±0.241、0.225±0.077,食管鳞状细胞癌组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t=-19.899,P<0.01)。食管鳞状细胞癌中ADAM17 mR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4.703,P<0.01)、TNM分期有相关性(t=-2.652,P<0.05),与性别、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t=0.299、t=-0.907、t=-3.163,均P>0.05)。结论 ADAM17 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6.
p16和p5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p16、p5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和PCR-SSCP法.结果 p16缺失率在食管鳞状细胞癌Ⅱa期与Ⅱb期、Ⅲ期中分别为45.0%与92.3%、100.0%,在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中分别为9.1%、52.2%和100.0%.p53突变率在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分别为46.7%和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在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中分别为20.0%、21.4%与90.9%,前两者与后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存在着显著的p16缺失和p53突变.p16的缺失与肿瘤的病程进展有关;p53的缺失突变与肿瘤的病程进展无关,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bcl-2在单纯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80.3 %(49/61)、45.9 %(28/61)及67.7%(20/62),而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仅少量表达[3.3%(1/30)],正常黏膜组与其余各组间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37,P<0.01).bcl-2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相关性(x2=0.219、x2=5.878,均P>0.05),但bcl-2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x2=4.120,P<0.05).结论 bcl-2可能在食管癌早期阶段发挥作用,其可能成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p16基因突变及mRNA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DNA测序技术及RT-PCR技术检测31例ESCCp16基因突变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31例ESCC有6例发生基因突变,3例发生基因纯合性缺失,p16基因mRNA表达癌组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癌组织中p16基因变异组mRNA表达显著低于p16基因正常组(P<0.05),mRNA表达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无显著性相关。结论p16基因mRNA的异常表达可能与ESCC发生有关,但单纯检测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预测ES-CC患者预后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EZH2基因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1例正常子宫颈组织、27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48例子宫颈鳞癌组织中EZH2 mRNA的表达,并分析EZH2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EZH2 mRNA在子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为(1.67±0.01),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0)和CIN组织(0.36±0.02)(均P<0.01);EZH2 mRNA在子宫颈鳞癌中表达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组织学分期、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均P<0.01)。结论 EZH2在子宫颈鳞癌中高表达,提示其在子宫颈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子宫颈鳞癌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食管鳞状细胞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漂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含量水平,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理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PBMC中,IL-2、INF-γ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IL-6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Th1/Th2漂移现象.且发现TNM分期越晚,Th1类细胞因子IL-2的表达越弱,而IL-6表达越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漂移现象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PBMC存在Th2细胞优势,而Th1类细胞因子表达减弱;Th1/Th2漂移现象与肿瘤的TNM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食管癌组织ERCC1、ERCC2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1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间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137例,剔除双重癌、曾接受放疗、应用非铂类术前化疗患者共29例,入组病例为108例,对其进行临床病理资料登记并随访至2006年12月31日。共随访97例并建立患者临床资料Excel数据库。选取可随访97例食管癌患者纳入病例组分析,同时选取5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RCC1、ERCC2在食管癌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蛋白水平表达,分析ERCC1和ERCC2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食管癌组织ERCC1、ERCC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1%(37/97)、24.7%(24/97),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0%(26/50)、42.0%(21/50)。ERCC1在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0.05),ERCC2在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亦高于癌组织(<0.05)。ERCC1、ERCC2表达与食管癌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长度、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无相关性。ERCC1阳性表达的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51.35%(19/37),ERCC1阴性表达的5年生存率26.67%(16/60),经Kaplan Meier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ERCC2阳性表达的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50.00%(12/24),ERCC2阴性表达的5年生存率31.51%(23/73),经Kaplan-Meier分析,两组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0.070)。结论 ERCC1、ERCC2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食管癌组织,且均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ERCC1阳性表达者预后优于阴性者,ERCC2阳性表达组则显示预后优于阴性表达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斯钙素(hST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和2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hSTC-1的表达水平,并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hSTC-1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外周血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9.62%(21/53),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则无阳性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hSTC-1 mRNA阳性表达率为66.67%,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21.88%(P<0.05)。hSTC-1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无关。半定量水平检测显示,hSTC-1 mRNA在甲状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亦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应用 RT-PCR检测外周血hSTC-1 mRNA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诊断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徐美荣  韦成益  单国平  胡卫东 《肿瘤》2007,27(12):977-980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组织中hSTC-1mRNA的表达,判断外周血微转移状况,探讨微转移与肿瘤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外周血中hSTC-1的mRNA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肿瘤组织中ER、PR及VEGF的表达。结果:hSTC-1mRNA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93.3%(28/30),在外周血中的阳性率为37.3%(19/51);17例非肿瘤成年女性患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hSTC-1的mRNA。血液中的hSTC-1的mRNA表达与多个临床病理因子有相关性(P<0.05),包括: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VEGF等;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检测到hSTC-1基因的表达,说明乳腺癌已发生血行微转移,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STC-1的mRNA表达与多个临床病理因子有关;这些因子决定乳腺癌的预后,因此hSTC-1可以作为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一种新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癌外周血微转移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有微转移(隐匿肿瘤细胞)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患者已有发生。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或肿瘤特异性靶基因,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血液微转移。该技术无论在敏感性还是特异性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靶基因的选择是其关键,近年来有关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靶基因研究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15.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有微转移(隐匿肿瘤细胞)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患者已有发生。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或肿瘤特异性靶基因,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血液微转移。该技术无论在敏感性还是特异性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靶基因的选择是其关键,近年来有关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靶基因研究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泌乳素诱导蛋白(PIP)mRNA对估计乳腺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12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PIP mRNA表达情况,另抽取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12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PIP mRNA有38例表达,阳性率为31.4%,对照组中PIP mRNA表达为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IPmRNA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原发肿瘤大小、分期、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ER、PR等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PIP mRNA阳性表达与乳腺癌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RASSF1基因不同转录本在肺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RASSF1基因 3种不同转录本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 PCR方法检测 5 1例肺癌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RASSF1B及RASSF1C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 3种不同转录本在癌旁正常肺组织中均表达 ;在癌组织中 ,RASSF1A及RASSF1B存在较高的表达缺失 ,其表达缺失率分别为 5 4 .9% (2 8/ 5 1)和 37.3% (19/ 5 1) ,RASSF1C则全部表达。 (2 )RASSF1A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有关 ,淋巴结转移者及晚期病例均存在较高的RASSF1A表达缺失 (P <0 .0 5 )。 (3)RASSF1B和RASSF1C表达与肺癌分期、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吸烟指数等均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RASSF1基因 3种不同转录本在肺癌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转录本A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相关 ,是一新型肺癌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多药耐药基因在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4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13例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及1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与外周血中mdr1的表达情况。结果:4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mdr1阳性表达率为67.5%(27/40),与对照组组织(无阳性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80,P=0.001;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dr1阳性表达率为22.5%(9/40),高于对照组(无阳性表达),χ2=4.486,P=0.034;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dr1的表达率为53.8%(7/13),高于化疗前外周血mdr1的表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5,P=0.001。结论:乳腺癌患者存在先天性和获得性耐药性,检测肿瘤组织和外周血mdr1表达对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