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清甲治疗疗效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131I清除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DTC术后首次接受^131I清除甲状腺残余组织(简称清甲)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小剂量^131I全身显像的方法作为^131I清甲疗效的判断依据,显像中甲状腺床位置未见放射性浓聚视为清甲成功。分别采用,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患者性别、年龄(〈45岁和≥45岁)、病理类型(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甲状腺外有无转移、残余甲状腺质量(少、中、多)、24h甲状腺吸碘率(〈10%、10%~20%、〉20%)、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阴性和阳性)和促甲状腺激素(TSH,〈30、30~60、〉60mU/L)水平及^131I剂量(〈1850MBq、1850—3700MBq、〉3700MBq)对^131I清甲疗效的影响。结果80例DTC术后患者,一次^131I治疗成功清甲为58例,有效率为72.5%。经,检验,24h甲状腺吸碘率、残余甲状腺质量及^131I剂量3项变量对^131I清甲治疗的疗效产生影响,各组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92,9.528,15.085,P=0.012,0.009,0.001);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甲状腺外有无转移、血清Tg和TSH水平对^131I清甲治疗的疗效影响不显著,各组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86,0.051,0.322,0.010,0.006,2.575,P均〉0.05)。经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残余甲状腺质量(X1)和^131I剂量(X2)2项变量入选最终方程P=e^(-0.865-0.868X1+1.677X2)/[1-e^(-0.865-0.868X1+1.677X2)],Wald值分别为3.752和9.130,P值分别为0.049和0.003。结论DTC术后^131I清甲治疗的疗效主要取决于^131I治疗剂量和残余甲状腺的质量,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甲状腺外有无转移、血清Tg和TSH水平、甲状腺吸碘率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显像与术后刺激状态下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69例D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45例同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前行99Tcm-MIBI早期及延迟显像.计算早期及延迟显像肿瘤/正常组织放射性(T/N)比值及洗脱率,检测术前及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以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差异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结果 Tg阳性组早期、延迟显像T/N比值较Tg阴性组低,洗脱率较Tg阴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1、3.211、6.412,P<0.01); Tg阳性组与Tg阴性组术前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阳性组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较Tg阴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P<0.01).31例(350枚)切除的淋巴结为DTC转移.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99Tcm-MIBI洗脱率(r=0.625,P<0.01)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r=0.676,P<0.01)呈正相关.结论 DTC99Tm-MIBI早期、延迟显像T/N比值及洗脱率与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131I清除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清甲)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治疗中的重要步骤.清甲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口服131I的剂量、DTC的手术方式、术后甲状腺组织残留量、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手术距13I治疗时间的长短等.使用较大剂量131I进行清甲、采取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方式、131I治疗前较高水平的TSH,以及术后及时开始131I治疗等有助于提高清甲成功率.131I治疗前患者血清Tg水平偏高或存在转移灶,应适当加大131I治疗剂量.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对清甲成功与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31I显像和Tg在监测131I治疗DTC肺转移患者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DTC肺转移患者50例,分别以131I显像、Tg、131I显像+Tg 3种方法监测及评价131I治疗DTC肺转移灶效果.比较131I显像肺转移灶呈弥漫性摄取和局灶性摄取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差异,计算有无肺外远处转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按治疗前及治疗中Tg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 100 μg/L、100 ~ 1000 μg/L和>1000 μg/L组,比较3组治疗有效率差异.131I治疗前后Tg比较及不同组Tg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独立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50例治疗前131I显像阴性2例,131I显像阳性48例.48例阳性患者中,治疗后11例显像阴性,24例病灶好转,有效率73%(35/48).肺转移灶呈131I弥漫性摄取与局灶性摄取者的有效率分别为69%(11/16)、75%(24/3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1,P >0.05).DTC肺外远处转移患者的疗效明显低于无肺外远处转移患者(x2 =3.868,P<0.05),分别为3/10和70%(28/40).治疗后患者中位Tg水平由108.7 μg/L下降为78.3μg/L(Z=-0.698,P>0.05).Tg升高患者17例,降低33例,按Tg判断治疗有效率66%(33/50).Tg< 100 μg/L组的疗效明显优于>1000 μg/L组[80% (20/25)与3/10,P=0.015],而100~1000 μg/L组与另外2组疗效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10/15),x2 =0.320,P>0.05;P =0.111].综合131I显像及Tg结果判断,50例患者中6例临床治愈,25例好转,有效率62% (31/50).结论 131I显像结合Tg是评价DTC肺转移131I治疗疗效的重要标准,Tg异常升高和肺外远处转移是DTC肺转移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预测131Ⅰ清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治疗后Tg水平的价值.方法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8例,其中男28例,女110例,年龄6~70岁,平均39.4岁.所有患者均已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其中102例同时进行了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于术后3~4周行131Ⅰ清甲治疗.131Ⅰ清甲治疗前后定期复查血清FT3、FT4、促甲状腺激素(TSH)、Tg抗体(TgAh)和Tg水平.采用SPSS 13.0软件行相关分析和两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结果 甲状腺切除术后和清甲治疗后刺激状态血清T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960,P<0.01),清甲治疗后Tg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术后Tg水平分别为(199.8±327.7)μg/L、(3.5±5.6)μg/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7,P<0.01).76%(78例)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41%(446枚)切除的淋巴结为阳性.颈部淋巴结转移数与术后及清甲治疗后刺激状态T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97,0.633,P均<0.01).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刺激状态Tg可有效预测131Ⅰ清甲治疗后Tg水平,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结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能有效降低清甲治疗后Tg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接受131I治疗的青少年Grave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寻适合中国青少年Graves病患者的有效剂量范围.方法 接受131I治疗的青少年Graves病患者共234例,年龄为8~17岁,平均甲状腺质量为(59.0±16.5)g.完善治疗前准备后,根据每克甲状腺组织给予131I的剂量将患者分为5个观察组,A组:1.11~<1.48 MBq/g,B组:1.48~<1.85 MBq/g,C组:1.85~<2.22 MB/g,D组:2.22~2.59 MBq/g,E组:>2.59 MBq/g,观察每组疗效,统计每组治愈率、好转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发生率.结果 ①234例患者中治愈152例(64.95%)、好转56例(23.93%)、甲减26例(11.11%),其中B组疗效最高.②治愈率:B组、C组、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P>0.05),B组治愈率显著高于A组及E组(χ2=10.20和χ2=5.49,P<0.05),A组治愈率最低.③好转率:B组、C组、D组及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P>0.05),A组的好转率显著高于B组、C组、D组和E组(χ2=8.74、χ2=6.68、χ2=7.01和χ2=11.12,P<0.05).④甲减发生率:A组、B组、C组及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1,P>0.05),E组的甲减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B组、C组和D组(χ2=12.36、χ2=11.58、χ2=9.37和χ2=4.36,P<0.05).结论 青少年Graves病患者接受131I治疗安全有效,131I治疗的首选剂量建议控制在1.48~2.59 MBq/g,既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又不致于增加甲减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131I治疗前刺激性Tg对乳头状甲状腺癌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刺激性Tg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术后、131I治疗前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231例经过甲状腺全切术拟行131I治疗的PTC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分为M1[38例,男15例,女23例,平均年龄(43.9±16.3)岁]和M0[193例,男60例,女133例,平均年龄(42.4±11.4)岁]2组.用t检验及x2检验观察2组的年龄、性别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用Mann-Whitney 秩和检验比较2组间Tg水平,通过ROC曲线及最佳诊断界值点(DCP)评估刺激性Tg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2组的年龄(t=-0.675,P=0.50)、性别(x2=1.02,P=0.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刺激性Tg水平分别为1.5~17.5 μg/L和93.8~1000.0 μ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87.5,P <0.001).Tg的ROC AUC为0.893(95% CI:0.823~0.962),Tg界值点为52.75 μg/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8.90%和91.70%.结论 刺激性Tg在PTC全切术后、131I治疗前对PTC的远处转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剂量131I去除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Embase、EBSCO、SpringerLink 等数据库,初筛1980年1月至2013年8月有关高剂量(3700 MBq)与低剂量(1110 MBq)131I清甲治疗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Rve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入选12篇RCT文献,共2290例患者。其中,高剂量组1069例、低剂量组1221例。按各文献报道的DTC患者术后131I清甲治疗成功标准,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首次清甲成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0,P>0.05);低、高剂量组分别采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法(311例vs.288例)与激素撤退法(314例vs.284例)两种131I治疗准备方法时,两种方法首次清甲成功率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0.98和0.33,P>0.05)。采用SF-36量表法分析DTC患者术后首次清甲治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两剂量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0.37,P>0.05),但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Z=5.15,P<0.01),且所需隔离时间短。结论131I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以及两种不同准备方法的清甲治疗疗效基本一致,两剂量组治疗期间患者生存质量也无明显差别,但低剂量组较高剂量组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研究提示,对低风险DTC患者使用低剂量131I治疗可获得与高剂量131I治疗一致的清甲效果,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131Ⅰ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6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接受131Ⅰ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给予手术+放射性131Ⅰ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术+优甲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首次“清甲”成功率为71.3%,甲状腺全切者首次“清甲”成功率显著高于次全切者(P<0.01).术后131Ⅰ治疗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总有效率为95.3%,肺转移患者为82.6%,骨转移患者为64.3%.服用131Ⅰ后1周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31/80),其中甲状腺全切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次全切者(P<0.05).随访至今,观察组复发转移发生率与患者存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术+131Ⅰ治疗DTC可在术后有效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及残留的微小癌,同时可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肺转移灶进行治疗,可降低复发及转移率,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患中低危DTC初次131I治疗后6个月复查131I全身显像(WBS)示阴性、刺激性Tg阳性(≥10.00 μg/L)患者Tg的转归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按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指南诊断其复发危险分层为中低危的DTC患者[男20例,女36例,平均年龄43.11(21~70)岁],患者均经甲状腺全切除术+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均于131I治疗后6个月停用甲状腺激素,复查131I WBS均为阴性.此时刺激性Tg≥10.00 μg/L即为刺激性Tg阳性.56例中,刺激性Tg阳性组19例,阴性组37例,追踪2组131I治疗后1年及2.5年抑制性Tg变化,同时监测颈部超声表现等变化.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两样本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刺激性Tg阳性组131I治疗后6个月血清刺激性Tg明显高于阴性组,分别为(24.27±4.10)与(2.73±3.01)μg/L(t=7.191,P<0.05);阳性组中68.4% (13/19)的患者血清抑制性Tg水平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131I治疗后2.5年时为(0.53±0.15) μg/L,比治疗后1年时的(1.38±0.50) μg/L低;阳性组131I治疗后1年时抑制性Tg仍高于阴性组[(2.21±0.55)与(0.48±0.10) μg/L;t=3.102,P<0.05],至2.5年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0.52)与(0.38±0.07) μg,/L;t=2.001,P>O.05].2组各有l例患者治疗后2年时随访颈部超声发现肿大淋巴结(抑制性Tg分别为1.4和0.1 μg/L),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癌.结论 131I治疗后6个月刺激性Tg阳性的中低危DTC患者血清Tg水平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此时停用甲状腺激素行131I WBS的意义及经验性131I治疗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预测^131I清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治疗后Tg水平的价值。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8例,其中男28例,女110例,年龄6~70岁,平均39.4岁。所有患者均已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其中102例同时进行了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于术后3~4周行^131I清甲治疗。^131I清甲治疗前后定期复查血清FT3、FT4、促甲状腺激素(佟H)、Tg抗体(TgAb)和Tg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行相关分析和两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结果甲状腺切除术后和清甲治疗后刺激状态血清T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960,P〈0.01),清甲治疗后Tg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术后Tg水平分别为(199.8±327.7)μg/L、(3.5±5.6)μg/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7,P〈0.01)。76%(78例)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41%(446枚)切除的淋巴结为阳性。颈部淋巴结转移数与术后及清甲治疗后刺激状态T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97,0.633,P均〈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刺激状态Tg可有效预测^131I清甲治疗后Tg水平,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结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能有效降低清甲治疗后Tg阳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了35例DTC患者,分为“清甲”(20例)与“清灶”(15例)组,分别于服^13I后2、6、24、48、72 h进行^131I全身显像及1m处当量剂量率的测定,以2h时显像计数和活度作为总计数和总活度.根据各时间点显像计数与2h的显像计数比值间接估算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并估算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400 MBq时的1m处当量剂量率.统计学分析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清甲”组服^131I后2、6、24、48、72 h体内残留^131I活度占服^131I总活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9%±4%、86%±6%、35%±10%、12%±8%、7%±8%, “清灶”组分别为99%±1%、91%±7%、47%±17%、11%±9%、4%±6%. “清甲”组服^131I后2、6、24、48、72 h的1m处当量剂量率分别为(157±37)、(120±36)、(35±13)、(11±9)、(9±11)μSv/h,“清灶”组分别为(234±43)、(186±51)、(49±20)、(12±11)、(4±6)μSv/h.体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与1m处当量剂量率呈正相关(r=0.87,P<0.001).“清甲”与“清灶”组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分别为(432±292)、(265±281) MBq及(731±701)、(277±470) MBq,对应的1m处当量剂量率为8~ 11 μSv/h.结论 DTC患者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400 MBq时,即DTC患者1m处当量剂量率达到8~11 μSv/h时方可出院.  相似文献   

13.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疗效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疗效和多次131I治疗转移灶(清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接受大剂量清甲治疗的患者46例(分为成功组与未成功组)资料、多次清灶治疗的患者40例(分为临床缓解组和未缓解组)资料,对数据进行t检验、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筛选影响因素,并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手术方式、残余甲状腺质量、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手术至清甲治疗时间和存在转移灶是影响清甲效果的因素(X2=5.804、t’=-5.258、t=7.376、X^2=8.867、X2=8.615,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的清甲成功的拟合方程为Y=3.766—0.947x,(残余甲状腺质量)-3.149x:(淋巴结转移)-3.373x,(远处转移)。对临床缓解率行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状癌,仅有淋巴转移灶显著高于有远处转移灶,甲状腺全切显著高于其他手术方式(Fisher确切概率法,X。=7.278,P〈0.05);首次131I治疗前,临床缓解组的TSH水平明显高于未缓解组,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明显低于未缓解组(t=4.489、t=-4.906,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清灶成功拟合方程为:Y=-0.363+0.065x4(TSH水平)-0.250x5(Tg水平)。结论DTC患者首次清甲疗效的影响因素有手术方式、残余甲状腺质量、TSH、手术至清甲治疗时间和有无转移灶;其中残留甲状腺组织少、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因素。DTC患者清灶疗效的影响因素包括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转移灶的部位、TSH和Tg;其中首次131I治疗前有较高水平的TSH和较低水平的强是提搞缓解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31I清除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的内照射吸收剂量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拟行清甲的72例DTC患者[男14例,女58例,年龄16~67(41±16)岁].在患者服用3.7 GBq 131I后采用连续显像法评估残留腺体的碘代动力学,利用超声测量残留腺体的质量,按照美国核医学会医用内照射剂量学委员会提出的内照射吸收剂量计算方法,计算残留腺体的吸收剂量.清甲治疗后6~9个月,判断疗效:若刺激状态下Tg<l μg/L及颈部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床区无腺体组织残留,判断为清甲成功.清甲成功与未成功者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 72例患者的残留腺体24h摄碘率为0.9%~6.3%, 131I有效半衰期为12.0~146.4 h,腺体质量为1.0~6.9g,吸收剂量为23~2 197 Gy,24 h吸收剂量率为0.5~8.1 Gy/h.43例清甲成功者与29例清甲未成功者残留腺体的吸收剂量分别为(363±148) Gy和(341±167) 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97,P>0.05);24 h吸收剂量率分别为(3.7±2.1) Gy/h和(2.9±1.6) Gy/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8,P<0.05).结论 131I清甲残留腺体的吸收剂量率影响清甲疗效.  相似文献   

15.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灶早期显影与^131I疗效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TC肺转移患者首次应用^131I清除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时肺转移灶显像与^131I治疗效果的关系,及影响肺转移灶早期显影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7至2009年41例DTC肺转移患者清甲治疗时肺转移灶显影情况,评价^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疗效评价分临床治愈、好转和无效。前两者为治疗有效。采用SPSS11.5软件,对有效率、有无远处转移、显像特点进行,检验及交叉分类2×2列联表关联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8例为临床治愈,18例好转,有效率63%(26/41),14例无效,1例患者死亡,无效率37%(15/41)。清甲治疗时肺部转移灶显影患者^131I治疗有效率76%(22/29),随访和重复治疗中显影患者^131I治疗有效率为33%(4/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4.911,P=0.027);肺转移灶^131I摄取呈弥漫性或局灶性,两者间有效率分别为67%(12/18)和61%(1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6,P=0.702);肺外有远处转移者^131I治疗DTC肺转移灶有效率为22%(2/9),无远处转移者有效率为75%(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2,P=0.012);83%(24/29)行甲状腺全切的患者在首次清甲治疗时即有肺转移灶显影,而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患者中仅有42%(5/12),甲状腺手术方式与肺转移灶早期显影有相关性(r=0.411,P〈0.05);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患者中首次清甲治疗时肺转移灶早期显影患者分别为72%(23/32)和6/9,病理分型和肺转移灶显影早晚无关(r=0.047,P〉0.05)。结论DTC肺转移患者清甲治疗时转移灶显影阳性、无肺外远处转移灶者的^131I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行131I清甲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2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DTC全切或近全切术后首次行131I 治疗的1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108例,年龄24~78(46.5±11.9)岁。将患者按首次行131I治疗的剂量(2.96 GBq、3.70 GBq和5.55~7.40 GBq)分为3组进行研究。按清甲成功的判断标准,即131I 治疗后(4±1)个月131I诊断性全身显像示甲状腺床无放射性浓聚,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131I治疗前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131I治疗距离手术的时间、131I治疗剂量对清甲效果的影响。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159例DTC患者首次行131I清甲的成功率为70.4%(112/159)。2.96 GBq组的首次131I清甲成功率为58.3%(21/36),3.70 GBq组为69.2%(63/91),5.55~7.40 GBq组为87.5%(28/32),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1,P<0.05) 。手术方式为全切的DTC患者的清甲成功率为74.2%(95/128),高于近全切患者的54.8%(17/3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2,P<0.05)。治疗前TSH水平≥30 mU/L患者清甲成功率为73.9%(99/134),高于治疗前TSH水平<30 mU/L患者的52.0%(13/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4,P<0.05)。患者在性别、年龄、131I治疗前血清Tg水平以及131I治疗距离手术的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3.073,均P>0.05)。 结论 131I治疗剂量、手术方式、131I治疗前TSH水平是影响DTC全切或近全切患者清甲成功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应用低剂量(1.11 GBq)和高剂量(3.70 GBq)放射性131I清除非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131I清甲治疗的63例非高危DT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首次手术距清甲的时间间隔、甲状腺24 h摄碘率、血清TSH水平和清甲剂量对清甲疗效的影响;27例患者给予低剂量、36例患者给予高剂量的131I清甲治疗,采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低剂量和高剂量131I清甲疗效的差异,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63例非高危DTC患者中,清甲成功者46例(73.02%,46/63)、未成功者17例(26.98%,17/63);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31I清甲剂量是清甲成功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Wald=6.42,P=0.011);27例给予低剂量131I清甲患者中有15例清甲成功,36例给予高剂量131I清甲者中31例清甲成功,Pearsonχ2检验结果表明,高剂量131I清甲成功率(86.11%,31/36)明显高于低剂量(55.56%,15/27)(χ2=7.311,P=0.007)。 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当残余甲状腺组织较少时,对于非高危DTC患者可考虑采用高剂量131I清甲治疗,提高一次清甲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31ISPECT/CT对^131I全身平面显像(WBS)不能确定性质的摄碘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DTC患者56例,男19例,女37例,年龄20~85(45±15)岁。于^131I治疗后第5天行^131IWBS,对^131IWBS不确定的摄碘灶进行^131ISPECT/CT显像。采用四格表,检验对比分析2种显像的差异。结果”。IWBS共显示摄碘灶288处,其中不能明确诊断的摄碘灶108处(37.5%)。经^131ISPECT/CT显像后,108处中27处摄碘灶被明确诊断为DTC转移灶(25.O%),71处被确定为非DTC转移灶(65.7%),分别为鼻、口腔、唾液腺、上颌窦囊肿、残留甲状腺组织、胸腺、胆囊炎、胃肠道、子宫、体表污染等非特异性摄取;其余10处^131ISPECT/CT也不能明确定性(9.3%)。与^131IWBS相比,^131ISPECT/CT提高了对DTC转移灶和非转移灶的鉴别能力(X2=102.35,P〈0.01)。结论对DTC患者^131IWBS难以判别的摄碘灶,^131ISPECT/CT可提高临床鉴别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