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肿瘤131 I-NGR γ显像及切伦科夫光学显像(CLI)的特征与差异,探讨肿瘤多模态显像的有效方法.方法 检测并比较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活度(0、740 kBq及7.4 MBq)131I时,体表185 kBq及1.85 MBq131I的γ显像与CLI信号;γ显像及CLI检测不同活度(0、231、463、925和1850 kBq) 131I-NGR与CD13表达阳性的HT1080细胞及表达阴性的HP29细胞的结合情况;对荷瘤裸鼠在尾静脉注射18.5 MBq131I-NGR后2、4、8及12 h进行动态γ显像与CLI,12 h后切除体表肿瘤并移植至腹腔,再次进行γ显像与CLI.结果 γ显像及CLI均能清晰显示体表185 kBq及1.85 MBq的131I;但随腹腔注射131I的增加,γ显像显示的体表131I信号逐步减弱.当腹腔注射7.4 MBq埒131I时,体表185 kBq 131I难以显示,而体表1.85 MBq 131I则仍可显示,但信号明显减低;CLI对体表131I的检测则几乎不受腹腔131I的影响,腹腔注射7.4 MBq 131I仍可清晰显示体表131 I.γ显像及CLI均显示CD13受体表达阳性的HT10180细胞与131 I-NGR特异结合,而阴性表达的HP29细胞不与131I-NGR结合,且HT10180细胞与131I-NGR的结合随131I-NGR的增加而增加.荷瘤裸鼠注射18.5 MBq 131I-NGR后2h CLI可清晰显示肿瘤,12hγ显像显示肿瘤;12 h切除肿瘤移植至腹腔,γ显像清晰显示肿瘤,但CLI却无显示.结论 CLI与γ显像对肿瘤的显像存在差异.CLI对体表肿瘤的早期检测较好,而核素显像对深部肿瘤的检测较好,两者联合的多模态显像有助于提高对肿瘤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从1981年到1990年的九年间,对371例甲状腺分化癌进行甲状腺全切手术,用~(131)I进行全身显像发现转移灶的132例作为研究对象.~(123)I摄取率测定是用Na~(123)I18.5MBq口服24小时后测颈部摄取率.~(131)I全身显像是在甲状腺全切4~6周后进行,全切后用T_4替代疗法的患者,改用T_3(50~75μg/天)服用3周,停用T_3 3周后,在禁碘情况下服~(131)I111~185MBq,48小时后进行全身显像.服~(131)I前测血中甲状腺球蛋白(Tg)浓度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显像前晚服泻剂去除肠道内残留的~(131)I.γ照相机用高能平行孔准直,全身前后位及后前位摄像.~(131)I治疗是在血中TSH处于高值状态及禁碘下,口服~(131)I3.7GBq(100mCi),一周后作治疗量的~(131)I全身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小鼠活体研究,探讨核因子-κB抑制剂Bay 11-7082在131I治疗DTC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通过裸鼠腹腔注射37 MBq131I,制备清除甲状腺裸鼠模型.将72只种植KTC-1癌细胞的清除甲状腺裸鼠随机分为4组:单独用131I组、单独用Bay 11-7082组、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给药方法为:131I剂量37 MBq,于种植癌细胞第7周第1天腹腔注射;Bay 11-7082剂量按体质量10 mg/kg,于第7周第1、2和3天腹腔注射;联合用药组两药合用,剂量同上;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成瘤后每周第7天测量癌结节大小,绘制癌结节体积变化曲线.裸鼠清除甲状腺前行99TcmO4-显像,131I清除甲状腺后和131I治疗种植瘤后3d行全身显像(单独用Bay 11-7082组未行治疗后显像).第7周第7天从每组中取6只裸鼠处死,对癌结节进行凋亡染色,计算凋亡指数(染色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100%).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进行数据比较.结果 裸鼠99TcmO4-显像可见甲状腺和胃显影;清除甲状腺时腹腔注射131I后显像可见甲状腺131I浓聚明显;131I治疗后荷裸鼠全身显像可见癌结节131I浓聚.从第8周末开始,3种治疗方案所致的癌结节体积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1 ~246.56,均P<0.01),联合用药组癌结节体积明显小于单一用药组(q=3.36~ 14.99,均P<0.01).对照组、131I治疗组、Bay 11-7082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0.28±0.15)%、(5.49±0.69)%、(6.82±0.72)%和(16.2l±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04.40,P<0.01);其中联合用药组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q=15.33和13.33,均P<0.01).结论 裸鼠体内实验显示,通过Bay 11-7082对核因子-κB通路的抑制,可以增强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疗效,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契伦科夫光分子成像(Cerenkov luminescence imaging,CLI)技术对胃癌裸鼠移植瘤进行放射性核素光学分子成像,探索契伦科夫光诊断胃癌的可行性。方法 2只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尾静脉分别注射1.67×107 Bq 18F-FDG和3.34×107 Bq 18F-FDG,1 h后采集契伦科夫光,选取相同大小的ROI进行信号强度分析。成像结束后解剖出移植瘤组织和肝、肾、心脏、胃肠道、肺脏再次成像。然后进行CLI动态成像:1只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尾静脉注射1.67×107 Bq 18F-FDG,分别于注药后40、60、80、100、120、140、160、180 min采集移植瘤部位的光学信号并进行对比。结果 移植瘤部位出现契伦科夫光信号的浓聚,契伦科夫光信号强度与尾静脉注射的18F-FDG的活度成正比,注射3.34×107 Bq 18F-FDG和1.67×107Bq 18F-FDG的胃癌移植瘤小鼠移植瘤部位光子数值分别为8.432×105 p/s和3.172×105 p/s。随时间的延长,移植瘤摄取18F-FDG的契伦科夫光信号逐渐减弱。结论 CLI可以实现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放射性核素光学成像,具有实现光学分子成像诊断胃癌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全身131I显像时,除了甲状腺组织、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转移及复发灶显影外,非甲状腺组织来源的假阳性病变也常不同程度地摄取131I而显影。探讨DTC患者腹盆部非甲状腺组织来源的假阳性病变摄取131I的不同原因,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病变信息,可以给临床诊疗提供必要的帮助,笔者就有关腹盆部131I显像假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指标与超声及核素显像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临床可疑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及核素检查(甲状腺131I摄取率及甲状腺静态显像),同时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s TSH)水平。结果超声联合甲状腺核素静态显像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7.7%、92.8%及96.6%,较单独超声或单独甲状腺静态显像诊断效能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6,P<0.05)。FT3、FT4、s TSH水平分别为(8.36±5.30)pmol/L、(15.96±10.07)pmol/L、(2.66±3.67)m U/ml,甲状腺131I摄取率(24 h)为(12.41%±11.41%),甲状腺静态显像评分值为(1.07±0.89)分。FT3与FT4水平呈正相关(r=0.277,P<0.05),FT3、FT4与s TSH水平呈负相关(r=-0.553,P<0.05;r=-0.308,P<0.05);甲状腺131I摄取率与甲状腺静态显像评分值之间呈正相关(r=0.437,P<0.05)。结论超声联合131I摄取率及甲状腺静态显像可明显提高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检出率;核素检查可能反映亚急性甲状腺炎不同时期细胞功能水平,有助于对患者病情状态的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I治疗患者胸腺生理性摄取131I的临床特点及131I全身显像(WBS)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7年至2013年收治的1882例次DTC术后131I治疗后第3~5天行WBS的患者,分析WBS上纵隔部位有131I摄取,并根据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最终被证实为胸腺生理性摄取131I的患者资料.结果 胸腺生理性摄取131I者共16例,年龄均<45岁,其中有15例患者至少接受过2次131I治疗,仅有1例第1次131I治疗后胸腺显影;WBS上胸腺生理性摄取131I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或“哑铃状”浓聚灶;且胸腺对131I的生理性摄取随重复131I治疗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明显.结论 胸腺生理性摄取131I是45岁以下DTC术后患者多次131I治疗后WBS假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认识到这一现象并予以鉴别,对于患者下一步的恰当诊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在7年间作9860次~(131)I甲状腺显像中观察到的62例一侧甲状腺不显像的鉴别经验.7例确诊为一侧甲状腺不发育,55例为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伴对侧甲状腺功能抑制.鉴别方法如下:用~(99m)Tc-过锝酸钠溶液370MBq作静脉内弹丸注射后,立即用带针孔准直器的γ照相机作动态显像,每3秒摄取一帧共20帧,以观察甲状腺的动脉血流.20分钟后再计数40万作静态显像.自主功能结节的甲状腺动脉血流表现为起初双侧均清楚.以后,功能受抑制的一侧放射性逐渐减  相似文献   

9.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131I-全身显像(WBS)时除在功能性甲状腺组织显影外,非甲状腺组织假阳性病变也常有不同程度131I摄取而显影。笔者就DTC患者胸部131I显像假阳性的原因及其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DTC患者的诊疗提供必要帮助。  相似文献   

10.
用~(99m)TC—MIBI甲状腺显像检查10名正常志愿者和14例有典型临床表现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病人中男2例、女12例,24小时~(131)I摄取率为45%~84%。方法:受检者先口服过氯酸钾500mg,以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了35例DTC患者,分为“清甲”(20例)与“清灶”(15例)组,分别于服^13I后2、6、24、48、72 h进行^131I全身显像及1m处当量剂量率的测定,以2h时显像计数和活度作为总计数和总活度.根据各时间点显像计数与2h的显像计数比值间接估算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并估算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400 MBq时的1m处当量剂量率.统计学分析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清甲”组服^131I后2、6、24、48、72 h体内残留^131I活度占服^131I总活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9%±4%、86%±6%、35%±10%、12%±8%、7%±8%, “清灶”组分别为99%±1%、91%±7%、47%±17%、11%±9%、4%±6%. “清甲”组服^131I后2、6、24、48、72 h的1m处当量剂量率分别为(157±37)、(120±36)、(35±13)、(11±9)、(9±11)μSv/h,“清灶”组分别为(234±43)、(186±51)、(49±20)、(12±11)、(4±6)μSv/h.体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与1m处当量剂量率呈正相关(r=0.87,P<0.001).“清甲”与“清灶”组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分别为(432±292)、(265±281) MBq及(731±701)、(277±470) MBq,对应的1m处当量剂量率为8~ 11 μSv/h.结论 DTC患者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400 MBq时,即DTC患者1m处当量剂量率达到8~11 μSv/h时方可出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31ISPECT/CT对^131I全身平面显像(WBS)不能确定性质的摄碘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DTC患者56例,男19例,女37例,年龄20~85(45±15)岁。于^131I治疗后第5天行^131IWBS,对^131IWBS不确定的摄碘灶进行^131ISPECT/CT显像。采用四格表,检验对比分析2种显像的差异。结果”。IWBS共显示摄碘灶288处,其中不能明确诊断的摄碘灶108处(37.5%)。经^131ISPECT/CT显像后,108处中27处摄碘灶被明确诊断为DTC转移灶(25.O%),71处被确定为非DTC转移灶(65.7%),分别为鼻、口腔、唾液腺、上颌窦囊肿、残留甲状腺组织、胸腺、胆囊炎、胃肠道、子宫、体表污染等非特异性摄取;其余10处^131ISPECT/CT也不能明确定性(9.3%)。与^131IWBS相比,^131ISPECT/CT提高了对DTC转移灶和非转移灶的鉴别能力(X2=102.35,P〈0.01)。结论对DTC患者^131IWBS难以判别的摄碘灶,^131ISPECT/CT可提高临床鉴别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灶早期显影与^131I疗效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TC肺转移患者首次应用^131I清除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时肺转移灶显像与^131I治疗效果的关系,及影响肺转移灶早期显影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7至2009年41例DTC肺转移患者清甲治疗时肺转移灶显影情况,评价^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疗效评价分临床治愈、好转和无效。前两者为治疗有效。采用SPSS11.5软件,对有效率、有无远处转移、显像特点进行,检验及交叉分类2×2列联表关联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8例为临床治愈,18例好转,有效率63%(26/41),14例无效,1例患者死亡,无效率37%(15/41)。清甲治疗时肺部转移灶显影患者^131I治疗有效率76%(22/29),随访和重复治疗中显影患者^131I治疗有效率为33%(4/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4.911,P=0.027);肺转移灶^131I摄取呈弥漫性或局灶性,两者间有效率分别为67%(12/18)和61%(1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6,P=0.702);肺外有远处转移者^131I治疗DTC肺转移灶有效率为22%(2/9),无远处转移者有效率为75%(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2,P=0.012);83%(24/29)行甲状腺全切的患者在首次清甲治疗时即有肺转移灶显影,而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患者中仅有42%(5/12),甲状腺手术方式与肺转移灶早期显影有相关性(r=0.411,P〈0.05);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患者中首次清甲治疗时肺转移灶早期显影患者分别为72%(23/32)和6/9,病理分型和肺转移灶显影早晚无关(r=0.047,P〉0.05)。结论DTC肺转移患者清甲治疗时转移灶显影阳性、无肺外远处转移灶者的^131I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对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盆腔^131I明显浓聚情况及可能机制。方法①回顾性收集16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女性患者的资料(均有Rx.WBS图像)。②分析Rx-WBS图像特点,根据一定的纳入标准,最终纳入分析46例患者,并进行随访。结果盆腔^131I明显浓聚的46例(46处浓聚)患者中,6例同时存在2个可能的浓聚原因,2例目前浓聚原因不明。在50个导致盆腔^131I浓聚的原因中,与子宫相关41个,与子宫外相关9个,分别为直肠3个、膀胱5个、卵巢巧克力囊肿1个。在41个与子宫相关的浓聚因素中,结合SPECT/CT定位、B超、CT及随访结果发现,子宫肌瘤18个、节育器9个、子宫内膜增厚2个、官腔积液3个、月经期7个、子宫内膜腺肌症1个、孕囊1个。结论①当女性甲状腺癌患者的Rx.WBS图像在盆腔子宫水平出现^131I明显浓聚时,多与子宫相关,膀胱因素相对少见;当浓聚定位到子宫时,排除生理性摄取,多提示相关的妇科疾病,以子宫肌瘤多见。②膀胱、直肠所致的盆腔子宫水平^131I明显浓聚有其自身特点,相对易区分。(3)SPECT/CT对定位子宫浓聚^131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SPECT/CT对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的增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131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全身平面显像(WBS)诊断不明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帆)诊治的增益价值。方法:对^131I治疗后WBS结果不明确的2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行^131ISPECT/CT融合显像,在病灶和患者两种水平上评价融合显像在DTC定位和/或定性诊断上的增益价值,同时分析SPECT/CT结果对治疗策略的影响。所有结果均通过病理、其他影像检查和临床随访予以证实。结果:在^131IWBS发现的总计232个摄碘灶中,甲状腺床占33.2%,恶性病灶占62.1%,非甲状腺生理性和良性摄取以及污染占4.7%。对^131IWBS无法确诊的81个摄碘灶共行37次SPECT/CT检查,后者获得准确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占85.2%和82.7%。17例(73.9%)患者获得了增益价值,其中8例(47.1%)患者的治疗方案发生了改变。结论:对全身平面显像(WBS)诊断不明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加做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伪影和调整治疗方案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随着图像融合技术的不断进步,SPECT/CT将在DTC甚至其他疾病的诊治上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WI在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灶ADC值的参考值范围。方法:对28例前列腺外周带癌(PCa)的DWI在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时所得前列腺外周带癌灶和正常外周带ADC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s/mm2下外周带癌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2±0.24)×10-3、(0.95±0.19)×10-3(、0.88±0.14)×10-3(、0.81±0.17)×10-3mm2/s,外周带非癌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93±0.39)×10-3、(1.78±0.23)×10-3、(1.61±0.21)×10-3、(1.53±0.21)mm2/s,同b值下2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下外周带癌灶ADC值参考范围分别为(0.63~1.61)×10-3(、0.56~1.34)×10-3(、0.59~1.17)、(0.46~1.16)×10-3mm2/s。结论: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随b值变化而变化,通过ADC值测量可以定量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癌,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的甲状腺显像归一化分析在131I治疗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31I治疗的Graves甲亢患者60例,以甲状腺小于35g且没有结节为入组标准.重新调取甲状腺扫描的原始数据,经计算机软件行归一化处理和图像放大.对甲状腺两叶面积比值、放射性计数比值、灰阶比值、呈多中心放射性分布的例数、用药次数和总治疗剂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研究总治疗剂量和用药次数与性别、年龄及上述因素的相关性,并根据临床转归进行分组,分析转归为甲状腺功能(简称甲功)正常和甲功减退(简称甲减)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Marinelli公式计算的131I剂量,单次给药甲亢治愈率50%( 30/60),其余患者需要多次给药治疗.除了甲状腺质量和摄碘率外,131I总剂量还和女性(F=4.23,P=0.050)、两叶面积比(F=6.20,P=0.020)、多中心放射性分布(F=5.12,P=0.033)有关.131I治疗次数与两叶灰阶比(F=8.89,P=0.006)和多中心放射性分布(F=4.98,P=0.034)有关.转归为甲功正常组服药剂量与两叶灰阶比(F=10.66,P=0.017)和面积比(F=10.42,P=0.018)相关;而转归为甲减组的影响因素为甲状腺质量(F =7.65,P=0.013)和多中心放射性分布(F=8.01,P =0.011).结论 计算机辅助归一化分析对Graves甲亢治疗计划的制定和预后有一定帮助,对于出现明显的甲状腺两叶放射性分布不均者,应增加剂量和多次治疗;对于放射性分布均匀者,应注意避免剂最增大与甲状腺质量增大呈线性关系,否则甲减概率会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最小b值下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对肾透明细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CCRCC)术前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CCR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根据Fuhrman核分级法分为低级别组(FuhrmanI和Ⅱ级)和高级别组(FuhrmanⅢ和Ⅳ级)。参考常规序列,由一位放射科医师在肿瘤实质区手动勾画大小约0.35~O.45cm^2的感兴趣区,记录各b值(O,200,400,600,800和1000s/mm^2)对应的信号强度值。采用最小b值分别为0和200s/mm^2计算得到ADCO~1000和ADC200~1000。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b值的ADC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低级别CCRCC的ADC值的差异;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20例为低级别组,12例为高级别组。32例CCRCC的ADC0~1000为(1.840±0.308)×10^-2mm^2/S,ADC200~1000为(1.429±0.317)×10。mm。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12.78,P=0.00)。其中,低级别CCRCC的ADCO~1000值为(1.893±0.315)×10^-3mm^2/s,高级别的ADC0~1000值为(1.752±0.286)×10。mm。/s,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1.272,P=0.213);低级别CCRCC的ADC200~1000值为(1.519±0.335)×10^-3mm^2/s,高级别的ADC200~1000值为(1.279±0.224)×10。mm。/s,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196,P=0.036)。ADC200-1000与CCRCC病理分级呈反相关(r=0.344,P=0.047)。结论与ADC0~1000相比,ADC200~1000改善了ADC值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前分级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CD80单克隆抗体4E5的131I标记及标记产物131I-4E5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为B细胞淋巴瘤的放射免疫导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Iodogen法对4E5进行131I标记,以三氯醋酸法测定标记率和放化纯,并对131I-4E5的免疫活性及稳定性进行分析.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观察131I-4E5和4E5对B细胞淋巴瘤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131I-4E5的标记率为(78.3±2.4)%,放化纯为(95.7±1.8)%,比活度为0.58 MBq/μg,放射性浓度为3.90×1010 Bq/L.131I-4E5加入血清中放置3d后,放化纯仍>90%.131I-4E5与Raji细胞的最大结合率为(36.06±2.63)%;131I-4E5对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的细胞杀伤效应明显强于低剂量组:放射性浓度为1.48×1010、7.40×109、3.70×109、1.85×109和9.25×108 Bq/L时,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2.98±5.19)%、(46.29±2.80)%、(41.05±4.83)%、(33.68±3.79)%和(17.89±2.78)%,F=33.882,P<0.001;4E5组(质量浓度为20.0、10.0、5.0、2.5和1.25 mg/L)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2.98±3.99)%、(30.88±3.98)%、(27.14±2.05)%、(20.35±4.38)%和(8.42±1.05)%,131I-4E5组显著高于4E5组(t=5.290、5.489、4.596、3.986和5.515,P均<0.05).结论 Iodogen法131I标记4E5标记率和放化纯高,标记物稳定性好;131I-4 E5可与Raji细胞特异性结合并发挥杀伤效应,为以B细胞淋巴瘤CD80为靶点的放射免疫显像及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量首次131I去除甲状腺术后残留组织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分析343例DTC病例,比较不同剂量首次131I去除甲状腺术后残留组织(RRA)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343例D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术,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无局部或远处转移.以首次131I剂量将343例患者分为3组:A组101例,剂量为1850 ~2220 MBq;B组103例,剂量为2590~2960 MBq;C组139例,剂量为3330~3700 MBq.RRA后随访6~12个月.判断RRA成功标准:(1)131I全身扫描甲状腺床未见放射性摄取;(2) TSH刺激状态的Tg<10 μg/L.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43例患者RRA成功率63%( 215/343);(2)A、B和C组成功率分别为59%( 60/101)、64%( 66/103)和64%(89/139),3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7,P=0.720);(3)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性别(P=0.030)、手术方式(P<0.01)、手术次数(P=0.004)、治疗前TSH(P =0.019)、治疗前Tg水平(P<0.01)为有关因素,剔除年龄(P=0.420)、病理类型(P =0.585)、淋巴结转移(P =0.858)、多灶(P=0.365)、TNM分期(P =0.388)和剂量(P=0.733)等无关因素,将有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方式(P<0.01)和治疗前Tg水平(P<0.O1)是影响RRA疗效的因素.结论 DTC患者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术后,小剂量1850 ~ 2220 MBq RRA与大剂量3330~ 3700 MBq RRA疗效相同.术式和治疗前Tg水平是影响RRA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