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AAI起搏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7例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行AAI(AAIR)起搏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平均随访46±4.2月。结果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较术前显著减少,3例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但无1例出现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经AAI(AAIR)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可靠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正> 1991年3月27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技术工程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主持在解放军总医院召开了AAI起搏临床应用研讨会。有20余家医院140余人参加。与会者对AAI起搏的生理特点、血液动力学变化、适应证、技术操作、应用价值及随诊观察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认为AAI起搏适用于无房室传导阻滞及无持续性心房颤动(Af)、心房扑动(AF)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心房调搏时文氏点>130次/分是房室结功能正常的估价指标。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或H-V>55ms以及阵发性AF、Af并非AAI起搏的禁忌证,应结合临床综合考虑。对SSS患者日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及持续性Af的顾虑也进行了热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感知起搏器(AAI)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在长征医院进行起搏治疗的175例SSS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132例患者分成AAI、双腔感知起搏器(DDD)、心室感知起搏器(VVI)三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房颤、中风、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手术并发症、起搏电极脱位、生活质量改善以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等临床情况。结果:175例SSS患者中共有AAI适应证42%(73例),但仅有13%(22例)置入AAI起搏器。AAI组的房颤、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VVI组。AAI组中未发现新发生的AVB。结论:AAI起搏较其他起搏方式更有利于SSS的预后。应该注意纠正临床上AAI起搏器应用率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感知起搏器(AAI)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在长征医院进行起搏治疗的175例SSS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132例患者分成AAI、双腔感知起搏器(DDD)、心室感知起搏器(VVI)三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房颤、中风、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手术并发症、起搏电极脱位、生活质量改善以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等临床情况. 结果175例SSS患者中共有AAI适应证42%(73例),但仅有13%(22例)置入AAI起搏器.AAI组的房颤、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VVI组.AAI组中未发现新发生的AVB. 结论AAI起搏较其他起搏方式更有利于SSS的预后.应该注意纠正临床上AAI起搏器应用率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相似文献   

5.
心房按需起搏(AAI)具有维持房室收缩顺序和避免起搏综合征的优点。但 SSS 患者有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可能性,以致对其采用有所争议。作者报告了7年中100例 AAI 的经验。方法 1981至1988年,爱丁堡医院安置AAI 100例,占安置起搏器总例数的10%。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10例病窦综合征(SSS)病人心房按需起搏(AAI)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观察资料。病人置入AAI起搏器后,在3~14(平均8)月的随访期中,晕厥等症状消失,心功能良好,无电极脱位和起搏综合征发生。对6例AAI起搏病人,进行了右房、右室和房室结区相同起搏频率的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表明AAI比VVI心排血量(CO)增加18%,结区起搏AAI比VVI CO增加13%。提示AAI不仅保持了房室同步功能,且对维持心室肌的正常收缩顺序也有重要价值。作者认为对有适应症的病人,AAI是一种适用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已逐渐向更符合人体生理的生理性起搏过渡。主要热点集中在双心腔起搏器和频率反应性起搏器的研制和应用。许多作者都报道了这两类起搏器在血流动力学和增加运动耐量方面的益处。尽管人们较少注意单心腔的心房起搏(AAI),然而,AAI起搏因为保持了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不伴有房室传  相似文献   

8.
AAI起搏是治疗房室传导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理想方法,它可保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及防止VVI起搏时心房压力上升,对预防心房纤颤(Af)有一定作用。本组17例AAI起搏主要用于房室传导正常的SSS,其中4例合并间断发作的Af,1例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在随诊观察1~15个月之间,Af未再发作,PSVT也得到控制。本组17例全都采用螺旋形主动电极。我们体会其优点为电极可固定在心房之任何部位,操作简单,不易移位,采用可程控多参数的SSI型起搏器,便于定期进行心房调搏,观察房室传导功能的变化及处理可能发生的感知障碍及输出阻滞。  相似文献   

9.
病窦综合征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 1 4 0例AAI起搏、4 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 :随访 5 2± 4 .3(6~ 1 4 4 )个月 ,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 (AVB) 1例。VVI起搏组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脑栓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较AAI组高(分别为 39.5 3%vs 5 .71 %、1 8.6 0 %vs 1 .4 3%、9.3%vs 0 .71 %、1 1 .6 3%vs 0 .71 % ,P均 <0 .0 1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39.5 3%vs 1 8.6 0 % ,P <0 .0 1 ) ,AAI组明显减少 (5 .71 %vs 1 8.5 7% ,P <0 .0 1 )。无 1例近期和远期电极脱位。结论 :AAI起搏时远期AVB和电极脱位发生率很低 ,并且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脑栓塞、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10.
AAI、DDD及VV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心功能影响差异,选择置入DDD起搏器的SSS患者18例,将起搏模式分别程控为AAI、VVI和DDD,超声测定这三种模式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及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显示AAI起搏时,LVEF、CO、SV较VVI、DDD起搏时均显著升高(P<0.05)。AA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最小,最符合生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模式的比例及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30例行起搏器安装术SSS患者的资料,进行起搏模式及临床预后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生理性起搏(AAI/DDD)占27.6%,其中AAI起搏占11.2%,DDD起搏占16.4%;心室按需型起搏(VVI)占72.4%。植入起搏器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生理性起搏组中永久性房颤、心衰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非生理性起搏组(P<0.05~<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脱位和感知障碍。结论:生理性起搏是治疗SSS较理想的起搏方式,但目前应用的比例仍偏低。  相似文献   

12.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病窦综合征 (SSS)、房室阻滞 (AVB)患者安置生理性起搏器 (AAI/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分别对 4 6例AAI/DDD与 6 1例VVI起搏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近 1年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术前的 5 0 %降至术后的 32 % ,VVI组发生率由术前的 4 4 .2 %上升至术后的 6 5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血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结论 :生理性起搏优于非生理起搏 ,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将153例植入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按照我院对SSS的分型标准分为A(单纯窦性心动过缓)、B(慢-快综合征)、C(混合型)三型。平均随访6.4(1~17)年。结果表明SSS具有病程长(1~44.5年)、病情发展缓慢、远期随访死亡率(3.9%)低、预后相对良好等特点。三型中A型无1例发生心力衰竭与死亡,预后较好。C型中心力衰竭与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型(P<0.05),预后相对较差。新发生心房颤动者8例占5.2%、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者1例占0.65%。提示初诊时房室传导功能正常者远期随访发生阻滞者极低。故A型SSS的房室传功能正常、无明显快速心律失常者,是AAI起搏方式理想的适应证。本分型法不仅反映了临床和电生理特征,对提示预后和选择起搏方式等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43例单纯心房起搏病例的研究,探讨单纯心房起搏(AAI)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和结果选择43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其中9例是在心脏直视手术前或术中发现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所有病人均符合下列心房起搏的指征:①以前无明确的房室传导阻滞(AVB),ECG 示 PR 间期正常;②QRS 间期正常,无室内传导阻滞;③心房快速起搏时(130次/min)房室传导功能正常。随访1~71(平均27±18)个月。起搏器植入时和植入后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不同的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方法 86例因SSS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AAI起搏组32例,DDD起搏组54例.植入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程控,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功能.研究终点(1)心房颤动的发生率;(2)脑卒中的发生率;(3)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 随访20~80(42.1±15.7)个月,(1)DDD组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P<0.05);(2)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在AAI组植入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D组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P<0.05);(4)AAI组与DDD组比较,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结论 与DDD起搏方式比较,AAI起搏方式房颤发生率低,对心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AAI和DDD两种起搏方式对单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病人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51例病窦综合征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AAI和DDD起搏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都明显增加,房性心律失常显著减少,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无明显差异。结论AAI和DDD起搏均能显著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但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相比节省了大量的经济费用;安装AAI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病人要警惕演变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致起搏无效。  相似文献   

17.
既往研究表明减少不必要右心室起搏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临床上有多种起搏方案致力于鼓励自身房室结下传,减少右心室起搏,其中包括AAI模式、房室结自动搜索功能和模式转换功能。这些起搏模式不同程度减少了不必要右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8.
评价长期心房或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对 1 1 8例SSS伴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 (AAI组 56例、VVI组 62例 )进行随访。随访 40 .8± 2 .3个月 ,VVI组 62例中 1 9例NYHA分级增加 ,而AAI组 56例中 4例NYHA分级增加 (P <0 .0 5)。左室射血分数VVI组明显下降 (从 0 .491± 0 .0 4 1至 0 .451± 0 .0 4 3 ,P <0 .0 5) ,而AAI组则增加 (从 0 .482± 0 .0 75增至 0 .535± 0 .0 59,P <0 .0 5)。左房内径VVI组明显增加 (从 33± 6增至 40± 6mm ,P <0 .0 5) ,AAI组从 34± 7增至 36± 6(P >0 .0 5)。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从 35 .5 %增至 45 .2 % ,P <0 .0 5) ,AAI组减少 (从 2 6 .8%降至 0 % ,P <0 .0 1 )。结论 :心房起搏对SSS患者是一安全、可靠的起搏方式 ,可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按需起搏后双结功能的转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诚意 《心电学杂志》1999,18(3):147-148
为了解心房按需起搏术后窦房结和房室传导功能的远期转归,观察22例植入AAI起搏器患者术后30~102个月的双结功能电生理参数,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显示:术后SACT、SNRT、CSNRT、房室传导文氏阻滞点、2:1阻滞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认为AAI起搏器植入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功能没有显著影响,也无起搏器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正> 心房按需(AAI)起搏应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的历史。80年代以来,由于心房导管电极的改进、高灵敏度程控起搏器的出现和选择适应症的合理,AAI作为一种初级的生理性起搏,在病窦综合征(SSS)患者中的应用,已日渐增多,尤以欧洲的瑞典、民主德国、意大利等国为然。1988年,民主德国学者Witte在北京曾就AAI起搏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了介绍,从而引起了国内心内科医师对于AAI起搏的重视。目前,在西安、北京、上海等地已先后将AAI起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我们于1990年初采用秦明医学仪器有限公司的Pinnacle8619型起搏器和J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