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肺灌注/通气显像与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各自的敏感性。方法以肺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并按不同栓塞部位分为叶及段肺动脉、亚段肺动脉两组;按肺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严重狭窄(超过50%)和轻度狭窄(少于50%)两组。对40例疑肺栓塞患者先后行肺核素显像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分组分别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①肺动脉造影共确定叶及段肺动脉栓塞102支。其中,肺灌注/通气显像显示86处叶及段性肺灌注/通气不匹配,敏感性为84.3%;螺旋CT肺动脉造影示98支,敏感性为96.1%;②肺动脉造影共确定140支亚段肺动脉栓塞,其中肺灌注/通气显示120处,敏感性为85.7%;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115支,敏感性为82.1%;③肺动脉狭窄程度>50%时,通气/灌注显示109处,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97支;肺动脉狭窄程度<50%时,通气/灌注显示91处,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121支。结论对叶及段肺动脉栓塞,两种方法敏感性基本相同;对亚段肺动脉栓塞,肺灌注/通气显像略高;肺血管轻度栓塞时,螺旋CT肺动脉造影略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无创影像检查为临床诊断肺栓塞提供有指导意义检查方法。方法: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和肺通气/灌注显像图像依据相同的诊断标准进行独立的分析。V/Q显像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两种检查方法的判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两者准确性、符合性及不确定性诊断比率的差异采用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80例患者中CTPA和V/Q显像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90.5%对83.8%,91.5%对85.0%,91.1%对84.4%。CTPA和V/Q显像诊断PE的κ值分别为0.680,0.648。结论:疑诊肺栓塞病例中两者皆可作为确诊及排除疑诊肺栓塞病例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核素肺显像与螺旋CT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与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诊断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5年10月~2006年5月共51例临床疑诊急性PTE患者的肺灌注显像,其中18例行肺通气显像,并与CTPA对比。以汇总所有临床资料、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讨论得出的最终诊断作为“标准”。结果 最终24位患者被诊断为PTE占47.1%(24/51例),V/Q显像与CTPA的灵敏度分别为95.8%(23/24例)和95.8%(23/24例),特异性分别为88.9%(24/27例)和92.6%(25/27例),准确性分别为92.2%(47/51例)和94.1%(48/51例)。在定性诊断方面,2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71),两者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6.3%(44/51例),Kappa值为0.73。24例PTE患者中,CTPA显示为“完全阻塞”的肺动脉血管所对应的44个肺段中,肺灌注显像显示为“放射性稀疏、缺损”的肺段数为32个(72.7%);CTPA显示为“部分充盈缺损”的肺动脉血管所对应的266个肺段中,肺灌注显像显示为“放射性稀疏、缺损”的肺段数为155个(58.3%),显示为“亚肺段放射性稀疏、缺损”的肺段数为9个(3.4%)。结论 V/Q显像与CTPA在PTE定性诊断方面符合率高,一致性好,但在定位方面存在差异;两者为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与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比较,评价双能量CT肺血管成像(DE-CTPA)及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DE-CTLP)技术诊断肺栓塞的能力.方法 比较50例临床怀疑肺栓塞的患者DE-CTPA、DE-CTLP及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结果,以非线性相关检验比较DE-CTPA显示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与DE-CTLP显示灌注缺损之间的相关性,以核素为参考标准,应用一致性检验方法(Kappa检验)对照分析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及DE-CTLP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50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中,4例CT图像质量差,不能评价.余46例共920个有效肺段中,DE-CTPA显示262个肺段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DE-CTLP显示266个肺段明确灌注缺损.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显示268个肺段灌注与通气不匹配.(2)DE-CTLP与DE-CTPA两者间显著相关(r=0.883,P<0.01);DE-CTLP与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的一致性良好(Kappa=0.940,P<0.01);以核素肺通气灌注成像为诊断参考标准,应用DE-CTLP诊断肺栓塞的阳性预测值95.5%(279/292),阴性预测值98.3%(641/652),敏感性96.2%(279/290),特异性98.0%(641/654).(3)应用CareDose 4D技术,DE-CTPA和DE-CTLP患者平均射线损伤剂量为(4.37±0.47)mSv.结论 应用DE-CTPA和DE-CTLP技术可以在一次扫描中同时获得常规CT肺血管成像的血管形态学信息和肺实质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诊断肺栓塞提供直观、有效的综合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5.
肺灌注显像结合X线胸片诊断急性肺栓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肺灌注显像/x线胸片检查(Q/X)替代肺灌注/通气显像(Q/V)用于急性肺栓塞诊断的可行性。方法72例疑诊急性肺栓塞,且肺灌注显像显示至少有一个肺段灌注缺损的患者,24h内行x线胸片检查和肺通气显像,比较Q/X和QIV的诊断符合率和准确性。结果Q/x与Q/V结果的符合率为84.7%,Q/x对Q/V的阳性预测值为83.7%,阴性预测值为87.0%。在该组病例中,Q/X诊断急性肺栓塞的灵敏度为94.9%,特异性为63.6%,准确性为80.6%;而Q/V则分别为94.9%,78.8%和87.5%。5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Q/X均显示不匹配,而Q/v均显示匹配,两者结果不同。结论对于多数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Q/X可以替代Q/v用于诊断,但对于COPD患者应选择Q/V。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ROC分析方法对比一日法肺V/Q断层显像与传统平面显像在PE诊断中的效能.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北京市6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或疑诊急性或亚急性PE,且Wells评分≥2分或血浆D-二聚体>500 μg/L的患者272例,均行一日法肺V/Q平面及断层显像.肺V/Q平面显像结果参照PE诊断前瞻性研究Ⅱ(PIOPEDⅡ)标准,分为PE高度可能性(确诊PE)、中度或低度可能性(不能确定)、极低度可能性或肺灌注正常(排除PE),灌注显像结果也分为确诊PE、不能确定(非特定疾病典型表现的多发V/Q异常)、排除PE.全部患者显像后随访6个月.最终以综合分析各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可能性评估和6个月的随访结果来判定为确诊或排除PE.应用Kappa检验分析2种显像方法结果的一致性,应用x2检验对肺V/Q断层显像和平面显像在PE诊断上的常用评价指标进行比较;运用ROC曲线分析,计算并比较(Z检验)各AUC及其95% CI;比较2种方法不确定诊断率的差异.结果 肺V/Q断层显像在诊断PE中的不确定诊断率(1.8%,5/272)仅为平面显像(9.2%,25/272)的1/5.以最终诊断为标准,肺V/Q断层和平面显像对272例PE的诊断指标分别为:Se 83.6% (117/140)与78.3%(101/129,x2=1.217,P>0.05),Sp 89.8% (114/127)与94.9%(112/118,x2=2.269,P>0.05),PPV 90.0%(117/130)与94.4% (101/107),NPV 83.2% (114/137)与80.0%(112/140),Ac 86.5%(231/267)与86.2% (213/247).2种显像方法诊断PE的符合率为84.9%(231/272,Kappa=0.727,P<0.05),一致性较好.运用ROC分析2种显像方法的AUC及95% CI,断层显像分别为0.891 (0.848 ~0.933),平面显像分别为0.865(0.819~0.911)(Z=2.65和2.03,均P<0.05),提示肺V/Q断层显像对PE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结论 一日法肺V/Q断层显像较平面显像显著降低PE不确定诊断的比例,明显提高V/Q显像的临床实用性;肺V/Q断层显像在诊断PE的总体效能上高于平面显像.  相似文献   

7.
99Tcm-MAA肺灌注显像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MAA)肺灌注显像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PTH)疗效,并与电子束CT(EBCT)进行对比.方法 9例CPTH患者,于手术前、术后早期(6~30 d)和术后远期(6~12个月)分别进行肺灌注显像,对图像进行逐个肺段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肺血流灌注的变化,并与EBCT进行逐个肺段的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99个肺段显示灌注异常,术后早期42个(42.4%)恢复正常,28个(28.3%)部分改善;术后远期完全恢复的肺段为69.7%(69/99个).术前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数(PPDs%)平均为(60.8±6.5)%,术后早期下降为(46.1±11.8)%(P<0.01);术后远期进一步下降为(13.3±13.5)%(P<0.01).按肺段统计,手术前后肺灌注显像与EBCT结果均符合为60.3%.结论 99Tcm-MAA肺灌注显像是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肺V/Q显像与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慢性血栓栓塞性PAH(CTEPH)的诊断效能.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疑诊为CTEPH的PAH患者133例[男54例、女79例,15~78(43.1±14.9)岁]均在7d内接受肺V/Q显像、CTPA和肺动脉造影检查.以肺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价其他2种方法诊断准确性.V/Q显像结果包括CTEPH高度可能性、中度可能性和低度可能性;CTPA结果包括CTEPH阳性、阴性及不能诊断.应用Kappa检验分析这2种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其中51例患者被最终确诊为CTEPH(38.3%);其余82例中,60例诊断为IPAH,19例诊断为肺血管炎,3例为房间隔缺损.以CTEPH高度可能性作为阳性标准时,V/Q显像的诊断灵敏度为96.1%(49/51),特异性为75.6%(62/82),准确性为83.5%(111/133);以CTEPH高度和中度可能性均作为阳性标准时,V/Q显像的诊断灵敏度为100%(51/51),特异性为73.2%(60/82),准确性为83.5%(111/133).CTPA的诊断灵敏度为92.2%(47/51),特异性为92.7%(76/82),准确性为92.5%(123/133).V/Q显像以CTEPH高度可能性作为阳性标准时,V/Q显像与CTPA的诊断符合率为80.5%(107/133),Kappa=0.612,P<0.001.结论 对于CTEPH的诊断,V/Q显像灵敏度较高;而CTPA则特异性较高,且对肺血管炎等其他PAH疾病鉴别力较好.两者结合可能有助于提高对CTEPH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传统的肺通气/灌注(V/Q)平面显像、肺灌注断层显像与低剂量平扫CT相结合(肺Q SPECT/CT)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9例临床可疑肺栓塞患者,在对其行肺V/Q平面显像的同时,进行了肺Q SPECT/CT显像。以临床最终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9例临床可疑肺栓塞患者,最终确诊43例,排除26例。肺Q SPECT/CT对肺栓塞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及与临床最终确诊结果的Kappa值均较肺V/Q平面显像高;肺Q SPECT/CT对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例诊断的特异度较肺V/Q平面显像低。排除COPD病例的影响后,肺Q SPECT/CT的特异度明显提高,且高于肺V/Q平面显像的特异度。两种方法检出肺栓塞的一致性为85%(34/40),且两种方法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P<0.05)。结论肺Q SPECT/CT明显提高了对不伴有COPD的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用肺Q SPECT/CT取代肺V/Q平面显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经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诊断的肺栓塞(pulmonary cmbolism,PE)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CIPA的诊断价值及其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16层螺旋CT与核素肺灌注 /通气显像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 3 2例临床确诊的肺动脉栓塞病人的影像资料 (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 ,核素肺灌注 /通气显像扫描 )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螺旋CT增强检查的病变检出率为 90 .6% ,段级肺动脉栓塞受累率为 43 .2 % ,核素肺灌注 /通气显像检查病变检出率为 84.4% ,肺段栓塞受累率为 3 6.8%。结论 螺旋CT增强检查是观察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的理想方法 ,与核素肺显像相结合 ,更能全面分析病情。  相似文献   

12.
13.
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核索肺通气/灌注(V/Q)显像对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患者141例,男58例,女83例,年龄(65.67±11.29)岁,其中下肢静脉病变史者14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者45例,63例近期内行有创性诊断和治疗,另19例均无上述病史或诊疗史。所有患者行常规盼^99Tc^m-MAA和^99Tc^m气体显像后进行1—24个月的抗凝治疗,于治疗后再行肺灌注显像。将抗凝治疗前后肺灌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肺内放射性分布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再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影像检查综合判断不典型PE的诊断。结果141例患者肺灌注显像均显示某个肺野内不呈肺段或亚肺段分布的片状或小斑片状放射性分布稀疏区。肺通气显像示肺野内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未见放射性分布稀疏区。治疗后118例肺灌注显像显示双肺内放射性分布不同程度的增多或均匀。按肺野内放射性分布改善情况标准评价:抗凝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显效49例,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83.69%(118/141)。另23例肺内放射性分布无明显变化,视为无效。结论V/Q显像是诊断不典型亚肺段PE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与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诊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准确性,评价2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符合程度.方法 49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排除瓣膜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无急性肺栓塞病史.所有患者先后行肺V/Q显像和CTPA检查,并以肺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对V/Q显像和CTPA检查结果比较进行χ2检验,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结果 肺V/Q显像对CTEPH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17/17),71.9%(23/32)和81.6%(40/49),CTPA分别为94.1%(16/17),81.2%(26/32)和85.7%(42/49).肺V/Q显像与CTPA的诊断符合率为75.5%(37/49),Kappa值为0.513,2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05).结论 肺V/Q显像和CTPA均是诊断CTEPH有效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两者结合应用有助于更好地诊断CTEPH.  相似文献   

15.
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肺通气/灌注(V/Q)显像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肺栓塞(PE)发病情况,并与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85例DVT患者进行肺通气(Technegas)/^99Tc^m-聚合白蛋白(MAA)灌注显像和X线胸片检查,其中13例同期进行肺CTA或MRA检查。根据PIOPED诊断标准(1995年修正版),综合分析肺V/Q显像和X线胸片结果,划分为PE高、中、低、极低度可能性和正常5类,并以低、中和高度PE可能性者为阳性,极低可能性和正常者为阴性。结果 85例患者中,PE高度可能性34.1%,中度可能性8.2%,低度可能性7.1%,极低度可能性1.2%,正常49.4%,共计阳性率49.4%,阴性率50.6%。13例同期进行CTA或MRA检查的患者中,3例V/Q显像和CTA或MRA发现病灶数量和范围一致,10例不一致。肺动脉部分栓塞时,由于血流可通过,肺组织灌注可能正常,V/Q显像往往不能发现病变血管。而外周肺段、亚分段较小肺动脉栓塞时,CTA或MRA容易漏诊。结论 V/Q显像可以提供优良、准确的PE诊断结果,CTA检查与其可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螺旋CT肺动脉造影(sp iral CT pu lmonary angiography,SCTPA)诊断肺栓塞的临床价值及其限度。方法52例肺栓塞均行SCTPA检查。SCTPA扫描时间为0.8 s,扫描层厚3 mm,螺距1.5~2.0,重建层厚1 mm,重建方法包括M IP、MPR和SSD。结果统计52例肺栓塞的2898支血管,其中927支血管SCTPA检出肺栓塞直接征象,约占32.0%;1302支段以上肺动脉中,728支显示肺栓塞的直接征象;1896支亚段肺动脉中,199支显示直接征象。平扫显示间接征象共113例次。结论SCTPA是一种高效、无创性的肺栓塞检查方法,对段以上肺栓塞不仅可做准确的定性诊断,而且可定量分析,但对亚段以下肺栓塞的诊断受限。  相似文献   

17.
放射性核素肺显像诊断肺栓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是常见的危及患者生命的急重症,早期准确诊断至关重要.放射性核素肺显像是诊断PE的无创影像学方法.近年来,肺V/Q显像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1)20世纪90年代初由肺栓塞诊断前瞻性研究(PIOPED)制定了目前广泛应用的V/Q显像PIOPED Ⅰ诊断标准.在该研究中,PE中度可能性和低度可能性患者(即非诊断性结果)的比例很高.因此,PIOPED Ⅰ标准存在缺陷,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多个新的诊断标准,如PIOPEDⅡ、PISAPED和EANM标准;(2) SPECT V/Q显像为三维成像,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和受组织重叠影响少的优势,能发现亚段水平和肺底部位的病灶,其诊断准确性高于V/Q平面显像和多层螺旋CT;(3)近年出现的SPECT/CT一次检查可同时获取SPECT图像和CT图像,两者融合可同时提供功能信息和解剖信息,优势互补,提高了PE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肺栓塞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观察肺栓塞(PE)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 对65例抗凝和溶栓治疗的PE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给予^99Tc^m气体37-74MBq和^99Tc^m-聚合白蛋白(MAA)148—185MBq后行8个体位V/Q显像;并在治疗后不同时间多次重复V/Q显像。结 果44例PE患者296个受损肺段,单纯抗凝治疗1年半内,V/Q显像显示106个肺段恢复正常(35.8%),69个受损肺段改善(23.3%),121个肺段无改善(40.9%)。21例PE患者165个受损肺段,溶栓结合抗凝治疗后V/Q显像示有85个肺段恢复正常(51.5%),有29个肺段改善(17.6%),有51个肺段无改善(30.9%)。其中在PE发病7d内治疗效果最佳,单纯抗凝治疗7d与14d疗效之间比较及溶栓结合抗凝治疗7d与14d疗效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9和56.31,P〈0.05和〈0.01)。结论 V/Q显像能较好地评价PE抗凝和溶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肺灌注/通气显像与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目的:评价肺灌注/通气显像诊断肿栓塞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疑肺栓塞患者的肺核素显像结果,并与肺动脉造影检查对照。结果:肺动脉造影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26例,有180个肺动脉支为充盈缺损,其肺灌注显像示167个节段呈完全肺段性或亚肺段缺损,符合率为92.7%。肺动脉造影显示为86个肺动脉支为部分充盈缺损,肺灌注显像有63个肺段或亚肺段缺损,符合率为73.2%(P<0.01)。肺核素显像对肺栓塞诊断的灵敏度为92.3%,特异性为84.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88.9%。26例肺动脉造影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有23例行肺通气显像,通气/灌注均不匹配。结论:肺灌注/通气显像对肺栓塞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放射性核素肺显像的2种评价标准和临床肺栓塞危险度分层对诊断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一致性和效能。方法分析2005年10月至2007年7月共104例连续性临床疑诊急性PTE患者的放射性核素肺显像和临床情况,分别采用麦克马斯特(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核素肺显像修订版肺栓塞诊断前瞻陛研究(RM—PIOPED)评价标准、急性肺栓塞诊断前瞻性调查研究(PISA-PED)评价标准进行诊断。以汇总肺动脉增强CT扫描(CTPA)、肺动脉造影(PAA)、各实验室检查、临床病史及临床治疗反应讨论得出的最终诊断作为“标准诊断”,然后比较2种显像评价标准及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相互之间的一致性和诊断效能。采用Kappa分析比较2种评价方法之间的一致性;配对,检验比较2种评价方法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2种显像评价标准及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之间:PISA—PED评价标准与RM—PIOPED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值为0.92,P〈0.05);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与RM—PIOPED评价标准及PISA—PED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差(Kappa值均为0.35,P均〉0.05)。104例患者中55例被诊断为急性PTE,占52.9%。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RM—PIOPED评价标准及PISA—PED评价标准的灵敏度分别为69.1%(38/55)、90.9%(50/55)、92.7%(51/55);特异性分别为73.5%(36/49)、73.5%(36/49)、75.5%(37/49);准确性分别为71.2%(74/104)、82.7%(86/104)、84.6%(88/104)。对于该2种评价标准及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特异性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0.05,0.05,P均〉0.05);RM-PIOPED评价标准的灵敏度与PISA—PED评价标准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但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的灵敏度与2种评价标准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